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如何做好课堂教学设计
30909200000009

第9章 制定教学目标要有的放矢(2)

在情感教学目标中,分感受、确立或树立、培养和强化等几个等级。感受,就是接受某种情绪体验,受到耳濡目染;确立或树立,就是使学生建立一种全新的道德认识或行为;培养和强化,要使学生在已有的道德认识、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生一定量的变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变化,是教学中最难以测量的部分,但是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表情、态度和学生的行为、作品等表现出来,可以用观察法、作品分析法、调查访谈法等进行评估。

制定教学目标要有的放矢

教师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呢?首要的任务就是分析,分析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材内容,而教学的目的任务也不同。这就要教师能吃透教材,熟悉自己的教学对象,才能确定自己的教学目的。

比如:翦伯赞的《内蒙访古》,旧教材安排在高中第三册第二单元。这个单元的重点是要求学生掌握夹叙夹议的方法,这就可以作为教师的教学目标。而新教材则把概括要点,提取精要作为教学目标了。

当然,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也不只一种,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目标之分。我们还以翦伯赞的《内蒙访古》为例:

教师在教授《内蒙访古》一课时,将能力目标确定为掌握夹叙夹议的记叙方法,知识目标确定为把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旅游中的所见所闻自然地融为一体,而思想目标是领会全文洋溢着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珍视民族团结的感情。

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之前,首先要确定好以哪一个目标作为重点,能力目标还是知识目标?抑或是思想目标?都应该明确,因为目标重点的不同,直接影响到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

要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一方面需要广大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精心设计出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体系,这个目标体系,以学期为时间单位,以一册教材为内容单位。教学目标要细化到每个单元、每节课,它既包含知识与能力,也包含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每个学校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在教研组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制定出适宜于本学校、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在统一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特长以及学生的情况,将教学目标更加细化,为教学目标的落实打下基础,在制定学期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防止不顾学生情况的“闭门造车”现象,也要防止片面强调教学个性而由教师随意制定教学目标的“各自为政”的倾向。

下面的这个案例是一个结合实际并带有探究意义而进行设置教学目标的教学设计片段: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统计塑料袋的个数的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加深对不同统计量的理解,并且在活动中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过程梗概)

教师:请小A上来把全班同学统计的数据填在这张表格里(前一周已留家庭作业,每个学生统计自己家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个数,教师也给出自己家庭的统计数据——教师自然把自己融入到班级中去)。

教师学生1 学生2 学生3 …… 学生42 学生43 学生44

塑料袋个数 17 18 12 27 …… 19 18 17

教师:哪一位同学能根据这组数据,描述一下我们班同学的家庭在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情况?

小B:我们班同学的家庭一周内共丢弃的塑料袋总数是:17+18+12+27+…+19+18+17=761。

小C:老师,可以用乘法。塑料袋的总数是:8×14+17×14+27×2+19×4+12×2+16×5+10×2+9+8=761。

教师:很好,他们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其他同学有不同的想法吗?(适时引导学生表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而且不急于评价不同做法的优劣,这有利于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看法。事实上,学生自己会给出评价,并做出自己的选择)

小D:平均一个家庭丢弃的塑料袋个数是:761÷45≈1691

教师:你能解释这个结果的意思吗?(及时让学生再一次领悟平均数的含义)

小A:应当是平均每个家庭大约丢弃17个塑料袋。

小E:还有,这组数的中位数是17,众数是18。

小F:17也是众数吗?

教师:大家同意吗?(及时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沉默片刻)

小C:应当是的。因为17和18都出现了14次,出现的次数最多。

教师:很好。只要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就是众数。那么,众数是17和18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小E:我们班大多数家庭一周丢弃的塑料袋是17个或18个。(停顿片刻)好像不是大多数,是……

教师:小E现在遇到障碍了,他拿不定主意是不是大多数。谁来帮帮他?

小A:好像是大多数。实际上一共有28个家庭丢弃17个或18个塑料袋,已经超过半数了。

教师:如果丢弃17个和18个塑料袋的家庭都是12个呢?还是大多数吗?

小A;好像不是大多数了,不到一半,但还是最多的。应该是丢弃17个或18个塑料袋的家庭最多。

教师:很好,那中位数是17,又是什么意思?

小G:就是按照丢弃塑料袋个数多少来把每一个同学的家庭排队,排在中间的学生家庭丢弃了17个。

教师:它和平均数相同吗?(让学生再一次感受不同统计量的差异)如果有人问我们班一个同学的家庭通常丢弃多少个塑料袋,你们说答案是什么?(强调用不同统计量表示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

学生议论……

这个案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来进行教学,使教学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感受到学习过程是自己的成长过程。

一、让学生自己制定学习目标

现代教学已经开始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而制定的、让学生通过学习达到的结果或发生的变化。在过去,教学目的只有教师自己知道,教学、评估等主动权都操持在教师的手中,现在的教学目标制定出来后,也不能只有教师知道,如果教学目标只停留在教师的备课本上,只有教师知道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而学生本身处于盲目的状态,学生就不能够知道自己应该通过学习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就无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和发展,只有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让学生切切实实明确自己应该达到哪些要求,学生才会掌握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权,教师应该给学生讲明学习目标的重要作用,对学生进行指导、跟踪调查访谈,进行个案研究,督促学生学会利用学习目标,检查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使他们真正步入自主学习的轨道。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案例:

一位语文教师在进行鲁迅的《一件小事》教学时,让学生自读课文,提问题,定目标。在学生提出几十个问题中,教师发现“教材中的‘我’是不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剥削者?”这一问题很有价值,于是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再读课文,从课文中找论据,写发言稿,进行辩论,最后又让学生以《漫谈〈一件小事〉中的“我”》为题整理发言稿写篇文章,这样,教师不再讲读课文就结束了教学。整个过程完全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积极主动,辩论激烈,最后写的文章大都很有质量,教学效果特别好。

学生一开始可能不会制定学习目标,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制定。一旦学生学会制定学习目标,其学习能力就会大大提高,这时,“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学理想境界就容易实现了。

二、编写与展示教学目标

在教学目标的编写上,一般要求目标的表述应力求具体、明确、可以观察和测量,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能够做什么”有一个具体的、明确的描述。教学/学习目标的描述要可评价,便于教师和学生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了解是否已达到目标,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学习的策略。

但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常常用一些很笼统的、模糊的术语来描述学生具体的知识、能力和情感学习目标,特别是在情感学习目标的表述上,这种问题更为突出。在知识目标的描述上,一些教师常常用“学习……”,“掌握……”等行为术语描述具体的学习目标,如:“学习新单词moon,star,sun,earth……扩大学生词汇量,为自主学习和阅读奠定基础”;在技能的描述方面,常常用“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能力灵活运用……”等术语描述具体的技能目标,如:“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等;在情感目标的描述上,最常用的描述方法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等。由于任何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都存在一定的层次性,因此,在不同的课时里,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的目标要求应有所不同。上述目标描述使教师无法确定在一堂课里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是理解、模仿还是简单运用或是综合运用?怎样才能知道学生对当前的学习主题表现出了兴趣和积极性?无论是认知类、技能类或情感态度类学习都有一定的层次性,在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学习里,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层次应有所不同,相应的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的重点也不一样。笼统的、模糊的目标描述容易造成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偏离学习目标,课堂教学重点不明确,也会使课堂教学评价无据可依或是脱离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归宿,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反馈矫正等教学环节,都是为了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有激励功能,对学生的思维具有导向功能。因此,课堂上向学生展示教学目标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目标教学的特色之一。

展示教学目标要讲究方式和时间,这不仅是一种教学的艺术问题,而且它将直接影响教学效率。下面,我们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示范应如何展示教学目标:

展示教学目标的形式: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展示教学目标,形式有三种:一是口述形式,教师用语言叙述目标;二是书面形式,教师将目标写在黑板上或教学挂纸上;三是投影形式,教师用投影仪将目标投影在银幕上。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识字不多,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差,展示目标的形式采用口述形式为宜,即教师用非常通俗的语言讲述教学目标的内容。中高年级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可采用书面形式或投影形式。

目前大多数教师对低年级数学课,一般都采用书面形式展示目标,或把目标写在小黑板上,或教师带学生对照书本念一遍,或教师让学生齐读一遍,等等。这样学生对目标理解不深,起不到很好的激励作用,但却占用较多的教学时间,由此分析,这种方式使目标的展示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了。因此,有必要认真研究展示目标的方式和时间。而要确定展示目标的方式和时间,就要从教材内容出发。

展示目标的时间有三种情况:一是新授前展示;二是新授中展示;三是新授后展示。展示目标的方式也有三种:一是一次性展示;二是逐步展示;三是随讲课提纲展示。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要不要一开始就明示给学生,这仅仅是方法技巧的问题。如魏书生常常就首先悬疑,然后发动学生,紧扣目标,集中注意,教学环节不蔓不枝,最后瓜熟蒂落。而钱梦龙就多巧设问题情景,“一山方出一山拦”,教学中质疑问难,指指点点,便觉“无限风光在眼前”,教学目标水到渠成。总之,展示教学目标要做到灵活,应从学生对象和教材内容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时机、适当的方式,以便更好地发挥目标的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如何展示,何时展示,既是一项教学技术也是一门教学艺术。如何做到适当展示目标?这要从教材内容的实际出发。我们以数学这门课程为例来分析。

(1)对于通过一个例题或一个实验要求学生同时达到几条目标的教学,采用新授前一次性展示目标为宜,这有利于保持例题的讲解或实验操作的完整性,有利于发挥目标的激励性功能。例如:

人教版第十册数学P52例1: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离。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通过这个例题的讲解,要求学生同时达到三条目标:①知道什么叫比例尺;②知道比例尺的通常写法;③知道求比例尺的方法。

(2)对于能够分解为几个层次,而每个层次只要求学生达到一条目标的教学,采用在新授过程中逐步展示目标为好,这样使新授过程更有条理,将问题一个一个的解决,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又如:

人教版第七册P64“小数的性质”,这节教材可分解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例1、例2小数大小的比较,从中导出小数的性质;第二层次通过例3、例4,说明小数性质的作用。要求学生分别达到两条目标:①懂得小数的性质(理解);②会运用这一性质化简小数或将一个数改写成几位小数(应用)。

(3)对于段落层次很明显的教学,可以采用随板书提纲展示目标,其操作程序可设计为:板书提纲——讲课——再板书提纲——讲课——总结(揭示目标)。例如:

讲授人教版第八册数学P60第一节“分数的意义”,教师在新授过程中逐步板书下面的提纲:

①分数的产生;

②单位“1”的含义;

③分数的意义。

新授结束后,教师针对提纲进行总结,并在每条提纲的前面加上外显性动词,在后面加上水平层次的述语,即提纲变成了目标:

①知道分数的产生(识记);

②懂得单位“1”的含义(理解);

③明确分数的意义(理解)。

这种展示目标的方式,既发挥了目标的激励性、导向性、有序性和可测性的功能,又使整个新授流程畅通,条理清楚,结构严谨,把常规教学的长处与目标教学的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重的情绪色彩。数学教学中因数学知识抽象,情感因素隐蔽而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单调。要克服这一不利因素,从新知引入起,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把知识发生的背景,置于一幕幕使学生喜爱、令学生惊奇的情景之中,从而先声夺人,引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例如一个教师在教“求平均数应用题”时,这样来设计“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唱歌,谁为大家唱首歌?(同学们兴致很高并推选了一位同学唱歌)。

师:这位歌手唱得怎么样?怎样来衡量她的唱歌水平?(生:让评委来打分)对,老师请4个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担任评委,给这位歌手打个分数(4个小评委把打好的分数分别写在黑板上,老师也打了个分数)。

师:同学们看,5个评委意见一致吗?按谁的意见办?(有些学生说:听老师的。另一些同学说:不行,那么还要其他评委干什么?)

师:对,不能仅凭老师说了算。要解决这个问题,等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之后,大家就知道用什么办法来给这位歌手定分了。……

这里通过模拟电视上歌手大赛评委评分的情景,使学生兴致高涨,同时在情景中揭示了“求平均数”的必要性,使学生以渴求的心理进入新知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