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中华寓言故事
30934500000009

第9章

愚公移山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列子·汤问》

“译文”

太行和王屋这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达万丈。它们本来位于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在北山里有一个名叫愚公的老汉,年纪快九十岁了。他的家正面对着两座大山。他苦于大山阻隔交通,出进总要绕很大的圈子,因此,他召集全家的人一起商量说:“我和你们一道使用毕生的精力来搬掉门前这两座大山,打通一条通到豫州南部大道,直达汉水南面,你们说可以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表示赞成。

惟有他的老伴提出疑问,说:“凭你这点力量,就连魁父那样小的山也挖不掉一点,又怎能对付太行、王屋这样两座大山呢?再说,挖出来的那些泥土石块,又把它们往哪里放呢?”

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把这些泥土石块扔到渤海的尽头和隐土的北边去。”

于是愚公就率领子孙三人挑着担子,开始凿石头,挖土块,用畚箕把石土运到渤海的尽头去。他们的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一个孤儿,刚换奶牙,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忙。从冬天到夏天,他们才往返一次。

黄河边上有一个名叫智叟的人看到愚公率领子孙挖山,便鄙夷地笑着劝阻愚公说:“你怎么傻到这个地步了呢,像你这样年老力衰的人,就是连山上的一根茅草恐怕也很难拔掉,又怎么搬得了这么多的石块、泥土呢!”

北山的愚公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我看你的心太死了,简直是死得一窍不通,还不如那个寡妇的不懂事理的小儿子哩!要知道,就是我死了,可是我的儿子还活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孙子,这样,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呀!而山却不会再增高了,怎么怕挖不平呢?”河曲的那个智叟听了无言答对。

山神听到了,害怕愚公没完没了地干下去,便去报告上帝。上帝被愚公的这种虔诚和毅力所感动,于是就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把这两座山背走,一座放在朔州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和汉水以南,再也没有突起的高山阻塞了。

“说明”

愚公以他无限延续下去的子孙的力量,要挖掉太行、王屋这两座有限的大山,是没有挖不平的道理的。反映了古人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对于利国利民的事,就要像愚公那样,充满必胜的信心,不畏难,不动摇,坚持不懈地干下去,这就是这则寓言给人们的启示。

与狐谋皮

“原文”

周人有爱裘而好珍羞,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重邱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故周人十年不制一裘,五年不具一牢。何者?

周人之谋失之矣!

宋·李等《太平御览》

“译文”

周朝有人爱穿皮袍又喜欢精美的食品。他想做一件极为珍贵的皮袍,去同狐狸商量,希望狐狸把皮献出来;他想办一桌牛羊猪三牲齐全的酒席,去跟羊商量,希望羊同意把它宰了做食物。话尚未说完,狐狸邀集同伴一块躲进了深山,羊招呼同伴一起藏进了密林。因此,这个周人十年做不成一件皮袄,五年办不成一桌酒席。什么原因呢?

他去找狐狸和羊商量的办法是错误的。

“说明”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人们,在特定的情况下,不要过早地公开自己行动的目标和计划,否则就会导致失败。

鹬蚌相争

“原文”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战国策·燕二》

“译文”

一只河蚌正张开两壳晒太阳,飞来了一只鹬鸟伸嘴去啄它身上的肉,河蚌急忙合起两壳,紧紧地钳住鹬鸟的嘴巴。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吃。”河蚌也对鹬鸟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只死鹬鸟。”两个相持不下,谁也不肯放松,有一个渔夫走过来看见了,便把它们一起捉走了。

“说明”

这则寓言说的两相争斗,忘了共同敌人,结果就会两败俱伤,给敌人制造机会,给自己带来灾殃。它告诫人们,要与人为善,助人为乐。

远水不救近火

“原文”

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犁曰:“假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

《韩非子·说林上》

“译文”

鲁穆公把自己的王子和公主纷纷送到远离鲁国的晋国、楚国去结亲和做官,想以此来联合这两个大国。鲁国的大夫犁对鲁穆公说:“如果您到越国去求人来救您快要淹死的儿子,越国人虽然最善于游泳,也救不活您的儿子;如果鲁国京城失火而到海里去取水灭火,海水虽多,火也不会灭得了。这是因为远水不能救近火。晋国与楚国虽然强盛,但远离鲁,而齐国离我们这么近,如果齐国侵犯鲁国,晋国和楚国怎么来得及帮助我们呢?”

“说明”

这里明确指出,舍近求远,以缓济急,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越王好勇

“原文”

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阵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墨子·兼爱中》

“译文”

从前,越王勾践很喜欢士人的勇敢精神,平时就注意对他们进行严格训练,他暗地里派人去焚烧船只,声言发生了火灾,并对士人说:“越国的珍贵财宝全装在里面。”勾践亲自擂鼓激励士人往前冲。士人听到鼓声,不顾行列齐整,冲进火区救火,被烧死的近臣就有一百多人。越王鸣锣后士人才退下来。

“说明”

这篇寓言是说,勇敢精神要靠平时的严格训练。

臧谷亡羊

“原文”

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

问臧奚事,则挟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

《庄子·骈拇》

“译文”

臧和谷两个人一起去放羊,却把羊全丢了。

问臧干什么事情去了,说是拿着竹简在读书;问谷干什么事情去了,说是在和别人掷骰子游戏。他们两个人干的事情不相同,但在丢失了羊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

“说明”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必须尽心做好本职工作。臧、谷二人名为放羊其实根本没有管好羊。玩忽职守,不负责任,不论具体原因如何,其损失都是一样的,因而都是不对的。

造父学御

“原文”

造父之师曰泰豆氏。造父之始从习御也,执礼甚卑,泰豆三年不告。造父执礼愈谨,乃告之曰:“古诗言:‘良弓之子,必先为箕;良冶之子,必先为裘。’汝先观吾趣。趣如吾,然后六辔可持,六马可御。”造父曰:“惟命所从。”

泰豆乃立木为涂,仅可容足,计步而置。履之而行,趣走往还,无跌失也。造父学之,三日尽其巧。

泰豆叹曰:“子何其敏也?得之捷乎!凡所御者,亦如此也。曩汝之行,得之于足,应之于心。推于御也,齐辑乎辔衔之际,而急缓乎唇吻之和,正度乎胸臆之中,而执节乎掌握之间。内得于中心,而外合于马志,是故能进退履绳而旋曲中规矩,取道致远而气力有余,诚得其术也。得之于衔,应之于辔;得之于辔,应之于手;得之于手,应之于心。则不以目视,不以策驱;心闲体正,六辔不乱,而二十四蹄所投无差;回旋进退,莫不中节。然后舆轮之外可使无余辙,马蹄之外可使无余地;未尝觉山谷之,原隰之夷,视之一也。吾术穷矣,汝其识之!”

《列子·汤问》

“译文”

造父的老师叫泰豆氏。造父刚开始跟他学驾车,对他行礼很谦恭,而泰豆三年不把技术传授给他。造父对老师更加恭谨,于是泰豆告诉他说:“古诗说过:‘做弓的好工匠,必须先学编簸箕;擅长冶炼的工人,必须先学集腋成裘。’你先看我快步走路。能走得像我那样熟练,之后才可以手握六根马缰绳,驾驭六匹马拉车。”造父说:“完全遵照你的教导办。”

泰豆便栽上一根根木桩当路,每根木桩的面积仅够放上一只脚,木桩之间的距离是按一步路一根放置的。人踩在木桩上行走,快步往返,决不会失足跌倒。造父跟着老师学,三天时间就掌握了全部技巧。

泰豆感慨道:“你怎么那样灵敏?掌握得这样快啊!凡是驾车的人,也是像这样的。前时你走路,得力于足下,足下又是顺应心的指挥。把这个道理推广到驾车上来,就是通过协调马缰绳、马嚼子使车子走得平稳,控制调和马口使车走得或快或慢,正确的驾车法则在你心中,控制御马的节奏则由你的手来掌握。你内心懂得了驾车的法则,对外你又能适应马的脾气,因之能做到进退笔直,旋转合乎圆规曲尺的要求,跑的路远可是力气依然用不完,这样才可以说真正掌握了驾车的技术。控制住马嚼子,顺应着缰绳;掌握马缰绳,是顺应着手的操纵;手的操纵,是听从心的指挥。那就可以不用眼睛看,不用马鞭子赶;心里悠闲自得,身体坐得端端正正,而六根马缰绳一点不乱,二十四只马蹄跨出去没有丝毫差错;倒车转弯,或进或退,没有不合拍的。这样,车道的大小仅能容纳车轮就够了,马蹄踏的宽度之外,不必有多余的地盘;从来不会觉得山谷的崎岖危险,原野的宽阔平坦,在我看来,它们都一样。我的技术全部说完了,你好好记住它!”

“说明”

这则寓言特别强调了训练基本功的重要,基本功扎实,提高就快。

曾母投杼

“原文”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

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

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

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窬墙而走。

《战国策·秦二》

“译文”

从前,曾参住在鲁国费地,费地有一个人与曾参同名同姓,杀死了一个人。有人就跑来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

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是不会杀人的。”说完,便只管织自己的布。

过了一会儿,别人又跑来说:“曾参杀了人!”曾参的母亲还是照常织着自己的布。

又过了一会儿,又跑来一个人告诉说:“曾参杀了人!”曾参的母亲便害怕起来,连忙丢掉织布的梭子,爬墙逃走了。

“说明”

知子莫若母,曾母对曾参是完全了解,完全相信的。然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听到别人说曾参杀人,他的母亲也信以为真了。这说明,曾母对自己的儿子还没有做到深信不疑。一个国君,对自己的贤明大臣,决不能像曾母对自己的儿子那样,听信谗言,加以怀疑。这也说明,谎话多说几遍,也能使人相信,谣言传播开来,便会迷惑人心。这是不能不警惕的。

曾子杀彘

“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译文”

曾参的老婆要到集市去,她的儿子跟在后面哭哭啼啼。孩子的妈妈说:“你回去吧,等我回来给你杀猪吃。”

曾参的老婆刚从集市回来,曾参便马上要捉猪准备杀掉它,他的老婆制止他,说:“我只不过是和孩子说着玩的。”

曾参说:“和小孩怎么可以这样随便开玩笑呢,小孩子不懂事,他们跟着父母学,聆听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他,就是教孩子学着骗人呀!做母亲的骗儿子,儿子也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好办法啊!”

说完,曾参就把杀好的猪煮给孩子吃。

“说明”

曾参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这种教育方法是可取的。它告诫人们,成人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不可不检点,做父母师长的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

赵襄主学御

“原文”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於期逐,三易马而三后。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韩非子·喻老》

“译文”

赵襄主向王子期学习驾车,学习不久之后就和王子期比赛,赵襄主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后了。

赵襄主说:“你教我驾车,没有把真本事全传给我。”

王子期回答说:“本事都教给您了呀?但您使用得不对头呵!大凡驾车特别注重的是,要使马套在车辕里很舒适,人的心意要跟马的动作协调,这样才可以加快速度,达到目的。现在国君在落后时就一心想追上我,跑在前面时又怕我赶上,其实驾车赛跑这件事,不是跑在前面就是掉在后面。而您不管是跑在前面,还是掉在后面,都总是把心事用在和我比输赢上,这样怎么能有心思去调马呢?这就是您为什么会落后的原因了。”

“说明”

这则寓言故事告诫人们,做任何事,如果不专心致志,而只考虑个人利害得失,就会事与愿违。做学问也是如此,只有抛弃杂念,集中精神,才能使自己的智能得以充分发挥,取得好的成绩。

郑人买履

“原文”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译文”

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他匆忙走到集市上去买鞋子时,忘记把量好的尺码带在自己身上。他拿起鞋子,才说:“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到他赶回来时,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说明”

宁肯相信量好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愚蠢可笑的故事,讽刺那些墨守成规、迷信教条、不相信客观实际的人。

指鹿为马

“原文”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译文”

赵高图谋篡夺秦二世的皇位,惟恐群臣不服从他的指挥,于是设法事先进行试探。有一天,他把一只鹿献给二世,对二世说:“这是一匹马。”

二世一愣,笑着说道:“丞相搞错了吧?明明是鹿,你怎么说是马呢?”二世问身边的大臣们,大臣们有的沉默不语,有的说是马,以讨好赵高。也有耿直的人说是鹿的,赵高就在暗中陷害他们。此后,群臣们都害怕赵高了。

“说明”

这则寓言深刻地揭露了那些依仗权势、颠倒是非、欺上压下的野心家的丑恶嘴脸。它告诫人们,凡事要重实质,不要光图名气。

智子疑邻

“原文”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韩非子·说难》

“译文”

宋国有个有钱的人,天下大雨,把他家的墙壁冲塌了。他儿子说:“如果不赶快把墙修好,小偷一定会爬进来偷东西。”邻居的老大爷也这样警告他。

当天夜里,他家果真被小偷盗走了大量的财物。

事后,这个有钱人的家里极力称赞自己的儿子有先见之明,而对邻居的老大爷却产生了怀疑。

“说明”

它告诫人们,如果不尊重事实,而用亲疏和感情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就会主观臆测,得出错误的结论。

周人怀璞

“原文”

郑人谓玉未理者为璞;周人谓鼠未腊者为璞。周人怀璞,谓郑贾曰:“欲买璞乎?”

郑贾曰:“欲之。”出其璞视之,乃鼠也。因谢不龋。

《尹文子·大道下》

“译文”

郑国人称没有加工雕琢的玉石为璞,周人称没有腌制成干肉的老鼠为璞。有一天,周人怀里揣着没有加工腌制的老鼠问郑国商人:“你想买璞吗?”

郑国商人回答说:“想买。”周人便从怀里掏出他带来的璞,原来是一只死老鼠。郑国商人看了恶心,连忙谢绝了。

“说明”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当对某一事物决定取舍的时候,不能光听它的名称,最好先看看它的实际内容。

庄子妻死

“原文”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至乐》

“译文”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丧,看见庄子正岔开两腿像簸箕似地坐着,一边敲盆一边唱歌。

惠子说:“你和你妻子住在一起,你妻子把子女抚养长大,年老身亡,她死了你不哭也就够了,还一边敲着盆子一边唱着歌,这岂不是太过分了吗?”

庄子回答说:“不是这样。当她刚死的时候,我怎么能不悲伤呢?可是考察她的原先,本来是没有生命的,不仅没有生命而且还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还没有气息。混杂在恍恍惚惚之中,变着有了气,气再变就有了形体,形体再变就有了生命,现在又变而为死,这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更迭运行一样。人家现在已经静静地安息在天地这个大房屋里,而我却地跟着哭她,我以为这样做是不通达天命,所以停止了哭泣。”

“说明”

这篇寓言表达了庄子的生死观,认为生死不过是气的聚散,是合乎自然规律的变化,因此不必悲欢。

邹忌比美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身体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人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战国策·齐一》

“译文”

齐国的相国邹忌身长八尺多,长得十分魁伟漂亮。一天早晨,他穿上衣服,戴好帽子,对着镜子端详了一番,问他妻子说:“你看我比那住在城北的徐公哪一个漂亮呢?”

他妻子回答说:“你漂亮得多,徐公哪能比得上你呢?”

城北的徐公,是名闻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更漂亮,所以,又去问他的小老婆:“你看,我和城北的徐公相比,哪一个漂亮呢?”

小老婆回答说:“徐公哪里比得上你漂亮呢?”

过了一天,从外边来了一个客人,邹忌和他坐谈时,又问客人说:“我和徐公相比,哪一个漂亮呢?”

客人回答说:“徐公没有你漂亮呵!”

又过了一天,城北的徐公亲自到邹忌的家里来了,邹忌就把徐公的面貌、身材、姿态等诸方面都仔细地观察了一番,深深感到自己没有徐公那样漂亮,再对着镜子又端详了一会,更感觉到自己比徐公差得很远。

到了晚上,邹忌睡在床上认真地思索了一番,说:“我的妻子说我漂亮,是偏爱我;我的小老婆说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说我漂亮,是因为对我有所求,并非自己真的比徐公漂亮啊!”

“说明”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听信自己身边亲近的人,或者有求于己的那些人的阿谀奉承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