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健康教育
30935200000029

第29章 生活、避险、防灾等安全知识(3)

(二)多发地区

滑坡易发生在这些地方:江、河、湖、海、沟、水库的坡岸地带,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地段,断裂带、地震带,暴雨多发区或异常的强降雨地区。我国从太行山到秦岭,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就是滑坡多发地区。

(三)预防及遭遇滑坡的注意事项

遇到滑坡时或滑坡后的救助活动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1)在山谷中时,一旦遇到暴雨,要尽快选择安全的高地作为营地,避开有不牢固土层和滚石的山坡,而不要在山谷、河沟等低洼的地方逗留。

(2)发生滑坡时,正好位于坡体上的人要保持冷静,不能慌乱,还要迅速地察看四周的情况,并向较为安全的地方转移。

(3)逃生的时候,应向垂直于滑坡轴两侧的方向跑,而不应沿着滑动的山坡向上或向下跑。

(4)如果滑坡的速度非常快,且坡体是整体滑动,遇险者应原地不动或者抱住大树,有时候也可以化险为夷。

(5)救治遇险伤员时,应先清理伤员口腔、鼻腔的堵塞物,以保证伤员呼吸道的畅通。

(6)如果遇险伤员已经停止呼吸,则应尽快进行人工呼吸,同时还要帮助伤员止血,检查是否有骨折,并尽快将其送往医院。

二、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由暴雨、冰雪融水等引发的,山地突然爆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一)征兆

泥石流来临前,一般会出现不同于机车、风雨、雷电、爆破等声音的沉闷巨响,并出现沟槽突然断流和沟水变浑等现象。此外,还有可能出现山坡变形或鼓包、山坡上的物体倾斜或山坡出现裂缝等现象。

(二)发生规律

泥石流往往是在短时间内突然暴发,大水携带着大量泥沙、石块奔腾而下,常常给人类生命和财产带来重大危害。但泥石流发生的时间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

首先,由于泥石流主要是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引发的,因此,泥石流发生的时间与连续降雨时间相一致,一般发生在夏、秋季节。我国西南地区多发生在6~9月,西北地区多发生在7、8月。其次,由于泥石流的发生受暴雨、洪水的影响,而暴雨、洪水总是周期性地出现,因此,泥石流的发生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我国泥石流的多发地区:云南省的北部山区、四川省的西部、甘肃南部、西藏、陕南秦岭——大巴山区、辽东南山区等。

(三)预防及遭遇泥石流的注意事项

为了有效避免泥石流带来的危害,大学生应注意以下事项:

(1)泥石流的发生常常滞后于降雨,所以,连续降雨或暴雨之后,不能立刻到危险区去。

(2)到山区游玩时,应选择平整的高地做营地,不要在谷底或河床扎营。

(3)在野外、山区,一旦遇到大雨,要注意观察周围的情况,特别要留心倾听远处是不是传来隆隆的轰鸣声。如果听到了这种声音,则应该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远离山谷、河床等低洼的地方。

(4)泥石流多发地区的居民应注意收听天气预报,提前作好转移的准备,转移时不可携带太多、太重的物品。

(5)发生泥石流时,应向垂直于泥石流两侧的山坡或高地跑,千万不能沿着泥石流滑下的方向跑,也不能上树躲避。

(6)万一不幸陷入泥石流中,不要慌乱,要大声呼救,并且沉着地自救。可以尽力将身体向后仰,轻轻躺在泥淖上,同时双臂张开,慢慢将身体抽出。万万不可胡乱挣扎,以免越陷越深。

三、崩塌

崩塌又称崩落、垮塌或塌方,是指在重力作用下,较陡斜坡上的岩体、土体突然脱离山体,继而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一)影响因素

崩塌常常给人类带来道路堵塞、建筑物毁坏等灾难,还有可能截断河流,使江河溢流,造成水灾。影响崩塌的内在因素主要是岩石类型、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而诱发崩塌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地震、降雨、冰雪融化、河流冲刷、浸泡、冻胀、昼夜温度变化,以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道路工程开挖边坡、水库蓄水、地下采空等)等。

(二)征兆

崩塌发生前,一般会出现以下前兆:

(1)崩塌体后部出现裂缝。

(2)崩塌体前沿掉块、土体滚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

(3)破面出现变形或新的破裂,甚至有小面积土石剥落。

(4)岩质崩塌体偶尔发生撕裂摩擦的声音。

(三)发生时间

崩塌通常发生在强降雨过程中或稍微滞后、强烈地震过程中、开挖坡脚过程中或稍微滞后、水库蓄水初期及洪峰期、强烈的机械震动及大爆破之后。

(四)预防及遭遇崩塌的注意事项

为了避免遭受因崩塌造成的伤害和损失,大学生应注意以下事项:

(1)不能存有侥幸心理,如“也许不会发生崩塌”的想法。

(2)强降雨过后5~7天内仍有可能发生崩塌,所以崩塌危险区的居民最好临时搬出,待5~7天以后再搬回居住。

(3)夏天多雨的时节,去山区峡谷游玩时,一定要事先收听天气预报。

(4)不要在大雨、连续降雨之后进入危险山区,因为那时斜坡渗入大量雨水,很容易发生崩塌,造成危险。

(5)坡体上有明显裂缝的地方容易发生崩塌,所以不要在陡坡、危岩处穿行,更不要攀登危岩。

(6)处于斜坡底部时,若感到地面震动或者发现周围有异常情况,要以最快的速度向两侧跑。

(7)遇到崩塌不要惊慌,应迅速离开危险地区。

(8)发生崩塌时,不要靠近房屋、树木、围墙、电线杆等危险的物体。

(9)崩塌即将发生或正在发生时,不要立即进行排土、排水等作业,而应待灾情稳定后再作处理。

四、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的岩体、土体在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地质现象。

(一)影响因素

矿山地下水采空、过量开采地下水、人工蓄水、地表渗水等因素都会诱发地面塌陷。

(二)征兆

地面塌陷前往往出现以下征兆:①井水、泉水、池塘的水位突然上升或下降,或者水色突然混浊、翻砂或冒气;②地面出现环状裂缝并不断扩展,同时产生局部的地鼓或下沉现象。

(三)预防及遭遇地面塌陷的注意事项

为了避免或减少地面塌陷带来的损失,大学生应注意以下事项:

(1)采取措施减少地表水的下渗,如雨季前疏通排水沟渠、加强厨房下水道的防水管理等。

(2)及时填埋建筑物附近的陷坑和裂缝,防止河水、湖水、井水进入其中,从而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

(3)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异常时应尽快报告当地有关部门,以便作好相应的预防措施。

(4)千万不要进入严重裂开、变形的建筑物,以免发生危险。

(5)发生地面塌陷时,不要惊慌,而应看准路线,尽快逃离危险区。

五、海啸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灾难性海浪。海洋中的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滑坡等大型地质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海啸可以掀起高达十多米至几十米不等的狂涛巨浪,形成“水墙”,涌向海湾和海港,迅猛地袭击岸边的城市和村庄,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破坏。

(一)征兆

海啸发生前,往往会出现以下征兆:①海水异常地暴退或暴涨;②离海岸不远的浅海区的海面突然变成白色,其前方出现一道长长的明亮的水墙;③位于浅海区的船只突然剧烈地上下颠簸;④突然从海上传来异常的巨响等。

(二)海啸发生时的注意事项

为了避免或减少海啸造成的损失,发生海啸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如果感觉到较强的震动,则不要靠近海边、江河的入海口。

(2)如果看到海面后退速度异常地快,则应该立刻撤离到地势较高的地方,而不要在海边停留或者去海边捡鱼。

(3)如果海啸发生时已经来不及逃跑,则可以牢牢抓住近处比较牢固的东西,深吸一口气,并屏住呼吸。因为海啸发生的时间很短,有时候这样做也可以幸存下来。

(4)如果已经被卷入海中,则想办法抓住漂浮物,并尽可能使头部浮出海面,会游泳者可以采取仰泳的姿势漂浮,但不要挣扎,以保存体力,等待救援。在海中漂浮时,应尽可能向海岸移动,但不要喝海水,因为海水不仅不能解渴,反而会使人出现幻觉、精神失常,甚至死亡。如有可能,应向其他落水者靠拢,大家尽量抱在一起,以减少身体的热量散失,并可以互相安慰,以稳定情绪。

(5)由于海水温度比较低,会使落水者身体热量散失非常严重,所以落水者被救上岸以后,应该尽快使其体温恢复正常,如可用棉被、大衣等将其包裹或将其放在温水里,并可以适当喂其一些糖水。但是,不要给落水者局部加温或者按摩,也不要让其酒喝。

六、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是指地球内部的岩浆等物质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地表释放的地质现象。火山喷发时喷出的岩浆、岩石、火山灰和火山气体等物质会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损害。

(一)征兆

火山喷发前,往往会出现以下征兆:①地表变形;②火山口里有气体冒出或冒出气体的速度加快;③火山口及周围地区可闻到刺激性气味,一般是硫磺和硫化氢的味道;④火山周围的水位、水温等出现异常,一般表现为水温升高;⑤植物褪色或枯死;⑥小动物(如家畜及家禽等)行为异常(如烦躁不安等)或死亡;⑦火山周围的电磁波发生异常等。

(二)火山喷发时的自救措施

当遭遇火山喷发时,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积极采取相应的自救措施:

(1)如果离火山喷发的地点很近,则应快速逃离,并戴上头盔或用其他物品护住头部(把报纸团塞在帽子里戴在头上,也有保护作用),以防被火山喷出的岩石或碎石砸伤。

(2)看到火山喷出熔岩时,应迅速跑出熔岩流的路线范围,并尽快逃离灾区。倘若熔岩流逼近,来不及逃跑了,则应该立即爬上高地。

(3)火山灰具有很大的刺激性,且伴随有有毒气体,会对肺部造成伤害,因此,在逃离时尽量用湿手帕或湿毛巾掩着口鼻,有条件的可以佩戴护目镜和防毒面具。此外,火山灰中的硫磺随着雨水降落时,会灼伤皮肤,因此火山喷发后,要穿上厚重的衣服,以保护身体。若被硫磺雨淋着了,则应尽快到避难所彻底洗净暴露在外面的皮肤。

(4)火山喷发时,会有气体球状物以很快的速度滚下火山。这时,可以躲避在附近牢固的地下建筑物中,或跳入水中屏住呼吸半分钟左右,等待球状物滚过去。

(5)火山喷发过一次之后,有可能还会喷发,所以须尽快逃离危险地区。

第四节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气象灾害一般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天气、气候灾害是指因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暴雨雪、冰雹、大风、沙尘暴、大雾、高温、低温、连阴雨、冻雨、霜冻、寒潮、干旱、洪涝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气象次生、衍生灾害是指因气象因素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森林火灾、酸雨、空气污染等灾害。

对我国影响比较大的气象灾害主要有洪水、台风、龙卷风、沙尘暴等。

一、洪水

洪水是由暴雨、急剧融化冰雪、风暴潮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江河湖泊水量迅速增加,或者水位迅猛上涨的自然灾害,也称洪涝灾害。

(一)危害

洪水暴发往往会致使农田受淹、村庄被冲、房屋倒塌、财产受损,还易造成人员意外伤害(如溺水、触电、中暑、外伤,毒虫咬伤、螫伤,食物中毒和农药中毒等)、患流行疾病(如霍乱、伤寒、痢疾、甲型肝炎、流行性出血热、血吸虫病、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浸渍性皮炎、虫咬性皮炎等),甚至死亡。

(二)洪水到来之前的准备

为了避免或减少洪水带来的危害,在洪水到来之前,要尽量做好相应准备:

(1)危险地区在遇到连续降雨或者大暴雨时,应根据当地媒体提供的洪水警报,选择好最佳撤离路线,以防万一。

(2)备足够食用几天的食品、饮用水、日用品和必要的医疗用品。

(3)有条件的可以扎制木排、竹排,将木盆、木材、大件泡沫塑料等适合漂浮的东西加工成救生装置,以备急用。

(4)将不便携带的贵重物品作防水处理后,埋入地下或放到高处,将票款、首饰等小件贵重物品缝在衣服内随身携带。

(5)准备好一切可以使用的通信设备(如手机),以便在危急时刻向外界发出信号。

(6)尽量穿色彩艳丽的服装,并提前备好救生包。

(三)洪水到来时的注意事项

在洪水到来时的自救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1)若洪水暴发时来不及转移到安全地带,则要迅速向山坡、高地、楼房等高处转移。

(2)若洪水来临时是在室内,则要想办法防止洪水进入屋内,如在门槛上放上沙袋等。若洪水不断上涨,则可以在楼上储备一些食物、药品、饮用水、保暖衣物及烧开水的用具。

(3)若洪水继续上涨,暂时躲避的地方已经不再安全,则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门板、大块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东西,利用其逃生。

(4)逃生之前,要尽量关好电源和煤气阀,并带好手机等通信设备。

(5)不要游泳逃生,不可攀爬电线杆、铁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顶。

(6)设法尽快与当地防汛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7)若不幸被卷入洪水中,则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东西或者能漂浮的东西,并远离电线、电线杆、高压电铁塔,以免触电。

(8)洪水过后,一定要喝烧开的水,吃煮熟的食物,服用预防流行病的药物,并做好卫生防疫工作,以预防疫病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