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求知文库——发明大家
30952700000017

第17章 爱迪生(1)

奇妙的童心

1847年2月11日,爱迪生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一个叫米兰的小镇。

他排行老七,是这个贫农家里最小的孩子。

小爱迪生是个非常淘气的孩子,他对什么事物都感到十分新奇,总想弄个明白。但他从不问父母,而是要自己实验,于是闹出了不少笑话。4岁的时候,他为了搞清楚野蜂窝的秘密,拿树枝去捅,结果被蜂群蜇得满脸红肿,眼睛都肿得睁不开。6岁那年,他对火又发生兴趣,却不小心点着了马棚,引起了一片慌乱。“小鸡又是怎么孵出来的呢?”这个问题曾困扰过他好久。

于是有一天,爱迪生吃过早饭就跑了出去,直到傍晚也没有回家,父母急坏了,到处寻找,最后才在后院的鸡舍里发现了他。此时,爱迪生正小心翼翼地趴在一堆鸡蛋上,一动也不动。原来他想学老母鸡,看看能不能孵出小鸡来。对他的举止父母自然又好气又好笑,但他们也非常惊讶,爱迪生居然饿着肚子,从早到晚趴了一整天。他这种浓厚的实验兴趣再加上超乎寻常的耐心,是爱迪生一生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7岁时,爱迪生全家移居到密执安州的休伦港。第一年,他背起书包去上学。只过了3个月,爱迪生就眼泪汪汪地跑回了家。原来班上的老师讲课特别枯燥,脾气也很坏,动不动就打学生。偏偏爱迪生又爱提问题,有一次居然问“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呢?”老师生气极了,“这是个莫名其妙的问题,你这是成心捣乱!”于是老师把爱迪生赶回了家。母亲听完爱迪生的叙说非常恼火,带着他回到学校,老师却对母亲说:“他是个低能儿,不是读书的材料。”母亲马上反驳说:“这是胡说八道!没有你这样的老师,我们退学。”母亲果真把爱迪生带回了家。他一生就只上了这3个月学。

回家以后,母亲便自己当起了老师。因为她曾当过教师,性情又十分温和,爱迪生非常爱听母亲教授知识。同时他十分感激母亲,因为她袒护他,给予他莫大的支持。他暗下决心:“决不辜负母亲的期望,一定要让她看到,她对我的信任绝没有错。”在母亲循循善诱的教导下,爱迪生刻苦学习英文、算术、化学与物理。他尤其对化学和物理感兴趣。9岁时,他就一遍又一遍地读理查·格林·帕克的《自然与实验哲学》。10岁时就开始看《英国史》、《罗马兴亡记》和厚厚的《大英百科全书》,并且照着《帕克科学读本》在家中做起实验。爱迪生总是跑到附近的店里要空瓶子,装苏打、硫磺等不同的化学药品。不久,家里地窖里便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瓶子,足有200个。

地窖里还总是充满了各种怪味,甚至传出爆炸声,搞得父母亲常常担惊受怕,但时间长了也慢慢习惯了。有一次,爱迪生因实验闯了祸,被父亲狠狠揍了一顿。原来,爱迪生偶然发现重碳酸钠沸腾扩散,着水后就变成气体。正巧他刚从书上读到气球上天的原理,就想当然地认为既然气球充气能上天,人肚子里充了气,也一定能飞起来。他被这想法所激动,连干了几天,终于用发酵粉等混合配制成药粉,还取了个动听的名字——“腾空剂”。这时邻居的孩子来找他玩,爱迪生为让同伴分享“成功”,便请他把药粉加水喝下,看看能否飞起来。小伙伴鼓足勇气,闭着眼睛喝了下去。不一会儿便感觉肚子疼了起来,最后竟大哭大叫,不但没飞起来,反而抱着肚子在地上打滚。爱迪生吓坏了,赶快跑出来叫了父母和邻居,请来了医生,这才使那孩子脱离了危险。父亲气得拿起了棍子,狠狠教训了儿子。有意思的是,爱迪生却仍在天真地想:“要是他能再忍耐一会儿,肯定会飞起来。”

爱迪生每天都在“实验室”里劳动,药品用得很快。他逐渐不愿总是向父母要钱买药品,因为他知道家里没有钱。“怎么办呢?”爱迪生看着许多空的瓶子发了愁。呜……一阵火车汽笛声突然响起,爱迪生一惊,马上笑了,他赶紧跑出去找母亲,说:“我要到火车上当报童,卖报纸和点心挣钱做实验。”母亲不愿意,因为他太小了,而且火车刚刚开通。爱迪生拼命恳求,并握起拳头骄傲地说:“妈,我不小,我已是1蒲式耳小麦,有80磅重了!”母亲被逗笑了,答应了他的请求。自此,爱迪生开始了坎坷的少年历程。

坎坷的少年

1859年,12岁的爱迪生开始在休伦港到底特律的早班列车上当报童,兼卖一些小点心。列车每天早晨7点从休伦港出发,4小时后到达底特律,下午5点30分再往回开。爱迪生每天要在火车上干8小时。尽管工作很辛苦,他也从不抱怨,甚至还利用火车在底特律停留的6个小时,跑到青年人协会阅览室看书。后来,他利用火车的一节备用车厢,把它变成自己的旅行阅览室和实验室。每天的业余时间他都消耗在这节车厢里,就这样工作了3年。

15岁的爱迪生,似乎有着无穷的精力,他对报纸发生兴趣,从而想自己办一份报纸。他的想法被众人嘲笑不已。的确,办报需编辑,记者,还有印刷工,校对员等等,起码需几十个人。另外,资金更是个大问题。一个小孩独自办报,不是叫人耻笑吗!这真是件不可能办到的事情吗?爱迪生却不这样想。世界上没有做不到的事,关键看你做不做。抱着这样坚定的信念和战胜他人的勇气,他开始筹办此事。首先,他用积攒的钱买了一台旧的手推印刷机,又从一位在《底特律自由新闻》报工作的朋友那里讨到了足够多的铅字。设在车厢内的“印刷厂”算是初具规模了。对于报纸内容,他可不犯愁。

因为火车上发生的事情太多了。他就把每天看到听到的编成短小精悍的新闻。又利用到阅览室的机会,抄录其他报纸的重要报道。这样,由爱迪生一人编辑出版的《先锋快报》就问世了。第一次就印了400份。由于他编的新闻很有趣味性,报纸价格非常便宜,因此销路很不错。办报的成功使他大受鼓舞,特地找了两个小伙伴当助手,不断扩大发行量,内容也越编越好,甚至英国的《泰晤士报》也转载过他的消息。

爱迪生不仅敢于创新,更重要的是他有冒险的勇气。当他在车上卖报的几年时间里,正是美国南北战争的高潮时期,人们自然对战况倍加注意。1862年4月的一天,他无意中从《格兰德特伦克先驱报》的印刷工那里知道了一条重要新闻,北军在新奥尔良胜利会师,南方军队被打死打伤近25000人。

爱迪生当即认准这新闻的价值一定会使报纸销量大增,因此跑到先驱报总部,要求赊购1500份报纸。发行商起初不肯,但在他百般恳求下,终于被他的勇气感动,居然批准了他这个大胆的建议。爱迪生抱着超过他平日销售量3倍的报纸上了火车。他的助手担心极了,这么多报纸,还是赊购来的,卖不掉的话就得赔一大笔钱。而爱迪生胸有成竹。他在听到这条新闻时,就提前说服站上的电报员,把新闻简要内容发到列车途经的各个站上,并由各站上的工作人员用粉笔写在报告列车运行时间的黑板上。爱迪生认为,沿途的人们看了内容简要,一定会急切地等着了解详情,这样报纸就会销售出去。

的确,当时的社会通讯远没有现在这样发达,还没有通讯工具——电话,最快的就算电报了。所以当列车靠站时,正如爱迪生所设想的那样,站台上挤满了等着买报的人,连教堂里的牧师也跑出来买报纸。1500份报纸被一抢而空,爱迪生因此赚了不少钱,同时也深深体会到电报的优越性。

爱迪生赚到的钱,全部用在他车厢里的小实验室里。不论办报、卖报有多累,他的实验从未中断过。有一次,列车刚开出休伦港,因为路轨不平,火车震动得很厉害,车厢实验室架子上的一瓶黄磷掉了下来,摔碎了。磷一遇到空气,马上就燃烧起来,车厢里顿时浓烟滚滚。火势越烧越旺,爱迪生脱下外衣,想消灭火焰,可已无济于事。等列车员赶到,帮助把火扑灭时,车厢里的东西已烧得差不多了。怒气冲冲的车长不由分说,迎面给了爱迪生几记狠狠的耳光。此后不久,爱迪生的听觉就急剧下降。后来据爱迪生回忆,也许是此后紧接着差点掉出列车,被人用手拎着耳朵拽上来,使耳膜受伤造成听力愈差。不论怎样,爱迪生已近乎成了聋子,9年心血也付诸东流,车长把他赶出列车,工作也没有了,前途茫茫。但是勇敢的爱迪生没有被灾难性事件压倒,他更频繁地去阅览室(后扩建为公共图书馆)。

爱迪生的母亲为帮助他坚定信念,重新搞起了实验场所。为防止意外,新实验室被设置在阁楼上,这样即使发生爆炸,也不会影响到底下的卧室。

爱迪生此时受电报的影响,实验兴趣更多的偏向电子学。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有关电学的知识,特别是电报的原理。他心中向往着成为一个真正的电报员。在当时的美国,电报事业方兴未艾,是当时通讯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成为电报员也是当时许多少年的梦想。

幸运之神往往向顽强而勇敢的人伸手。1862年8月的一个早晨,爱迪生正在圣克莱门斯车站的铁路旁边散步,看到车站站长红胡子麦肯奇的儿子,2岁半的吉米正站在铁轨中央抛石子儿玩,突然,一列火车呼啸着驶来,眼看就要压着小吉米,爱迪生奋不顾身地冲上去,抱着吉米一起摔出铁轨,头朝下地栽倒在铁道旁的碎石堆中。他身上,脸上都压进了尖锐的小石子,鲜血直流。麦肯奇闻讯赶到,看着得救的儿子,不知说什么好。他知道爱迪生的愿望,便答应教他电报技术,作为搭救他的儿子的酬报。爱迪生一面刻苦地学习知识,一面到车站发报员那里观摩实际操作,有时一看就是一个通宵。

不到4个月,爱迪生就熟练地掌握了收发报技术。1863年春,16岁的爱迪生已成为一个相当能干的电报师,他在休伦港的铁路上当报务员。为了能更好地磨炼技术,他主动申请当夜班值班员,因为这时常需要接收通讯社来稿,要求翻译绝对正确,速度也得快。很快,他就能熟练地应付了。白天,爱迪生没有全用来睡觉,他只睡很短时间,大部分时间用来钻研电报技术,特别是电报机的构造与维修方法,以及一些有趣的电学实验。这些实践活动激发锻炼了他的脑力。爱迪生似乎变得更聪明了。

1863年冬天,休伦港同对岸的加拿大城市萨尼亚之间的大湖冰封雪冻,折断了两节通讯电缆,湖面也已经停止交通。所有的联系都中断了。人们无法可想,颇有些人心惶惶。这时一个梳着分头,约16岁的少年,爬上了一台火车机车,用长短不一的汽笛声发出类似电报中的莫尔斯电码。短声相当于电报中的“点”,长声相当于电报中的“划”。“喂,萨尼亚,听到没有?”

起初对岸没有反应,少年仍毫不气馁地发送着笛声。终于,对岸有人明白了其中的意义,也传来长短汽笛的应答声。焦急的人群顿时沸腾起来,这个聪明少年的名字传扬开来,他就是爱迪生。

然而,聪明有时也会带来不幸。爱迪生值夜班时,需每隔1小时向总台发一个表示“清醒”的信号。爱迪生因白天太忙碌,晚上难免容易打瞌睡。

为了不被发觉,他制作了一个带缺口的轮,将其与钟表连接在一起,每隔一小时接通一次电路,自动发出“清醒”信号。事隔不久,这个秘密暴露了,因为他误了一次让货运列车停车的信号。这是很不负责的行为,爱迪生因此被开除了。以后爱迪生每想起此事,就会为自己的错误而羞愧。

1864年,爱迪生进入西方联合公司。此时他已掌握自己独特的发报方式。数年后据一个当时的记者回忆:“这个小伙子发报快如闪电,连收报专家都难以招架,不得不常打断他,请他重复。”爱迪生还常对发报机搞些创新试验,比如把两架相连,这样收报速度就会加快。他甚至创造了竖写体字母,大小自如,日后还形成了独特的纵行书写方式。

爱迪生这些别出心裁的发明并不令老板满意,反而觉得他太不安分。再加上他的理想与兴趣在创造发明的实验上,常常利用一切机会做实验,这无疑被认为是“不务正业”。所以,他常接到开除的命令,究其原因,不是因他做试验污染了工作台,就是因为私自拆卸公司设备。这样他总是换工作,生活极不安定。然而这个不修边幅,不好娱乐的小伙子总是非常乐观地对待这一切,他确信任何困难都是为了被解决而存在的。所以每换一次工作,他就尽量多学一些新的技术。对新鲜事物,爱迪生总是抱着高度兴奋的心情去发奋地探索。他常笑着对那些不理解他的人说:“停止就意味着生锈”。

发明的艰辛

一、波士顿的失败

1868年,21岁的爱迪生来到波士顿,在这儿,他试制成一台自动投票记录机,并在当年10月11日取得专利。这是他第一个被认可专利的发明,他兴奋莫名。几天后,爱迪生抱着这台耗费了他几个月心血的机器赶到华盛顿,希望国会能用他发明的自动投票记录机。

原来国会开会表决时,总要一次又一次呼唤议员们,一个个记录赞成或反对的意见,这样耗时费力。爱迪生的自动投票机设计了两个按钮,分别代表同意或反对,代表们只需按自己意愿按动其中一个,机器就会自动记录下意见并进行统计。这样极其方便,又节省了时间。当爱迪生兴致勃勃地向议会主席讲解完自己的发明意图,恳切地望着他的时候,这位大胡子绅士竟哈哈大笑起来,并用嘲弄的口气说道:“小伙子,世界上的发明,我们最不需要的就是你所发明的这个东西!”

一头雾水的爱迪生不知所措,后来经别人解释才明白过来。原来议会表决往往被故意搞得像马拉松赛,许多议员就靠拖延时间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为讨价还价或使不利于自身的议案无法得到通过。爱迪生的发明对他们确实是如废物一般。直到今日,许多西方国家的议会仍不用表决机器,就是这个道理。天真的发明家这才明白自己是一厢情愿,研制了根本不会被采用的机器。这次碰壁使爱迪生悟出一个道理,他应该去发明大众真正需要的东西。

二、立足纽约

爱迪生为搞发明,在波士顿欠了许多债,处境十分困难,不仅吃住成问题,还面临着随时被控告的危险。在这关键的时刻,爱迪生的好朋友亚当斯偷偷把他送上开往全国电报中心——纽约的船,希望他能在那里有所作为。

就这样,贫困潦倒的爱迪生流浪到了纽约,又开始寻求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