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这样教,孩子更优秀
31022800000030

第30章 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

旺旺从4岁就开始帮妈妈干家务活儿。妈妈干活儿时,他会满屋子跟着妈妈,妈妈把筐里的旧垃圾袋收走,他马上就在筐里套上一个新的。4岁后,他除了给垃圾筐换塑料袋的活儿,还兼干着其他几件家务:整理放乱的小椅子、擦桌子等,他为自己感到十分自豪。在他要求干其他活儿时,妈妈通常也欣喜地批准了。看到他干家务时如此认真,妈妈真替他高兴。

给你提提醒儿

许多家庭却普通存在着一个这样的教育问题:家长由于对子女的爱,不让子女涉足家务劳动,只要求孩子好好读书。而在独生子女家庭里,这个现象就更加突出,结果造就了许多不会烧饭、不会钉纽扣、洗不干净衣服的孩子。

一些父母抱着“孩子还小不懂事”的心态,不轻易让孩子接触家务,等到觉得孩子大了,可以帮忙才开始指挥、吆喝孩子做这做那,结果发现孩子参与家务意愿低落。如此做法让孩子失去对家关心的机会,追根究底即是没让孩子在小时养成良好习惯。

父母总是慨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差,殊不知孩子意志薄弱、生活能力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劳动教育的缺乏。因此,那些仍然在溺爱孩子的父母,应该“迷途知返”,从培养孩子做家务开始,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为你支支招儿

在生活中培养劳动习惯

孩子并不排斥劳动,相反却天生有动手的习惯。四五岁的孩子,可以执行一个小任务。7岁的孩子,可以放餐桌,履行家庭一员的职责。因此,家长在尽早给孩子安排一些劳动任务。不过,给孩子任务要在体力所及的范围内,使他体验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如果对这个任务丧失了勇气,他也许再也不愿尝试了。

年龄稍微大一点的孩子,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设计一份工作计划表,共同讨论他能做些什么?想做些什么?然后用表格或日历把他想做并能做的家务活记录下来。对于还不会识字的孩子,可以在日历上贴上图片,让孩子看见图就知道今天要完成的家务是什么。当孩子完成了当天的家务劳动,就从日历上把这一天划去,这样,孩子就知道第二天要做的是什么。对大一些的孩子,画出一张表格,把要完成的家务劳动写在上面,这样,孩子就能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每天要干的家务活儿是什么了。

让家务活儿快乐有趣

一位妈妈现了一个让她4岁的女儿喜欢干家务的好办法,那就是使用一种个性化的塑料家务活动表。“我女儿和我喜欢一起拟订家务表,”她说,“我感觉女儿最喜欢用字母拼出自己的名字,同时,她也喜欢选出那些她喜欢的家务塑料模块儿,把模块儿粘贴在表格上,再选出她想要的奖赏物模块儿。这样,她感觉到自己也参与了计划的制定,因此完成的时候,她感觉到非常愉快。”

这位妈妈把家务表粘在冰箱旁边,这样女儿就很容易看到表中的内容。“这一点儿都不复杂,我女儿懂得每当自己完成一件家务活儿后,就在这项内容后面粘上一只小蜜蜂。由于她还不会阅读,因此她还不能确定每一天的日期,不过我们也在慢慢教她。”妈妈还非常喜欢随表赠送的积分卡,“积分卡是记录孩子每周劳动成果的一个好方法。”

还可以做一个家务活儿罐,罐中装上一些小纸条,正面写上一件家务活儿,背面画出一项孩子可以得到的奖励。让孩子从中抽纸条,如果孩子完成了他抽到的家务,就给予他应得的奖励。

调动孩子的劳动积极性

王灿很小就学会了自己穿衣、吃饭,6岁时,他负责给家里的盆景浇水,7岁时,每天清晨,他要早早起床到楼下取报纸和牛奶。爸爸看着他一天天地变化,一天天地独立,心里很高兴。

爸爸常跟他讲自己当年勤工俭学的故事,王灿也激发了劳动热情,他选择在暑假打工赚零花钱。王灿热爱劳动,爸爸也一直支持他。现在,王灿只有13岁,却已经有了1万块的存款,这些都是他通过劳动赚取的。

王灿独立性强,品学兼优,个性坚强乐观。他最大的特点是勤奋,无论是在学习上、生活中,王灿都愿意以勤奋获得最优的成绩。

参与家务可以让孩子感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增加对家庭的归属感,父母多给予鼓励赞美,使孩子从工作中得到成就感、自信心、肯定自己,也培养了责任感及积极的人格。孩子劳动中有良好的表现,家长就应对他给予充分的肯定。例如,“你的小手好能干,不但会盖房子,还会把积木排好呀!”这类赞美和鼓励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养成他喜欢帮忙、愿意收拾的习惯。

教给孩子劳动知识和技能

家长应该把一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讲给孩子,让孩子懂得应该怎么做。比如说:在孩子洗手时,告诉孩子要怎样洗手,洗完后用手巾擦干。除此之外还有叠被子、穿鞋子、整理床铺、穿脱衣服等,都应该细心的通过各种活动进行随机教育。另外,带孩子到植物园去,让孩子观察花、草、树、木。然后给孩子选择一些种子,让他亲自种植,并不断的浇水、施肥,参加劳动的全过程。

唤起孩子的劳动愿望

如果父母对家务劳动总是相互推诿,孩子会把劳动当作不愉快的事情,不会对劳动有好感;如果父母二人都乐于承担家务劳动,就会使孩子产生参加劳动的最初愿望,也想参与其中。让孩子意识到“我能干”、“我是小主人”、“我觉得有意思”就能调动起孩子参与的积极性。此外,劳动的结果是有形的,做完一件事,结果马上就会反映出来。当孩子收拾了房间之后,地面干净了,东西摆放整齐了,自己看着高兴,更希望得到成年人的肯定。这时候,如果爸爸问:“是谁把屋子收拾得这么好?”孩子会挺着胸脯说:“这是我干的!”并由衷地产生一种自信心和自豪感,愿意再做这样的事。

通过劳动认识社会

引导孩子观察周围成人的劳动,使孩子懂得整个社会是一个有明确分工的大集体,每个人的劳动会给别人带来方便和快乐,每个人又要依靠别人劳动的帮助。比如秋天落叶时节问孩子:“你知道院子里从树上掉下来的树叶哪里去了吗?为什么地上这么干净?”孩子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父母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孩子看到是清洁工或邻居老爷爷把院子扫干净的。这样他就会把整洁的环境和他人的劳动联系在一起,产生尊重劳动者和尊重劳动的情感。这时父母进一步引导孩子?“我们一起把楼梯扶手擦了吧。”孩子会很高兴地接受大人的建议,因为他懂得了劳动给大家带来了方便,也会懂得劳动果实来之不易。让孩子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劳动者,如老师、工友、送牛奶、送报纸的工人、邮递员、理发师、售货员、驾驶员等等,说说他们的劳动与自己的密切关系,可以帮助孩子认识社会。

从自己的事做起

虽然多数事情大人会比孩子做得更好,但切不要自己代替孩子做,这样只能削弱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每天洗袜子、洗手帕的习惯。替换下来的衣裤,除大件难洗的、质料高档的外,一般也应由孩子自己动手洗。家长还要指导孩子凡自己生活过的角落都要及时动手整理。早晚让孩子自己叠被、摊被;做完手工作业,要孩子把剪在桌上、地上的纸屑、木屑及时打扫干净;自己用的痰盂自己倒等等。教孩子做一件事的最好办法,是先向他示范并和他一起去做,不要阻拦,但这并不意味着宽恕、草率。如果他没有尽力做好,应当坚持要他再做。通过这些劳动,可以养成孩子爱整洁、生活有秩序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于整天进行紧张学习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调节,可以使大脑得到很好的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