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这样教,孩子更优秀
31022800000036

第36章 放手,给孩子创造的空间

一天晚上,莱特兄弟在大树下玩耍,他们看到天上有一轮圆圆的月亮,觉得又亮又好玩,就商量要把月亮摘下来,放在屋里当灯用。于是,兄弟俩就开始脱掉鞋子,爬上高高的大树,希望站在树上把月亮摘下来。但是,当他们快爬到树顶的时候,一阵风吹来,把弟弟从树上吹落下来。幸运的是,他被一根树权钩住了衣襟,后来是爸爸把小弟弟抱了下来。爸爸一边给小弟弟包扎伤口,一边对他们说:“你们想摘下月亮的想法很好,但月亮并不是长在树梢上,而是挂在天空中。想要摘到月亮,你们就应该造出一种会飞的大鸟,骑上它到空中去摘月亮。”

父亲的鼓励在年幼的莱特兄弟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们果然造出了会飞的“大鸟”,让人类实现了飞天的梦想。

给你提提醒儿

创造力是一个孩子智力和能力的标志,是能否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一种潜能,取决于后天的开发和培养。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聪明、智商高就一定会有所发明创造,其实不然。有的人智商很高,却没有任何创造性表现,终生平平庸庸。这是因为创造力的发挥除要求有正常的智力水平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即兴趣、意志、性格、动作、情感等。

创造力在人类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离开了创造力,人既不可能有什么预见,也不可能有什么发明和新的发现。要使孩子摆脱平庸无为,成为英才,就必须培养和提高孩子的创造力,从小为孩子提供创造的空间。

为你支支招儿

放手让孩子去体验

一个叫汤米的外国孩子正在独自玩沙,玩得很专心,也很有耐心。他用小铲把沙装进漏斗,开始的动作比较笨拙,动作也很慢,玩了一会儿逐渐熟练了,动作也越来越快,但他发现总也装不满,疑惑地看了一阵漏斗之后明白是因为漏斗会漏沙,于是就用手指堵住漏斗底部的漏口,这样终于使漏斗装满了沙子。然后,他试图把漏斗里的沙子倒进瓶子里,可是发现从手指移开到对准瓶口,沙子已漏得差不多了。汤米开始加快手移开的速度,几次之后,他突然意识到,把漏斗直接对准瓶口,沙子会一点不漏地顺利进人瓶子。于是他按照这种方法很快装满了一瓶子的沙子,同时愉快地笑起来并回头看看妈妈,而妈妈则拍手以示鼓励。

一个叫超超的中国孩子也在玩沙,开始也是忙着拿起漏斗向里面装沙子,也同样是发现了沙子进漏斗后都流出来。所不同的,是旁边的母亲一看沙子都漏光了,就手把手地教自己的孩子把漏斗直接对准瓶口,然后再灌沙子。结果,孩子没经历任何挫折、也没有体验任何失败就立刻学会了正确的玩法,但也很快就爬出了沙坑不玩沙了,因为这个玩沙的过程——被简化就没什么意思了。

不难发现,汤米在玩沙的过程中,了解了沙子、漏斗、瓶子的各自性质和相关联系,还从失败中获得了经验,并证实了自己的能力。这是一个由探索到失败、再经多次失误直至成功的完整过程,他玩的时间长、经历的内容多、过程曲折,体验自然很丰富。相比而言,超超在妈妈的指点下,没经历过程而一下子就得到了结果,他没能感受更多的乐趣,也不会有更多的体验。中国家长理所当然要向汤米的家长学习。

呵护孩子的想象力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自己创作,却换来家长冷冷的指责。也许一句“你画的乱七八糟的是什么东西”就能熄灭孩子指挥的火花,冷却他们创作的热情。按家长的意愿画画固然好,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记忆力,但若孩子能画出自己的所想所见则更有意义,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能得以发挥。所以,家长家长要小心自己的语言和行为,不要成为扼杀孩子想象力的帮凶。

孩子放学回家后,要让他的思想得到释放的机会。这个“释放”不是指孩子在写完作业后可以肆无忌惮地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而是培养孩子在摆脱电视和电脑游戏的情况下拓展感兴趣指向的领域。孩子的玩耍方式是多样的,即使是一张纸片、一个陀螺、一堆积木,他都能玩得聚精会神,他都能在其中琢磨出各种各样的东西来。此外,阅读也是培养想象力的很好的方式之一,因为孩子的眼睛从看到文字,文字再在大脑中转化为孩子能够理解的图像,然后再加入孩子的情感意识,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对培养大脑的想象力极为有益。所以,孩子放学后,家长要鼓励孩子玩各种游戏,或者阅读课外读物,只要是他们喜欢的,就不要妨碍他们去做。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由于强烈的好奇心和好动的个性,使他们常做出一些不合常规的举动,新买的玩具,不仅玩不释手,甚至把玩具拆开,想看一看,什么东西使小汽车自动地跑。这时你不要认为这是孩子故意搞破坏。其实他们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事物,发现事物。家长更不能认为这是“胡闹”,应该看到这其中孕育着创造个性的萌芽,这背后掩藏的恰恰是孩子探究的兴趣,家长应该在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中给他们自由,让他们自在地自然地去获取知识。

孩子的好奇心,最大表现就是爱提问,他们往往有好多我们认为是希奇古怪的问题。“小鸟为什么会在天上飞呢?为什么我就不能飞呢?”“星星和月亮为什么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呢?”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提问不屑一顾或粗暴拒绝,会说“你为什么这么烦”,也有些人则采用“有问必答”的方式。前一种做法显然是不对的,这样无情地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浇灭了求知火苗,使其创造的种子也无法破土而出,后一种做法固然比拒绝回答好得多,但也有很大的危险在其中,如果孩子一问,你就直接回答,使他不必探索思考就轻易获得了答案,长期这样下去,今后他就是遇着应当自己去探索的问题,也可能不去探索就直接问别人,这样易养成依赖他人的坏习惯。

正确的做法,解答孩子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对定向性的问题:“这是什么?”可以直接给予简单明确的回答,而对于因果关系的问题,就要引导孩子注意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不能只简短地回答“是”或“不是”。有时成人不一定急于解答全部问题,可以鼓励幼儿自己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观察和思考找出答案。对孩子们暂时不能理解的复杂问题,不要简单地、牵强附会地解释,可以说:“这些事,你上学以后慢慢就会懂了。”这样可以鼓励他们进一步学习。如果孩子提出的问题,你一时也弄不清楚,就要如实地说:“这个问题,我也不清楚,等我查查书再告诉你。”事后,要真的查找清楚,给孩子做满意的回答。

给孩子充分想象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

在一次大班的泼墨画中,南南对着纸上一堆看似好无规律的墨迹发呆,这时,老师没有去干预、评判、指导。想了好一会儿,南南提笔几点,一只健硕的母妈妈带着三只可爱的小鸡形态逼真的跃然纸上。后来,这幅名为“母爱”的作品还获了奖。

如果老师一开始就去“帮助”的话,南南就不可能有这样的创造思维和表现,而得奖则是对南南创造力的最好肯定。所以,家长不要事事包办,在学习和工作时,要让孩子自己去发挥想象,允许他们“幼稚”和“可笑”,让他们在领悟中慢慢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