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山西民俗
31046800000013

第13章 饮食与居住(3)

四合院一般只有一个院门,院门一关,就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的状态。一般四合院的走向为坐北向南,正北为正方,东西两侧为厢房,南面建有南房,与北房相对应。整个四合院,大都按照中国传统的习惯,采用对称的办法建筑而成。此外,在南北、东西房形成的角落中还有耳房。这种耳房有的用来储存粮食,成为粮库及其它库房,也有的作厨房,厕所一般建在西南角,而东南角,则大都是院子的大门,也有一些地方的院落,大门是开在南向中央的。这种四合院的程式,在山西各地县城及其附近的农村较为普遍,是山西农耕文明和小农经济的突出反映。山西民间还有多进院、三合院、二合院等与四合院类似的院落形式。

地窨院也是山西民居中重要的院落形式,具有“只见炊烟不见人”的典型特点,民谣描绘它为:“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在山西南部地处中条山南面的平陆、芮城两县到处是这种地窨院,与平陆自然环境相似的地区如晋南的闻喜、万荣、临汾等地也都有地窨院。其中,平陆地窨院极为普遍,特色明显最为典型,以至成为山西民居中独具黄土高原风格的一种类型被延用到今。

平陆地窨院一般长宽三四十米,深约十多米,其建造方法是:先选择一块平坦的地方,从上而下挖一个天井似的深坑,形成露天场院,然后在坑壁上掏成正窑和左右侧窑,为一明两暗式结构,再在院角开挖一条长长的上下斜向的门洞,院门就在门洞的最上端。一般向阳的正面窑洞住人,两侧窑洞则堆放杂物或饲养牲畜。供人居住的窑洞上面多为打谷场,窑洞凿洞直通上面作为烟囱。不少人家院内作粮仓的窑洞,也凿洞直通地面的打谷场,碾打晒干的粮食,可从打谷场的通过小洞直接灌入窑内仓中,既节省力气又节省时间,平时则在洞口加盖石块封住。

在山西省大同市的南街,至今还保留着一种古老的里外相通的民居院落,当地人习惯地称之为“穿心院”。穿心院的院门大都设临街处,从大门进去,穿过里边的两处以上的院子,到达自家的院子。这些院子互相串通,并有别门、旁门相连,有曲径通幽的效果。这种穿心院,在大同的南街旧街道里很多,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晋东南部分地区,一般住房都是二层楼,并在楼房外圈墙建院,形成了独特的楼院形式。长治楼房一般都是坐北向南,院落中建有其它厢房建筑,这些厢房建筑,有的也建成二层楼的形式,有的就按一般平房来修建。楼院建筑节约了耕地面积,比较充分地利用了空间,为农村节约了可耕地,这对农村来说是很适用的。此外,把粮食等物品储存放置在二层楼上,避免了地面的潮湿、腐烂,这也是仓储方面的科学管理办法,有其积极意义。晋东南地区的楼院以阳城皇城相府保存最为完好,最具有代表性。

9、特色鲜明的建筑装饰

山西各地的建筑装饰特色鲜明,主要有房屋装饰、院落附属建筑装饰等多种装饰,其中以房屋装饰以窗棂、石雕、木雕、砖雕为代表,院落装饰则以街门、照壁等为代表。

街门是家庭的门面,一般比较讲究。普通的街门大部分是建在墙面上的独立门体,由门扇、门框、门垛、门楣等主体组成,又有门墩石、门过木、坐街石等附件。门楼造型各异,但以压瓦脊顶式最为普遍。通常在门楣上方留下匾空,砖雕“耕读传家”“竹雨松风”等字样。退缝式大门,其结构采用与房屋一体的穿堂门。门檐与屋檐相齐,门框装在门道中间,上面有挂匾门额。平式容堂大门,则前面不留门道,也不装门框,门扇直接安在墙壁后面,顶建门楼。门下设活动闸板,这类门一般较宽大,养马牛的人家多用此门。很多门洞采用砖旋起的半圆形结构,显得秀美大方。门扇用比较结实的厚木板制作成,用铁皮包角、蘑菇门针、兽头门环、铁环门搭,多刷成黑色或紫红色。

晋南地区讲究在门对面设照壁,也有的地区在院内门对面修建影壁,并在上面雕刻或是绘制花卉、松竹图案以及“福”“禄”“寿”等象征吉祥的字样。也有一部分影壁,绘上吉祥的图案,如“松鹤延年”“百寿图”“喜鹊登梅”“麒麟送子”等等,给院落制造了一种书香翰墨的气氛。有的农家,采用“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福如东海”的字样或图画。这种影壁除去给庭院增加气氛,祈祷吉祥之外,也起到一种使外界难以窥视院内活动的隔离作用。人们一般还要在院内铺设石板、砖铺或鹅卵石,有的人家院内地面全部铺设,也有只铺设主要通道,并在院内留出几块地方种树栽花,作为庭院的点缀。

在晋中四合院的房屋装饰上,过去大都采用石雕、木雕、砖雕等形式,其“三雕”艺术精湛,令人叹为观止。现代以来,随着诸多民间雕刻艺人的离世,三雕装饰已很少见,取而代之的是西化的瓷砖装饰,这无疑是山西传统建筑艺术的悲哀。此外,在晋南河津和晋城阳城等盛产琉璃的地区,民间建房也习惯用琉璃瓦装饰屋顶,既美观大方,又有极强的实用功能。

繁峙木工装修门窗也特别讲究,窗棂有各种好看的图案造型,甚至还要雕花。晋东南一带,上门窗用特制的尺子,按二十八星宿位置来确定其长度和方位。土木工程一完,纸匠便修天花板,称“打顶篷”,又叫做“打仰尘”,多以木条或高粱秆、麻秆、葵花杆做架子,麻纸裱糊,粉刷一新。

在室内装饰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忻州和晋东南的炕围画,有的地方叫画“腰墙子”或“炕围子”。炕围画是沿火炕周围墙上的一种装饰且实用的艺术形式,它高约二至三尺,由各种图案花边、画心、灶头画几部分组成。民间炕围画的内容,大都取吉祥如意,寄托美好愿望的。比如“喜鹊登梅”“麒麟送子”“嫦娥奔月”“太白醉酒”“苏武牧羊”等。

10、古朴实用的屋内陈设

山西各地民居的屋内陈设主要由土炕、箱桌、椅子、灶台等组成,并配以中堂、悬镜、神堂、挂画等装饰,整体陈设既古朴大方,又简单实用。

山西北方农村大多以土炕为卧榻,且多为过火炕。土炕与锅台连为一体,由青砖筑起高约二尺的炕墙,炕洞垫起黄土,再用土坯或砖撑起,上面盖泥制炕板。有的地方用石片炕板,烧饭同时便热了炕。晋东南长治一带的土炕多筑引墙,不通火,炕中留一石榴形成桃形小洞,叫炕缝,家家必留,否则妇女不生孩子,这是生殖崇拜的遗留形式。炕上一般铺苇编席子,条件稍好一点的则铺大褥子炕垫、毛毡和油布之类。土炕墙上多是挂镜画或粘贴各种年画。

被褥,俗称“铺盖”,是主要卧具用品。旧时,被子多以粗布、印花布面、自染蓝布和白布作里,絮棉花缝好,用线引实。有的妇女用各色碎布头拼接成有规则的花褥面十分好看,褥里又多用自纺粗布做里子。枕头有方形的用于靠坐,长枕用于睡觉,用黑布、蓝布做皮、两头多绣以图案。小孩用的则绣以各种动物造型如蛤蟆、老虎、狮子、鱼等十分有趣。装芯多用荞麦皮、秕谷、决明子、蚕屎等。婴儿的枕头多有装绿豆或小米的,一为下火,二为枕头型。多数人家白天被褥叠垛在炕角旮旯,上面遮一单子,富裕人家有炕柜。晋东南一带过去炕前装有排栅,晚上拉开,可以防止衣被掉下。

山西各地农村做饭、起居均处于一室之中,一般土炕和灶台相连,灶台上有炉火两座,并在灶台上放置灶壁小柜,用于放置餐具。旁边放置水缸,灶台底部还设有小仓,用于放置煤炭和柴火。房屋后部摆放立柜,有的人家还用立柜将房屋分为两部分,后半部分常作为储藏室。许多人家在屋后设有中堂,并在中堂上设有神堂或佛堂,用于节令供奉各路神仙。此外,土炕旁边常摆放八仙桌、箱子、椅子等日常家具。

煤油灯、麻油灯、豆油灯是旧时通常的照明工具,现在山村窝铺,家家都通上了电灯,很多人家都置办了各种电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冬天取暖有铸铁火炉、铁皮火炉、泥火炉、地老虎炉子等几种,亦有用木炭火盆、铜手炉等。以煤和煤糕焦炭做燃料,过去在晋北农村到了冬天寒冷时,在凳子上或炕上放一个肚小嘴大、两个耳朵三条腿的“红泥小火炉”,夹一膛焦炭来暖家做饭。地老虎也称“过炕炉子”,用砖垒在炕沿下,热气暖炕,冬天冻脚时往炕上一坐,脚伸在炉火上,立时便暖,并可炒菜做饭。晋西北一带的地老虎炉体通在地下,炉灰通屋外的地沟,暖和干净。如果炉子不过炕,冬天便在后炕的火口中烧些柴来暖炕。长治一带有用锡制汤壶灌开水暖被窝的习俗。

民间扫炕用糜穰缚制短把笤帚,扫地用高粱头、苇穗等缚制的长把笤帚,扫院子用竹管草扎的木把扫帚和扫帚苗长成的扁扫帚。鸡毛掸子是室内清扫浮尘的最好工具,平时挂墙上,是一件土色土香的极别致的壁挂艺术品。打扫身上的尘土还有用马尾和布条制作的“尘打子”。夏日里为防苍蝇乱飞乱落,用麦秸草编织成十分好看的绳篮,吊挂在房上,是一件极好看的装饰品。夜里点燃用艾蒿编成的火绳,以便驱除蚊虫,防止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