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端午
31052100000013

第13章 绚烂的端午风景(2)

宫中端午日,还要演戏,昭梿《啸亭续录》卷一记道:“乾隆初,纯皇帝以海内昇平,命张文敏制诸院本进呈,以备乐部演习,凡各节令皆奏演。其时典故如屈子竞渡、子安题阁诸事,无不谱入,谓之月令承应。”《屈子竞渡》就是端午“月令承应”的特定剧目。徐珂《清稗类钞·时令类》记慈禧后宫过端午,“初五日,大内演剧,所演为屈原沉江故事。而宫眷所蹑之履,则如小儿之虎头鞋,且簪绸制之小虎于冠,孝钦所命也。王公福晋亦皆入宫贺节”。又据王芷章《清昇平署志略》之“端五承应”,“端五一节,在南府时亦为热闹,除演戏外,更仿江南旧俗,在圆明园内望瀛洲作斗龙舟之戏。在道光三年,会于五月初一、初五两次举行”。作者还记录了那次承应戏目和龙舟上扮演的记录下来,初一日有“瑞雨禾丰”、“设法取水”、“学八角鼓”、“吉祥锣鼓”、“莲花亭平台”、“彩台偶戏”、“应节呈祥”、“把式卖艺”、“善才三参”、“福禄天长”、“洞仙歌”、“效学线偶”、“躲端五儿”、“五谷丰灯”、“光华宝塔”,初五日有“瑞雨禾丰”、“高丽斤斗”、“吉祥锣鼓”、“莲花亭平台”、“彩台偶戏”、“太平有象”、“六合同春”、“善才三参”、“杠子”、“群仙拱祝”、“洞仙歌”、“石片平台”、“搬演戏法”、“光华宝塔”、“天师捉毒”。又说:“三年以后,斗龙舟之戏即少举行,仅每年照例演应节之戏,现存剧本有《灵符济世》、《祛邪应节》、《采药降魔》、《蒲剑闲邪》。以上皆用于开场围场之戏,连台大戏则有《阐道除邪》、《混元盒》。”据徐鼒《小腆纪年》卷十记载,清顺治二年(1645)五月“丙戌(初五日)明福王不视朝。是日端午,百官入贺;王以演剧,未暇视朝也”。这时清军已大举南下,四月攻破扬州,纵兵屠掠,十日封刀,史称“扬州十日”,就在端午那天,多铎率师进临长江。但弘光帝犹因端午看戏而不上朝,如此昏瞆之君,江山安得不易主。

端午日,太医院遣人去南海捉虾蟆,刘侗等《帝京景物略》卷二说:“太医院官,旗物鼓吹,赴南海子捉虾蟆,取蟾酥也。其法,针枣叶,刺蟾之眉间,桨射叶上,以蔽人目,不令伤也。”这种取蟾酥的方法,虾蟆可以不死。查慎行《人海记》卷下也说:“明太医院例于端阳日,差官至南海捕虾蟆,挤酥以合药,制紫金锭。有御医某者张大其事,鼓吹旗旛,喧阗以往。或嘲以诗曰:‘抖擞威风出凤城,喧喧鼓吹拥霓旌。穿林披莽如猇虎,捉得虾蟆剜眼睛。’”那用蟾酥合药的紫金锭,张介宾将它吹得颇为神奇,《景岳全书》卷六十说它“一名神仙太乙丹,一名玉枢丹,一名万病解毒丹,解除一切中毒、积毒、虫毒、蛊毒、菌蕈、砒石、死牛、死马、河肫等毒,及时行瘟疫、山岚瘴气、喉闭喉风、颠邪鬼气、狂乱迷死、牙关紧急、小儿急惊等证,凡行兵兴役之处,尤不可无。”还是高濂说得比较实际,《遵生八笺》卷四有曰:“五月五日宜合紫金锭、保生锭子,治小儿疾,方在医书录。内府此日用雄黄研末,少加朱砂,收真蟾酥作杵,阴干。凡遇恶毒初起,以唾磨搽,微痛,立消。”端午那天,太监们还将紫金锭拿出来卖,王士禛《居易录》卷二十九说:“今端阳节,中官犹于端门鬻内造紫金锭。”那天真是蛤蟆们遭劫的日子,故北京有谚语:“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

还可一说的是守宫,旧说将饲以朱砂的壁虎捣烂,点染女子肢体以防不贞,称之为守宫。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九记道:“汉武帝时,以端午日取蜥蜴置之器,饲以丹砂,至明年端午捣之。以涂宫人臂,有所犯则消没,不尔则如赤痣,故得守宫之名。”张华《博物志》卷四说:“蜥蜴或名蝘蜓,以器养之,食以朱砂,体尽赤,所食满七斤,治捣万杵,点女人支体,终身不灭。惟房室事则灭,故号守宫。”《太平御览》卷九百四十六引《淮南万毕术》说:“守宫饰女臂,有文章。取守宫新合阴阳者,牝牡各一,藏之瓮中,阴干百日,以饰女臂,则生文章,与男子合阴阳,辄灭去。”乃是女子贞操的守护标记。闻一多在《端午考》里认为,这也是“图腾的遗迹”,“昭示着端午节和龙的因缘”,那是因为蜥蜴一名龙子,陈元龙《格致镜原》卷九十八就说:“陶弘景《本草》:形大纯黄色者,名蛇医,亦名蛇舅;似蛇医而小,尾长,见人不动者,名龙子;小而五色,尾青碧者,名蜥蜴;小而缘墙壁,色黑者名蝘蜓。吴人呼为壁虎。”

2、市井盛观

端午将至,家家就要置办端午节物,各地城中处处有卖节物,所在成市。如唐代长安,陶宗仪《说郛》卷六十九上引李淖《秦中岁时记》说:“端午前两日,东市谓之扇市,车马特盛。”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记北宋时的汴京:“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子、白团、紫苏、菖蒲、朩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一引《岁时杂记》说得更详细:“鼓、扇、百索,市在潘楼下,丽景门外、阊阖门外、朱雀门内外、相国寺东廊外、睦亲广亲宅前,皆卖此物。自五月初一日,富贵之家多乘车萃买,以相馈遗。鼓皆小鼓,或悬于架,或置于座,或鼗鼓、雷鼓,其制不一。又造小扇子,皆青黄赤白色,或绣或画,或缕金,或合色,制亦不同。”吴自牧《梦粱录》卷三记南宋时的临安:“杭都风俗,自初一日端午日,家家买桃、柳、葵、榴、蒲叶、伏道,又并市茭粽、五色水团、时果、五色瘟纸,当门供养。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而各种各样的百索,则都采用博戏的方式兜卖,《西湖老人繁胜录》就说:“端午节,扑卖诸般百索,小儿荷戴,系头子,或用彩线结,或用珠儿结。”《岁华纪丽谱》记南宋时的成都:“五月五日,宴大慈寺设厅。医人鬻艾,道人卖符,朱索、彩缕、长命、辟灾之物,筒饭、角黍,莫不咸在。”《析津志辑佚·岁纪》记元代的大都:“都中于节前二三日,小经纪者于是中角头阛阓处,芦苇架棚挂画,以卖诸般凉糕等项。”又说:“市中买艾虎、泥大师、彩线、符袋牌等,大概江南略同。”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五十五记明代的成都:“五日,鬻香药于观街者,号药市;鬻器用者,号七宝市。《丹铅录》云,五月卖扇于街中,谓之扇市。”谢肇淛《滇略》卷四记明代的云南,“滇民以市为景,游人纵观”,五月为“扇市”。《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说,在薛蟠开设的当铺里,有位主管张德辉,十月里要回家,明年春天再来,他对薛蟠说:“今年纸劄香料短少,明年必是贵的。明年先打发大小儿上来,当铺里照管照管。赶端阳前,我顺路就贩些纸劄香扇来卖,除去关销花销,亦可以多剩得几个利钱。”可见卖扇子是节令性很强的商业活动。

端午前夕,道观、佛寺、药铺、酒肆,也以节物馈赠信徒和熟客。吴自牧《梦粱录》卷三说:“诸宫观亦以经筒、符袋、灵符、卷轴、巧粽、夏橘等送馈贵宦之家。如市井看经道流,亦以分遗施主家。”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十说:“僧道以经筒轮子、辟恶灵符,分送檀越。而医家亦以香囊、雄黄、乌发油香送于常所往来者。”顾禄《清嘉录》卷五也说:“药市、酒肆馈遗主顾,则各以其所有之雄黄、芷术、酒糟等品。”亲友邻里,也以节物相馈遗,范成大《吴郡志》卷二说:“重午以角黍、水团、彩索、艾花、画扇相饷。”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说:“每届端阳以前,府第朱门皆以粽子相馈贻,并副以樱桃、桑椹、荸荠、桃、杏及五毒饼、玫瑰饼等物。”让廉《京都风俗志》也说:“富家买糕饼,上有蝎、蛇、虾蟆、蜈蚣、蝎虎之像,谓之五毒饽饽,馈送亲友,称为上品。”相互馈赠节物,既应风俗,又是联络感情,因此街衢坊里,往来纷纷,真比平常热闹了许多。夏仁虎《岁华忆语》则记南京的事:“戚友家多以鲥鱼、角黍相馈遗,往往一鱼辗转数处,仍送回本家,则已馁不堪食矣,足为发噱。”这是端午送礼留下的笑话。

两宋时,端午节家家门前陈列“端阳景”,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说:“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粽子、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迎相宴赏。”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卷三说:“市人门首,各设大盆,杂植艾蒲葵花,上挂五色纸钱,排饤果粽。虽贫者亦然。”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十也说:“端午为天中节,人家包黍秫以为粽,束以五色彩丝,或以菖蒲通草雕刻天师驭虎像于盘中,围以五色蒲丝,剪皮金为百虫之像,铺其上,却以葵榴艾叶,攒簇华丽。”这是一次花草陈设的展览,十里长街,烂熳一片,真是难得的一道景观。故南宋临安又有花市,《西湖老人繁胜录》说:“初一日,城内外家家供养,都插菖蒲、石榴、蜀苍天花、栀子花之类,一早卖一万贯花钱不啻。何以见得?钱塘有百万人家,一家买一百线花,便可见也。酒果、香烛、纸马、粽子、水团,莫计其数,只供养得一早,便成粪草。虽小家无花瓶者,用小坛也插一瓶花供养,盖乡土风俗如此。寻常无花供养,却不相笑,惟重午不可无花供养。”

凡龙船竞渡处,往往摊贩成市,苏州、扬州都称为“龙船市”。顾禄《清嘉录》卷五记苏州观竞渡时,“日驻河干,交午曼衍,粲若云锦。男女耆稚,倾城出游,高楼邃阁,罗绮如云,山塘七里,几无驻足之地。河中画楫比如鱼鳞,亦无行舟之路。欢呼笑语之声,遐迩振动。土人供买耍货食品,所在成市,凡十日而罢,俗呼‘划龙船市’。入夜,燃灯万盏,烛星吐丹,波月摇白,尤为奇观,俗称‘灯划龙船’”。苏州本来冷清的河道两岸,一时成为热闹繁忙的去处,士女靓妆炫服,倾城出游,真可说是藻川缛野,楼幕尽启,罗绮云积。卖酒菜吃食的,抟泥人的,变戏法的,牵傀儡的,兜售儿童戏玩、闺中香粉的,商贩贸易,绵延数里,前后持续半个月。从城市经济角度考察,明清苏州端午竞渡,参赛的龙舟各自代表着不同的行业,也是一次本行业的广告宣传活动,像踹布坊的龙船,被人称为“烟囱洞”,想来它的样子有点滑稽,这倒反而引人注目了。郡中士女倾城而出,不但为了看龙船竞渡,并且也是一次购物消费,小商小贩藉以生意,故袁学澜《吴郡岁时纪丽》卷五这样说:“夫其繁费无度,作为无益,固非敦本崇模之道。顾吴俗华靡,而贫民谋食独易。彼其挥霍纵恣,凡执纤悉之业,待以举炊,而终身无冻馁者比比也。此亦贫富相资之一端,为政者,殆不可执迂远之见,以反古而戾俗也。”

端午前后,各地又有庙会,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称京师都城隍庙“惟于五月朔至八日设庙,百货充集,拜香络绎”。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则记道:“都城隍庙在宣武门内沟沿西,城隍庙街路北。每岁五月,自初一日起,庙市十日。市皆儿童玩好,无甚珍奇,游者鲜矣。”又记永定门外南顶碧霞元君庙,“每至五月,自初一日起,开庙十日,士女云集。庙虽残破,而河中及土阜上皆有亭幛席棚,可以饮食坐落。至夕散后,多在大沙子口看赛马焉”。

与北京的情形不同,有些地方的端午庙会,都祭赛瘟神,相传是隋唐的旧俗。如保定东关瘟神庙,五月八日举行庙会,祭赛瘟神,商贾云集,规模甚盛,三日乃止。徐州东关黄河故道边的慈济庵,俗呼“五毒庙”,庙内供奉“五毒老爷”,每年五月五日举行庙会,此风至今尚存。祭赛瘟神放在端午或其前后,那是风俗史上的误会。因为五月五日是地只温元帅诞日,温元帅,相传姓温名琼,温州平阳人,“以唐长安二年五月五日午时生,其左腋有霆篆二十四,右半之。七岁习禹步为罡。十四通五经、百氏及老释家言。二十六举进士不第,乃拊几叹曰:‘吾生不能致君泽民,死当为泰山神,以除天下恶厉耳。’复制三十六神符授人,曰:‘持此能主地上鬼神。’言已,忽幻药义象,屹立而亡”(宋濂《温忠靖王庙堂碑》)后为东岳第八司主东平忠靖王,即东岳十八太保之一。从他的职司来看,并不主管瘟疫之事。但他姓温,民间就误以为瘟神(五瘟使者)将他的诞日,作为祭赛瘟神的日子,正由于有这个“群众呼声”,他的职司就被扩大一项,“慈惠民物,以伐妖精,治病驱邪,吾将显灵”(《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五)在民间风俗的交流汇合中,祭赛瘟神也就融入端午节俗,与其他神道一起,组合成驱邪镇恶的力量。

出会是庙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称为“过会”。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道:“五月初一日,大兴县城隍出巡。出巡之时,皆以八人肩舆,舁藤像而行。有舍身为马僮者,有舍身为打扇者,有臂穿铁钩悬灯而导者,有披枷带锁俨然罪人者。神舆之旁,又扮有判官鬼卒之类,彳亍而行,亦无非神道设教之意。”五月初一日的城隍神祭赛,实也是针对恶月的,自有其风俗意义。

在端午出会中,锺馗自然是个重要角色,清末某年上海举行驱邪袪鬼赛会,锺馗就是主要人物,《点石斋画报》刊出一则《锺馗赛会》,这样报道:“天中令节,红传榴火,绿泛蒲觞,角黍新尝,兰汤初浴,邀俊侣,步芳郊,不觉至申江之滨,遥见有簇拥而来者,凝目视之,行渐近,前导有‘赐进士出身’等牌,心异之,以为是达官显宦也,否则官家子孙或因婚丧大事僭用祖父之衔牌也,不然则必绅富之家借用于族中以为光宠也。正惊疑间,则见魑魅魍魉,光怪陆离,率数十人皆儿童为之,笙箫竞奏,音韵铿锵,恍如市上之清客串,又如沪北之小堂名,跳舞而来,洋洋得意,顾谓友曰:‘若辈今日岂亦被蓝袍鬼收去耶?’俄而笋舆一乘,中有一童,高坐堂皇,须眉虬竖,状貌狰狞,一似真能击鬼者,然则即所谓锺馗也。夫锺馗为终南进士,除天下虚耗之孽,虽曾入明皇之梦,其事终属无稽,乃历世相传奉为除邪驱魅之神,岂以进士为可畏耶。噫嘻,鬼之进士,鬼犹畏之,况今之进士乎?”

晚清某年初夏,南京有传染病流行,就在端午节举行土地会,出会的主角,也是锺馗,还让锺馗的妹妹随队而行,《点石斋画报》也有一则《锺馗嫁妹》的新闻,这样报道:“金陵有丐头锺姓者,栖身土地堂庑下,面目黎黑,须髯怒张,人以锺馗呼之。丐有妹,自幼舍某庵为尼,长而美。近因彼处疫气流行,居民于五月五日举行土地会,好事者取‘锺馗嫁妹’故事,令丐装老进士,尼扮新嫁娘。蓝袍、乌帽、榴红簪、及第之花绣帔,珠冠蒲绿染承筐之实。盖丐也而金榜桂名;尼也而洞房花烛。虽一日之荣也,天下事皆可作如是观也。”

点石斋时代的新闻,远不能做到真实,往往摭取社会生活的某些现象,编点奇闻怪事,以博读者一粲,从这件事也可聊窥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