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小孩虎头鞋和做其他布鞋一样,先要“抹隔褙”。细麦面炼成半生不熟的糨糊,凉水调得稀稀的,在条桌、窗扇或案板上平平摊开一张黑麻纸,将糨糊抹匀。贴上一层布渣子,再抹一层糨糊子,再贴一层布渣子。如此三番,抹的褙子有铜钱那么厚,贴到墙上风干后即成“隔褙”。做鞋都有鞋样,即按脚大小铰成的鞋的样子。将鞋样放在褙子上,顺边沿铰,这叫“略鞋”。然后,将鞋面布料贴在剪成鞋样的褙子上,制作成鞋帮,晾干。鞋底是用钢针穿上麻线或者合股的白棉线,一针一针纳成的。鞋底的腰心,一寸见方,不便纳针脚,一般纳成两个菱形相交重叠的纹样,又叫“方胜”。这方胜,表示同心与昌盛,一腔爱意尽在不言中。
绱鞋时鞋帮喷水焖软,外沿用线缩成个半圆,用线攀在鞋底上,叫“成裹”。绱鞋的麻绳,比纳鞋的粗一些,两头细,三尺来长,一只鞋用一根。第一个锥眼扎在鞋腰,再往前一针一针的绱。绱到鞋腰不敢停。若停下,就叫没过“腰”,“半路人”,穿上折寿数。所以绱鞋的女人,就是晌午时分过了,也要不停针的绱,直到绱完。
过去,人们认为虎头鞋能除恶魔保平安,因此都要给孩子做双虎头鞋穿。有些地方还讲究穿三双虎头鞋,并保留让姑姑做三双不同颜色的虎头鞋送侄儿侄女的风俗。俗语有“头双蓝(取谐音拦,即拦住不夭折),二双红(红能辟邪,可以免灾),三双紫落成(意即孩子在自家长大成人)”。有了蓝、红、紫三双不同颜色的虎头鞋,孩子必会安然无恙。
人们认为虎是百兽之王,穿上虎头鞋可以辟邪恶保平安,长辈们就让孩子一岁左右时穿上虎头鞋,来护佑孩子健康成长。虎头脑门上绣有“王”字形,表示虎为兽中之王。甘肃民间的虎头纹样中,虎的五官常用其他动、植物的形象借代。比如,虎的鼻和眼就可以桃实和花朵的形象借代。
在中国,虎头鞋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而在历史的背后,蕴藏着一个关于小孩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的神奇传说:很早以前,陇东一时野狼成群,残害生灵,牲畜吃光了,开始对娃娃下口了。人们提心吊胆,整天将自家孩子关在房里,不让出去玩。就是这样,大人一上地,野狼还是打洞进去,叼走孩子,人们悲痛万分。关山有一只老虎,整天听到人们哭儿唤女的悲痛声,心里很难过,它想:我是兽中之王,野狼四处行凶,残害人类,我何不去惩治这些恶种呢?于是,它整天专找狼群,用虎威唬吓、震慑它们,狼群果然不敢出没了,关山一带的人们十分感激这只老虎,于是,巧手的妇女仿照老虎的样子做成鞋、帽,穿戴在孩子脚和头上,保护他们安全。这法子也真灵,野狼一看孩子头上、脚上的老虎,一溜风就跑了。从那时起,小孩穿戴虎头鞋、虎头帽的习俗就传下来了。
儿童虎头鞋,曾是人生走第一步路的护身宝物。它垫在寸许长的肉乎乎的小脚下,踏上了人生第一步。父母的搀扶着,脚上鞋或踏黄土,或沾屎尿,或湿了泥水,一天天的学会了走路。父母对儿女的爱,就表现在这双小小的虎头鞋上。儿童穿的虎头鞋面,大红大绿,鞋帮是有系带的软布,鞋底是绣花的彩面。虎头鞋是一种顶流行的祝福鞋。鞋的前脸,绣成虎头样,丑中带美,以丑喻美;或者以凶喻善,以恶比美,盼的要小娃娃长得活泼健康。
走遍天下的麻鞋
麻鞋是甘肃人民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鞋。它的特点是轻巧、灵便、紧凑、夏天凉快。麻鞋制作也简便,先用麻叶(大麻)、胡麻毛拧成粗细两种麻绳,粗绳编鞋底,细绳栽鞋帮。鞋前是麻绳綰成的“鞋皮梁”;鞋后为“后跟”。“后跟”有用布褙纳制的,这种“后跟”穿用时舒服,不磨脚后跟。用麻绳做的“后跟”,穿走的时间一长,脚后就会磨出血泡来。
有一种称为“狮子抖毛”的麻鞋,被当时的年轻人视为“时髦”。这种麻鞋,在鞋梁中栽一簇团缨子,行走时沙沙生风,颇为潇洒。麻鞋因麻线制作而称其名。还有用棉线栽制的一种叫“棉线麻鞋”,做工和麻鞋完全一样,鞋底是布褙纳成的。还有一种用棉线勾制的凉鞋,亦属“麻鞋”类,是钩绣艺术在制鞋工艺中的运用。这种鞋,一时颇受人们的青睐。
麻鞋是一种制作精巧、美观、经济、实惠,留传于民间的工艺品。麻是一种草本植物,用麻的径皮纤维制成绳索、布,再编成鞋子—麻鞋。唐代诗人杜甫在《杜工部草堂诗笺·述怀》中写道:“麻鞋见天子,衣袖见两肘。”可见,麻鞋的历史已经相当悠久了。
传说伏羲诞生在关陇地区葫芦河流域。很早的时候,关陇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适中,适宜大麻的种植。大约5000多年前,这里是陇上大麻的主产区之一,其栽培历史悠久。据历史记载伏羲因受网罟启发而结草为鞋,此乃甘肃麻鞋之起源。经过数千年的演变,甘肃麻鞋不但继承了自然质朴、健康舒适的传统工艺,而且顺应了绿色环保的时尚潮流。平凉的华亭,天水的清水、张川、甘谷等县种植的大麻,色白有光泽,耐湿且抗腐,坚韧弹性好。由于甘肃盛产优质的大麻,在东汉前就开始生产麻鞋。麻鞋凉爽、防潮防滑,具有吸汗透气治脚气的作用;穿麻鞋还可以按摩脚底穴位,具有疏经活络、益寿延年的保健作用。在岁月的更替中,由草鞋、麻鞋发展成各种质地各种形制不同的鞋,不但适用,而且美观,逐渐形成一种特有的“鞋文化”。
麻制品生产,民国时达到极盛。麻鞋是主要产品之一,用纯天然麻料、麻布、棉布及相关编织用具,以传统手工工艺制成。制作时,先将大青麻编成辫,然后将麻辫置于平案,立辫状盘结鞋底,盘成麻丝紧密的“千层底”,再用麻绳穿紧左右,固定鞋底,最后用编织钩针钩出麻花辫鞋面、鞋耳、鞋鼻梁,用木楦头把鞋撑起来,帮梁、鞋耳、鼻梁贯穿耐力麻绳,鞋即成。式样有单边绳网织的偏帮子与牛鼻梁,有以绳网代替鼻梁形成圆口秃顶的齐帮底、一只船,还有三根弦、布包边等。色彩除天然的白色外,还有染色的红、黄、黑诸色,集实用与观赏价值于一体。
甘谷大青麻是当地的特产,做麻鞋已经成为当地妇女致富的一种门路。据有关资料反映,有4000名妇女和下岗女工编麻鞋,编出了大市场。手工编制的麻鞋融刺绣、编织、缝纫于一体,美观大方,透气环保。
平凉葛麻鞋甘肃平凉多山,坡陡路滑。山里人祖祖辈辈上山砍柴、垦荒种地、打猎挖药等等诸般劳作,最离不开的就是一双穿在脚上的葛麻鞋。这种葛麻鞋轻便、耐磨,上山下坡不打滑,人就免得跌跤。山里人从七八岁时就自己动手编织,一生穿鞋不必花钱购买。
葛麻是用遍山的葛藤经碾压、浸泡、梳整而成的植物纤维。每到夏末葛藤叶黄枝壮时,山民们便上山将其采割后加工成麻。漫漫冬日长夜,全家人围坐在屋子里的火塘边给自己编织麻鞋,其长短宽窄合脚而制。
穿上葛麻鞋,夏秋透气凉爽,冬春在鞋里衬上苞谷皮,隔风防雪利水,倍觉暖和。穿皮鞋的城里人那种脚臭、脚气病与穿麻鞋的山里人无缘,葛麻鞋可谓是正宗的“绿色保健”用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水泥路通村,封山育林,禁伐禁猎,不知不觉间山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葛麻鞋的踪迹渐渐难觅了,这种手艺恐怕就要失传了。
随着现代人审美观念的变化,麻鞋已经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不过,打麻鞋这一传统手艺近年又重新回归人们的视线。现在,已经濒危的打麻鞋技艺不仅传承下来,甘谷还出现了“麻鞋专业户”,农村很多人家都在忙着打麻鞋。一到农闲,乡民们都待在家里打麻鞋,每人每天要打四五双。
现在的人穿麻鞋,年龄大者是为了怀旧,年轻人则把它当作时尚。
绣花鞋的今昔
“三寸金莲”就是把女人的脚缠得留有三寸左右长。“金莲”既指女人的小脚,也是对穿在这小脚上的鞋的美称。这类鞋子中最漂亮的要数绣花鞋。女孩缠脚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新中国成立后已彻底废除了这一陋俗。但绣花鞋作为一种民间刺绣工艺却具有独特的价值。
过去,陇上妇女有穿绣花鞋的习俗。特别是富贵之家,绣花鞋更是女人的常用之物。“三寸金莲”的小脚配上绣花鞋,成为当时最时尚的美。
绣花鞋是用昂贵的绸缎做鞋面,再以丝线刺绣花鸟等图案而成。民间绣花鞋制作工艺非常讲究,先用干竹笋叶剪出鞋底模型,用旧布依样层层加厚,做成“千层底”,再将剪好的鞋面罩上绒布绣花,图案各式各样,多为禽鸟花卉,有时在鞋头缀毛线绒球;最后是将帮与底缝合。一般而言,制作一双绣花鞋,熟练的妇女大概需2周—3周时间,普通妇女则需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绣花鞋鞋面的头部为红色布料,鞋后跟部为蓝色布料。鞋尖呈尖形往上翻翘,鞋帮上先用丝线刺绣成底色图案,然后再采用“马尾绣”的方法,卷曲成各种几何图案拼镶在鞋帮上,图案为花卉、云朵等纹样。绣花鞋刺绣精美,做工讲究,它的刺绣修饰手法沿袭了东方装饰唯美的审美风尚,注重鞋面的章法,和鞋帮的铺陈,并配以鞋口、鞋底的工艺饰条。应用彩色丝线从鞋头到鞋跟甚至鞋底和鞋垫上都绣上繁缛华丽的纹样。绣花鞋,针法有齐针、拖针、混针、盘针、堆绣、压绣等。在色彩上,年青人喜用亮底起白花,有石榴红、深红、青、黄、绿等色彩,纹样有龙纹、双狮滚球、蝶花、喜鹊等;老年人多用黑色、浅红、深红等色,纹样有云、龙、天地、狮兽等。妇女多在庄重的场合或走亲戚时穿,并配上百褶裙和银扣上衣,十分典雅华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