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投射,是构成《故都的秋》的基调和底色。
由于此景此境是郁达夫真切的个体情绪寄寓,使人在对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态的体味中,感受到心灵的悸动。
几声秋虫的鸣唱在心海中激荡起层层涟漪,飘零的槐叶牵动心之琴弦颤动,这种比秋更深的忧思和比枯槐更孤独更冷落和凄凉,与作者彼时彼刻心境一即拍合。
这就是以情驭景、以情显景的写景抒情;这就是含蓄蕴籍的美的力量。
语言艺术的魅力,常常寄寓于委婉含蓄的表达之中。
含蓄的表达式,既有具体的叙述描写,又留有思索、咀嚼的余地,耐人寻味,有助于语境的创造和高品位语言风格的形成。
含蓄的主要表现方法,一是借物言志,托物寄情;二是显景之神,托物之情,寓情于景;三是虚实相生,借助设想、想象,委婉地表达喜好与憎恶;四是运用象征或调动多种修辞手法将真实表达之意婉转传达。
如:“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王沂孙《水龙吟落叶》)这里的“树”与“人”,“黄叶”和“白头”都是具体形象,把这些物象叠放在一起,便给人“迟暮”、“孤独”心境凄凉的感受;领会其中包含的生活真意,受至强烈的情绪感染,产生共鸣,受到启示。
这就是含蓄语言表达的魅力。它要求教师把思想感情表达得深沉细腻,把无形的情思化为有形的景物,使情具有深度和厚度,使理性闪烁充满个性色彩的光芒,以真切的情拨动学生的心弦;运用各种旁敲侧击、寓意双关乃至多关的笔法,收到含而不露,弦外流音的效果。
5.情趣与理趣
有谜语说:“不是蜜,却能粘住万物,它是什么东西?”谜底是语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具体的过程。情趣化的教学语言,顺应学生的这一认知过程,导引学生进入情境、整体感觉,潜心揣摩,进而达到心领神会;在教师教学语言的启发下,学生由感觉到感悟、由体验到体融。在师生共同创设的情境交融的教学氛围中实现共同的美的体验。
教学语言有突出的情感感染性和情感的陶冶性。
情趣,课堂教学语言中含有滋养丰富学生情感的情趣,激活学生想象的情趣,陶冶意志性格的情趣,建构语言自身审美的情趣。从某种角度上说,教师教学语言的现场性特征主要着重在反映物的形态,但实际上以物的形态为载体,教师不可避免地要表达对“物”的主体理解、主体感觉以及主体体验,在语言理性意义之上,不可避免地要赋予其感性的富有色彩的东西,不可避免地要“传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形象写意,传情达意,直抒胸臆。形成教学语言所特有的情趣。教学语言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情趣,就成了学生可资享受的精神“养分”,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审美情趣教育,在有意与无意中升华了学生言语情趣。
小学语文课文《犟龟》,写的是一只犟龟要去参加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他凭着一副犟劲,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赶到狮王二十九世的婚礼。一位教师教学《犟龟》时,没有按一般程序,简单地把课文本文当作寓言故事来教学,把抽取故事中的寓意当作教学终极目标,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共同来感悟犟龟这个形象。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品读写犟龟语言、神情的精彩语段,让学生充分感受这只犟龟“犟得可笑”、“犟得可爱”、“犟得好玩”。师生共同倾注真情,将犟龟形象演绎得生灵活现。
情趣化语言需要灵动的、弹性的、温情的教师情感注入;需要教师潜心揣摩和神遇,需要灵性的感悟和自然的浸润;需要长期的语言积累。
教学语言的情趣与教师的知识素养、文学修养、语言内力、个性特色有关。涉笔成趣,出口成趣,不事雕琢,自然为之,是反映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一块试金石,是达成师生沟通交流、实现师生课堂知识对接的润滑剂。
理趣,教学语言不但讲究情趣,也讲求理趣,理趣有时要融入生动活泼的语言情境之中,有时教师则要从语境中剥离出来,单独讲清某个道理。教师语言涉“理”成趣,常常表现于对事物一些非标准化解读。
有教师在教学《东郭先生和狼》一课时,遇到一个溢于课堂设计主旨之外的问题。有学生当堂对老师说:
“东郭先生是读书人,老农没有读过书,我读这篇课文的最大感受是,读书不如不读书,读书能把人学呆。”
显然,学生给老师出难题啦!
老师从容对全体学生说:“我来讲一个故事:有位小同学做实验,内容是观察跳蚤,他先切去跳蚤的一条腿,一拍桌子,跳蚤仍能跳起来;他切去跳蚤的又一条腿,一拍桌子,跳蚤仍能跳起来;他切去跳蚤的第三条腿,一拍桌子,跳蚤没能跳起来,于是他在实验报告中写道:‘当切去跳蚤三条腿之后,跳蚤听不到拍桌子这么大的声音,说明它的耳朵聋了。’这位同学观察、实验步骤都没错,但结论显然出了问题。”
老师首先表达了学生的结论“出了问题”的观点。然后接着说:“狼字拆开是‘犬良’,我们不妨想象,古代没有见过狼的读书人,可能认为狼是良犬,大概就像今天的宠物狗。其实,我们知道,狼字是一个形声字,左形右声。《新华字典》关于狼的解释,说是一种野兽,形状很像狗,耳直立,尾下垂,毛黄灰色,颊有白斑,性狡猾凶狠,昼伏夜出,能伤害人畜。正是因为这位东郭先生读书不求甚解,望文生义,又没有实际的生活经验,这才出了问题。”
老师把讲道理变成讲故事,对事件本身又做了非标准化的解读,把理趣融入到合理化的叙述、描述之中,使语言鲜活地呈现出来,并富含着以理服人的美趣因素。
有时,教学语言引入一些鞭辟入里,富于哲理内容的名言警句,言简意赅又充分透彻地进行说“理”,同样包含着理趣。
什么是艺术作品?有老师解释:
“美丽的年轻人是纯天然的,美丽的老年人就是艺术作品。”
如何进行人物形象刻画?
“就如同在大理石上雕刻,无非也就是把不是人脸的地方都去掉”。
你怎样反省自己的行为?
“如果别人背叛你一次,那是他的错;如果他背叛你两次,那就是你的错”。
鼓励学生有进取心:“上帝给每只小鸟都分配有食物,但是他不会把食物丢到小鸟的巢里。”
汉语中积淀了许多优美的诗文名句,这些名句,把物象和哲理巧妙融会在一起,达到了托物寓理的效果。
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诗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的,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这是说理的诗,但它是通过庐山的形象来写的,确实写出自己在庐山中的感受,所以又是诗的。在这类诗文中,作者所借之物是表情传理的外壳,而情、理是这个外壳之下的精神内核。内外之间的联系纽带常常是拟人、象征等手法。
用审美的眼光去观照我们身边的事物,自然界中的不少物象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哲理。
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人生常恨水常东”等等,把道理说得含蓄有味,充满理趣,不用讲“理”而理自在其中,无需教化人而自能感染人。
情趣的语言,审美的语言,富含哲理以及艺术魅力的语言,充盈着诗情画意的美。这种语言关注心灵的感受,讲究受众心理的惬意接纳,尊重受众的情感理解与对美的欣赏体味,是整体的、模糊的、灵动的、精确的、高品格的艺术构造。
(第三节)新课堂教学语言特色
一、新课堂主体特色
新课程改革不仅给了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手段,也给教师课堂提供了角色空间。教师不会再是原来唱“独脚戏”的主角,不再会是一张脸谱,一副腔调,一本正经,一种做派。大家都认同这样一种理念:新课堂应是学生在多样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是培养学生思想方法,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学习需要的课堂,是投入生命激情,展示生命活力,为人生注入理想、希望、光明、更新的课堂。
教师在新教学理念导引下,营造出各俱情态、生动活泼的新课堂,营造出轻松、快乐、充满激情又气氛和谐的学习环境,让新课堂焕发出与青春相携共生的生命活力。
新课程改革引领下的课堂主体特色大致表现为:
1.关注过程和方法
不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在一线教师的实践探索中成型并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许多教学新思维、新思路、新理论从纸面上走出,进入一线教师的实践探索领域。其中诸如尝试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有实践支撑,有理论依据,有实验数据、有成型的典型经验等。这些渗透新的教学理念的方法与模式,无一例外地均在关注教学的动态过程,关注寻求适应学生认知规律与生命进程的教学方法。
2.突出课堂时空开放性
新课堂教学,学生可以自由地想,自由地做,自由地说,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表述自己的观点,表露自己的情感,创作“自己的”科学;教师可以广征博引,探天地之浩微,究古今之奥秘,引大漠之风拂东海岸之柳,延秦时明月照金水桥之栏杆——如果教学内容需要如此。
3.关照生活、重视体验
让教育回归主题:教育是关注人的教育、是关注生活的教育,是关注生命的教育,这是新课堂一意贯穿的理念。新课堂更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创设生活情境,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强调感悟、体验、积累、运用。
4.教学内容丰富、多样
有一个时髦的“三个维度”理论,叫做:“拓展文本有广度,教学设计有高度,教学过程有温度。”许多教师探求把文本内容放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放置在新时代的生活背景下,注重教学内容的动态生成,在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适度延伸和拓展,强调教学内容丰富、适用、有用并让学生乐于接受。
5.情感、态度、价值观介入教学活动
新课堂不再是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堂,许多教师探求把科学的人文内涵、真善美的意韵,把人生的、社会的目标理想纳入新课堂教学内容范畴,用真情引发激情,用理想铺垫未来,用高尚装点人生。
二、新课堂教学语言特色
由新课堂主体特色决定,教师新课堂教学语言也显示出新的特色。有人总结新课堂教学语言实现了几个转变:由灌输式语言向引导式语言转变,由命令式语言向商讨式语言转变,由要求性语言向希望性语言转变,由评判式语言向建议鼓励式语言转变,由统一的语言向开放的语言转变。也有人把目光聚焦于“五性”:激励性,启发性,情感性,形象性,激励性,趣味性。
“几个转变”是从课堂“新”与“旧”的比较中总结概括形成的;“五性”,则是从课堂语言的功能性提炼出来的。就教学语言特色而言,新课堂应该具有以下“五个突出”:从语言形式上看,突出平等对话特点;从会话内容上看,突出制造冲突的特点,突出动态生成的特点,突出情境创设的特点;从语言工具性运用来看,突出语言艺术化探究特点。
(一)突出平等对话的特点
新课程标准建议:“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种“平等对话”,不是简单的课堂上的师生问答,也不是由教师组织的讨论、争辩等教学形式,而是建立在师生尊重、信任、平等上的共同参与,是师生双方向对方敞开心灵、坦诚沟通和彼此接纳。同时也是师生共同参与、表达、倾听、探讨、沟通、评价、欣赏、分享过程。
突出平等对话的课堂,老师形象极具亲和力、鼓动力、扇情性,很善于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对话的氛围。教师用自由活泼的语言、亲切和善的表情、从容谦逊的姿态甚至自然朴实的形容做派,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以参与者、引导者的身份做学生的朋友,“蹲下身子”耐心倾听学生。
平等对话呈现的是“开放”的课堂形式。
1.对话形式的开放。师生课堂活动对话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也有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有固定的同桌学生对话,也有分组的学生与学生对话;有时还师生互换角色,由学生担当“小先生”上课或组织课堂讨论,老师则还原到学生位置,直接参与讨论或课堂辩论。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也会因为对话实现了师生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而变得兴奋、活跃,主动参与程度就会大幅度提高。
2.对话内容的开放。以教学内容为主体内容,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师生关于课题的对话往往不只限于文本,甚至不只限于相关内容,学生关于生活的体验、得之于社会的、其他书本的、媒体的、网络的信息,都可以进入对话范围。教师只为课堂学生对话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提供一种主流引导。
3.学生思维的开放。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学生脱开条条框框的束缚,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知识体验、情感体验、心理感悟等去体验教学过程,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思维更加活跃,沟通更为畅达,问题途径更广阔,方案也更丰富多彩。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
4.课堂形式的开放。平等对话在教学形式上并不给教师学生定位,也就是说,老师的位置不一定在讲台,学生的位置不一定就在专属于自己的位置,甚至连横竖成行的课桌椅也不一定就在原来的位置。这不仅改变传统课堂形式,消弭了师生在空间上的距离,更为重要的是接近了师生心理上的距离。整个课堂依据教学内容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喜好变化,有分组围坐的讨论式,有训练口语交际的通道排列的辩论式,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席地而坐的游戏式、自由组合的沙龙式等,有时甚至不设讲桌,努力实现师生间没有距离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