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尝试教学”
语言的运用
爱因斯坦说:“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有人在给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下定义”时,沿用了这句话,叫做“所谓‘素质’,就是把老师教的东西忘掉之后剩下来的东西”。这是针对传统教育而言的。当然,传统教育注重给学生知识,借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素质”,也注重和提倡“德育为首”、“教书育人”,以期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怎么会说“素质”是“把老师教的东西忘掉之后剩下来的东西”?
这里其实揭示的是一个过程与目标的关系问题:目标是提高“知识文化素质”,过程为给“知识”、给“文化”,那么一旦教师给的东西忘掉了,也就什么也不剩了。但如果这个过程不是“给”,而是引着学生去找,去探索,去研究,去尝试,去实践;那么知识丢了,寻找知识的方法学会了,丢了的知识还会找回来,没丢的知识还会延伸,扩充,没有的知识还会找到——传统教育以追求知识为本,素质教育以唤醒追求知识的主体意识为本,前者重目标,后者重过程。反映在教育形式方面,前者是静态的、僵化的、被动的,后者是动态的、灵活的、主动的。
尝试探究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与策略,在课堂上提出或引导学生发现适当的与适合的问题,能够把学生带入一个新奇的待探索的世界里,能够让学生思维过程指向性更确定,尝试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结果的心情更迫切,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于是有人探求出一种以学生尝试探究问题、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方法,叫“尝试教学法”。
“尝试教学”,从主体换位的角度应当称为“尝试学习”。顾名思义,“尝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注入学生主体的动态程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先进行尝试性解读,有一个具体的、客观的、经验式的感性认识,经过感性认知阶段上升为理性认知阶段,从而达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尝试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设置动态的教学环节,给学生创造一种条件,创设一种情境,制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尝试探索、尝试思考、尝试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尝试教学因其反传统性、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与新的学生观念,而受到广大教师的推崇。
一、邱学华“尝试教学”理论
中国的教育改革者以邱学华为代表,围绕“尝试”展开大规模的教学实验,孕育出中国式的“尝试教学”体系,形成的影响愈来愈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用于教育教学改革中。
从1980年开始,邱学华在江苏常州一所小学数学课堂进行尝试教学试验,用了大约20年时间,逐步形成“尝试教学”模式并在不断实践探索过程中形成了理论体系。“尝试教学”在理论层面上的发展经历了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原则——尝试教学理论——尝试教育理论——尝试学习理论等阶段,现在的重点是从学习论的角度研究尝试学习。
“尝试教学”的实践探索过程大致历经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实践的基础上证明“学生能尝试”的预想,确立了“学生能在尝试中学习”的观念。这一时期邱学华出版了《尝试教学法》。从实践经验到理论探讨,对“学生能够尝试”做了系统论述和总结,这一阶段历时达10年时间。
第二阶段:从1996年开始,邱学华在“学生能尝试”的基础理论指导下,进行尝试教学理论的深层交探讨和新的建构,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尝试能成功”。他深入教学第一线,深入细致发进行教育实验和理论研究,再从实践上升到理论,一边在大学给大学生上课,一边到附小给小学生上课,搞教育实验。亲自上实验课,取得第一手资料,尝试教育法取得了成功。其间代表性着作是《尝试教学理念研究》、《尝试成功发展》。这一阶段大约耗时六年。
第三阶段,从世纪之初开始,邱学华尝试把尝试教学与新时代的创新教育接轨,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尝试教学实践、丰富尝试教学理论内涵,开展了“尝试教学与创新教育”研究,主要解决“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的问题。这一时期,邱学华的尝试教学理念开始在不同学科教学领域大面积展开,并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此时的代表作为《尝试开拓创新》、《尝试创新研究》等。
尝试教学实验首先在数学领域进行,最终证明:尝试是学习的核心问题,任何学科都能从尝试中学习。
有研究者把尝试教学理论大体概括为:一个观点,两个特征,培养三种精神,促进四个有利,掌握五种操作模式,遵循六条教学原则,重视达到成功的七个因素。
1.一个观点,就是确立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突出体现以人为本,充分相信学生的探索能力,尊重学生的探索精神;坚信人的智能是巨大的,思维发展的空间是广阔的。
2.两个特征,一是先试后导,二是先练后讲。
具体表现为:学生预习在前,教师引入在后;学生尝试在前,教师指导在后;学生练习在前,教师讲解在后;学生活动在前,师生得出结论在后。
3.培养三种精神:尝试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
4.促进四个有利:一是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全民族素质;二是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智力水平提升;三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课外作业负担;四是有利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素质。
5.掌握五种操作模式:一种基本式加四种变式。基本式为“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四个变式为“调换式,增添式,结合式,课外预习补充式”。
6.遵循六条教学原则:尝试指导原则,即时矫正原则,问题新颖原则,准备铺垫原则,合作互助原则,民主和谐原则。
7.重视达到成功的七个因素:学生主体作用,教师指导作用,课本示范作用,旧知识的迁移作用,学生间互补作用,师生间的情意作用,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
尝试教学法从1980年仅有1个实验班开始,到现在已有分布在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近60万个班级,目前,全国已有98个县市全面推广尝试教学理论;从数学学科扩展到小学语文、常识、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从小学延伸到中学,渗透到幼儿园;从普教发展到特教,最近几年又延伸到职业教育。在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上,理论研究不断深化,从尝试教学法已升华为尝试教学理论,从教学领域向整个教育领域扩展,对丰富现代教学与教育理论做出重要贡献。
二、“尝试教学”的现代理论基础
1.20世纪初,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首次提出“尝试错误法”,强调了“尝试”作为一种有效的接受信息途径在学习中的地位及作用。
桑代克的“试误说”学习理论建立在动物实验基础上。
他曾做过让饥饿的猫逃出“问题箱”的实验,用以解释学习的实质与机制。实验过程是,把一只饥饿的猫放入一个特制的箱子里进行观察,一开始,猫只是无目的地乱撞,后来偶然碰上脚踏板,逃出箱子,实验者就给它鱼吃。如此多次重复,最后,猫一进入箱中即能打开箱门逃出。
桑代克据此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形成“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他还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关的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而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人们称桑代克这一理论为“试误说”,或者叫“尝试错误法”。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法总结了三条学习定律:
1.准备律:强调学习开始前预备定势的作用。
2.练习律: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应用。
3.效果律:凡导致满意结果的行为被加强,而带来“烦恼”的行为则会被削弱或淘汰。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法是通过动物实验得出最终结论的,因此,90年代之后,只被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加以介绍,只被一些教改实验者有批判地借鉴,并没有产生大的影响和并没有在相对大的范围用于指导教学实践。但是尝试错误的理论,毕竟有其产生、存在的依据,不产生一定的影响也是不可能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心理中的过程,而是主体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新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尝试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安排一些学生可尝试的实践题目,或者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扩展的题目,指导学生参加探究活动,把学科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情感体验。这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实践。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倘若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同时他还指出:对学生来说,环境中的许多因素都在向他们挑战,他们对此感到好奇,并渴望发现、渴望认识、渴望解决问题。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了问题,学生才会积极投入学习活动。
尝试教学在我国有十分丰厚的理论土壤。如果有必要对“尝试教学”进行追根溯源的话,陶行知先生应该是奠基人。陶先生首倡突破几千年来由孔子建立的经典教学模式,提倡注重教学过程的主体性和动态性:“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所谓“做”→“学”→“教”教学三部曲。“做”然后知学不足,然后求学;“学”然后求法,求教;“做的法子”就是不断尝试,主动探索,由学会求得会学,由简单的、具体的、个别的逐步达到复杂的、理性的、普遍的、规律性的认知目的。
关于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尝试”,早在半个世纪前,叶圣陶先生就有已经比较系统地阐述。叶老先生曾明确指出,学生尝试所能产生的三种结果,而这三种结果不论哪一种,对学生来说都有益无害。
1.学生通过尝试,有获得成功的结果:“尝试的结果,假如真了解了,这了解是自己的收获,印入必然较深,自己对于它的情感必然较浓。”这就是现代教学所提倡的,给学生必要的空间,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体验,并从中体验发现与成就的快感。
2.如果学生在尝试中遇到困难:“假如不能了解,也就发现了困惑的所在,然后受教师的指导,就困惑所在加以解答,其时在内容的领悟上和方法的运用上,都将得到恍然有得的快感;对于以后的尝试,这是有力的帮助和鼓励。”有质疑、有问题、或自己尝试解决而“百试不得其解”,经老师点拨、提示、引导、解释,恍然大悟,茅塞顿开。这符合现代心理学上典型的“刺激”、“反应”原理,刺激愈强,反应愈烈,映象也愈深,效果当然也愈好。
3.尝试的结果与最终结论有出入,“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甚相合,就做出比量长短的思索”。学生由自己尝试所得到结论延伸开去,又会有对已有结论“比量长短”的新的进一步的反思,整个的学习过程不以寻找最终结论为目的,尝试探索以及有了固定结论仍能引起进一步思考甚至新一轮的尝试,显然这是现代教育思想中最为闪亮的地方。
作为思想家的鲁迅,对于尝试曾有过独特的见解:
“孩子初学步的第一步,在成人看来,的确是幼稚、危险,不成样子,或者简直是可笑的。但无论怎样的是愚妇人,都是以急切的希望的心,看他跨出这第一步去,决不会因为他的走法幼稚,怕要阻碍阔人的路线而逼死他,也决不至于将他禁在床上,使他躺着研究能够飞跑时再下地。因为她知道:假如这么办,即使长到一百多也还是不会走路的。”
这里鲁迅表达了儿童尝试成功的期待,没有尝试的学习,永远不能学会学习。
“尝试教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教育的深厚土壤,长成于中国现代教育改革所形成的浓厚氛围,历经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最后形成以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现代行为科学、现代认识论和方法论为理论支撑的“新概念”教育教学理论。
“尝试教学”以我国典型教学法为理论依据,理性地批判继承,创造性地开拓发展,与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结合,构建了适合中国教育国情、适应我国现代化教育要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新课堂教学体系。它与我国新世纪教育改革的趋势相一致。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研究性学习已被列入学校的课程计划。“研究性学习”的宗旨是,通过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初步的研究方法,形成科学精神。正因为“尝试教学”以现代教学的先进理念为指导,符合人类所发现的前沿认识理念与规律,特别是符合新课程的相关理念,所以它始于数学学科教学,并能逐步沿用到其他学科,有成千上万的教育教学工作者躬身亲践,所以才形成相对完整独立的教学理论体系,用于更广大范围的现代教学实践中去。
三、“尝试教学”的课堂实践
以提倡“相信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尝试教育理念,从而培养学生的尝试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尝试教学”理论的核心要素。
学生有已有的知识体系及经验结构,有对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的思维属性,亦有求得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扩展的需求与能力,学生的“现在时”是“七分熟”,“三分生”,学生的大脑中已经具有了复杂的知识结构,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生活经验,这是学生能尝试的基础,是开展尝试教学的基本切入点。
“尝试教学”是一种尝试活动与教学活动有机整合的课堂互动形式,是在教师有指导的尝试、是学生广泛而积极参与的有规范导向的尝试。“尝试教学”变教师“教”为学生“试”——讨论、探求、检索,先试后教,由试而教,而学;同时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参与精神得到充分尊重。
尝试教学坚信学生能在学习中尝试,在尝试中成功,在尝试中发展创新性思维,只要敢于尝试,学生就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未知并最终能获得成功。尝试教学是完成教学内容的一种手段,是为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尝试解决新问题提供便利。因此,如果尝试中出现了如叶圣陶老先生说的三种结果,都是允许的并且都可以看做是成功的。这是尝试教学的核心要素。
尝试教学属教学方法体系,把教法和学法合为一体,形成既有规律可循、又“教无定法”的独具风格的新的教学方法体系。这种新的教学方法体系,为发挥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方面,展现出较为广阔的空间,为广大教师探讨课堂改革、提升理论水平、探求先进理念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切入点,提供了样板。
从课堂操作层面上看,尝试教学可分为五个步骤(环节)、十个板块、三个层次。
1.五个步骤:
(1)出示尝试题(以尝试进入新课堂,接受新教学内容为目标,尝试建立旧新知识的联系,拓展学生最近知识空白区。尝试题由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或者由师生共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