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位没有超越文本,就文本句读之间让学生体验情感,在解剖文本的同时失却了文本本身的真实情感。第二位把关于爱的故事引入课堂,“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每一个母亲曾经都是一个漂亮的仙女,有一件漂亮的衣裳。当她们决定要做某个孩子的母亲,呵护某个生命的时候,就会褪去这件衣裳,变成一个普通的女子,平淡无奇,一辈子。老师给学生讲了《三袋米的故事》,讲了朱自清《背影》的故事等,还读了“儿子的日记”——充满了对母亲唠叨的埋怨,“母亲的日记”——充满了对孩子身体的担忧、前途的担忧。课堂上无处不流动着情感的交融。通过学生活动挖掘自己的母亲和父亲对自己的最真挚、最无私的关心和爱护,让学生感受平时自己感受不到的母爱、父爱。然后最后在韩红的“天亮了”的歌声中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学生满怀着感恩之心黯然泪下。
(2)让情境既有境又有情
教师预设情境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讲故事、朗诵、挂图片、绘画、放音像、即兴表演等。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被画面调动起来了,使之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景、置身于情境之中的感觉。然而教师教学语言的传情功能不可被忽视。有教师提出“用激情教育托起翱翔的翅膀”,主张“激趣全员+激情全员”、“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共享+拓展”的阳光课堂,让“阳光”普照每一个学生,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有教师主张“激情教育”即“激发积极健康情感、促进全面持续发展”的教育。就是以激发师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为切入点,通过创设与落实全员激情、全方位激情、全过程激情的机制。
(3)唤醒学生心底参与创造的欲望
“创造”不只是一个概念,应该是具有广义性质的一种心理状态,一种习惯性行为。每一个人心底都潜藏着创造的欲望,而这种创造的欲望需要一种契机,需要适当的点拨。而唤醒这种欲望同样需要真情实境。“合作教学”中创造欲望的唤醒,主要功能是使学生在向更高层次发展,在应用、拓宽和延伸过程中体尝到学习活动的乐趣和情感的满足。
提倡唤醒学生心底的参与创造欲望,目的是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追求每一个学生潜能的最大发挥和最佳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新课堂通过教师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开发、利用显性教学资源,发掘可发掘、可拓展、可识别、可利用的隐性资源,创造有活力可变化具有延展性的创生资源,使学生的个体欲望与教学情境实现最佳耦合,使学生心底的参与创造的欲望被强烈唤醒。
二、“合作教学”中的“激发”艺术
“激发”就是“发疑激趣”。讲求“激发”的语言艺术,目的在于营造民主和谐、充满激励、轻松愉悦的课堂心理环境,达成教学系统中所有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合作,创设有效的学生讨论与合作学习教学情境,形成和谐融洽、合作互动、充满生机的新课堂教学氛围。
关于“激发”兴趣问题,现代心理学实验已经证明,初始阶段引起幼儿兴趣的往往是与他的生存有关的,能够在生理、心理上得到满足和快感的事物;随着生活经验不断丰富,儿童会对一些与愉悦刺激有关的事物或经验,以及能引起联想的事物产生兴趣。随知识的丰富,能力的增强,孩子对某具体事物或经验的兴趣发展成对某类事物或经验的兴趣。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例如,当发现孩子对风、云、雨、雪等自然现象发生时表现出兴趣,就可以给孩子讲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并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帮助孩子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去注意其他自然现象,教他新的自然科学知识,使其兴趣扩展到其他自然科学领域。这就是因势利导的激发。好奇心能促使兴趣的产生,兴趣能促进好奇心的发展。
一堂新课,一堂期望调动学生合作参与的课,特别注重寻找动态过程中的激发点,特别注重教师教学语言激发的艺术策略,特别注重发挥教师教学语言的激发作用。
(一)寻找动态过程中的激发点
1.“目标呈现”——注意激发性引入。
好的教学导语如同一部电影的序幕,一曲优美乐章的序曲,一开始就能抓住人心,吸引把学生的注意力,全神贯注的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来。
如何在课的开始就开宗明义,把本节课的目标呈现给学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功的教育者已经总结出许多好的经验。一般来说,提炼导语是必须讲求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筛选出对生活实践具有现实指导作用的教学内容提炼成导语;其二,挖掘教材中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有价值内容提炼成导语;其三,可以从设置悬念、观察实验和参与与本课相关的实践活动入手提炼成导语。
案例描述1:
有教师执教《雨霖铃》——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珂之间的‘壮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酒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景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别’;‘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这是贾至与王员外之间的‘愁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是杜牧与妙龄歌女之间的‘泪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这是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苦别’。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别时的劝慰,该是多么的无奈的选择;别时的忆旧,更是两情痛苦的煎熬。别时‘壮烈激怀’,那是为了慰贴心灵伤口的流血;别时难舍难分,恰是企盼早日相聚的急切。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那么,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如此深邃而具有思辨色彩的课堂语言,如缕缕微风,把和谐、惬意、绵绵情思、莫名的悸动吹拂进学生心底;语言本身的辞彩,诗歌中的形象、意境哲理,具有极强的情绪色彩和感召力,自然唤起学生对“别”的品味以及文化底蕴的探求,使之带着浓厚的情趣投入到新课堂学习之中。
案例描述2:
有教师执教朱自清《春》——
“春天,是个美好的季节,它意味着希望、意味着温暖、意味着生机。古往今来,描写和赞美春天的诗文何止万千,然而把春天写得那样生机勃勃、那样美好、那样充满希望,在散文领域中,朱自清的《春》实在是屈指可数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朱先生笔下春的美妙”。
把自然之春,学生对自然界春天的感受,学生对前人写春、绘春的感悟融为一体,用诗一样的语言进行渲染,引发学生对“春”的兴趣。
案例描述3:
有教师执教《记承天寺夜游》——
老师拿起粉笔,“刷刷刷”,黑板上马上出现了一轮明月正挂在树梢的粉笔画,一下子就把所有同学的目光吸引过来。
生:(小声低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师:(转过头来)对,这句诗正是这幅月光图的最好注解。古往今来,月光始终是文人画士青睐的对象,大家想一想,古诗中还有哪些写月的名句?它们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
(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学生分小组找古人关于月亮的名句。)
(整个教室仿佛浸在月光里。)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思乡之情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美好的祝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真挚的祝福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刘禹锡——对朋友的思念
……
师:一缕月光能勾起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明月更能引起文人们对亲人的美好祝福,为什么平凡的月光竟有如此的魅力牵动着那么多人的情肠?
在合作式教学中,关注科学特点,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有教师就在精心设计问题上下功夫,有教师通过各种形式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案例描述4:
有教师执教数学《比多少》——
教师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编成“帮小兔盖房子”童话故事:“美丽的大森林里高大的树木枝繁叶茂,清清的河水哗哗地流着,岸边,绿油油的草地像块大地毯,这里住着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听说小兔子要盖新房子,大家急忙来帮忙。瞧!这几只小猪抬着木头,这些小猴搬着砖头,这些小狗在运着水泥,小熊在这里垒墙,他们一个个累得满头大汗!草地上有一张石桌,石桌前兔妈妈正在给大家准备午餐,往桌上放着大家各自爱吃的食物,有这么多脆脆的红萝卜,这么多嫩嫩的梨和红红的苹果……我们先来数一数各个小组的人数,然后帮兔妈妈分配食物。”
从美丽童话故事引出数学问题,密切关注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展示了数学知识的魅力。教师在做绘声绘色的描绘的同时,赋予这种语言以情感色彩,使孩子们在学习时感到悦耳、悦目、悦心、悦情,知情融合气氛活跃,极大地引发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这样的情境设置与情绪引入,对于后面开展活动做了十分有益的铺垫。
有教师执教拼音课——
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商业街的图景,商业街有许多商店:面包房、糖果店、鞋店、玩具店、体育用品商店、食品店……将学生分组:有学生扮演采购员,有学生扮演导购员,每个组轮流选派代表去购买商品,能够正确读出商品上的拼音,商品才可以买走。最后看那个小组购买商品多,那个小组胜出。
这样展开的合作学习,富有生动的现实的美趣,在小学教学中往往最为适宜和有效。
2.“小组活动”——注意激活每一个点。
小组讨论、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机会,但由于小组成员之间淡化了竞争态,往往容易会产生以下方面的问题:一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越过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二是教师常常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太关注小组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对个体具体参与学习活动有所忽略;三是对小组活动的控制与激发把握不准,在小组活动中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学生小组活动是对教师课堂组织能力、语言驾驭能力的检验。教师不仅要关照每个小组的活动,同时要关照小组内个体活动,对本课重点、难点、关键问题要紧抓不放,对不论是个人还是小组出现的问题,都能及时发现、及时给以引导。
案例描述1:
有教师执教《鸟的天堂》——
教师:设计情境为,聆听鸟叫的声音,“我”能与鸟儿动听的交谈。
学生:情不自禁地把自己放进他们曾经经历的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以他们独特的心态聆听鸟语,并将他们的独特的感受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
学生:喜鹊在叫“‘喳喳喳喳’、‘喳喳喳喳’,我听到它在说‘喜事到家,喜事到家!’有一次,我考了第一名,放学的路上,喜鹊在枝头叫,仿佛在说:‘恭喜你呀,恭喜你呀!’所以我认为喜鹊真能给我们带来喜讯。”
学生:鸽子对着我不停地说:“咕咕咕咕”、“咕咕咕咕”,分明是催促我“多读点书,多读点书”。
学生:“我们这里的布谷鸟叫得迟,到它叫的时候已经过了春种时节,我听到它的叫声是‘快锄,快锄,快快锄!’”
学生:“黄昏,麻雀在屋檐上叫‘家,家家,家家家家’他在招呼我不要贪玩,该早点回家啦!”
课后老师说:“让孩子们听百鸟争鸣的声音,他们尽情地听着鸟语,说着鸟语,是多么的开心,仿佛自己也成了听懂鸟的公冶长。”
教师教学策略,是有意识地利用学生已感知的和感兴趣的事物,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这样,不论是小组活动还是班级活动,作为有差异个性的学生,每个人参与课堂的兴趣都能被激活,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生动活泼的,情趣盎然的和有效的。
案例描述2:
有教师执教《乡下人家》——
教师:布置一项合作任务:小组以轮读的方式读通、读熟课文,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同伴听,大家要帮助他读准音、读出感情。组内每个同学都要读,而且要保证组内成员都能读准音,不加字减字,读出喜欢的自然段所表达的感情。
学生: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乡下风光图,在组内进行朗读展示,以学生自己对家乡的感情为激发点,进而体会作者对乡村的喜爱之情。同学们相互纠正字音、互相督促,态度很认真。
这个合作学习片断,达成了人人参与朗读的互动;原因是教师合理把握住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选择课文与自己有共鸣点的部分展示给同伴,所以激活了每一个点。
3.“展示交流”——引入竞争,掀动高潮。
课进行到这个环节,应该是水到渠成地产生出结果的时候,因为各小组活动业已结束,结论已经形成,心理趋向也趋于一致。就此,教师因势利导,把各小组得出的结论取长补短,归纳总结,将学生从繁杂、模糊的思绪中解脱出来,获得对某些问题清晰的印象,一节课任务也就此圆满完成了。但是,新课程强调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至此似乎并没有彻底实现,真正新课堂魅力展示才刚刚出现契机,小组间真正的竞争交锋真正开始了。
学生分组活动后,分别将本组观点进行陈述,与其他各组交流,形成组与组之间的竞争,这将是课堂教学环节中最大的亮点。有扎实的知识功底和驾驭课堂的艺术能力的教师,这才是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和教学功力的最佳时刻。
案例描述1:
有教师执教《人物描写一组》——
学生:按座位分成三个大组,分别自主学习三个人物描写。
教师:请第一组同学重点分析“小嘎子”形象;第二组重点分析“严监生”形象;第三组同学重点分析“王熙凤”形象。
请各组学生上黑板板书“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小组成员可以分别上来补充本组成员不完整全面的地方。(不要重复)
第一轮学习任务是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完成的,这时黑板上出现这样的内容:小嘎子——灵活机智、自以为是、颇有心计、顽皮好斗;严监生——爱财如命、吝啬、爱惜东西、节约、守财奴、刻薄;王熙凤——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做事招摇、爱打扮、伶牙俐齿。
第二轮,教师把竞争机制引用,让每组同学在课文中找出从哪些地方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找出语句描写来读。如果你读的部分和你分析的人物特点有不相符之处,就会让小组失分。通过学生读课文中相关语句,加以分析,小嘎子的“好斗”没得到认同,严监生的“爱惜东西、节约”没得到认同,王熙凤的特点概括的最恰当,没有争议。
最后“王熙凤”小组获胜。全班报以热烈掌声。
案例描述2:
有教师执教《众数、中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