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战不胜,还有后招。日本放送公司的总经理龟渊昭信立即在公司发布会上表示,富士电视台今后有可能不再向佳音唱片公司提供节目服务,从而可能使佳音唱片的盈利受到影响。由于佳音唱片是日本放送公司的子公司,其年收入占日本放送公司的一半以上,这必然给其母公司造成不利影响。不久之后,富士电视台和原日本放送共同隶属的富士产经集团表示,正在考虑从日本放送接受自愿辞职的职员,并在整个集团中为他们重新安排工作。这实际上是在公开挖日本放送的墙角,如果大量经验丰富的雇员迅速流失,日本放送的经营能力有可能一蹶不振。另外,富士电视台表示将通过增发500亿日元股票,稀释活力门手中的股票筹码,以此阻止可能发生的恶意收购。同时,该公司还表示将本财政年度末的每股股息由1200日元上升为5000日元,使得恶意收购者很难从股东手中获得股票。这些措施一经实施,将使日本放送公司的经营价值大大降低,同时也使得活力门的高层们变得不那么乐观了。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005年3月24日,日本放送公司与软银集团旗下的投资公司(以下简称软库)达成协议,将放送公司所持有的富士电视台股份从2005年4月1日起租借给软库,租期为5年,而软库在这期间将对富士电视台履行一切股东权力和义务。也就是说,软库成为富士电视台的最大股东,放送公司不再持有富士电视台的股份,这就使得放送公司不再拥有对富士电视台的否决权。可以说,世界500强之一、市值高达120亿美元的日本最大IT风险公司软银的突然杀入,使活力门完全没有了反击的力量。不仅如此,此时的日本放送公司对于活力门已不再是“香饽饽”了,它彻底变成了“鸡肋”。活力门仿佛掉进了一张严密编织的大网,进也不是,退也不是,任其怎样地折腾,也无法摆脱那种无形的控制。
通过对当前局势的分析,活力门发现似乎只有自己是孤立无援的一方。在强大的日本传统势力的压迫下,活力门不得不决定放弃对日本放送公司控制权的争夺,与放送公司和富士电视台达成和解协议。协议规定,富士电视台将以每股6300日元的价格从活力门公司赎回日本放送公司50%的股份(共计1640万股),并将日本放送公司变为自己的子公司。此外,作为对活力门妥协的回报,富士电视台同意向活力门公司支付443亿日元的资金回报,并同意共同设立委员会来商定今后双方业务合作的事宜。
原以为,轰动日本活力门公司的兼并闹剧会就此画上一个句号,但在日本传统势力的作用下,活力门公司高层领导者不久便遭遇了灭顶之灾。
2006年1月23日,在一些政治势力的挑唆下,东京地方检查院以活力门(Livedoor)公司高管涉嫌违反《证券交易法》为由,将公司总裁堀江贵文、财务主管宫内亮治、活力门市场公司总经理冈本文人以及活力门金融公司总经理中村长也逮捕。这一事件引起了各大媒体的高度关注,在一片闪光灯中,堀江贵文遭遇了其33岁生涯中最沮丧的时候。
1972年,堀江贵文出生于日本九州地区福冈县八女市一个普通的公司职员家庭。中学时期,堀江贵文的成绩并不突出,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计算机编程的工作并且得到了一笔收入。1992年,原本在学习方面并不出色的他却凭借着顽强的毅力考入了日本最高学府东京大学,从事宗教学的学习。堀江贵文逐渐发现他并不喜欢这个专业,于是在读完基础课程之后,便专心到一家计算机公司打工。1996年4月,24岁的堀江贵文利用从女友父亲那里借的600万日元成立了一家名为“英极”(On The Edge)的互联网公司,其后来发展成为日本三大门户网站——日本活力门公司。
堀江贵文在日本企业界中绝对算是一个“异类”,受西方观念影响较深的他成为反叛日本传统保守商业规范的代表。古怪的堀江贵文从来都不穿西装,多是以T恤示人,所以有媒体形容他为“最不像日本人的日本社长”。
在日本的传统社会里,政界和商界等多个领域多是由一批思想僵化的老人们把持的,他们不愿接受任何形式的变革。于是,广大的年轻人得不到重用,他们无处施展自己的才华,只能因循守旧地走别人走过的道路:进入大公司,拿着低工资拼命工作,创造出的价值却被位置在自己之上的人层层剥削,此外,还要论资排辈苦苦等待升值。堀江贵文毫无章法的“活力”深深地感染了年轻一辈,他号召人们起来挑战新秩序,辞去公司里的工作自主创业,从而把握自己的人生。于是,堀江贵文离经叛道的经商理念,有悖传统的行为方式,在商界招来无数非议,乃至怨恨,在民间却被捧为偶像。
2006年1月16日案发之前,堀江贵文手下的活力门公司总资产达到1万亿日元,从创立之初算起,这个数字竟然增长约17万倍,而如此傲人的成绩是怎样做到的呢?其实这完全有赖于堀江贵文的两大“炼金术”:一是用股份交换的形式兼并其他企业;二是股票分割。在这两种方式的循环使用下,活力门公司的繁荣泡沫被逐渐放大。
说起活力门的腾飞还要追溯到1999年。当时,日本修改了商法,允许企业通过交换股票的方式来收购其他企业。于是精明的堀江贵文抓住了这个机会,不断地拿出一部分活力门公司的股票与其他规模较小的企业交换,从而达到将对方吃进来的目的。堀江贵文正是钻了法律的空子,将活力门公司发展壮大起来。随后到了2001年10月,日本开始批准企业分割股票,并且对分割后的投资单位没有具体的限制。这给了堀江贵文第二次机会。最初,日本人总是概念性地认为股票只会一分为二,而堀江贵文却将活力门公司的股票成百上千倍地分割。此后,在堀江贵文巧妙的运作下,活力门的股价没有因为股票分割而下降,反而为他筹措了庞大的资本。后来,一位银行家这样评论道:“股票分割的奥妙在于从分割到股票到手有50天的空白。市场上的股票少了,自然价格就会涨上去,在这个时候把企业业绩做得好一些,让媒体宣传宣传,必定会吸引大量的投资者,所以每次股票分割都能给活力门股票带来价格上涨。”
事实上,日本股市的投资者们并不太清楚活力门的业务、财务等具体情况,他们只看到该公司一个接一个地并购其他企业,而不论多么差劲的企业归入活力门公司以后,都能获得滚滚的财源。通过股票分割,人们手中的股票在转眼间升值数倍,一时间购买该公司股票的人士趋之若鹜。由于活力门公司IT企业的背景,于是人们便将堀江贵文誉为“日本的比尔·盖茨”。
其实活力门公司的财富泡沫在很早的时候就引起人们的关注。活力门公司在2004年之前频繁地分割股票已经使市场逐渐起了一些疑心,人们怀疑堀江贵文是通过“以股换股——股票分割——再以股换股”的循环手法收购其他公司,进行虚假交易,然后再将其股市上账面收益作为业绩来推动其股价的上涨。此后,活力门公司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而堀江贵文的欺诈阴谋也被人们逐渐认清。
2006年1月16日晚,日本东京地方检察院“特搜部”以“粉饰决算”、涉嫌违反《证券交易法》等罪名,强行搜查了位于东京繁华商务区六本山木的活力门公司总部以及其老板堀江贵文的私宅,搜查活动一直持续到翌日凌晨。随后,守候于现场的媒体记者在第一时间报道了该事件,立即在日本国内引起了连锁反应,并造成日本经济的动荡。
检方宣称对活力门公司的调查是由于该公司涉嫌虚假交易。2004年10月,活力门公司控股75%的“点击财富”公司(后更名为“活力门市场公司”)与“金钱生活”出版社(Money Live)进行等价交换,将“金钱生活”出版社变为自己的全资子公司。但实际上,活力门集团控制的一家投资基金当时已百分之百控股这家出版社。也就是说,活力门在宣布收购前已拥有这一出版社,并通过发布这一虚假收购信息,造成“点击财富”股价的大幅上扬。此外,“点击财富”公司在同年11月的结算短报中,虚增业绩以推动股价上升。
2006年1月17日,日本股市受活力门事件的影响,在其刚刚开盘之后便下挫11596点。此前,活力门公司的股票一直受到中小投资者的追捧,然而当天下午收盘时,活力门股票报收596日元,较前一交易日下跌了近100日元,而东京证券交易所的日经平均指数报收于1580595点,下跌了46208点。
18日,投资者们的恐慌情绪非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日经指数在刚刚开盘之后就大幅下跌,东京证券交易所出现交易量大幅上升的态势。上午收盘时,该交易所共完成232万笔交易。到了下午,投资者不安的情绪更加蔓延开来,交易量激增至400万笔,直逼系统最大处理能力的450万笔。为防止处理系统超负荷运转而引发故障,下午2∶40,东京证券交易所在收盘前的20分钟采取了停止交易的紧急措施,而这是该证券交易所自成立以来首次因担心系统超负荷运转而全面停止交易。当天,日经指数下跌了46477点,报收于1534118点,跌幅达294%,这是自2004年5月10日以来单日最大跌幅。
仅在两天之内,以东京证券交易所225种股票算出的日经平均股价狂跌900多日元,下跌达5%以上。同时,被金融人士誉为“纳斯达克日本版”的创业板JASDAQ更是达到了10%的跌幅。由于大量投资者纷纷抛售与活力门相关的股票,造成交易所发生了类似银行挤兑般的骚动。《朝日新闻》翌日发表了一篇名为《东证大混乱,国际资本市场的看板在哭泣》的报道,指出:“据初步统计,因该事件造成的投资恐慌,使日本股市在短短三天内缩水3000亿美元,这相当于瑞典一年的国民生产。”
一时间,日本经济企业界掀起了对堀江贵文的一片抨击之声,倒是西方媒体对他抱有一些同情。从表面上看,活力门造假案似乎是一起单纯的经济欺诈案件,但如果考虑到堀江贵文的背景就不难发现,在这个案件背后有着很深的政治原因。而很多观看了当天晚间新闻的日本民众表示,整个突袭行动有着很强的政治意味。英国《金融时报》在18日发表一篇题为《老朽们的复仇》的文章,指出:今后日本仍旧需要像堀江贵文这样对抗旧体制的破坏者,自活力门出事后,日本企业界的老顽固们一定在享受复仇的滋味。与此同时,美国《纽约时报》评论说,活力门公司踏入今天的窘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老板的放肆大胆,触动了日本传统政治势力的利益。
而这仅仅是事件的开始,接下来又有更坏的消息传来。据日本共同社2006年1月19日报道,东京股市狂跌3000亿美元后,经手活力门公司股票的HS证券公司副总裁野口英昭18日下午割腕自杀,这为“活力门事件”添了一抹血腥迷雾。据HS证券公司说,时年38岁的野口英昭曾经在活力门的子公司任总经理一职,他和堀江贵文以及活力门公司董事宫内亮治关系密切。2002年6月,野口英昭进入HS证券公司,主要负责活力门公司的收购和合并事务。
命案发生当天,活力门公司对外宣布,该公司正在接受检察机关和证券市场监督机构的调查。而检察机关当日也发布消息,指出检察人员将就活力门涉嫌做假账等问题对其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传唤问询。东京证券交易所发言人三和光雄在当天发布会上表示,证交所要求活力门向投资者如实通报更多信息,如果活力门被查出确实违反《证券交易法》,证交所将采取措施使活力门公司股票停牌。此外,东京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西室泰三在接受采访时说道:“目前的局势是我们完全没有料到的。我个人认为对活力门公司的调查已在散户中造成了恐慌,并让他们做出了抛售大量股票的决定。”此外,西室泰三还声称,如果有必要,东京证交所可能会考虑缩短19日的交易时间。
2006年3月13日,东京证券交易所宣布,活力门以及活力门市场两家公司的股票自2006年4月14起下市。2007年3月16日上午,东京地方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判处主犯堀江贵文有期徒刑两年零六个月,这为“活力门”画上了一个句号。
从这件事情上还可以看出,日本传统势力惩治“反叛者”的决心。他们想以此提醒那些日本市场的新兴力量以及后来的效仿者们,不要妄图挑战权威、挑战日本经济社会的主宰者,否则将会落得与堀江贵文一样的下场。同时,这些日本传统的财团势力还在向来自西方的资本势力显示他们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
沃达丰恶意并购曼内斯曼的幕后力量
沃达丰欲收购曼内斯曼
1999年11月14日,全球最大的移动电话公司——英国的沃达丰(Vodafone AirTouch)宣布,将以完全换股的方式收购德国老牌电信和工业集团——曼内斯曼(Mannesmann)。前者开出的收购条件是,以435股沃达丰的股票换1股曼内斯曼的股票,这相当于以每股203欧元的价格全面收购曼内斯曼。然而,沃达丰的计划被认为是恶意收购,遭到了曼内斯曼公司管理层的断然拒绝。
5天之后,沃达丰又作出让步,宣布将曼内斯曼的股票估价提高到每股240欧元,也就是说,沃达丰要用537股公司的股票来购买1股曼内斯曼的股票。而这意味着着,此笔交易总额将达到790亿英镑(约合1285亿美元)。当天曼内斯曼股票的收市价格为每股19310欧元,所以这个换股价格确实很有吸引力。然而,曼内斯曼的管理层对沃达丰的收购价格仍然无动于衷。曼内斯曼首席执行官埃塞尔认为,完全以换股方式而没有现金交易的收购太冒险,并表示曼内斯曼公司对这次恶意兼并将予以坚决的抵制。
有关人士认为,与曼内斯曼相比沃达丰似乎显得太年轻了,而这是其受到抵制的主要原因之一。沃达丰尽管是伦敦股市上重量级的上市公司,但它成立不到16年,而曼内斯曼集团创建于1890年,是以勇于创新而著称的百年工业集团。就在沃达丰公司提出收购曼内斯曼集团的不久前,曼内斯曼以200亿英镑的价格收购了英国的Orange手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