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是认为,银行家迅速积聚的财富与他们的阴谋诡计是分不开的,其中欺诈算是银行家最为常用的一种手段了。从安然到国际信贷商业银行,再到麦道夫和高盛,这些金融机构和个人的种种劣迹让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在金融世界里,攫取财富欺诈多!面对这种局面,金融监管者们不得不反思,为何金融欺诈可以如此横行,是因为这些骗子的技艺太过高超,还是因为我们的金融监管不力,还是因为其中存在着某种黑暗交易,甚至是政治包庇?
安然欺诈案
2006年10月23日,安然欺诈案的最后一名“主角”杰弗里·斯基林接受美国休斯顿联邦地区法院的判决。这位安然公司前首席执行官犯有欺诈、做假账、共谋、内部交易等19项罪行,被判处24年零4个月的有期徒刑,并被处以高达183亿美元的罚款。由于安然事件的另一主谋肯尼斯·莱在宣布判决之前就已离世,因此随着法官一锤定音,历时5年多的安然案终于尘埃落定。虽然风波已见平息,但它留给世人的警示还将存在下去。
安然前身是德克萨斯州的休斯顿天然气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公司主要经营横跨北美的天然气与石油输送网络。后来,美国政府解除对能源市场的管制,致使能源市场价格出现大幅度波动。为了规避市场风险,时任休斯顿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肯尼斯·莱决定将安然产品引入能源期货与期权市场,于是,安然由一家天然气与石油传输公司变为一个掌控能源债券交易的华尔街金融巨头。
整个20世纪90年代记载着安然奋斗史。1991年,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实现“全球最大能源公司”的梦想,安然公司相继在英国、印度、菲律宾等国建设工厂,开启了国际化之路,这其中就有著名的玻利维亚至巴西天然气输送管网络。1992年,休斯顿天然气公司更名为“安然资本公司”,标志安然正式踏入金融投资领域。这时候,安然高层们已从期货与期权市场尝到了规避风险之外的甜头,他们渐渐地将目光转向了金融市场的风险领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进入新世纪后,安然公司的鼎鼎大名在国际能源领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与电力交易商,安然2000年总收入高达1010亿美元,名列《财富》杂志“美国500强”的第七名,并被该杂志连续四年评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安然一直鼓吹自己是“全球领先企业”,业务包括能源批发与零售、宽带、能源运输以及金融交易,直到破产之前,公司营运业务覆盖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共有雇员21万人,资产总额高达620亿美元。安然公司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在这种繁荣景象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阴谋。
安然轰然倒塌
2001年初,一家普通的短期投资机构对安然公司的盈利模式产生了怀疑,他们指出,2000年安然盈利率还有5%,而到了2001年初就降到2%以下,这背后太不寻常了。2001年3月5日,美国《财富》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安然股价是否被高估?》的报道,文章指出安然2000年度股价上涨了89%,它的市盈率是标准普尔500指数市盈率的25倍,公司股价在2001年初曾达到9075美元,然而在如此辉煌成绩背后,却没人能搞得清安然的钱是从何而来,这太过奇怪。安然向来都以“防范竞争对手”为由,拒绝提供其收入或利润的细节,他们将财务数据做得烦琐、混乱不堪,并以此来迷惑市场上的专业人士。不管是极力推荐安然的卖方分析师,还是想证明安然不值得投资的买方分析师,都无法打开安然这只“黑箱”。此时,众多质疑声音如同海浪一样一波又一波地击到安然身上,让这个华尔街巨人面临空前压力,并渐渐引起美国司法机构的关注。
2001年10月16日,安然发表2001年第二季度财报,突然宣布公司亏损总计达到618亿美元,即每股亏损111美元。同时首次透露因首席财务官安德鲁·法斯托与合伙公司经营不当,公司股东资产缩水12亿美元。
2001年10月22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瞄上安然,要求公司提交某些交易的详细细节,并于10月31日对安然及其合伙公司正式展开调查。
2001年11月1日,安然公司抵押了部分资产,获得摩根公司和所罗门·史密斯·巴尼公司共10亿美元信贷额度担保,但穆迪和标准·普尔公司仍然再次调低了对安然的评级。
2001年11月8日,安然公司承认做了假账,虚报的财务数据让人瞠目结舌:自1997年以来,安然共虚报盈利总计近6亿美元。11月9日,迪诺基公司宣布将8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安然,并承担其130亿美元的债务。
2001年11月28日,美林和标准·普尔公司将安然债务评级调低至“垃圾债券”级。
2001年11月30日,安然股价跌至026美元,市值由峰值时的800亿美元跌至2亿美元。
2001年12月2日,安然正式向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破产清单中所列资产高达498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企业。
此时人们终于相信,安然昔日的辉煌不过是一场精心编织的骗局罢了。
调查发现,安然曾与LJM资本管理公司签订了一份高达21亿美元的金融衍生品合同。面对2000年和2001年IT及通信业持续不振的情况,安然却在这两年内依靠这份合同赚取了将近10亿美元的利润。然而,为了维持安然股价的上涨势头,安然违规将这部分收益写入财务报表中,以此来迷惑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更严重的是,安然疯狂利用美国公认会计准则漏洞,通过发展关联公司的方式将自身债务转移出去。
这种欺诈手段可以简单地描述为:A公司通过掌握B公司51%的股份来控制B公司,B公司再以相同方式控制C公司,这样进行下去,到了K公司时,公司A仅持有K公司很少的股份。根据美国会计准则,K公司的个别报表并不合入A公司的报表中,从而K公司的负债也不能反映到A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但是K公司确实由A公司管理。
安然利用这个会计漏洞,将自身高达130亿美元的巨额债务转移到关联公司中,而这些债务并不出现在安然的资产负债表上。这些关联公司大多被安然高层官员所控制,这样,安然的巨额债务就不会被投资人所知,并造成安然公司高收益、低负债的假象,而安然的一些高管也从这些关联公司中牟取私利。通过这些手段,安然极好地隐瞒了公司经营的亏损情况,诱使金融投资者们钻入了安然设下的圈套,从而抬高了安然股价。
纸是包不住火的。在安然真实面目即将被揭露之际,公司高管们开始大量抛售手中的安然股份,而按照美国法律规定,公司董事会成员如果没有离开董事会,就不能抛出手中持有的公司股票。与此同时,他们还向外界宣称,安然公司的股票价格会继续攀升,以此欺骗投资者购买安然股票。据统计,公司29名高级主管在安然股价崩盘之前抛售了大约173万股股票,从中获利共计约11亿美元。
此后,安然股价一路下跌,到其申请破产时,公司股价已降至50美分左右。更令人气愤的是,公司在破产之前,不允许员工从退休金账户中抛售公司股票,导致许多安然员工一生积蓄化为泡影。当杰弗里·斯基林站在法庭上时,作为证人的安然前雇员愤愤说道:“他是一个说谎者,更是一个大骗子,他毁了我们的公司,也毁了我们的生活。”
安然破产,不仅让数以千计的员工失业,也使许多金融大财团蒙受了巨额亏损。据统计,在安然破产案中,杜克集团损失了近1亿美元,米伦特公司损失达8000万美元,迪诺基公司损失为7500万美元左右等。在这些财团中,损失比较惨重的是摩根大通集团和花旗集团,仅摩根大通对安然的无担保贷款就高达5亿美元,而花旗集团的损失也与此相当。此外,安然事件还直接导致有着近百年历史的世界第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的倒闭。当然,安达信是咎由自取,它在安然欺诈案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可以说,没有安达信的堕落,也许就没有安然的胆大妄为。
安达信倒在利益的脚下
1913年,恰逢美国推行法案促进会计行业的发展,美国西北大学教授亚瑟·安达信和普华会计师行的克拉伦斯·德莱尼在芝加哥创立了安达信公司。此前会计师的工作仅限于核对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并没有受到人们太多的重视,他们只能从堆积如山的账册中苦熬多年才能出头。亚瑟·安达信本人认为,一流的会计师不仅局限于一个查账人的角色,还应该通过对财务数据的分析,向公司、企业提出有价值的报告,并帮助它们解决其面临的日常问题。因此,安达信对传统的会计制度发起挑战,他将审计纳入了公司运营中,提升了安达信公司的服务理念。在安然丑闻之前,安达信公司的审计结果一直被视为世界级的信誉标志,它与普华永道、德勒、毕马威、安永一起并称为全球五大会计师事务所。2001年,安达信公司年收入约为934亿美元,它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专业人员约为85万人,办事机构分布于全球80多个国家。此时,安达信公司业务范围已经扩展到审计、企业咨询、企业融资、电子商务、风险管理和税务咨询等多个领域。
在安达信全球两万多个主要客户中,安然公司算是它的第二大客户,该公司的审计工作大部分是由安达信来完成的。2000年,安达信从安然手中共获得约5200万美元的收入,其中咨询服务收入就高达2700万美元左右。由此看来,安达信与安然的“哥们”关系令世人惊叹。
安达信公司内部曾流传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审计师不但要在实质上保持中立,还要在形式上保持独立。”这是公司元老人物为后辈留下的行业准则。然而,随着安达信公司的发展,管理者忘记了前辈们的嘱托,他们逐渐被利益冲昏了头脑。多年来,安达信一直帮助安然隐瞒债务,在安达信的纵容下,安然将数亿美元的债务转到关联公司的账面上,以此来虚报公司盈利。2001年10月17日,安达信得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对安然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调查后,为了帮助安然公司隐瞒真相,竟暗中销毁安然公司保留在安达信的财务数据。这种恶劣行径被媒体披露后,遭到民众的强烈不满。
2002年6月15日,安达信公司被法院认定犯有阻碍政府调查安然破产案的罪行。在陪审团作出决定后,安达信对外宣布,自2002年8月31日起,公司被迫停止从事上市公司的审计业务。由此,2000多家上市公司客户陆续离开安达信,安达信在全球的分支机构相继被撤销和收购。
2002年8月31日,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宣布,从即日起放弃在美国的全部审计业务,正式退出其从事了89年的审计行业。
2002年10月16日,美国休斯敦联邦地区法院对安达信妨碍司法调查作出判决,罚款50万美元,并禁止它在5年内开展业务,使得安达信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家被判“有罪”的大型会计行。
2005年5月31日,美国最高法院推翻了安达信公司妨碍司法的判决,认定先前判决缺乏充分证据。对安达信而言,它用3年时间换回最高法院为其翻案的机会,但从实际意义来说,这可能仅限定于“还其清白”的范畴。因为这一最终裁定只能使安达信在民事诉讼中处于一个比较有利的位置,其合伙人可能不会因为败诉而赔得倾家荡产,但安达信的败局已定。
长久以来,人们总愿意相信那些用名誉积累起来的金字招牌。各大公司为了这块招牌挖空心思、想尽办法来保住自己的饭碗。如今,信用就是金钱。然而安然与安达信却反其道而行之,是贪欲毁了他们。当人们对收益的渴望超过限制后,内心中那股邪恶念头就如癌细胞一般扩散开来,吞噬着生命的光芒,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腐朽的枯骨。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曾经说过;“安然公司的崩溃不只是一个公司的垮台问题,它是一个制度的瓦解。这个制度的失败不是因为疏忽大意或者机构不健全,而是因为腐朽。”安然与安达信欺骗了世人,欺骗了那些心甘情愿相信他们的追随者,同时它们也欺骗了自己,将自己打入无底深渊。
国际信贷商业银行:
躲在离岸金融世界里的“瘾君子”
离岸银行的真实面目
许多年以前,各国金融机构都只是从事本币存贷款业务,而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它们逐步开设外币存贷款业务,一些国家的金融机构也因此成为世界各国的外币存贷款中心。也就是说,任何国家、地区或城市,凡主要以外币为交易(或存贷)标的,以非本国居民为交易对象,其本地银行与外国银行所形成的银行体系,都可称为离岸金融中心。离岸银行又称离岸单位,是指在离岸金融中心的银行或其他金融组织,其业务只限于与其他境外银行单位或外国机构往来,而不允许在国内市场经营业务。
离岸银行业务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于英国伦敦出现的欧洲美元交易,但当时的业务量非常小。早期的离岸金融业务属于批发性银行业务,存贷款金额大,交易对象通常是银行或跨国公司,基本不涉及私人领域,业务流程通常为引进外来资金,再将资金贷给外国人。这类市场往往不是依靠人为力量产生,而是受国际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这些因素包括:二战后美国推行的海外援助计划以及对美贸易顺差,使得大量美元外流;美国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管制,使得美国本土金融市场在利率、汇率、信用、贷款方式等方面都比不上受管制较少的欧洲金融市场……伦敦欧洲美元市场就是典型的离岸金融中心,交易自由,不受金融管制。
自20世纪60年代末至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国际贸易增多、投资扩张以及石油支出增加,各国货币与信用需求都得到了快速提升,而欧洲离岸金融市场的高效率运作正好适应了信用需求扩张的步伐。伴随着离岸金融中心发展,离岸银行的规模和业务范围也得到迅速扩大。这段时期内,无论是短期(一年以内)资金交易的欧洲货币市场,还是长期资金交易(一年以上)欧洲债券市场都得了迅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