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庞齐之后,金字塔式投资骗案并不鲜见。这种欺骗方式无不例外是靠着新加入的投资者金钱来支付前期投资者的回报,最后滚出一个大雪球。这种骗术一般很难长久维持下去,骗子们往往因为缺少新鲜血液而导致入不敷出,最终被揭穿。但麦道夫却将这个骗局维持了近20年,他确实非常精于此道。有人说,“麦道夫金字塔”的建成不是他一个人的“杰作”,麦道夫只是利用了千千万万与他相关的人们,其中有亲朋好友,有生意伙伴,他们一同组成了一个坚实的“堡垒”,将麦道夫的骗局“做大做强”。
在公众视线里,麦道夫和蔼可亲、彬彬有礼,说话从不咄咄逼人。他在公众场合总是少言寡语,像是一个有些羞涩,显得不那么喜欢社交活动的人。接触过麦道夫的人常说,他名片上没有任何头衔,在富人圈内永远保持低调内敛。然而麦道夫伪善的皮囊里面有一颗肮脏的心。
多年来,麦道夫巧妙利用高尔夫球会所、鸡尾酒会等奢华场所接触投资者,他在美国达拉斯、芝加哥、波士顿和明尼阿波利斯等多个城市中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圈子”。麦道夫以他“神秘的魅力和排他的方式”不停地吸引着各行业大亨的眼球。据悉,这个“圈子”最初有着严格的规定,必须有圈内人士的推荐且身价可观才可以加入。此时,把钱投给麦道夫已经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这一方面是因为苛刻的“入会”条件;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与麦道夫的客户为伍本身就是一种荣誉,要知道,他的客户有富豪、对冲基金、大型机构投资者甚至还有国际奥委会,所以人们很难抵挡加入这种“圈子”的诱惑。对很多投资老手们来说,向麦道夫公司投资,你要担心的不是损失金钱,而是损失赚钱的机会。
此外,麦道夫一直在为他的骗局树立“投资必赚”的口碑。他利用头上的光环,不断穿梭于投资者中间,让前期投资者们尝到可观的收益。在这些甜头的蛊惑下,越来越多聪明绝顶的企业界大腕钻入麦道夫的陷阱中。据《华尔街日报》报道,麦氏当年仅在明尼苏达州霍普金斯市山顶高尔夫球俱乐部和橡树岭俱乐部就“融资”超过1亿美元。一时间,各行业大亨们趋之若鹜,都把与麦道夫攀上关系当成财富与地位的象征。人们并不关心麦道夫到底有多大的能力,他们只想着让麦道夫来管理自己的钱财。
随着麦道夫的雪球越滚越大,所要付出的收益金额也是越来越多,麦道夫渐渐摒弃了原来那些可笑的原则,就如同国内的传销机构一样,不断利用朋友、家庭和生意伙伴发展自己的下线,甚至付给那些成功“引资”人一定的佣金。另一方面,麦道夫继续保持着自己良好的“信誉”,他每月向客户提交投资报告,以显示他非常进取,客户也能随时在数日内赎回投资。此外,与一般骗案不合理的高回报相比,麦道夫每年向客户保证回报只有10%左右,这令许多心存疑虑的客户也不虞有诈了。
祸起萧墙,阴谋败露
当然,阴谋总会有败露的一天。麦道夫玩着圈子里富豪们的钱,却没有创造出新的财富,这迟早会被人发现。此时投资者还不知道,他们可观的回报实际上只是其他投资者的本金。人们不禁要问,是谁揭开了这巨大骗局的神秘面纱,将麦道夫这位在美国乃至世界投资领域叱咤风云的华尔街泰斗掀下马来?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更让你吃惊。
事实上,麦道夫罪行败露是源自他的两个儿子安德鲁·麦道夫和马克·麦道夫的告发。2008年11月19日,麦道夫突然发放红利的反常举动,引起两个儿子的怀疑,随后麦道夫向他们承认20多年来一直编织谎言,欺骗着众多投资者。金融危机让阴谋无法再隐瞒下去。由于公司一位重要客户日前突然提出赎回近70亿美元的本金,账户上只有不到3亿美元的麦道夫不得不走下神坛,他的游戏结束了。2008年12月11日,美国纳斯达克前主席伯纳德·麦道夫因涉嫌金融诈骗被联邦调查局批准逮捕。
随后,美国联邦调查局、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金融行业监管局、美国联邦法院等相关部门对麦道夫展开了全面调查。复杂的“麦道夫骗局”甚至连专业查案人员都搞不清楚。负责该案的联邦调查局特工西奥多·卡希奥皮指出:“麦多夫几乎将客户的资金全部赔光,但他却巧妙地将新加盟者的资金拿出一部分支付给老客户,并谎称是他们的投资回报,从而彻底打消了人们的怀疑。”如今,凭空蒸发的数百亿美元初始投资已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西奥多还指出:“最早被陷害的投资者可能还能挽回一点损失,但后来的投资者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2009年3月12日,麦道夫在纽约曼哈顿联邦地区法院出庭时接受了检方11项犯罪指控,他对所有犯罪指控供认不讳,其中包括证券欺诈、洗钱、伪证等罪行。6月29日,麦道夫在纽约南区联邦法院接受最终受审。审判于纽约当地时间上午10点开始,随后与麦道夫事件相关的受害者、麦道夫辩护律师和麦道夫本人相继做了陈述。据说,在出庭作证的多位受害者中有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妇,当她的丈夫去世之后,她将多年的积蓄交给麦道夫,因为她相信他,但是如今她的投资已经分文不剩了。当轮到麦道夫陈述的时候,这位昔日的华尔街金融大家无力地站起身来,面向受害者说:“我无法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任何借口,我犯了一个可怕的错误。”
在近一个半小时的法庭陈述中,无论是麦道夫的朋友还是亲戚,没有人愿意站出来为他说句话。人们只知道,几十年来,麦道夫欺骗过所有的亲朋好友,让数以百计的基金、慈善机构蒙受损失,然而他总是面带微笑地看着投资者的眼睛,和他们亲密握手,从来没有表现出一丝懊悔。在一个合法的华尔街投资公司的掩盖下,麦道夫就是拿着他的名誉与良心盗取了无数投资者的积蓄,毁了他们的幸福生活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这个骗局持续了很多年,涉案金额高达65亿美元,其胆大妄为令人瞠目结舌。最后,纽约南区联邦法院法官丹尼·金当庭宣布接受检方求刑,对麦道夫判处150年监禁。当时已71岁高龄的麦道夫恐怕要将在监狱里度过他的余生了。
如今,金融巨骗锒铛入狱,投资者自食其果。然而麦道夫金融欺诈案留给我们的恐怕不只是这些。为什么麦道夫利用如此简单的骗术,却能够堂而皇之地避开监管当局的监管而逍遥几十年?这是与美国监管体系不利的局面分不开的。麦道夫诈骗案件暴露出美国监管体系诸多缺陷和漏洞,如监管条例陈旧过时、监管职能不健全等,这些都为麦道夫行骗变相开了绿灯。据悉,自1999年以来美国金融业监管局共调查了19起有关麦道夫交易业务的举报,但是由于职能划分不同,美国金融业监管局从没过问麦道夫公司的投资咨询业务。也许世界上永远不存在完美的制度或者完美的监管,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在它们被太多的人利用太多次之前堵住上一个漏洞。
华尔街有句老话:“永远不要盲目地相信那些成熟、有经验、衣冠楚楚的投资人,也许他们会比大街上一些衣冠不整、目光呆滞的行人聪明,但他们不一定能给你带来财富。”是的,在投资者眼中,最安全的投资就是那些自己拼命往里挤还挤不进去的投资。投资圈里,对那些过于神秘的投资公司最好敬而远之,因为一个完全合法和阳光的公司是不需要那么神秘的。但是,只要还有人相信“天上会掉下馅饼”,金融欺诈案就有可能再次发生……
高盛也陷“欺诈门”
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成立于1869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是全球历史最悠久、经验最丰富、实力最雄厚的投资银行之一。高盛的发展历史就是美国投资银行乃至全球投资银行的发展史。在长期的风雨历练中,高盛披荆斩棘,不断壮大,在美国乃至全球的资源配置、资金融通、企业扩张等方面发挥了无法比拟的作用。世界范围内,每一次经济格局的变动,每一回产业结构的升级,每一波企业并购浪潮,背后往往都有高盛精英们的身影。
高盛是一家全球性的投资银行、证券和投资管理公司,其经营活动分为三个部分:投资银行、交易和资本投资、资产管理和证券服务。高盛在香港、伦敦、法兰克福和东京等地设有地区总部,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近50个分公司或办事处,员工总数达2万多名。长期以来,高盛在全球投资业中一直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高盛拥有遍布全球的完善的分支网络、优秀的投资专家及丰富的地区市场知识和国际运作能力,可以帮助客户在世界范围内敏锐地发现和抓住投资机会。在国际著名杂志《财富》发布的排名前500大企业中,有300多家企业是高盛的长期客户,这些公司包括微软、思科、朗讯科技、IBM、戴尔、惠普、甲骨文、摩托罗拉、西门子、雅虎等。
1999年5月4日,高盛成功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开启了公司崭新的一页。2009年,高盛实现净收入4517亿美元,净盈利1339亿美元。摊薄后的每股普通股盈利为2213美元,每股普通股平均回报率为225%。此外,在2009年期间公司每股普通股账面价值提升了23%,从1999年高盛成为上市公司的第一个年度结束时的2094美元增长到了11748美元,期间复合年均增长率达19%。
高盛在投资银行领域遥遥领先的同时,还获得了众多殊荣:权威杂志《国际金融评论》(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view)曾将高盛评选为全球最佳股票证券行;《全球金融》(Global Finance)将高盛评为2000年全球最佳并购行;2002年,高盛荣获亚洲金融重要刊物《金融亚洲》授予的“最佳投资银行”、“最佳股票行”和“最佳并购行”三项殊荣;2003年,高盛再次被评为亚太地区“最佳投资银行”。最令高盛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是,他们成功地抵御了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在这场金融危机的浩劫中,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AIG等众多世界级金融巨头都未能幸免于难,美国五大投行倒下其三,而高盛却能笑傲江湖、独领风骚,这不得不让世人为之惊叹。
然而,事业上如日中天的高盛却在2010年卷入华尔街一起金融欺诈丑闻,一时间对高盛的报道占据了全球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人们不禁要问:高盛也在欺骗了投资者么?
高盛丑闻败露
2010年4月16日上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高盛集团及其副总裁法布里斯·托尔雷(Fabrice Tourre)提出金融欺诈的民事诉讼,指控其在2007年出售一款与次级信贷相关的金融衍生品时,涉嫌存在重大信息虚假、遗漏以及误导性陈述,特别是隐瞒了某知名对冲基金对该金融衍生品的相关操作,导致投资者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购买了正在被卖空的金融产品,给投资者造成近10亿美元的损失。高盛随即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报告,并对其所有指控进行了积极抗辩,以图维护公司声誉。
受高盛欺诈事件的影响,美国金融市场遭受重创。截至16日下午收盘时,道琼斯指数下跌12591点,收于1101866点,跌幅达113%,这创下自2月份以来的单日最大跌幅。此外,纳斯达克指数下跌3443点,收于248126点,跌幅达137%;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1954点,收于119213点,跌幅达161%。高盛事件也引起期货市场的动荡,造成石油、黄金、糖等期货产品价格的下跌。
当然,证券市场上当日损失最重的当属高盛集团的股价。16日股市开盘时,高盛股价(GS)为18427美元,当欺诈丑闻传至华尔街时,引起股市强烈震动,人们开始纷纷抛售高盛股票,高盛股价在中午12点之前就跌至当日最低点15655美元。虽然此后高盛股价有所回升,但大势已定。下午收盘时,高盛股价收于16070美元,当日跌幅为128%,而日成交量达到102亿股,远超过900万股的平均日成交量,这创下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最大单日成交量,其数量接近总股本的20%。
美国证交会对高盛的起诉书中指出,高盛欺诈事件有三个重要的利益方:一是高盛集团,二是保尔森对冲基金公司,三是ACA资本管理公司。这件事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2005年初,高盛创建了独立的金融衍生结构产品互动交易平台,专门负责金融衍生品的设计、营销。后来,美国房地产市场以及与之相关的金融市场逐渐出现了走软的迹象,有好多金融巨头都在寻求方法做空次级房屋抵押贷款,这其中就有著名对冲基金公司的总裁约翰·保尔森(John Paulson)。保尔森先后尝试与多家投资银行合作,但都无功而返,最后他找到投资银行中的“大哥”——高盛集团,二者一拍即合。
2006年末,在保尔森基金公司的推动下,高盛集团计划推出一款基于次级房屋抵押贷款支持证券(RMBS)的复合型担保债务凭证(Synthetic CDO)“ABACUS2007—AC1”。所谓复合型担保债务凭证,就是将不同信用类别的债务(如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债券等)打包组合在一起,以这些债务的现金流收入为支撑,通过内部信用增级,重新分割投资风险和回报以整体发行的债券。简单地说,复合型担保债务凭证的交易就是多空双方就一系列参考资产进行对赌的游戏。看多这些参考资产的投资者相当于向看空方售出一组保险,收取后者的保险费用;而一旦上述资产出现信用问题,则要向空方支付基于保险面值的巨额赔偿。
为此,保尔森基金公司对美国BBB住房抵押贷款有关的金融产品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挑选出一些信贷违约高的住房抵押贷款以及具有类似特征的债券作为投资组合成分纳入到“ABACUS2007—AC1”当中。2007年1月9日,保尔森基金公司与高盛集团的相关部门经过协商,对投资组合达成了初步协议。此时,高盛与保尔森基金共同策划的投资陷阱已经铺好,剩下的就是等待“猎物”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