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点哲学
31226300000022

第22章 每天读点交际哲学(2)

拒绝别人,就应该把拒绝看做是一门艺术,既不要委屈了自己,也不使对方难堪,这更多的是需要一种委婉的辞令和一颗睿智的心。一些东西要是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实际上任何人都是难以企及的,所以拒绝的艺术也必定不会被每个人所掌握。所以,学会拒绝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只能在生活中慢慢积累与摸索,就像我们慢慢地在生命中体味人生一样。但在拒绝别人的同时,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了,以诚待人,做到问心无愧也就罢了。

说到学会拒绝,其实更难的是我们每个人还要慢慢地学会拒绝自己。当然不是拒绝一个人生活的全部,而是拒绝生活中你所不能企及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欲望。这个万花筒般的社会是复杂与芜杂的,应该说有很多的层次与层面,而我们必定只会选择其一,那便成为我们选择的栖身之地。我们必然要拒绝不属于我们的别种生活。这是一种无奈,也是必需的。比如对于我们普通的百姓人家,本能地会拒绝那种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的生活。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理由告诉自己为什么要拒绝那样的生活,甚至我们也可以鄙夷那种生活。可是理由是一回事,问题是我们并不生活在那样的社会层面。所以,对那种奢侈的生活,普通人在内心里未尝不会存在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艳羡。

可是,如果这一切是我们的任何努力也不可及的,就不如放弃,这也是一种拒绝吧!所以一个平常人家的女子就要试着去拒绝珠宝首饰、高档服装的诱惑,而一个百姓人家的男人又不得不试着去拒绝名车别墅、高官厚禄的诱惑。拒绝必然会让我们浮躁的心归于平静,卸下那副心灵的重担,我们不再是一头负重的驴子,而是挺起胸来,豁达地面对人生,坦坦荡荡,潇潇洒洒地做人。

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害怕伤害别人,就一直在伤害自己。想起以前听过的一个故事。有人去找禅师求得解脱痛苦的方法,禅师让他自己悟出。第一天,禅师问他悟到什么?他说不知道,禅师便举起戒尺打了他一下;第二天,禅师又问,他仍说不知道。禅师举起戒尺又了打他一下;第三天,他仍然没有收获,当禅师举手要打时,他却挡住了。于是禅师笑道:“你终于悟出了这一道理——拒绝痛苦。”确实这样,我们可以拒绝生活中的痛苦,虽然我们无力去阻挡要降临的事情。

生活永远有说不完的话题,拒绝的理由和学问也是。让我们试着学会拒绝,从明天开始,告诉那个总是无端找你帮忙的人,你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很宝贵的;告诉那个窃走你劳动果实的人,自己付出的劳动是要受到尊重的;告诉你的领导,你希望自己的价值与业绩联系在一起,自己多做的工作,应与自己的职位、薪水与股份相匹配,不增加报酬就不该接受更长期的责任,除非有值得的其他补偿;告诉那个无理找事的人,“这就是工作,换了他也一样会出现类似的问题,不尊重他人也得不到他人的尊重。”

学会拒绝,是一种自卫、自尊与沉稳,是一种意志和信心的体现,也是一种豁达与明智。学会拒绝,才会活得真实、明白。

“夸”的艺术——赞美别人是一种美德

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说:“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马克思也说:“人总是希望在别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仔细想想,你的老板多久没有赞美你了?你又有多久没有赞美你身边的同事、朋友或家人了?

适时赞美别人确实是种沟通的妙法。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在1921年付出一百万美元的超高年薪聘请了一位总裁查尔斯·史考伯。许多记者访问卡内基时问:“为什么是他?”卡内基说:“因为他最会赞美别人,这也是他最值钱的本事。”甚至,卡内基为自己写的墓志铭也是这样一句话:“这里躺着一个人,他懂得如何让比他聪明的人更开心。”

我们活在这个世上,除了面包大米之外,似乎还需要些别的。这不是你或者我或者什么圣人能决定的事,或者可以算是我们的本性吧!还记得别人(也许是你的爸爸妈妈)第一次赞美你是什么时候吗?还记得那个时候,你是怎样兴奋得无法入睡吗?还记得那时的美妙感觉吗?

随着我们的成长,或许我们已经不会为了别人的一句赞美而彻夜不眠,但是我们听到赞美时的美好感觉却并没有因此抹去。在潜意识里,我们都渴望别人的眼睛,渴望别人的赞美。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渴望。由此及彼,别人也渴望我们的赞美。所以,学会赞美别人往往会成为你交际的法宝。

美国商界年薪最先超过100万美元的人之中有一位是查尔斯·史考伯。他在1921年由卡内基选拔为新组成的美国钢铁公司的第一任总裁,当时他只38岁。

为什么钢铁大王卡内基要付给史考伯一年100万美元,即一天三千多美元呢?因为史考伯是一名天才吗?不是。因为他对钢铁制造知道得比其他人多吗?不对。史考伯手下有很多人,对钢铁制造知道得远比他多得多。

史考伯这样解释自己拿高薪的原因:“我得这么多的薪金,主要是因为我那跟人相处的本领。”“我认为,我那能够使员工行动起来的能力”,“是我所拥有的最大资本。而使一个人发挥最大的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

“再也没有比上司的批评更能抹杀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从来不批评任何人。我赞成鼓励别人工作。因此我急于称赞,而讨厌挑错。如果我喜欢什么的话,就是我诚于嘉许,宽于称道。”

这就是史考伯的做法。这些话语将会改变你我的生活,如果我们能够确实去实行的话。但是,一般人又是怎么做的呢?正好相反。如果他不喜欢做什么事,他就一心挑错;如果他喜欢的话,他就什么也不说。正如一句老话所说的:“一次我做错了,我马上就听到指责的声音;第二次我做对了,但是我从来没有听到有人夸奖。”

真诚的称赞也是洛克菲勒待人的成功秘诀。当他的合伙人艾德华·贝佛处置失当,在南美做错一宗买卖使公司损失100万美元的时候,洛克菲勒原本大可指责一番,但他知道贝佛已尽了力——何况事情已经发生了。因此洛克菲勒就找些可称赞的话题,他祝贺贝佛保全了他所投资金额的60%。“棒极啦!”洛克菲勒说,“我们没法每次都这么幸运。”

赞赏和恭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很简单。一个是真诚的,另一个是不真诚;一个出自内心,另一个出自牙缝;一个为天下人所欣赏,另一个为天下人所不齿。由衷的赞美是人生中最令对方温暖却最不令自己破费的礼物。当你用心观察对方的优点,并且发自真心地表达赞美,友善的关系便在一言一语中逐渐建立、累积。情人间的赞美,让爱情更加滋润;亲子间的赞美,让家庭更幸福。许多实验证明,在充满赞美的环境中长大的人,比较有自信。经常受到老师赞美的学童,课业成绩比较好,甚至,农夫在牧场上赞美一头母牛,都能使它产出更多、更好的牛奶。

赞美别人,是一种美德,可是这项美德经常被我们不经意间忽略。有一个乡村的妇人,在家人辛苦了一天之后,竟然放了一堆草在大家的面前。家人勃然大怒,问她是不是疯了。她回答说:“哦,想不到你们还注意到了,过去20年来我一直为你们做饭,而在这20年里,我没有听到任何一个人告诉我你们吃的不是草。”

几年前,有人对“妻子为什么会离家出走”这个问题展开研究。你知道她们出走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吗?竟然是“缺少赞赏和重视”。我深信,如果对丈夫为什么会离家出走也进行研究,也会获得同样的结果。我们常常把家人所做的事视为当然,很少会对他(她)们表示赞赏和重视。

就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吧!当下一次你在饭店吃到了一道好菜时,不要忘记说这道菜做得不错,并且把这句话传给大师傅。而当一位奔波劳累的推销员向你表现出礼貌的态度时,也请你给他赞扬。时间长了,你就会惊奇地发现,赞美别人也是肯定自己。

察言观色——一生都要学习的必修课

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经打过一个非常有趣的比喻:“为什么人能装疼,而狗不会装疼呢?”很简单,因为人能够用语言掩盖自己的内心世界,而狗没有语言,只能用自己的表情来赤裸裸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说到底,人会骗人,而狗不会。所以,在这个世界上,最难打交道的就是人,最难了解的也是人。

《孔子家语》中记载了子贡一段非常著名的话:“贤人无妄,知贤即难。故君子之言曰,‘知莫难于知人’,是以难对也。”意思是说,运用智慧最难的莫过于了解人。孔子借这句话说明知人之难。《增广贤文》中的“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也是这个意思。

子贡的这句名言给我们传递了三个信息:一是了解、洞察别人是非常难的;二是洞察别人需要智慧;三是能够洞察别人的智慧是最高的一种智慧。

洞察别人,就需要根据对方显示出来的蛛丝马迹对其内心世界进行有效的判断,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察言观色。只要你和别人交往,就必须学会察言观色,所以我说,这是你一生都要学习的必修课。心理学家说:“在世界的知识中,最需要学习的就是如何洞察他人。”

每一个善于驾驭别人的人,每一个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都是善于察言观色、善于察觉别人体态语言并作出相应判断和反应的高手。从医者不懂察言观色,不懂如何观察人体的某些异常变化,以了解患者疾病的轻重、病程的深浅,就无法进行诊断和治疗;身在职场的人,如果不懂察言观色,就无法更好地探知对方的心理状况,由此可能造成判断失误甚至发生相应损失。更进一步说,察言观色更能助人探知对方破绽,甚至提防上当受骗。比如,面对一份假冒伪劣商品,如果消费者不懂“察言观色”,不注意其商标、性能、价格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就很容易花冤枉钱,买次品货。因此,人们一定要明察秋毫,见微知著,对身边发生的细小变化时刻保持“察言观色”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小到人际关系、大到事业成败,均可胜券在握。

“察言观色”的目的大多是为了“投其所好”,因此常有人把这种交际手段看做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有见风使舵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察言观色确实是为人处世必须要学的课程,它并非提倡世人都成为见风使舵、拍马溜须之徒,在没有损害人格尊严的情况下,多一点灵活的交往对策,不仅能保护自己,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对方乐于为我们办事,不致关系僵化,矛盾重重。

清朝刊印二十四史时,乾隆非常重视,常常亲自校核,每校出一件差错来,就觉得是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心中很是痛快。和砷和其他大臣,为了迎合乾隆的这种心理,就在抄写给乾隆看的书稿中,故意于明显的地方抄错几个字,以便让乾隆校正。这是一个奇妙的方法,这样做很容易显示出乾隆学问高,比当面奉承他学问高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皇帝改定的书稿,别人就不能再动了,但乾隆也有改不到的地方,于是,这些错误就传了下来,今天见到的殿版书中常有讹处,有不少就是这样形成的。

和砷工于心计,头脑机敏,善于捕捉乾隆的心理,他总是选取恰当的方式,博取乾隆的欢心。他还对乾隆的性情喜好,生活习惯,进行细心观察和深入研究,尤其是对乾隆的脾气、爱憎等了如指掌。往往是乾隆想要什么,不等乾隆开口,他就想到了,有些乾隆未考虑到的,他也安排得很好,因此,他很受乾隆的宠爱。

和砷在历史上是个大贪官,为世人所不齿,但是在交际上他确实是一个大师级高手,连乾隆皇帝也被他哄得舒舒坦坦,自然少不了他的好处。

历史上有不少既聪明、又有能力的人最后却身首异处。如杨修被曹操所杀,韩信被吕后设计所害,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他们虽然有能力,却不懂得处世之道,不会察言观色,不知道讨上司喜欢,最后惨遭杀害。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察言观色,有时是必要的。

有位记者去采访同新西兰刚交过锋的中国国家足球队员。一进门,发现休息间气氛沉闷,守门员铁青着脸,圆睁着眼,他赶紧退了出来,取消了这次采访。后来,这位记者才知道,“国脚”们吃了败仗,正在怄气。倘若当时不看脸色,硬要不知趣地采访吃败仗的“将军”们,肯定不会有好果子吃。看来,这位记者颇有经验,懂得“看云识天气”。

诸如此类实例,实在不胜枚举,总之一句话,察言观色很重要,重要到每个人都要学会运用,并运用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只要心很正,意很诚,察言观色就不是小人的行为。以不变应万变,用不变的原则,应付万变的现象,无论你做什么事,察言观色都能让你占据上风,避免失误。

常言道:“人好水也甜,花好月也圆。”人在高兴时,心情舒畅,看见高楼大厦,会想到“凝固的音乐”;看见车水马龙,会想到“滚动的音乐”。情绪好,容易体谅人,礼让、关心和帮助他人,也乐意与人攀谈,接受别人的邀请,甚至看小狗也可能热情地打个招呼,正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而人在烦恼时,心情抑郁,即使欣赏“田园交响曲”,也会觉得是噪音。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察言观色,及时地改变先前的决定,及时地退或进,及时地把自己的言行进行恰当组合或分解,那么,办事的成功率一定会很高。

刺猬法则——把握人际交往的火候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过这么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逊),远之则怨”。因出于圣人之口,后世之人便望文生义,认为那是圣人歧视女性的最好佐证。其实,人们误解这句话,是因为脱离了上下文的背景。孔子“述而不作”,他的很多说法都有特定的场合,并针对特定的对象。如果仅仅把孔子说过的一句话抽出来,望文生义地解释,未免会扭曲圣人的本意。

《说文》中这样解释孔子这句话中的“养”字:“上声,音庠,育也,长也,又取,又姓。”“供养也,从食羊声”,可见,“难养”可引申为“难于共处”之意。如果把孔子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天下小人和女人是最难相处的,离他们太近了,他们就不会尊重你,离他们太远了,就会产生怨恨。孔子在这里把“小人”和“女人”并列提及,并没有把“女人”和“小人”划上等号,天下女人何必愤愤不平呢?

“小人”很难相处,但这种人无处不在,尽管难处,但我们还是要与他们相处。因此,能与“小人”融洽地相处,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小人之所以很难相处,倒不是因为他们道德品质有问题,而是根本无法预料他们的行为。说他不理性,他比谁都现实,你说他理性,他却时有“惊人之举”。

对现代人来讲,难以相处的已经不仅仅是“女人”与“小人”,而是普遍的日常交往危机。而孔子所说的“近之则不孙(逊),远之则怨”,则给了我们一个人际交往的法则,即人和人之间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要把握住火候,维持在不远不近的距离之内。这也正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经常说的“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