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点哲学
31226300000034

第34章 每天读点励志哲学(4)

一次,布芬赖在床上,无论如何也不肯起来。佣人立即端来一盆凉水泼进了他的被窝,这一办法立刻见效,并且屡试不爽。在佣人的督促下,布芬终于养成了早起的好习惯。从此,他每天从早上9:00工作到午后2:00,又从下午5:00工作到晚上9:00,日复一日,年复一年,40年来从未间断过。后来,他完成了巨著《自然史的变迁》,成为一名享誉国内外的作家。

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将使一个人终生受益。在好习惯的影响下,一个人可以由脆弱变得坚强,由颓废变得振奋,由失落无望变得充满希望,最后,一步步走向成功。

一种好习惯养成的过程是痛苦的,但好习惯一旦养成,将是我们的终生财富,受用无穷。因此,短暂的痛苦又算得了什么呢?根据西方人文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一种习惯的养成平均需要21天左右的时间。也就是说,只要吃21天的苦,就能得到一辈子的甜,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事情。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为了实现我们的美好理想,为了打造我们的美丽人生,让我们养成良好习惯,去掉身上的不良习惯吧。

学无止境——人生有涯,而知无涯

一位学生问哲学家芝诺:“老师,您的知识比我的知识多许多倍,您对问题的回答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解答有疑问呢?”芝诺顺手在桌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并指着这两个圆圈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多。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长,因此,我接触的无知的范围也比你们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

的确,已知的东西与未知的东西往往成正比。自己承认自己无知的人,恰恰是真正的智者。苏格拉底说自己是最无知的人,但德尔斐神庙上的神谕却显示,苏格拉底是最有智慧的人。从一个人能否正确地认识和估价自己,可以看出其修养的深浅和知识含量的多寡。意识到自己“知之甚少”的人,遇事才会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强烈的求知欲,而越是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知之甚多”的人,则恰恰说明其知之甚少乃至无知。

历史上许多的科学家深深懂得知识的圆圈与圆周外无知的关系。笛卡尔说:“愈学愈发现自己无知。”牛顿说:“我不知道世人怎么看我,但是我看我自己不过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一会儿拾起一颗比普通的石子更光滑的石子,一会儿又拣到一个比普通的贝壳更美丽的贝壳。真理的大海就在我面前,而我却完全没发现它。”爱因斯坦把芝诺的比喻作为座右铭,终生孜孜不倦地向无知的空白区域进击。他说:“用一个大圆圈代表我所学的知识,但是圆圈之外那么多空白,对我来说就意味着无知。而且圆圈越大,它的圆周就越长,它与外界空白的接触也就越大。由此可见,我感到不懂的地方还大得很呢。”当他70高龄时,他写信给朋友说:“我面前尚有许多科学难题亟待努力解决。这项工作的吸引人的魅力必将持续到我的最后一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名言,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身、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或不善,都可以为师。《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意思是说,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人间处处皆学问,随时随地都要学习。正如庄子所说:“吾生而有涯,而学业无涯”。

对学习不感兴趣,或是“忙得没工夫看书”的人,终会被时代的激流所淘汰。汽车大王福特年少时,曾在一家机械商店当店员,周薪只有2.05美元,但他却每周都要花2.03美元来买机械方面的书。当他结婚时,除了一大堆五花八门的机械杂志和书籍,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就是这些书籍,使福特向他向往已久的机械世界迈进,开创出一番大事业。功成名就之后,福特曾说道:“对年轻人而言,学得将来赚钱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远比蓄财来得重要。”

美国东部的一所大学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期终考试的最后一天,在教学楼的台阶上,一群工程学高年级的学生挤作一团,正在讨论几分钟后就要开始的考试,他们的脸上充满了自信。这是他们参加毕业典礼和工作之前的最后一次测验了。

一些人在谈论他们现在已经找到的工作,另一些人则谈论他们将会得到的工作。带着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所获得的自信,他们感觉自己已经准备好了,并且能够征服整个世界。他们知道,这场即将到来的测验将会很快结束,因为教授说过,他们可以带他们想带的任何书或笔记,但要求只有一个,就是他们不能在测验的时候交头接耳。

他们兴高采烈地冲进教室。教授把试卷分发下去。当学生们注意到只有五道评论性的问题时,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了。

三个小时过去了,教授开始收试卷。学生们看起来不再自信了,他们的脸上是一种恐惧的表情,没有一个人说话。教授手里拿着试卷,面对着整个班级。

他俯视着眼前那一张张焦急的面孔,然后问道:“完成五道题目的有多少人?”

没有一只手举起来。

“完成四道题的有多少?”

仍然没有人举手。

“三道题?两道题?”

学生们开始有些不安,在座位上扭来扭去。

“那一道题呢?当然有人完成一道题的。”

但是整个教室仍然很沉默。教授放下试卷说:“这正是我期望得到的结果。”

“我只想给你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即使你们已经完成了四年的工程学学习,关于这项科目仍然有很多的东西你们还不知道。这些你们不能回答的问题是与每天的普通生活实践相联系的。”然后他微笑着补充道:“你们都会通过这个课程,但是记住——即使你们现在已是大学毕业生了,你们的学习仍然还只是刚刚开始。”

随着时间的流逝,教授的名字已经被遗忘了,但是他教的这堂课却没有被遗忘。

笑到最后——阳光总在风雨后

黑格尔曾经说过一句名言:米涅瓦的猫头鹰,只有在黄昏以后才会起飞。“米涅瓦”是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栖落在她身边的猫头鹰则是思想和理性的象征。黑格尔说,哲学就像米涅瓦的猫头鹰一样,它不是在旭日东升的时候,在蓝天里翱翔,而是在薄暮降临时才悄然起飞。在这里,黑格尔用米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时起飞来说明,真正的智慧总是姗姗来迟的,它一开始总是以一种极为荒诞的面目出现,并不能被多数人所理解。维特根斯坦在评价哲学时也说:“在哲学中,竞赛的获胜者是能够跑得最慢的人。或者:最后一个到达的人。”

智慧到最后才能发出金子般的光亮,而成功的人,也是那些能够笑到最后的人。正如天上的星星,若干年后,它们的光才到达我们的眼睛。

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学大师孙膑,遭到庞涓暗算后,身陷绝境,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对孙膑来说,唯一可做的就是忍——忍辱负重,以待有出头之日。于是,他决定装疯卖傻,好让庞涓放松对自己的警惕。一天庞涓派人送晚餐给孙膑吃,只见孙膑正准备拿筷子时,忽然昏厥,一会儿又呕吐起来,接着发怒,张大眼睛乱叫不止。庞涓接到报告后亲自来查看,只见孙膑痰诞满面,伏在地上大笑不止。过了一会儿,又号啕大哭,庞涓非常狡猾,为了考察孙膑狂疯的真假,命令左右将他拖到猪圈中,孙膑披发覆面,就势倒卧猪粪污水里。此后庞涓虽然半信半疑,但对孙膑的看管比以前大大地松懈了。孙膑也终日狂言诞语,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白天混迹于市井,晚上仍然回到猪圈之中。一天,庞涓派人给孙膑送来了色香味全的一桌酒席,看孙膑的反应。哪知孙膑一脚把桌子蹬翻,嘴中念念有词,然后就在猪圈里爬来爬去,随手拿起自己拉过的大便向嘴里塞。孙膑的行为让庞涓实在看不下去了,终于买下了孙膑推销的“傻气”而自变愚蠢,相信孙膑真的疯了。

其实,说庞涓愚蠢就太冤枉他了。庞涓此人心毒手辣,而且心思缜密,又熟读兵法,怎么会不知道孙膑的瞒天过海之计?而且孙膑现在是阶下囚,他唯一有希望逃脱的办法只有这一招,庞涓怎能不防?但是,“反者道之动”,孙膑还是用这一招,但用和用可不一样,孙膑把这一招用到了极限,把自己的容忍限度降到了毫无底线的地步——吃自己的大便。如果你碰到一个这样的人,即使你慧眼独具,估计也不会相信这个人是在装疯卖傻。

后面的故事我就不说了,估计大家都知道。孙膑在田忌的帮助下逃到了齐国。受到了齐王的赏识和器重。在历史上最著名的马陵之战中,孙膑采取围魏救赵的妙计,把庞涓射死在了马陵,报了被辱之仇。

孙膑忍受了世间最大的耻辱,但也取得了历史上最大的成功。他笑到了最后,所以是最终的赢家。

如果说孙膑靠忍耐笑到了最后,而现代很多名人则是靠坚持和毅力笑到了最后。就拿达尔文来说,他一开始发表进化论的时候,遭到了许许多多人的强烈反对,认为把人类和兽类并列,严重亵渎人类尊严,惹恼了当时大多数哲学家、科学家和所有宗教家!当武斯特主教夫人看到达尔文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时竟然说道:“让我们希望这不是真的。即使是真的,也让我们祈求它不被普遍承认!”

而今天呢,《物种起源》却已搬到了美国教会教士的课堂上。

光的波动学说的奠基入托马斯·杨在完成“双缝干涉”实验后,将其成果发表,结果受尽了权威们的嘲笑和讽刺,被攻击为“荒唐”和“不合逻辑”,在近二十年间竟然无人问津。为了反驳他们,托马斯专门撰写了论文,但是却无处发表,只好印成小册子,但是据说发行后“只卖出了一本”。当名不见经传的阿贝尔的数学论文解决了数学界几百年悬而未决的难题时,当时的“数学之王”高斯看到后却惊呼:“太可怕了,竟然写出了这种东西来!”法国青年数学家伽罗瓦也遭到同样的命运,他三递数学论文,两次被权威贬斥,一次论文被丢失。伽罗瓦如此评说这些“权威”们:“这班人落后了一百年!”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被视为妖魔鬼怪备受攻击,玛格丽特·桑格夫人在美国提出并宣传计划生育时曾数次被投入监狱……

不仅各种思想创新、理论创新往往备受攻击,而且守旧势力往往顽冥不化。以致提出量子论,吹响20世纪科学革命号角的普朗克说:“一个新的科学真理不能通过说服他的反对者并使其理解而获胜,他的获胜主要是由于其反对者终于死去而熟悉他的新一代成长起来。”这种可悲的情况在历史上是经常性的,难以逃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