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儿当自强”,我们的社会传统观念对男子的要求更高。从积极方面说,能促使他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而消极的方面无疑会给男子造成过分的压力。我们可从社会最小的细胞--家庭来看,在一个多子女的家庭中,如果女孩子考上大学,男孩子却屡次落第,男孩就往往无地自容。如果一个家庭的女孩成就大于男孩,男孩多半很紧张,会加倍努力赶上。这就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男青年承受着过分的压力并不是件好事。凡事“物极必反”,男青年在目标屡次达不到的情况下,会滋长自卑心理,成为他们各方面发展和生活的桎梏。也就是说,社会对男子的高要求容易使男青年产生逆向性自卑心理,使他们感到称不上男子汉,从而在伙伴及异性面前抬不起头。这种情况如长期持续,甚至可能完全摧毁他们的自信心。
其二是激烈竞争。心理学研究表明:男性智力发育很好和很差的都比女性为多。有人作过统计,1901年开始颁发的诺贝尔奖的98个年度中,有677人(其中男性651人,女性26人)和16个单位获奖;在中国近年来受表彰的科技人才当中,男性占了96%;在新出名的小说、戏剧、电影创作人员中,男性占了88.7%。上述这种男子的智力分布状况容易造成一部分男青年的自卑心理。由于男子智力高的人比较多,又造成男子智商较高者竞争激烈的局面。有竞争就有淘汰,最后站在各个领域最高点的人毕竟是极少数。很多男子在这种情况下往往蒙上自卑的阴影。
有进取才有自卑,而无所谓进取似乎也就无所谓自卑。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一些男青年不求进取,自暴自弃,玩世不恭,甚至发泄破坏,其实他们的内心深处都深藏着失败带来的自卑感,他们所做的一切从根本上说都是对自己缺乏信心的表现。
自大和自卑是一对孪生兄弟,有的男青年原来自恃聪明,眼里放不下别人,一旦竞争失败,又很快转入自卑。
其三是步入社会后的不适应所产生的自卑感。有一个待业青年在写给一家青年刊物的信上说:“我是一名待业青年,去年高考名落孙山,今年又在两次招工考试中落榜。看到伙伴们有的考上大学,有的进工厂当工人,我总感到比别人矮了半截。这一年,我很少上街。即使去,也是躲着熟人走。当别人对我投来冷眼时,我更受不了,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现在,我整天躲在家中愁闷。”这种自卑情绪是很有代表性的。
应当看到,长期被自卑情绪笼罩的男青年,不仅会使自己的心理失去平衡,而且也会引起生理发生变化。最敏感的是对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这种不良心理应及时予以克服,措施有:
--正确地估价自己
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不可能样样都比别人差,也不可能处处强于别人。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某方面的能力缺陷而怀疑自己的全部能力。不但要看到自己的不如人处,还要看到自己的超人之处或过人之处,这才是正确的与人比较。按照社会心理学上的归因理论,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把成败得失归之于某种原因。许多男青年的自卑感实际上就是归因不当造成的。例如,有一些男青年被姑娘“吹”了,就叹息自己无才无识,被女青年瞧不起。其实这次恋爱受挫,说不定是由于其他原因,诸如性格不合、兴趣不同等等;有的男青年高考落选,就认为自己不是搞学问的“料子”。因此,正确地进行归因是很重要的。
--要正确地适时地“表现”自己
心理学家建议,自卑感重的人,不妨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这些事情即使很不显眼,也不要放弃争取成功的机会。任何成功,包括一点点成绩都会增强人的自信,对于自卑的人尤其如此。
--要学会保持心理平衡
也就是要善于从比较中正确认识自己,善于根据自己各方面的条件提出合理需求,善于及时地对自己的需求进行反思与调整。
--学会补偿
一是扬长补短,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伟人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奋斗史,显示了藉补偿作用而获得成就的可能性有多大。例如,亚历山大、拿破仑、纳尔逊,是因为生来身材矮小,而立志要在军事上获得辉煌的成就;苏格拉底、伏尔泰,是因为自惭形秽,而在思想上痛下工夫,结果在哲学领域大放光芒。二是笨鸟先飞,以勤补拙,明知自己在某些方面有缺陷,就下更大的工夫去弥补。
--培养自己坚强的性格
法国大文学家巴尔扎克有句名言:“不幸是天才的脚踏石,是弱者的沉渊。”有自卑心理的男青年应培养自己坚持性、不屈不挠、勇于进取等优秀品质,鼓起自信的风帆,勇敢地驶向成功的彼岸。
如何应对网络心理疾病
青少年长期沉溺于上网,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所导致的。
首先,青少年求知欲强烈,他们有着自发的积极探索外部世界的心理倾向。面对新事物--上网,他们当然会趋之若鹜。而青少年的心理不成熟,对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和游戏常常怀有好奇心,结果沉溺其中一发而不可收。其次,青少年的主要精力用在了学习上,在人际交往时经常遇到阻碍与困惑;由于种种原因,孩子和父母的交流也多不融洽。于是,青少年们在网络中结交朋友,获得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情感、尊重和满足感。
由于目前中国性教育滞后,青少年在生理上趋于成熟,但性心理却极不成熟,对性存在神秘感。在这种心理驱使下,极易受不健康网站和游戏的诱惑而不能自拔。专业人士指出,这种上瘾就如吸毒、赌博一样,危害性极大且难以根治。
青少年之所以如此热衷于上网,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与父母缺少沟通与信任。虽然众多父母在物质生活中对孩子关爱有加,但在精神生活上却由于代沟、教育方式不妥等原因,无法满足青少年对精神关怀的需求,导致他们到网络中寻求精神寄托。对此,家长应设法消除与孩子间的隔阂,给孩子精神关爱,减少孩子上网的欲望。
青少年的求知欲强,对于新事物大多是全身心投入,所以,家长、老师应设法引导青少年的求知方向,帮助其树立远大的目标,培养高尚的情操,加强自控力。学校可经常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和智力游戏、竞赛等,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在假期可针对学生的特长与兴趣举办各种培训班,鼓励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意识地将青少年的视线从网络上转移。
针对青少年对性的神秘感,学校和家长应及时进行性知识教育,使青少年对性有正确的认识。
青少年应加强自身控制力和心理品质的培养,有意识地控制上网欲望。加强自身情操的陶冶,对一些生活中的困惑,积极与外部沟通,寻求父母、老师、朋友等的外部支持。如不能立即戒掉网瘾的话,可逐步减少上网的次数与时间。
家庭和学校应经常沟通,建立起有效的监控系统,控制有网瘾的孩子的作息时间,以此构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外部环境对青少年的性格形成与发展有重大影响。而对于有网瘾(发达国家将每天上网4小时者称为染上网瘾)的青少年来说,找心理医生是必不可少的。
青少年怎样消除猜疑心理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
这是一出由猜疑心理导致的悲剧。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历来是害人害己的祸根,是卑鄙灵魂的伙伴。青少年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他人失去信任,对自己也同样心生疑窦,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那么,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应如何消除猜疑心理呢?
优化个人的心理品质。也就是说要加强个人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的修养,净化心灵,提高精神境界,拓宽胸怀,以此来增大对别人的信任度和排除不良心理的干扰。
摆脱错误思维方法的束缚。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只有摆脱错误思维方法的束缚,扩展思路,走出“先入为主”、“按图索骥”的死胡同,才能促使猜疑之心在得不到自我证实和不能自圆其说的情况下自行消失。
敞开心扉,增加心灵的透明度。猜疑往往是心灵闭锁者人为设置的心理屏障。只有敞开心扉,将心灵深处的猜测和疑虑公之于众,或者面对面地与被猜疑者推心置腹地交谈,让深藏在心底的疑虑来个“曝光”,增加心灵的透明度,才能求得彼此之间的了解沟通,增加相互信任,消除隔阂、排释误会,获得最大限度的消解。
无视“长舌人”传播的流言。猜疑之火往往在“长舌人”的煽动下,才越烧越旺,致使人失去理智、酿成恶果。因此,当青少年听到“长舌人”传播流言时,千万要冷静,谨防受骗上当,必要时还可以当面给予揭露。
要综合分析被猜疑对象的长期表现,识破各种挑拨。当我们开始猜疑某个人时,最好能先综合分析一下他平时的为人、经历以及与自己多年同学或交往的表现,这样有助于将错误的猜疑消灭在萌芽状态。
青少年逆反心理调适
近几年来,常见报端出现以中小学生为主角的家庭悲剧:有中小学生砍杀父母、爷爷奶奶的,也有中小学生自杀、自残的,也有与学校老师发生矛盾的……一宗宗骇人听闻的报道,让读者触目惊心,让家长、教师、教育者大感寒心。青少年学生可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啊,他们究竟怎么了?
青少年学生出现上述不可理喻的行为,源于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得不到及时合理的调试,进而发展成与家长、教师、教育者之间的矛盾,当矛盾得不到化解时,它会逐步上升,最终酿成悲剧。
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