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要马儿快跑,就得备好草——薪酬管理中的财务知识
王平刚晋升为公司的人事经理,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预算下一年度的薪酬支出。昨天,在总经理办公室里,总经理对他说:“要在20日之前上交一份预算报告,详细地说明公司的下一年度总体的薪酬支出。”临走时还加上一句:“注意适当控制支出。”
薪酬预算究竟要考虑哪些因素?
如何使预算结果与实际更相符?
公司上上下下共计有几百个岗位,近千名员工,要想使薪酬预算准确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干不好,自己的人事经理的位子也坐不久。
在整个营运成本中,薪酬占着一个重要的比例,建立一个系统薪酬制度的目的之一便是理性地控制人工成本,而薪酬控制是从薪酬的预算开始的。
准确地预算可以有助于确保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支出受到一定程度的协调与控制。预算计划将成为一个既定的标准或目标,用来衡量该期间的实际开支情况是否超出预算,或在预算范围内。
难怪总经理如此重视每年的薪酬预算的报告与分析。作为人事经理,王平肩上的担子可不轻。他该怎么着手完成任务?
一般说来,薪酬预算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从下而上法,一种是从上而下法。名称虽然很普通,但却形象地反映了两种方法的各自的特点。
一、从下而上的薪酬预算方法
顾名思义,“下”指员工,“上”指各级部门,以至企业整体。从下而上法是指从企业的每一位员工在未来一年薪酬的预算估计数字,计算出整个部门所需要的薪酬支出,然后汇集所有部门的预算数字,编制公司整体的薪酬预算。
通常,自下而上的方法比较实际,且可行性较高。部门主管只需按公司的既定的加薪准则,如按绩效加薪,按年资或消费品物价指数的变化情况等调整薪酬,分别计算出每个员工的增薪幅度及应得的薪金额。然后计算出每一部门在薪酬方面的预算支出,再呈交给高层的管理人员审核和批准,一经通过,便可以着手编制预算报告。
二、从上而下的薪酬预算方法
与从下而上法相对照,从上而下法是指,先由公司的高层主管决定公司整体的薪酬预算额和增薪的数额,然后再将整个预算数目分配到每一个部门。各部门按照所分配的预算数,根据本部门内部的实际情况,将数额分配到每一位员工。
由此可见,从上而下法中的预算额是每一个部门所分配到的薪酬总额,也是该部门所有员工薪酬数额的极限。至于部门经理将这笔薪酬总额如何分派给每一个员工,就看部门经理自己的决定了。
部门经理可以按公司所定的增薪准则,决定员工分配的薪酬数额。根据员工的不同的绩效表现来决定增薪率的高低,或者采取单一的增薪率,不过,这样会导致底薪较高的员工的薪酬增加较多,而底薪较低的员工实际得益较小。
一般说来,从下而上法不易控制总体的人工成本;而从上而下法虽然可以控制住总体的薪酬水平,却使预算缺乏灵活性,而且确定薪酬总额时主观因素过多,降低了预算的准确性,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由于两种方法各有优劣,通常,公司会同时采用这两种方法。首先决定各部门的薪酬预算额,然后预测个别员工的增薪幅度,并确保其能配合部门的薪酬预算额。如果两者之间的差异较大,也要适当调整部门的预算额。
选择了合适的预算方法之后,还要着手制定一张薪酬预算表,以便于统计与分析,表14-1是一张较为典型的薪酬预算表范例。
表14-1薪酬预算表
编制单位:某部门
姓名职位名称受聘日期最近一次薪金调整数目及日期目前薪金工作表现预测增薪幅度新薪金
三、如何做好薪酬衡量
也许,作为公司的经理,凭你多年从事管理的经验,你可以准确地判断公司的薪酬水平是否在合理的范围内,你也可以清醒地感觉到公司的人工成本是否超出公司的承受能力。
但是,你能否精确地了解目前薪酬水平所处的标准?你是否清楚距离公司的可承受的薪酬水平还有多大的差异?你能否准确地说出下个月公司的薪酬将增加多少?
要想充满自信地给以肯定的回答,需要掌握衡量薪酬的指标。这样,才能精确地把握本公司薪酬水平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分析指标的变化,可以弄清薪酬变化的原因,从而能更好地实施控制。
最常用的衡量指标有两个:薪酬平均率与增薪幅度。
1.薪酬平均率
计算公式为:实际平均率/薪酬幅度的中间数
薪酬平均率的数值越接近于1,则实际平均薪酬越接近于薪酬幅度的中间数,薪酬水平越理想。
当薪酬平均率等于1时,说明公司所支付的薪酬总额符合平均趋势。
若薪酬平均率大于1,表示公司支付的薪酬总额过高,因为实际的平均薪酬超过了薪酬幅度的中间数。导致该指标大于1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员工的年资较高,薪酬因年资逐年上升使较多员工的薪酬水平接近顶薪点,因而就同等职位而言,公司的薪酬负担较大;
第二,员工的工作表现极佳,绩效优秀者居多,这使得员工的薪酬很快超过薪酬幅度的中间数,从而使薪酬平均率超过1;
第三,若新聘任的员工具有较高的资历和工作经验,薪酬便不是由起薪点计算,较高的入职点,使得实际的平均薪酬较高。
若薪酬平均率小于1,表示公司实际支付的薪酬数目较薪酬幅度的中间数要小,大部分职位的薪酬水平是在薪幅中间数以下。导致此现象的原因有:
第一,公司内大部分员工属于新聘任而又缺乏工作经验的人员,所以工龄较短,而且起薪点较低,薪酬水平低于薪幅中间数;
第二,员工的表现不佳,大部分员工未能升上较高的薪酬水平,仍然停留在较低的薪级水平上,从而使平均薪酬低于薪幅的中间数。
可以利用薪酬平均率指标衡量公司支付的薪酬标准,从而控制公司的总支出。
2.增薪幅度
增薪幅度是指公司的全体员工的平均薪酬水平增长的数额。
计算公式为:本年度的平均薪酬水平-上一年度的薪酬水平
增薪幅度越大,说明公司的总体人工成本增长得越快,要注意适当地加以控制,使其保持在公司所能承担的范围内。
如果增薪幅度过小,说明公司的总体薪酬水平比较稳定,人工成本变化很小。不要认为增薪幅度越小越好。如果你的公司总体薪酬水平变化极小,那么你的公司就是一个处于停滞中的组织,仅是维持了生存而没有发展。作为公司的经理,你必须弄清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励员工提高绩效,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因此,将公司的增薪幅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其既不超出公司的承受能力,又能激励员工努力工作,为公司的发展作出贡献。
除增薪幅度外,还可利用增薪百分率以及实际增加的金额作为控制薪酬的指数,并可以比较每增加一个百分率实际薪酬所需增加的数目,由此考虑公司是否可以负担以及员工对所增加金额的实际得益。
四、如何确立薪酬总额
“提纲挈领”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成语。按其本意而言,“纲”指渔网的总绳,“领”指衣服的领子,“提纲挈领”即提渔网的时候要抓住其总绳,拎衣服的时候要拎其领口,这样才能“提得起”。
“提纲挈领”这一成语虽然很简单,但是,却告诉我们一个深奥的道理: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同样,要想对庞大的薪酬体系进行控制,也不应该控制其细枝末(节),而应该抓其总体的水平,只要控制住了总的薪酬额,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那么,如何控制薪酬总额呢?
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合理的薪酬总额,然后以总额为标准,实施薪酬控制。一般来说,主要依据公司的支付能力、员工的基本生活费用和一般的市场行情等因素来计算薪酬总额。
1.公司支付能力的衡量
你了解公司的实际支付能力吗?
也许你可以根据公司每年的利润总额粗略地估计,但是,要想确定一个合理的薪酬总额,就必须将公司的支付能力精确化、量化,用几个指标将它明确地表示出来。衡量公司支付能力的指标有:
第一,销售额与人工费用比率基准法。
人工费用/销售额=[人工费用/员工总额=(薪酬水准)]/[销售额/员工总数=(单位员工销售额)]=人工费用比率
由上式可见,如果公司的销售额较大,销售业绩较好,那么人工费用也可以相对地增加,因为公司的支付能力较大;如果公司的销售额较低,那么也不应该盲目的增加人工费用的支出。这里,人工费用不仅包括员工的基本薪酬、奖金、津贴和福利,而且包括录用、培训员工所发生的一切费用。
在实际中,可以根据过去数年的经营实绩,求出人工费用与销售额的合理比率。再根据比率,求出合理的适合企业承受能力的人工费用。
【例1】假设人工费用比率为17%,某公司现有人员100名,每人月均薪酬为800元,上升率为10%,则其人工费用总额变化如下:
现行人工费=100×800×12=96(万元)
目标人工费=100×800×1.1×12=105.6(万元)
所以,该公司的目标销售额为:
目标人工费÷(人工费÷销售额)=105.6÷17%=621.2(万元)
目前销售额按17%推算,即目前人工费÷17%=96÷17%=564.7(万元)
如果该公司主管决定调薪10%,那么它的销售额也应提高10%(621.2÷564.7),这样才能吸收因调整薪酬而增加的人工成本。
第二,劳动分配率基准法。
劳动分配率=人工费用/附加价值
附加价值=销售额-外部购入价值(材料+外托加工费)
根据劳动分配率,可以求出合理的人工费率,公式如下:
合理人工费率=人工费用/销售额=(附加价值/销售额)×人工费用/附加价值=目标附加价值率×目标劳动分配率
【例2】假设某公司的目标附加价值率为40%,目标劳动分配率45%,目标人工费用为1300万元,则销售目标按用人费基准计算如下:
目标人工费/目标附加价值率×目标劳动分配率=1300/40%×45%=7222(万元)
根据劳动分配率,还可以求出合理的薪酬调整比率。
【例3】某公司上年度用人费为1191万元,附加价值为4390万元,至本年度第一季度人工费为322万元,附加价值为1212万元,若4月份开始调薪,则合理的调整幅度如下:上年度劳动分配率=1191/4360=27.12%。
本年度劳动分配率=322/1211=27.42%
由此可见,上一年度和本年度第一季度的分配比率相差不大,若定第二季度的分配率为27.42%,月平均附加价值为450万元,则有:
目标劳动分配率=目标人工费/目标附加价值,
即 目标人工费=目标劳动分配率×目标附加价值=450×27.42%
=123.39(万元)
则该公司月平均薪酬调整额为13.39万元(目标人工费-第一季月平均人工费=123.39-110=13.39)。
调薪幅度为12%(目标人工费/第一季人工费=123.39/110.7=12%)
第三,损益平衡点基准法。
损益平衡点:
固定费用/[1-(流动资本/销售额)]=固定费用/临界利益率
临界利益=销售额-流动费用
临界利益率=临界利益/销售额
【例4】假设某公司的固定费用(含人工费)为1200万元,临界利益率为40%,得到损益平衡点销售额为:2000/40%=5000(万元)
因此,人工费用支出不得超过销售额的24%(人工费用/销售额=1200/5000)限度,否则企业将亏损。如果企业主管决定利润目标为600万元时,其销售额及人工费率将发生如下变化:
销售目标=(固定费用+利润目标)/临界收益率=6500万元
人工费率=人工费/销售额=1200/6500=18.5%
所以该企业若实现600万元的利润,人工费率应限制在18.5%以内。
2.员工基本生活费用的衡量
员工的基本生活费的支出是企业必须支付的人工成本。如果企业的薪酬水平很低以致无法满足员工基本生活方面的支出,那么企业将无法生存。因而薪酬水平应该高于员工用于基本生活费的支出。
但是,员工的基本生活支出到底是什么?
一般来说,要根据消费品物价指数、货币购买力、基本生活消费品等项目来确定。
还应注意,基本生活费用应随物价和生活水平的变动而变动。要及时了解政府发布的物价指数情况;注意地区之间生活水平的差异;生活水平的确定要客观,不能无限制地上升,否则将使总体薪酬水平不断增加。
3.一般市场行情
通过市场薪酬调查,了解当地通行的薪酬水平,将本企业的薪酬与之对比,决定企业的总体的薪酬额。
当然,企业薪酬总额的高低还与企业的薪酬政策有关。如果在产品成本中,薪酬部分所占比例很少;管理或生产效率很高,从而可以使单位产品的人工成本很低;产品具有独占性,售价高,可将高薪酬转嫁于消费者,以高的薪酬吸引高新技术人员,提高企业士气,那么可以实行高薪政策。
如果企业的员工收入稳定、工作稳定、不愿离职;除基本薪资之外,还有各种可观的津贴和福利;且企业的人事管理健全、员工相处融洽、精神愉快,那么可以实行低薪政策。
总之,为实行有效的薪酬控制,应该确定一个合理的薪酬总额,通过调整这个总额达到控制整个薪酬体系的目的。
4.成本估计
总经理将老王叫到办公室。老王是公司的人事部经理。
“老王,今年的人工成本支出比例怎么样,员工对薪酬还满意吧?”
“薪酬总额是109万,公司的薪酬水平与其他公司相比还较高,员工很满意。”
如果你是总经理,对于这样的回答你满意吗?你觉得你了解公司的人工成本了吗?
仅知道薪酬总额,并不能清楚地认知薪酬各个组成部分的比例、变化情况,也无法判断,对于公司的状况而言,这样的人工成本是否适当?应不应该加以调整?是保持薪酬总额不变,只改变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还是调整公司的总体薪酬水平?
基本薪资、奖金、津贴和福利是公司薪酬的几个基本组成部分,每一部分的变化均各有特点,基本薪资比较稳定,而奖金、津贴则变化极大,福利开支依赖于公司的福利计划,往往一项新的福利项目会使总的福利开支大大增加。为了反映各自的特点,在成本估计时就要分别估计每一个组成部分的支出情况。通常可根据下列方法来估计公司的人工成本,每种计算方法都可以提供不同的资料:
第一,平均每人每年的薪酬总额。
计算公式为:年薪酬总额/员工人数
【例5】某公司的年薪酬总额为200万,公司共有95名员工,则每个员工每年的薪酬额为:
200/95=2.1(万元)
第二,薪酬占销售额的百分数。
计算公式为:薪酬总额÷公司的销售额×100%
【例6】某公司有员工100人,每人月薪为2200元,公司每月的销售额为50万元,则薪酬销售额的百分数为:
100×2200×12/50×12×10000×100%=44%
这说明在总的销售额中,已经有44%被用于支付员工的薪酬,需要采取适当的薪酬措施了。
第三,薪酬占营运成本的百分数。
计算公式为:薪酬总额/营运成本×100%
【例7】某公司年薪酬总额为122万元,其当年的全部营运成本为366万元,则薪酬占营运成本的百分数为:
122/366×100%=33.3%
这说明薪酬总额与总成本之比已达1/3,你应该详细地分析其原因,对之加以控制了。
第四,福利项目的开支占全部薪酬的百分数。
计算公式为:福利项目的开支/薪酬总额×100%
【例8】某公司去年用于劳工保险的人均开支为2000元,用于有薪假期的人均开支为1000元,用于公积金计划人均开支为3470元,其他福利项目人均开支为1500元,人均薪酬总额为20000元,则各项福利开支占有薪酬的百分数见表14-2。
表14-2员工福利开支比例表
福利项目全年费用占年薪百分比(%)
劳动保险200010
有薪假期1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