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经理人必备会计与财税知识
31243900000048

第48章 生产经理必备的财务知识(2)

虽然各个企业的成本控制系统是不一样的,但是有效的控制系统仍有一些共同特征。它们是任何企业实施成本控制都应遵循的原则,也是有效控制的必要条件。根据成本控制的长期经验和体会,以及人们对成本形成过程的研究,许多人提出过有效控制成本的基本原则,但看法并不统一。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4条:

1.经济原则

这条原则,是指因推行成本控制而发生的成本,不应超过因缺少控制而丧失的收益。

任何管理工作,和销售、生产、财务活动一样,都要讲求经济效益。为建立某项控制,要花费一定的人力或物力,付出一定的代价。这种代价不能太大,不应超过建立这项控制所能(节)约的成本。

通常,增加控制环(节)发生的成本比较容易计量,而控制的收益比较难于确定,但不能因此否定这条原则。在一般情况下,控制的收益会明显大于其成本。人们可以作出定性的判断。当然,确实有些企业为了赶时髦,不计工本,搞了一些华而不实的烦琐手续,经济效益不大,甚至得不偿失。不符合经济原则的控制办法,是没有生命力的,是不可能持久的。

经济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只在重要领域中选择关键因素加以控制,而不对所有成本都进行同样周密的控制。

经济原则要求成本控制要能起到降低成本、纠正偏差的作用,具有实用性。成本控制系统应能揭示何处发生了失误,谁应对失误负责,并能确保采取纠正措施。只有通过适当的计划工作、组织工作和领导工作来纠正脱离目标的偏差,才能证明成本控制系统是有用的。

经济原则要求在成本控制贯彻“例外管理”原则。对正常成本费用支出可以从简控制,而格外关注各种例外情况。例如,对脱离标准的重大差异展开调查,对超出预算的支出建立审批手续等。

经济原则还要求贯彻重要性原则。应把注意力集中到重要事项,对成本细微尾数、数额很小的费用项目和无关大局的事项可以从略。

经济原则要求成本控制系统应具有灵活性。面对已更改的计划,出现了预见不到的情况,控制系统仍能发挥作用,不至于在市场变化时控制系统成为无用的“装饰品”。

2.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是指成本控制系统必须个别设计,适合特定企业、部门、岗位和成本项目的实际情况,不可照搬别人的做法。

适合特定企业的特点,是指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老企业和新企业,发展快和相对稳定的企业,这个行业和那个行业的企业,同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其管理重点、组织结构、管理风格,成本控制方法和奖金形式都应当有区别。例如,新建企业的管理重点是销售和制造,而不是成本;正常营业后管理重点是经营效率,要开始控制费用并建立成本标准;扩大规模后管理重点转为扩充市场,要建立收入中心和正式的业绩报告系统;规模庞大的老企业,管理的重点是组织的巩固,需要周密的计划和建立投资中心。不存在适用所有企业的成本控制模式。

适合特定部门的要求,是指销售部门、生产部门、技术开发部门、维修部门和管理部门的成本形成过程不同,建立控制标准和实行控制的方法应有区别。

适合职务与岗位责任要求,是指总经理、厂长、车间主任、班组长需要不同的成本信息,应为他们提供不同的成本控制报告。

适合成本项目的特点,是指材料费、人工费、制造费用和管理费用的各明细项目,以及资本支出等,有不同的性质和用途,控制的方法应有区别。

3.全员参加原则

企业的任何活动,都会发生成本,都应在成本控制的范围之内。任何成本都是人的某种作业的结果,只能由参与或者有权干预这些活动的人来控制,不能指望另外的人来控制成本。任何成本控制方法,其实质都是设法影响执行作业或有权干预作业的人,使他们能自我控制。所以,每个职工都应负有成本责任。成本控制是全体职工的共同任务,只有通过全体职工的协调一致的努力才能完成。

成本控制对员工的要求是:具有控制成本的愿望和成本意识,养成(节)约成本的习惯;关心成本控制的结果;具有合作精神,理解成本控制是一项集体的努力过程,不是个人活动,必须在共同目标下同心协力;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成本控制信息,据以改进工作,降低成本。

有效控制成本的关键,是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一般说来,人是不希望别人控制自己的。严格的成本控制并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不论对各级主管人员还是一般职工都是如此。但是,控制总是必需的。

为了调动全体员工成本控制的积极性,应注意以下问题:

(1)需要有客观的、准确的和适用的控制标准。虽然管理必然有许多主观成分,但对一名下属的业绩评价,应尽可能实事求是,减少个人偏见和主观性。

(2)鼓励参与制定标准。当一个人真正参与了制订计划和标准时,他常会在心理上觉得介入了该项工作,并愿意承担责任。或者,至少也要让下级充分了解控制标准建立的依据和必要性。

(3)让员工了解企业的困难和实际情况。采用压力和生硬的控制,常会导致不满,而了解实情会激发员工的士气,使他们自觉适应工作的需要。

(4)建立适当的激励措施。努力工作,会取得好的业绩,并得到较多的物质或精神的奖励,从而使人更努力地工作。如果努力之后未得到肯定的评价,取得好的业绩而未得到奖励,或者没有努力的人却得到了奖励,成本控制的积极性都会受到挫伤。

(5)冷静地处理成本超支和过失。在分析成本不利差异时,应始终记住其根本目的是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寻找“罪犯”。

4.领导推动原则

由于成本控制涉及全体员工,并且不是一件令人欢迎的事情,因此必须由最高当局来推动。成本控制对企业领导层的要求是:

(1)重视并全力支持成本控制。各级人员对于成本控制是否认真办理,往往视最高当局是否全力支持而定。

(2)具有完成成本目标的决心和信心。管理当局必须认定,成本控制的目标或限额必须而且可以完成。成本控制的成败,也就是他们自己的成败。

(3)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实施成本控制,不可好高骛远,更不宜急功近利,操之过急。唯有脚踏实地,按部就班,才能逐渐取得成效。

(4)以身作则,严格控制自身的责任成本。

第3(节)成本降低

一、成本降低与成本控制的区别

成本降低,是指为不断降低成本而作出的努力。竞争对手的不断改进和提高,促使每个企业要为提高业绩而不断降低成本,进行不断的努力。

成本降低与成本控制有如下区别:

第一,成本控制以完成预定成本限额为目标,而成本降低以成本最小化为目标。

第二,成本控制仅限于有成本限额的项目;而成本降低不受这种限制,涉及企业的全部活动。

第三,成本控制是在执行决策过程中努力实现成本限额;而成本降低应包括正确选择经营方案,涉及制定决策的过程,包括成本预测和决策分析。

第四,成本控制是指降低成本支出的绝对额,故又称为绝对成本控制;成本降低还包括统筹安排成本、数量和收入的相互关系,以求收入的增长超过成本的增长,实现成本的相对(节)约,因此又称为相对成本控制。

二、成本降低的基本原则

1.以顾客为中心

要以顾客为中心,就必须统一规划产品的交付时间、质量和成本,同时做到更快、更好和更便宜。要在无损于产品质量的条件下降低成本。降低成本,并不意味着其结果将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产品成本的降低决不允许产品的粗制滥造。

2.系统分析成本发生的全过程

降低成本不仅指降低生产成本,还包括企业其他作业的成本,如研究与开发、设计、营销、配送、售后服务等成本。由于高科技的发展,非生产成本的比重越来越大,许多企业的非生产成本已经超过生产成本。降低成本不仅指降低生产和其他作业成本,还包括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的降低。降低成本不仅指降低企业本身的成本,还要考虑供应商的成本和客户的成本。如果企业自身的成本降低了,而客户或供应商的成本增加了,并不能给企业带来长远的利益。成本就像在U形管中的水银,压缩这边的成本,那边的成本就增加。单独降低某项成本,不顾及其他成本的反应,这种成本(节)约永远不会体现在利润之中。

3.主要目标是降低单位成本

由于总成本的增减与生产能力利用率的升降有关,真正的降低成本是指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

4.要靠自身的力量降低成本

市价变动、税收减少等原因也会导致成本降低,但成本降低根本途径在于企业通过自身努力来降低成本。

5.要持续地降低成本

降低成本不应是应付经济萧条的权宜之计,而是企业的根本方针,应持续不断地进行。“持续不断”,是指成本降低没有止境,是无终点的旅行;成本降低必须尽快进行,为了领先,必须跑得快;成本降低不能停止,不进步就是退步。

三、成本降低的主要途径

如果说成本控制主要是管理问题,那么成本降低主要是技术方面的问题。成本降低的主要途径是:

第一,开发新产品,改进现有产品的设计,利用价值工程等方法提高产品的功能成本比率。

第二,采用先进的设备、工艺和材料。

第三,开展作业成本计算、作业成本管理和作业管理。作业成本计算,是把成本更精确地分配到成本对象(即产品、服务和顾客)的程序,其首要目的是提高赢利能力分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作业成本管理,是利用作业成本信息使销售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合理化,认清改变作业与工序以提高生产力的机会在哪里。作业管理,是把作业成本计算、作业成本管理和非成本问题管理结合起来,包括生产周期、产品质量、交货及时性和顾客满意度等,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第四,改进员工的培训,提高技术水平,树立成本意识。

第4(节)学习一点成本会计的技巧

一、什么是成本会计

成本会计是会计的一个分支。在传统上成本会计是指采用复式记账方法,连续进行产品或劳务成本计算的会计程序和方法。成本计算可以在账外进行,也可以通过账簿系统进行。只有通过账簿系统对成本进行分类、记录、归集、分配和报告,才称为成本会计。

由于近年来成本会计的重点已转向成本控制和为管理决策提供信息,需要大量的临时性专项成本的计算和分析,使成本会计的内容扩大到账簿系统之外的成本计算,从而包括了管理会计的核算内容。因此,通常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合称为“成本和管理会计”。

二、成本计算制度

成本计算制度,是指为编制财务报表、进行日常的计划和控制等不同目的所共同完成的一定的成本计算程序。

成本计算制度不是会计系统之外临时的和分散的成本统计、技术计算和调查分析,而是与财务会计系统有机结合在一起,周期性进行的常规成本计算,是有稳定程序的、制度化的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制度中计算的成本种类与财务会计体系结合的方式不是唯一的。从总体上看,成本计算制度可以分为实际成本计算制度和标准成本计算制度两类。

第一,实际成本计算制度。实际成本计算制度是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并将其纳入财务会计主要账簿体系的成本计算制度。在实际成本计算制度中,产品的实际成本成为资产负债表“存货”项目的计价依据,并成为利润表“主营业务成本”的计价依据,从而与财务会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成本管理需要时,可以在账外设定成本标准,并分析实际成本与成本标准的差异,以及作出成本分析报告。

第二,标准成本计算制度。标准成本计算制度是计算产品的标准成本,并将其纳入财务会计的主要账簿体系的成本计算制度。在标准成本计算制度中,产品的标准成本和成本差异分别或合并后列入财务报表,与财务会计有机地结合起来。标准成本制度可以在需要时计算出实际成本,分析实际成本与标准的差异,并定期提供成本分析报告。

企业应根据自己成本计算的主要目的和具备的条件,分别采用实际成本计算制度或标准成本计算制度。

广义的成本计算,还包括成本计算制度之外为决策服务的特殊成本计算,如差额成本计算、资本成本计算等。

第5(节)最大的成本——生产经营成本

企业最重要的生产经营成本,通常包括“产品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生产经营成本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不同的成本分类信息有不同的用途。

一、各式各样的成本分类

1.成本按经济性质分类

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也是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和活劳动的消耗过程。因此,生产经营成本按其经济性质可以分为劳动对象的耗费、劳动手段的耗费和活劳动的耗费三大类。前两类是物化劳动耗费,后一类是活劳动耗费。它们构成了生产经营成本的三大要素。

在实务中,为了便于分析和利用,生产经营成本按经济性质划分为以下类别:

第一,外购材料,指耗用的一切从外部购入的原料及主要材料、半成品、辅助材料、包装物、修理用备件、低值易耗品和外购商品等。

第二,外购燃料,指耗用的一切从外部购入的各种燃料。

第三,外购动力,指耗用的从外部购入的各种动力。

第四,工资,指企业应计入生产经营成本的职工工资。

第五,提取的职工福利费,指企业按照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的职工福利费。

第六,折旧费,指企业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

第七,税金,指应计入生产经营成本的各项税金,例如营业税、房产税、印花税、车船使用税等。

第八,其他支出,指不属于以上各要素的耗费,例如邮电通信费、差旅费、租赁费、外部加工费等。

上述生产经营成本的各要素称为“费用要素”。按照费用要素反映的费用称为“要素费用”。

按照费用要素分类反映的成本信息可以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企业发生了哪些生产经营耗费,数额各是多少,用以分析企业耗费的结构和水平;还可以反映物质消耗和非物质消耗的结构和水平,有助于统计工业净产值和国民收入。

2.成本按经济用途分类

生产经营成本按其经济用途分为以下类别:

第一,研究与开发成本,指为创造新产品、新服务和新生产过程而发生的成本。

第二,设计成本,指为了产品、服务或生产过程的详细规划、设计而发生的成本。

第三,生产成本,指为了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而发生的成本。

第四,营销成本,指为了让人们了解、评估和购买产品而发生的成本。

第五,配送成本,指为将产品或服务递交给顾客而发生的成本。

第六,客户服务成本,指为向客户提供售后服务的成本。

第七,行政管理成本,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成本。

3.按现行会计制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