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课堂教学策略与艺术
31276100000002

第2章 导引篇(2)

设计组织性。任何教学策略都是教师在采取外部动作之前,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预先制订出的方案程序。在教学策略的预制过程中,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以及方法技术操作的种种具体要求,被以一定的形式组织起来。在组织这些相关因素时,必须考虑因素之间在整体结构中的相互关系,否则,作用相同的方法技术重复使用就造成设计浪费。

灵活变通性。教学策略与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之间不是绝对的对应关系。同一策略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不同的策略也可以解决相同的问题。教学策略的运用要随问题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才能达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的这种特殊性特点要求教师在掌握运用教学策略时思维要有灵活性。(黄高庆,申继亮,辛涛,1998 )教学策略的灵活性表现为: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和任务的要求,并参照学生的初始状态,将最适宜的教学方法、媒体和教学组织形式组合起来,保证教学活动的进行,以便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李康,1994 )

2001年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枠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由此引发了教学策略制定和实施方面的变革,特别是新的教育理念、学习方式的变革、综合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都对教学策略带来新的挑战。

教学艺术是探究教学理想境界的学问

课堂教学的综合艺术

教学艺术,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一整套娴熟的教学技能技巧,是教师为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按照教学、学习和教学美的规律进行的创造性的、个性化的教育行为,是教师与学生以一定的教学内容为媒介的精神交流,在这种交流中,通过不断地选择和协调、确证和超越,出现和谐统一的教学情境和教学境界。(孙华宇, 2011 )

教学艺术是教学技术、教学技能和教学技巧的科学整合

特级教师于漪说过,不爱读书的教师不会成为优秀的教师。教师的知识量越多,越能对教材内容进行“千挑百选”;教师应能杂取百家、兼收并蓄。吸取越多,输出就越精。这样才能把最精的“美食”奉献给学生,学生摄取之后,具有“以一当十”的力量。这样经过教师精心组织的内容,书才不会成为死书,教才能活起来。有些教师拿着事先备好的教案照本宣科,使得课堂教学走入了一种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的尴尬。究其原因,主要是不懂得把这些教学艺术所必需的要素进行科学整合,使之形成一种有机的整体而成为艺术。

教学艺术的形成是一种体现教师个性化风格的创造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课堂所设计、组织、开展的教学活动,既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又要体现教师独特的视觉、听觉、触觉特征;不仅要融合语言、体态、板书、现代教学设备、渗透教育情趣的生活教育资源等因素,还必须要遵循教学的规律和艺术审美原则,然后,再以该教师带有个性化的方法,将所掌握的教学理论、教学规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能整合成一整套娴熟的,有自己个性风格的“教学艺术”,使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形成技能。这样的教学借助于寓教于乐的审美形式和情感体验表现出来,教学与审美艺术完善地结合在一起,就使得教学高效益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为学生所乐于接受。教学艺术的形成不同于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的一般拼合。那些已经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特级教师,无不是从自己对于教学的特殊体验出发,对所掌握的方法、技术、技巧、素养,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进行再创造,才创造、实践、总结出有他们自己个性化特色的教学艺术和风格。当然,这种教学艺术的形成不仅要求教师对教学有特殊的感情、富有创造力,而且要求追求教学艺术的教师的思想观念、理想、情感、审美意识、创造才能达到一定的要求,并在个人的气质、风度、言行、表情、习惯姿态、动作、眼神,以及对学生的了解、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机智等都能够有自己的特点,而不随波逐流。

教学艺术是一门区别于一般艺术形式的综合艺术

所谓教学艺术,不仅要融合上述所讨论的四类艺术内涵,还需要从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把这些艺术素养十分自如地运用到教学的过程中去。

“真、善、美”是教学艺术的灵魂。教学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要通过教学这个特殊的平台塑造学生的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艺术都是培养人的艺术,教学艺术始终应将培养“真、善、美”的完备人格作为自己的终极追求目标。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坚定不移地把培养人、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作为教学艺术追求的一大目标。

各种艺术手段的综合运用是教学艺术本质特征。教学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与其他艺术形式有密切的联系。但毕竟又不同于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因为教学艺术始终应将育人性作为自己的特点,那种在课堂上只考虑技能技巧的发挥、追求单纯审美意义而目中无人的教学,非以人为本的教学根本谈不上教学艺术。钱梦龙老师甚至这样说:“教育就是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育的艺术就是影响人的艺术。”李如密老师也作过如下的表述:“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为了使人的知识、情感和意志和谐地发展是为了培养并塑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这才是教学艺术的本质所在,也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孙华宇, 2011 )

教学艺术的形成必须有坚实的基础支撑

于漪老师在为枟教学的艺术枠一书所写的序中,描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位饱学的老先生曾对我说,“教书教书,肚子里要有书。最要紧是有学问,教法无关紧要。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显然,这话只讲对一半。那时我还年轻,立即直率地对这位老前辈说:“的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肚子空空的,能讲出什么来?但还有一句俗话:‘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有学问不一定能讲得出,还得讲究教学方法。学问好,教法又高明,那才锦上添花。”老先生不以为迕,反而称赞我“锦上添花”用得好。这个故事十分形象地阐述了一个道理,就是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得有满肚子的知识,才能为有米之炊。但是只是拥有丰富的知识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讲究教学艺术,才能实现教学的目标。教师教书育人、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职业特点,对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课堂教学艺术的特征

教学艺术除了具有一般艺术具有的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外,还因为教学艺术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创作主体和对象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有差异,决定了教学艺术有着特殊的特点。

个体性

教学艺术的主体是教师个人,其思想、观念、理想、情感、审美意识、创造才能、教学技能技巧等,除了与社会因素有关之外,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修养和个性特征,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差异。无论是教师的气质、风度、言行、表情、眼神,还是对学生的了解、教材的处理、教材的选择,以及教学机智等,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独创和特色。例如,同一门学科、同一节课,有的教师善于精雕细刻,把课上得天衣无缝;有的教师却大刀阔斧,紧紧抓住重点难点,使疑难问题迎刃而解;有的教师善于归纳推理,用逻辑思维本身的魅力把学生吸引过去;有的教师以含蓄、幽默的语言,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到轻松、愉快,充满学习、研究和探索的乐趣。这些教师在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殊的教学艺术,体现出教学艺术具有个体性。(王义智,1995 )

情理性

情理性是教学艺术的显著特征,是因为教学艺术要求再现与表现的完美统一和优化发展,没有情与理交融是不可能的,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情感交流,教师的思想情意,必然与科学再现教学内容之理,水乳交融,师生共同创造审美教学情景,才能获取优化效果。这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种感情色彩主要反映在对待客观事物、教学内容态度和师生相互间的交流上;这种情感是理智的,是情理结合,寓理于情,情理交融,以情理感人的。教学艺术的情理性要求教师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和施教对象充满热爱的情感,教师教学中不是冷淡地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满腔热情地用自身的爱憎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教学中,施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感情,使学生不光在理智上,而且从道德、美感上受到熏陶。一堂优秀的、富有教学艺术的课中,我们总能体会到道德感和美感。一个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传授知识,还注意育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向学生灌输集体主义、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义务感等道德感。教师上课时的教学语言美、课堂组织的结构美、行为美、仪表美等也都会使学生产生美的感受,得到一种美的享受。(何茂勋,1996 )

创造性

创造性是教学艺术具有生命力的表现。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学艺术的脉搏在创造中跳动,教学艺术的生命在创造中强化和丰满。教师之所以被认为是艺术家,是因为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创作,而且比艺术家的创作更富有创造性。教学艺术的创造性是教师在教学中显示出来的独具个性、灵活新颖的教学风格或特色。它是一个教师政治思想、文化教养、业务能力、审美情趣、性格气质的综合体现。教师由于这种综合素质的差异形成了各自鲜明独创而又稳定成熟的风格特征。教学创造性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学中没有创造性,就谈不上教学的艺术性,更谈不上创新能力和创造人才的培养。(段昌平,2007 )教学艺术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备课时钻研教材所进行的创造性思维。二是设计教学方案的创造性。三是教学方案实施的创造性。(王义智,1995 )

风格性

风格一词被广泛运用于一切艺术领域,用以说明艺术家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创作个性和基本特色。凡称为艺术的东西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没有风格要素不能形成艺术,更不能形成有品位的艺术。

独特性。每个成功的优秀教师的教学艺术都具有独创性,并以此构建自己的教学风格。每个教师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基础知识、个性特征、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他们正是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形成各自不同的教学思路和独特教学风格。

多样性。教学中由于每个教师自身的知识、性格、气质、审美、情趣各不相同,导致他们在教学中出现不同的风格。一是理智型。这一类教学风格的特点是在教学内容上,理论知识比重大,逻辑性强,层次清晰,教学语言多用概括和推理,结构严谨,有较强的论证性和说服力。二是情感型。这一类教学艺术风格的特点在于教学内容上,既重理论知识,也重事实材料,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处理富有情感性,能用丰富的表情色彩烘托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感染力、震撼力,在教学语言上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有较强的形象性、鼓动性。三是理智和情感结合型。这种教学风格把以上两种风格综合化,教学上既重科学严密,又重感情交流,能把教学内容的理论性、系统性融入情真意切的感情抒发之中,使教学气氛活跃,从而把“闷”课变成“活”课。(马凤龙,2001 )

诱导性

教学艺术具有明确的诱导性,它要面对学生、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教学艺术是为了学生学习而施展的,教师具有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本领,这就是教学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根本所在。兰本达是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的教授,曾给北京育才学校三年级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科学观摩课———枟蜗牛枠。上课前,兰本达教授带着课堂探究用的实物材料走进教室,分放在每张实验桌上:每桌一只装有3~4只蜗牛的盘子、三个放大镜。小学生来到教室就座后,教授举起一个放大镜亲切地问:“你们认识这个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回答:“认识,是放大镜。”教授指着实验桌上的蜗牛说:“你们看看这个小动物,看你们能发现些什么?”孩子们马上就观察起蜗牛来,“探究”活动十分自然地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