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课堂教学策略与艺术
31276100000031

第31章 策略篇(24)

成功的课堂对话的关键因素

在课堂对话中对于师生都有着一个角色定位的问题,教师要走下讲台,成为与学生平等中的首席,学生也有一个充当学习主人的意识。对话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传统教学中呈现出的那种二元对立的“我—它”关系,而是一种生动的“我—你”的主体性关系。

教师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引导者

课堂对话教学中的教师作为课堂对话中的一个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参与者和共同学习者。已经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导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反思、研究性学习的高级伙伴或者说是合作者。课堂对话教学中师生的关系已经和传统的模式完全不同,他们都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变成了平等的关系。在课堂对话教学中,教师改变了角色,从知识的给予者变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协助者、引导者。这种角色的转变意味着教师对学生个体生活世界尤其是内心世界的关注,也意味着教师要协助学生展开思想的碰撞,发挥出学生的表现力、创造力、想象力以及判断力和质疑的能力。课堂对话是一种教学,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等因素的制约,它不仅仅是多种观点的呈现和漫无边际的“谈天说地”,它更需要教师的引导。

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课堂对话教学把学生的角色定位为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学生已从知识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探究者、发现者。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就是其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生依靠自身已有的知识对学习内容进行选择、思考、重组和整合,进而把知识内化为真正属于自己的一种能力和信念的过程。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生命存在的个体。每个个体的生成性来自于对真实生活的体验和不断的实践。学生是一个具有创造能力的学习主体,课堂对话教学不仅注意尊重和彰显学生的主体性,还相信在一定程度上学生会主动地探索世界并会去挖掘事物更深的层面,学生是具有未完成性的,并且是具有无限发展潜能在不断变化前进着的人。

学生是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者

文本其实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不仅仅是一些文字符号的组合,还是一种丰富的、生动的富有情感生命的客观存在。学生在与文本的直接对话中,通过反复的体验、领悟,与文本达到心灵的契合,并且在进行心灵交流时不断追问生命的意义。在课堂对话教学中,主体间的互动是教学过程的重点,学生被鼓励说出自己的见解,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协助下畅所欲言,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各抒己见,相互间进行交流、进行对话。通过不断的思维上的碰撞,可以使学生与教师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思想认识上的补充与修正,也使得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学生通过课堂对话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经过不断地创造与再创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建构者。(王静,2007 )

课堂对话的基本形式

课堂对话作为一种教学的方式,经过许多教师在十来年的课程改革的实践性探究,已经掌握了它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特别是对于课堂对话的形式的研究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师生对话

课堂对话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对象性活动中的那种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精神性对话交往关系,即“主”—“主”关系。双方之间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将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学生式教师和教师式学生,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不再仅仅被教,也通过对话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课堂对话,将师生关系定位为一种对话交往关系,两者在对话中相互碰撞、相互回应、相互融合、相互创生,双方之间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阅读对话的价值得以凸现出来。

生生对话

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学生之间的课堂对话,使得来自多个学生的多方面的信息得以沟通,学习和实践的经验得以交流,学生的知识得以互补。在教师所营造的理想的课堂对话的氛围中,学生可以不受框框的束缚,充分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采用“生生对话”的交流方式,可以突破课堂的限制,学生的对话交流之中把学生的视野从课本走向社会、把理论走向生活、把深奥走向浅显。生生课堂对话的方式,是一种社会生活的微格模拟。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生生交流中发生从课堂走向社会,观念的碰撞重新组合成新的认知,最大化程度地实现了教学的效果,也很大程度上模拟了社会生活,给学生顺利进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自我对话

学生自己与自己对话,乃是对话的高级形态。从课堂对话的角度看,学生在课堂上自我对话并不神秘,每个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自我对话。课堂教学的任务就是要使学生的自我对话自觉化、习惯化、理性化。通过与内心深处那个常常沉睡的另一个自己对话,使其苏醒过来,从而发现自己,发现另一个自己,发现假面具后面一个真实的自己,发现一个分裂的自己的各个部分,发现自己的局限、偏见、愚昧、丑陋、冷漠、恐惧,发现自己的热情、灵感、勇气、创造力、想象力和独特个性。每个人同自我之间进行平等、理性的对话,正是一个人的内省过程,是一个人的悟性从晦暗到敞亮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仁爱、智慧和正义感浮出水面的过程。例如,语文课堂教学如果要将这种对话得以外显,可以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笔活动,如写日记、周记、作文等,让学生在创作中不断同自己的作品对话,在加强写作能力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潜能的激发、生命的唤醒与人格的塑造。

人本对话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师本对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阅读教材、研究教材、查阅相关的资料、检阅音像资料、设计教学思路的过程,再给出一份详细的教学流程设计。要让学生能够有效地与文本直接对话的前提是教材首先要与文本对话,教师在对话中对文本有了感受,才能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有感受。因此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必须认真解读文本,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课堂对话话题的设计是建立在教师与文对话的基础上的。目前,流行于江苏地区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就具有这种对话的特征。要在课前设计导学的学案,则必须要与文进行充分的对话。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了与文本的认真对话,只是对照教参,大致浏览一下教材,然后在备课本上把参考教案抄一遍,就算备好课了。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即学生与教材的交流。教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体会阅读、理解和批判展开的。作为文本的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凭借,学生不可避免地要与之进行交流和对话。在这里,教材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理解、被记忆、被复述的对象,而是与学生积极对话的另一个主体、另一种意识,它作为一种表达,与学生进行着意义的交融。学生面对教材时,不仅仅是解释与记忆,更重要的是理解。把教材当作主体,促成学生与它的直接交流与对话,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整体领悟和感知代替教师对教材的条分缕析,对于改变当前教学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的现状是大有裨益的。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还可以着重培养学生愿意读、喜欢读、相信自己能读好的积极情感,敞开心扉,主动接纳每一篇教学内容。激活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阅读中来,在阅读中形成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范冬梅,2002 )

课堂对话话题的设计策略

对话话题设计是课堂对话的关键环节,要克服目前课堂对话中存在的“无效对话”“肤浅对话”甚至“虚假对话”现象,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科学地设计课堂对话的话题。对话要有话题,话题亦即问题,是对话的焦点。“话题”的选择,应当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话题应具备的特征

课堂对话的话题应该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中的用于思考或提问的问题,有其自身的特点,也有其特定的规律。(1)科学性:既要符合教材的内容,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还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2)趣味性:要适应学生求新、求异、求奇的心理,善于标新立异、另辟蹊径。(3)综合性:课堂对话毕竟不同于一般课堂提问,需要用话题引导学生从多侧面思考和发表见解。(4)开放性:在中小学开设综合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背景下,课堂对话的话题应该体现生活化。(5)启发性:为了课堂对话能够有一定的尝试和广度,要求话题的设置要能开启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6)时代性:课堂对话的话题不仅要有新鲜感,还要体现一定的时代特色,能够有与学生生活相合拍的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文化。通过这样的课堂对话话题设置,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在的对话欲和表现欲,使他们处于兴奋状态中。(范冬梅,2002 )

话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课堂对话的话题设计既要受课堂对话这种教学形式的限制,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特点,还要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同时还应该遵循话题设计的基本原则。(1)话题设计要源于对话文本。话题只有充分尊重文本并以此为依据,才能促使学生在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探求答案,从而推动课堂展开各种形式的对话。(2)话题设计要激发对话兴趣。话题如果能够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文本自身存在的趣味性出发,就能使学生兴味盎然地展开各种形式的对话。(3)话题设计要提供对话空间。话题应该能够提供较大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存在延伸的诸多可能性。不同的学生都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开展与文本、与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不断产生灵感的火花、思维的碰撞。(4)话题设计要提升对话精神。话题要能够充分挖掘文本中具有智慧或人性闪光的人文内涵,能够激发学生在精神上产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内在感悟和求知欲望,从而提升阅读课堂的精神境界。(陈梁飞,2011 )

话题设计的基本方法

根据教材文本设计话题。教师通过与教学文本对话,根据文本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因素设计一系列话题。这种方法从教学文本出发,设计的话题富有针对性和系统性,最常用到。例如,苏教版必修2枟听听那冷雨枠一文,是一篇诗化散文,作者余光中打破了许多散文语言的常规,完全循着他的才情诗情写作,运用大量的诗化语言,隽永含蓄,意味深长。学生读余光中的散文,感觉唯美却难以理解其中的“文化乡愁”。为此,可以设计以下话题:

话题背景:在蒋捷的词中听雨,在王禹偁的竹楼听雨,在大陆瓦屋听雨,在日式古屋听雨听雨中总有一些东西与中国有关

对话话题:听雨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对话要求:①默读课文第五至第九自然段;②在文中圈点记号;③透过文本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④在小组中有理有据地交流看法。围绕这一话题,让学生在对话中领会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依恋与赞美之情,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散文的主题。

根据学生兴趣点设计话题。教师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并收集学生感兴趣的一些问题,然后从其中选择一些普遍性、典型性的问题设计话题。这是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设计话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课堂对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教学人教版第六册枟宝玉挨打枠一文,课前收集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后的疑问,发现了学生的一个兴趣点:薛宝钗和林黛玉各自对贾宝玉的感情。据此,可以设计以下话题:

话题背景:宝玉挨打后,袭人悉心照料,薛宝钗前去探望,林黛玉也前去探望。她们对宝玉情意绵绵

对话话题:情系宝玉

对话要求:①分角色朗读课文第十二至第十五自然段,领会课文内容;②结合袭人、薛宝钗、林黛玉的言行举止分析她们对宝玉的“情”;③在小组中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围绕这一话题展开对话,学生兴趣十足,对话气氛非常热烈。(童国嘉,2010 )

以教学目标中的问题为话题。不论是一节课,还是一篇课文,一个单元的教学,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都有学习的重点、难点,教师首先要根据这些要求,选择和设计对话的“话题”,使教学对话不离课标,不离文本,不离问题。例如:教学古诗枟江雪枠时,教学目标中有“结合诗中的景色描写,体会诗人特定的心境”,为了落实这一教学目标,可以设计正面的话题:

话题背景:一场大雪过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一孤独的老人,在寒冷的江边钓鱼。

对话话题:那个老人为什么到那里去钓鱼啊?

对话要求:①深入理解全诗内容,尤其要理解诗中图景和人物行为所表达的意境;②思考明知寒天钓不到鱼还去钓鱼说明了什么?③同学分小组先交流思考的答案;④班级各小组交流对话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