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民主法制与人的发展研究(耕砚窗稿)
31279200000005

第5章 政治学(4)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法宝”之一,是党全面工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理论和实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根据不同的形势,它曾先后表现为“民主联合阵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以及“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等形式。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善于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进行理论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屡试不爽的“形势—任务—政策”的互动性行为范式。这种范式的[16] 质特征,如果用一句极富时代感的语言来表述,那就是“与时俱进”。

时下,我们置身其中的城市化进程及其随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是时代摆在统战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认真分析、研究和准确地把握这些问题,对于明确统战工作的形势和任务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城市化———这个我们正在经历着的过程,在不久的将来必定会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生存条件发生重大变革的显著标志。根据世界银行预测,今后十年间,中国将迅速发展成为工业社会,城市人口将成倍增加。由于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经济的快速增长,1999年城市已经达到了666个,比1980年增长了三倍,其中特大城市和大城市75个,中等城市192个,小城市399个。中小城市进入发展最快的时期,到21世纪中期,城市将会达到800个左右。也就是说,在今后不太长的时间里,城市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壮大”,成为人们主要的工作场所、居住场所、活动场所。城市的社会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城市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都会逐渐为社会所接受,从而达到共识、共有和共享。

城市化,从表面上看,好像只是将“农民”变成“市民”、把“田园”变成“街道”的过程;但从根本上讲,它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不断进步致使“以宗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向“市场和经济利益关系维系的社会”的转化。人类社会在发展,从其发展的历史来看,它是靠产业推动的。但每一种不同的产业作为城市化发展的推动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却是不一样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分工及其商品交换的需要导致了城市的出现。工业革命及其大规模的商品经济推动了城市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兴起、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城市的辐射作用提升了人们生存、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从而带动和加速了整个社会城市化的进程。一般地说,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它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

但是,正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指出的,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还有着巨大的反作用。所以,城市化的进程不一定在每一个区域,抑或每一个时段都是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推动的结果。通过政治这只强有力的“看得见的手”来规划、引导城市化进程,在某种情况下,同样具有非常明显的成效。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认识到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依靠产业的推动,城市反过来将成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现代的产业固然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并不是一个产业就能奠定整个社会的发展的,而是依靠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空间载体———城市,发挥出更大规模的综合效益,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由城市来组织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人类社会由农业推动时期、工业推动时期进入了当今“原因与结果倒置”的城市推动时期。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情况,特别是深圳市及其周边地区所经历的现实,都充分体现了用城市化方式带动第二、第三产业的融通与发展,继而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劲性和有效性。

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通过政治力量促进其城市化的进程,汇集各方优势使之快速崛起,在短短的时间里发展成为具有广泛辐射能力的国际性大都市。它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已摆脱了由经济自然生长孕育城市的阶段,进入了以城市化拉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从某种意义上也证明了党中央此前政治决策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吻合和“形势—任务—政策”互动性行为范式应用的成功。

既然城市化的进程已步入了非同以往的发展阶段,那么在特定的背景下,现实也就会呈现出与其他时空范围不同的特点。当然,对于某种事物的考察,不同的视角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由于主题的限定,本文仅在城市化进程与统战工作相关性的定义域内来讨论这个问题。

“现代史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飞跃,任何一次经济社会的大发展,都伴随着一次人才聚集的高潮。人才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聚集过程,往往就是这个国家、地区、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17] 众所周知,深圳的城市化过程,汇集了90%以上的外来人口。这些人来自不同的区域,具备不同的文化,蕴涵不同的背景,呈现不同的风格。素质高、能力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党政群企事业科教文卫等各个不同行业和领域大量涌现,他们长袖善舞,各领风骚。同时,宽松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致使私营、民营企业百花齐放,高速成长。一大批私营、民营企业家搏浪商海,崭露头角。正是由于这些私营、民营乃至中外合资、外资企业的进步,给社会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由于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强大的驱动,深圳成了人们实现理想的“圣地”,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满怀希望的“淘金者”潮水般地涌来。这些投资者、管理者和建设者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冲浪,使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使许多人渐渐地趋近和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换言之,经过了二十多年与城市化进程同步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深圳在各个不同行业和领域里已经出现了一大批摆脱了较低层次需求而渴望“自我实现”和“不断发展”的人。而统一战线所做的恰恰就是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党外特殊群体的“群众工作”。

按照规定,统战工作的对象包括: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香港、澳门同胞,去台湾人员留在大陆的亲属和回大陆定居的台胞,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原工商业者,起义和投诚的原国民党军政人员等。其中,重点是社会有关方面的党外代表性人士。

而处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深圳,上述统战对象中仅8个民主党派就拥有近3 000名成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各类知识分子23万多人;少数民族21万人;宗教界人士数万人(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5万人,佛道教信徒难以统计);私营企业4 . 2家,从业人员约40万人;个体户15 . 2万家,从业人员约25万人;港澳同胞40万人;华侨30万人;归侨2万人;侨眷19万人……也就是说,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人口大量聚集,统战工作所面临的最大特点,一言以蔽之,就是工作对象在大量、快速地增加,素质也在不断地提高。面对这人数众多、层次丰富的统战对象和界别,我们应当怎样做才能圆满地完成统战工作的任务?也就是说,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先做好哪些前提性的工作,而做好这些前提性工作的内在依据又是什么?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些问题,理论必须深入到一个更深的层次。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将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明确地表述为: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为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江泽民总书记则更为集中地将其概括成了一句话,即“统一战线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

为什么爱国统一战线能够使万众一心,集聚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形成无坚不摧的力量?这种凝聚力从本质上讲,是源于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和热爱。“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人民群众以及统战对象对党的认同和热爱,其原因还是在于“三个代表”理论所说的:党能够极大程度地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能够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把人的需求划分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认知的需求;美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以及发展的需求等由低到高不断递进的层次。这些需求若从横向考察可分为生理性需求和社会性需求;社会性需求继而又可分为物质性需求和精神性需求。统战对象的需求一般来说是集中在社会性需求中的精神需求方面。换个角度来表述,即这些统战对象都是在各行各业中有代表性、有影响的人士,他们的需求具体到统战部门来说,总体上都应是较高层次的充分实现自己价值的不断发展的需求。

然而,人们很容易忘记一个既简单、又朴素的道理,即: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支持和拥戴,就必须能够满足别人的需求,能够给予别人一定的利益。理论的推导和学术化的表述往往会把人搞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其实一首质朴、深沉的民歌《东方红》,早就把这个道理唱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只要他(不管是个体还是集体)真的是在为人民谋生存、谋利益、谋幸福,人民肯定就会跟着他、歌颂他、真心实意地拥戴他。尽管有人不同意“大救星”的称谓,认为颇有一些个人崇拜的意味,甚至与《国际歌》的精神不相吻合,但绝大多数的炎黄子孙心里就是这么想的,行动上就是这么干的。我们大多数中国人之所以有诸如此类的从众性“政治情结”,是因为历史上真心实意、自始至终地为绝大多数人民谋利益的人和组织太少、太稀缺了,一旦遇到,人民群众岂不以万般的热情聚集其周围,乃至对之顶礼膜拜?哪怕为他赴汤蹈火也会无怨无悔、在所不辞。中国共产党几十年为民族、顺民意的历史和今天稳固的执政党地位,已经为这个并不深奥、谁都应该明白的道理做出了客观准确的注释。

在透彻地理解上述基本理论的前提下,按照其内在的逻辑,我们不难把握解决本文既定问题的脉络。

根据城市化进程中统战对象大量集聚的特点,统战工作的密度、强度和难度都大大地提高了。其具体的工作任务应该是要求每一个统战工作者都要用模范的行为、和蔼的态度、朋友的真诚以心换心,争取人心,用党和统战对象一致的利益与目标昭示和吸引全体爱国者,将广泛的力量凝聚起来,一道去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一道去建设繁荣富强、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里,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必须强调,那就是统战对象的本质需求到底是什么?怎样把统战对象的本质需求与党的目标和任务统一起来?说到底,这个问题就是完成统战工作任务的必要前提。

作为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给人民谋幸福的组织及其每一个成员当然都应该自觉地去帮助“同舟共济,休戚与共”的朋友,统战对象确实也需要党和政府“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切实解决他们在工作上、学习上、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因为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党与统战对象的朋友关系就难以做到亲密无间。

但统战对象最深层的需求却并非总是表现在这些具象的事务之中,而是聚焦在令自身充分实现、令民情愈加通达、令社会更加完美的参政议政的重大问题上。

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参政议政才是统战对象的本质需求之所在,才是统战工作应倍加关注的重中之重。

参政议政既是统战对象特别是参政党的使命和诉求,也是党和国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实际需要。通过“一个参加、三个参与”,即: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等活动,各民主党派和各界党外人士参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各项决策的协商讨论和民主监督,可以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以利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18] ,使执政党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李瑞环同志说过,什么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执政党不犯错误。从这个意义上讲,爱国统一战线中各党派、各界党外人士参政议政作用发挥的好坏,对于我们事业的持续发展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