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创新思维与语言表达
31282500000001

第1章 前言

先讲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

那是20世纪70年代的事了。一位知青在陕西插队,房东的儿子是一个小羊倌,小羊倌天天放羊,月月放羊,年年放羊。知青问小羊倌:

“放羊做啥?”

“挣钱。”

“挣钱做啥?”

“娶媳妇。”

“娶媳妇做啥?”

“生娃。”

“生娃做啥?”

“放羊。”

在这个故事里,限于生活环境,小羊倌所能想到的,他的儿子也只是放羊。因为他看到他的祖辈、父辈都是放羊,放羊是他们的谋生手段,也是他们的理想。

这就是思维定势。我们在一个有限的生活范围内,往往形成自己惯用的、模式化的思维框架。显然,小羊倌的这种思维定势令人感到悲哀。

不过,这个故事还有下文。若干年后,知青上了大学,到某中学教书。而那个小羊倌也如愿娶了媳妇,生了小小羊倌。小小羊倌很幸运,由于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小小羊倌没有再放羊,到知青任教的学校读书。小小羊倌天天做题,月月做题,年年做题。知青老师问他:

“做题做啥?”

“考大学。”

“考大学做啥?”

“找工作挣钱。”

“找工作挣钱做啥?”

“娶媳妇。”

“娶媳妇做啥?”

“生娃。”

“生娃做啥?”

“做题。”

在这个故事里,小小羊倌与小羊倌如出一辙,没有本质的区别,在他们眼里,放羊和做题,都只是谋生之道。但我们往往对只知道放羊的小羊倌痛心疾首,却对只知道做题的小小羊倌习以为常。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的学生不应该只懂得原始的、狭隘的、目光短浅的谋生之道,还应该有灵魂、有情怀、有高远的志向。

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小小羊倌同他的父亲一样,犯了思维定势的错误。前些年,只要辛辛苦苦、认认真真、重重复复做大量的模拟考试题,就能上大学,上名牌大学,甚至上清华北大。而考上大学,毕业之后就能找到工作,端上“铁饭碗”。但是近几年,大学招生和就业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先说招生。由于高校扩大招生的缘故,上大学已经不再难,可是,上重点大学依然难,上名牌大学更难,上清华北大难上加难。高考已经作了一些改革,并且将会作出更大的改革;大学已经扩大了自主招生的名额,并且将继续扩大自主招生的名额。自主招生不仅要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更要考查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认识,考查创新思维和创新的能力,还要考查表达能力,即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能力。笔试通过后必须面试。

再说就业。大学毕业就业形势严峻。不过,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显然占有优势。例如,公务员考试内容除了一些基础知识外,重头戏是考“申论”。它要求先读一组社会热点的材料,然后写作。包括概括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措施,再根据给定资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 200 字左右的文章。可见“申论”是考查书面表达和创新思维能力。笔试通过后,再面试,以考查应试者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如上所述,在当前形势下,高考和就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提到了理论层面上。前不久,长三角教育联盟(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教育领导机构联盟)提出,学生最重要的素质就是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并且要求根据这样的标准进行教学和考试的改革。

无独有偶,美国劳工部也有类似规定,即人才必须具备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公民意识。

由此可见,无论在国内或国外,学生最重要的素质都应该是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教师应该首先做到。因此,我们教师也应该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较深厚的人文素养。

那么,什么是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呢?

先说创新思维能力。所谓创新思维,即富有创见的思维,包括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收敛思维等。它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独立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阐发见解,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创新思维能力的根本在于注重个性培养,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多思多练。在语言表达的实践活动中,开发思维潜能,提高思维品质,克服思维定势。

再说语言表达。语言表达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语言表达包括书面语言表达和口语语言表达。

书面表达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破除作文定势,鼓励学生自由地写作,有创意地写作。口语表达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它包括口语交际、演讲、辩论、朗诵、面试等。在口语表达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同他人交流切磋,养成善于倾听的习惯,提高随机应变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能力。

那么,如何处理创新思维与语言表达的关系呢?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而思维是语言的内核,思维的内容决定语言表达的形式。因此,个人思维水平的差异,也就直接影响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但是,语言表达又反作用于思维。在思维的内容付诸语言表达时,总是要寻求一种适当的形式表达。而这种语言表达一旦形成,即形成语言定势,这一定势又作用于思维,要求思维的内容符合其标准规范,以至形成思维定势。这就是语言表达与思维的辩证关系。

不过,当前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却是语言表达的形式(定势)以其标准化、规范化、模式化,制约、限制、操纵着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这种语言表达的定势呢?那就是《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也就是我们所希望达到的“以语言表达为基础,以创新思维为核心,以人格为目标”的健全的人文教育。

我们认为,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根本在于注重个性培养。所谓个性,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比较固定的特性,这里主要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等,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气质、目标、信念、兴趣、意志、自信心等。其中,非智力因素在创新思维中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每一个学生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方面都有他的个性、特色。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有个性的人、立体的人,而不能视为单一的、千人一面的人,不能像现代大工业生产的流水线,标准化、规范化、模式化地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进行复制式的批量生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和生命活力被扼杀殆尽。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新地表达”,将思维训练与语言表达相结合。我们的训练,应尽可能减少对语言表达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表达空间。作为教师,得具有一种敏感,就像探矿者善于发现富矿的矿苗,企业家对新产品、新技术独具慧眼一样,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并且细心地加以呵护培养,帮助他们制订个人发展规划,给他们搭建一个适合他们个性发展的平台。

第一,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经典诗文、名人传记等。读好书,是与大师对话,是人文素养的长跑,像吸进空气一样,吸进人文素养,使我们健康、智慧、卓越。在青少年学生中影响较大的,有鲜明的个性,有创见的书,如曾子墨的《墨迹》、李开复的《做最好的自己》、俞敏洪的《创业人生》,师生一起读。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与作者在思维和情感的交流过程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著作中的疑难问题,学生可自由探讨,写读书笔记。教师可作适当地点拨,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以利于破除思维定势和语言表达定势。

第二,鼓励学生多角度观察现实生活,关注中外文化现象和社会热点。比如,既关注举办奥运对树立新风尚的推动作用,也关注“地震灾害”“雾霾”等对社会心理的冲击;既对体育“举国体制”的利弊开辩论,也对“房地产热”和股市暴涨暴跌作一些评价;既对“中国梦”作一点探讨,也对“生态文明”作一点解析。鼓励学生丰富自己的经历和情感体验,如积极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参加替灾民募捐的活动,假期去敬老院做义工,在社区或村上办墙报,传播先进文化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在生活和学习中积累素材,激发写作欲望。

第三,鼓励学生有个性地表达,发挥个人的特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地写作。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尽可能减少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在审题立意、体裁、题目、结构、语言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敢于探异求新,敢于和老师辩论。

第四,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在口语交际中,培养自信心,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同他人交流切磋,养成善于倾听的习惯,提高随机应变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能力。我们让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对话”“新闻周刊”“世界周刊”“人物”等节目,聆听名人讲座,特别是个性鲜明、见解独到的专家学者的讲座,如金正昆、刘墉、白岩松、李开复的演讲。观摩典型的辩论案例,如大专院校学生辩论会。感受分析在演讲、辩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视角、思想深度、应对策略、语言技巧、神态风度等,拓宽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与此同时,组织演讲会、辩论会、讨论会和模拟面试。选择学生感兴趣、贴近他们生活的话题,如“我的中国梦”“世界经济危机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文理分科的利与弊”等,展开讨论和辩论,让不同的见解切磋碰撞。在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交流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综上所述,创新思维与语言表达训练相结合,比传统的语言表达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有利于破除思维定势和语言表达定势,有利于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当然,教学相长,也有利于提高我们教师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