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师范大学附中以这首诗上示范课,课后,我已经走出很远,一位语文老师快步追上我,对我说:“韩老师,你肯定是农民的儿子!”我说:“你如何知道?”他说:“从你朗读的真情以及你理解的深入中知道。”他说对了,我爸爸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我是农民的儿子!农民的儿子,是我人生的位置。脚下的土地,是我的根脉所系。
韩军播音员水平的普通话,超一流的朗诵技巧,都为他的朗读增色,但打动听众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他对去世的父亲——农民的深厚感情。
附文1:
“三”为什么在成语中遭贬
挑三拣四、丢三落四、推三阻四……你注意到了吗?这些含“三”和“四”的成语多为贬义。
细翻成语词典,发现成语里不光三和四有这个问题,三和其他任何数字只要一碰头,基本上贬义居多。例如,“三长两短”“三心二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难道问题出在“三”上?
让我们来考证“三长两短”的来历。“三长两短”之所以指灾祸、事故,是因为其出处与棺材有关。据《礼记》中记载,古时在棺木上不用钉子,而是用皮条把棺材底与盖捆合在一起。横的方向捆两道,纵的方向捆三道。横的方向木板短,纵的方向木板长,所以才有“三长两短”的说法。
如何解释这些语言现象?再让我们从常识中去求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是很特殊的数字,它往往表示数字的极限,即已经到头了。《道德经》中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讲到三就不往下说了,后面就是无穷大。《曹刿论战》中也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我们强调说“再三”,不说“再四”。中国人喜欢用“三”说事,好像提到了“三”就提到了一切数字,加之中国人的习惯,喜欢成双成对,喜欢整五整十,而“三”是一个奇数,不齐整、不规矩、不稳定,因此传统上人们习惯拿“三”来指一些不好的事。久而久之,有“三”的成语就变得贬义越来越多,褒义越来越少。
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一个数字中也蕴含了典故在里面。好好学习我们的语言吧,她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附文2:
中国足球的病因
中国足球长期疲弱不振,是因为未找到其主要的病因。
当代的青年学生,大都喜欢足球。可以说,中国拥有全世界人数最多的球迷。但令人遗憾的是,足球冲出亚洲的口号喊了整整一代人,留下的仍是除了遗憾还是遗憾。更令人诧异的是,我们都知道“足球是圆的”,也就是说,足球比赛的结果很难预测,以弱胜强的战例并不鲜见。但是十多年来,我们就是打不过水平差距不很大的韩国队,屡战屡败,以致从上到下都患了“恐韩症”。更不可思议的是,以1∶5的大比分惨败给泰国队。
为治疗此痼疾,我们搞了足球俱乐部,改革了联赛制,不见效;请了外国球员,不见效;又请了外国教练,还是不见效。后来,连裁判都请老外,仍然不见效。为什么不见成效呢?治标未治本,主要是未找到病根,未找到足球上不去的本质原因。足球上不去,原因很多,照我们看,一是文化传统的制约,二是球队文化水平低,三是腐败。
先看文化传统的制约。受道家文化的影响,中国人从事体育运动偏向“自娱”,自我娱乐,而缺乏古希腊人在严酷环境下锻炼的精神。我们津津乐道,足球是中国发明的,远在宋代,高俅就是踢球的健将。但高俅踢的是足球吗?是类似于女孩子踢的毽子!又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温良恭俭让,中国人特别怕碰撞,隔一道网子的项目相当不错,如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篮球就差多了,足球就别提了。由于是自娱,在无碰撞的前提下,我们的足球表演艺术还真不低,颠球可以从东海之滨一路颠到北京城。可是,一旦真枪真刀地比赛就傻眼了,不知道怎么踢。
其次是文化素质低,以致应变能力差。20 世纪50年代的国足队员是大学生,如苏永舜,北大生物系学生,当时可与波兰队、匈牙利较量,亚洲队不在话下。随后,陷入一个怪圈,对专业技术的要求超过了对文化素质的要求,导致足球队员文化水平每况愈下。反观我们的近邻,韩国、日本队员直接来自高中和大学,素质明显高出一截。文化水平低直接导致不能领会教练的意图,不能用脑子踢球,应变能力差。
最严重的是腐败。部分队员吃喝嫖赌,俱乐部打假球,裁判吹黑哨、官哨,足协官员甚至足协主席赌球,收受巨额贿赂。很难设想,一支缺乏上进心、没有文化、精神萎靡的球队能真正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第三节 思维的速度和谨严度——诸葛亮舌战群儒
思维的速度指的是大脑进行信息加工的迅速程度。某些情况下,我们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制订对策和计划,否则就有可能遭受损失或者挫折。
思维的谨严度指的是思维谨严的程度,即对思维对象的仔细观察,准确的记忆,以及思维过程的严谨无误。
显然,思维的速度与思维的谨严是矛盾的。思维速度加快时,就易产生疏忽和错漏,而谨严的思考又需要大量的时间。解决这个矛盾,应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或者以速度优先,或者以谨严度优先,或者速度谨严度兼顾。
1.思维的速度
思维的速度常常表现在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上,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写了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敌事。面对暗怀投曹之心,拘于一孔之见的东吴儒士大臣的唇舌挑衅,诸葛亮谈笑风生,其言辞犀利,妙语连珠,如对张昭;或冷嘲热讽,如对薛综;或慷慨激昂,如对虞翻;或鞭辟入里,如对程德枢;还巧言相激孙权、周瑜,从而为火烧赤壁,大败曹军奠定了基础。这也是不可多得的口才佳话,表现了诸葛亮敏捷的思维能力。
我们还知道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次,德国大诗人歌德在魏玛公园散步时,在一条窄得仅容一人通过的小路上,碰见一位把他的所有作品都贬得一钱不值的批评家。
两人面对面站着,批评家出言不逊:“我是从来都不给蠢货让路的!”
“我却正好相反!”歌德微笑着站到了一边。
精彩的对比,幽默的语言,都出自敏捷的思维。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以应变能力强、能言善辩著称。1972年5月,在苏美最高级会谈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纽约时报》记者马克斯·弗兰克尔就“程序性问题”提出疑问:
“基辛格博士,到时候,你是点点滴滴地宣布呢,还是倾盆大雨成批发表协定呢?”
基辛格为了讥讽《纽约时报》,说:“瞧,马克斯同他的报纸一样,多么公正啊,要我们在倾盆大雨和点点滴滴之间选择一个,所以,无论我们怎么办,总要湿透的。”
记者们愣住了。
基辛格不慌不忙继续说:“我们打算点点滴滴地发表成批声明。”
全场哄堂大笑起来。
记者用比喻的手法,向基辛提出一个两难的问题,谁知道辛格反应极快,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幽默而睿智的回答,表现了作为一个外交家特有的机敏。
某些时候,在某种情况的逼迫下,情急生智,思维可异常加速。《三国演义》中,记载了一个民间流传甚广的故事: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魏文帝曹丕的兄弟。他从小就非常聪明,曹丕当了皇帝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想把曹植除掉。于是,便以曹植未奔父丧为由,要曹植在走7步内,以“兄弟”为题,但又不得有“兄弟”的字样,赋诗一首。在这紧迫的危难关头,曹植自然只能边走边想,凭借他敏捷的思维,终于在7步之内吟出了脍炙人口的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歌托物言志,情真意切,让曹丕羞愧难当,使曹植免于被杀。
《逆风飞扬》的作者吴士宏,多次谈到她初到IBM面试的精彩表现。那是1985年,当时还是个小护士的吴士宏,抱着学了一年半的许国璋英语,就壮着胆子到IBM来应聘。
.
两轮笔试和一次口试,吴士宏都顺利通过。面试进行得也很顺利。最后,主考官问她:“你会不会打字?”
“会!”吴士宏条件反射般地说。
“那么你一分钟能打多少?”
“您的要求是多少?”
主考官说了一个数字,吴士宏马上承诺说可以,因为她环顾四周,发现现场并没有打字机。果然,考官说下次再考打字。
实际上,吴士宏从未摸过打字机。面试结束,她飞也似的跑出去借了170元买了一台打字机,没日没夜地敲打了一个月,双手疲乏得连吃饭都拿不住筷子,从而奇迹般地达到了考官说的那个专业水准。
如果吴士宏反应迟钝,那么,进入IBM的机遇当失之交臂。
思维的加速主要有两种办法:纵向推进和横向变换。“纵向推进”,就是沿着一条思路演进,不变换路线,直到找出合适的答案或对策。它要求思维有深度,如吴士宏。
“横向变换”,则是不断变换思路,直到找到合适的答案或者对策。它要求思维有广度。
战国时,齐将田忌与齐王赌赛马,孙膑出了主意,“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之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之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之下驷”,终使田忌三盘两胜,得金五千。这就是横向转换思维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