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固始的侯古堆,是春秋晚期的宋景公之妹勾囗夫人墓,有玉人、玉璧、璜、玉管、料珠等数十件,并有腰带上使用的带钩。先秦考古中带钩和佩饰的玉佩等常见同出。如山东临淄郎家庄春秋时墓,殉葬者都是女子,出土水晶环、水晶珠、玛瑙珠、玉髓璜等佩饰、串饰,都配有带钩,一般认为这些配饰当是用带钩来钩挂的。带钩本是在腰带上使用,也有玉质的,雕琢得玲珑美观,作为随身的爱物。汉代武帝的妃子钩弋夫人,就和玉钩有关。《列仙传》等书说她的右手天生拳曲着,“武帝披其手,得一玉钩”,因而十分喜爱她,据说这就是后来的“藏钩”游戏的由来。她给武帝生下儿子,就是后来的汉昭帝,武帝怕她做太后后干涉朝政,将她囚困而死。这位夫人的命运和玉带钩相连,也竟然和那些被迫殉葬的女子的命运一样悲惨。唐代昭陵附近的陪葬宫人三品亡尼墓也出土过一件小巧的白玉钩。
明代《三才图会》中收有玉带钩的图。
女子喜欢的玉器,还有玉环。玉环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一直流行到明清时期。大概它是圆满幸福、无穷无尽的象征,所以受到重视。赵飞燕所玩的是五色文玉环;因杨贵妃名玉环,所以仕女画中常画女子手持圆玉环,如传为明代仇英作的《十美图》中就有她。
唐代《莺莺传》也写到莺莺又有“玉环一枚,是儿婴年所弄”,这珍贵的玉质却平白送给了负心汉,是不是一个可悲的象征囗
汉晋时出土有多件装饰龙凤纹、谷纹等的玉环。
清代佚名《深柳读书堂十二仕女图》中“倚榻观雀”一幅,即绘着仕女手持一件玉连环。这件玉连环是仿远古新石器时代的玉石环而制。圆环外侧凸雕大圆重环眼、棱形鼻、大嘴的纹样,是史前风格。元代朱德润在《古玉图》一书称之为蚩尤环。清代的仿造是双合璧连环,可以拆开为两片,合拢来套合仍是一个完整的环形。明代《三才图会》中有此类蚩尤环图。
清代冷枚《八美图》中,则画着一位女郎手持一对串在一起的玉环,打着同心结,在梧桐、竹叶荫下自伤自怜。这双玉环自是爱的象征(图68,见书首彩页)。
先秦时,作为佩饰的玉片雕小件舞人很多,到汉代仍然流行,多是舒展长袖起舞的玉舞女形象,也是女性和玉的完美结合。
唐代永泰公主的藏玉,可见古代女子与玉器的关系之一斑。永泰公主是唐中宗的第七个女儿,女皇武则天的孙女。她和驸马武延基因议论武则天的私闱秘事,被武则天逼死,年仅17岁。中宗即位后追尊她为永泰公主,加以厚葬。公主墓早年曾被盗掘,但经考古发掘仍然出土1000多件文物。其中玉器已经散失不全,但玉器中有革带上使用的玉带饰,包括一件玉带,雕有边框(称为玉梁);还有革带上使用的圆形偏心孔环两件。这和长安县南里王村唐代窦囗墓出土的一套完整的玉带饰是相似的,虽然仅仅留下三件,仍看得出是一条富丽的玉梁带。还有蝙蝠形玉佩、素面玉璜,是玉佩的组件。还有浮雕谷纹玉璜、透雕双螭纹玉璧、走兽游鱼形玉珩等。
又如明清以来女子爱玉多是随身的小饰物,如玉佩、玉蝉、玉八卦镜之类,还有玉雕合卺杯等,都含有吉祥之意。
女子清玩还有多种。如清代《深柳读书堂十二仕女图》“消夏赏蝶”一幅,绘园中萱草花开,室内仕女手中拿着一个金色小葫芦,似乎沉浸在思索之中。葫芦多种籽,和萱草一样是宜男多子之瑞兆,也有葫芦万代之意。葫芦艺术,有彩绘、雕花葫芦、模具葫芦,又有雕刻、烙画、彩绘等,还有如豌豆大小的葫芦,叫草里金(刘若愚《明宫史》有记),这些都可供赏玩。明代《遵生八笺》记载,小葫芦还可以作为女子所穿的披风的纽子。
清代《深柳读书堂十二仕女图》组画里,还绘画着一件天文仪器做摆设,还有一只拿在女子手上的珐琅表等,可见当时女子见识很广。
值得一提的清玩还有球类。原始时期就开始使用石球,最初的用处是飞石索,掷石。滚圆的球是“浑天说”宇宙论、是天球、是宇宙的本体的象征(我国古代天文仪器有天球仪)。原始时代就有制作精细的陶球等,似乎不仅作为玩具而已。历代有石球、瓷球、金银球、皮球、绣球、花球等留存。南京市幕府山已经出现有东晋的金球。1955年陕西西安东郊韩森寨墓出土唐代空心金球,通体用密集的细小金珠连缀而成,再加镶缀绿翠玉,球两端留有孔,可以穿绳。造型玲珑,壳薄如纸,是少见的珍宝。甘肃元代汪氏墓也出土有金绣球。宋代有一件定窑白釉孩儿枕,藏于北京故宫。瓷枕外形是活泼可爱的幼童,手中持一只小球,打着花结,当也就是这类球形玩物。
球的艺术很多,如蹴鞠,就是足球的前身。唐宋代有《抛球乐》等乐舞,要抛球行酒令。正如唐代皇甫松的《抛球乐》词说的:“金蹙花球小,真珠绣带垂。几回冲蜡烛,千度入香怀。上客终须醉,觥盂且乱排。”唐代李谨言《水殿抛球曲》道:“侍宴黄昏晓未休,玉阶夜色月如流。朝来自觉承恩最,笑倩傍人认绣球。”宋代王皀《宫词》:“翡翠盘龙装绣额,真珠双凤蹙花囗。时闻玉女牵帘笑,箭跃铜壶不算筹。”这里写到的绣球、花球也就类似此类精致之物吧。
女子们自己也以彩帛制作绣球,可以挂饰,也能用来做游戏。宋代董嗣杲咏玉绣球诗,提到绣球悬在帐下、彩竿上,这便是绣球的装饰用途。扬之水老师《南方宋墓出土金银首饰的类型与样式》一文中介绍,福州茶园山南宋墓、江西德安南宋墓各出土一枚式样相类的银鎏金帔坠,前者帔坠滴珠形的边框里,上方竖一枚鎏金牌子,上饰“转官”二字,下方打作周回系着花结的鎏金绣球,两面纹样一致;后者另外一面为花叶纹托起的寿字。纹样中的绣球,时人称作转官囗。南宋赵文有词《凤凰台上忆吹箫》咏道:“白玉磋成,香罗捻就,为谁特地团团。羡司花神女,有此清闲。疑是弓靴蹴鞠,刚一踢、误挂花间。方信道,酴骾失色,玉蕊无颜。
凭阑。几回淡月,怪天上冰轮,移下尘寰。奈堪同玉手,难插云鬟。人道转官囗也,春去也,欲转何官。聊寄与、诗人案头,冰雪相看。”扬之水老师又指出,上海月浦乡南塘村谭氏夫妇墓出土一枚银鎏金帔坠,“主体图案为满池娇,转官囗则安排在一对交颈鸳鸯之下,它与李硕人墓金帔坠其实仍为一系,不过是把两面的图案合在了一面,而仕途显达、夫妻好合的寓意总是不变的”。
此外又有七夕双抛绣球之俗。《明诗纪事》录诗人朱日藩的《滇南七夕歌》:“高欹银河搭彩楼,女郎三五对抛球。抛罢绣球无气力,鹦哥花外月如钩。”云南的女儿们在七夕时抛球为戏。
清代小说《林兰香》第五十回,记载将锦缎作成小球儿,用手拍着,名叫拍绣球。第五十三回也写到绸帛绣球上绣着细巧无比的书画:“一个花绣的香球从袖中滚落地下。爱娘拾来一看,绣的不是花草昆虫,是将宣德四年正月内集古才女诗五首绣在上面。字如绳翅大小,而点画分明,一丝不苟。末又绣着乌衣女隐四字。”古代有小说《绣球缘》,写到抛绣球择婿,也是戏剧里常出现的情节。这也是在现实生活中来的。今天尚有福建彩球舞等在流传。
各种古物、艺术品,给人以艺术的享受。清代陈枚《月曼清游图册》仕女画册页有“围炉博古”一幅,绘一个陈设优雅的居室内,设着炭火盆。冬夜里众仕女围在一起,打开画幅观赏,另一女郎抱着书画卷轴正在行来。一旁的桌子上设有瓶、花觚、鼎、古书等古玩。画出了文玩观赏的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