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一个人,就是爱一个人的细节,比如《廊桥遗梦》里的弗朗西丝卡,因为罗伯特·金凯从厨房走出去时,轻轻关上百叶门的动作,她就对他情心暗种;同样的,恨一个人,也是恨一个人的细节,《陆小凤》里的西门吹雪杀陌生人时,常常是因为他不喜欢那个人脸上的邪恶笑容。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时候,爱或者恨,都不需要太多的理由,一切只看它们依附在什么样的细节之上。老百姓做决定可不像政府部门决策,要数据、要事实,日常生活中,细节是人们做出决定的依据,细节是他们眼里的世界。
细节让我爱上一个人自去年底,"感动中国"一直是很时髦的一个词。最近因为江苏常州的殷雪梅老师舍身救学生,这个词被更多地提起。可是,在百姓的眼中和心中,感动心灵的更多的不是惊天动地的事件,而是一个个细节。
崔小姐是华东师大96级的毕业生,虽说毕业于艺术系,可她一点也不浪漫,到了29岁,她还没有可以与之共同走向婚姻殿堂的男朋友。这个现状可急坏了崔小姐的母亲,这位大学教师出身的母亲知道,29岁是女孩子的一道门槛,一旦以单身跨过了这道门槛,到了30岁,女孩子的婚姻就比较棘手了。
于是,她赶紧张罗着给女儿介绍男朋友,可是皇帝不急太监急,母亲介绍了一个排的男孩子,女儿却一个也看不中。
在母亲的一再请求下,崔小姐答应最后再相一次亲。这次是个姓万的编辑,在上海一家著名的杂志社供职,年龄比崔小姐大一岁。
月上柳梢头,人约咖啡馆。两人谈了一个多小时,崔小姐也没有那种触电的感觉,而没有触电的感觉她是不会朝婚姻迈进的,这是她始终不渝的原则。
既然不能继续朝前迈进,那就结束吧。崔小姐于是站起身,准备回家亲枕头。就在这时,万先生很快站了起来,过来给崔小姐拉椅子,待崔小姐离开桌子,他才把椅子放回去,照原样摆好。
如果说,这一颇具绅士风度的举动已经触动了崔小姐的神经,那么接下来的举动就让崔小姐下了决心。
就在崔小姐走向门口时,万先生立即再次抢了上来,给她推开门并用手挡住弹簧门,直到她走出去才放手。
这一次,崔小姐怦然心动。如果说前一次体现的是礼节,是绅士风度,那么,这一次就是无微不至的体贴,而能够这样体贴的男人将来一定是个好老公,崔小姐决定和万先生发展下去。
当然,后来崔小姐就成为万夫人了。结婚三年后,他们有了个可爱的男孩。现在,崔小姐觉得很幸福。
能够在一举手一投足中看出一个人的禀性,这是需要独到的眼光的,崔小姐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具有了这样的眼光,并藉此找到了可以托付的目标,奠定了自己一生的幸福。或许,这是他们缘分到了,但问题是假如崔小姐对这样的缘分视而不见,结果又将会怎样呢?世事如棋,谁把握住了,谁就赢了。正所谓:男人通过战略把握世界,而女人通过细节掌握世界。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徐女士回忆起二十年前初恋中的小故事时,眼中还是充盈着幸福的神采,口中还是动人的叙述:"不是故意感动我,却让我很感动。""那时候,他在部队当兵,我是经人介绍才和他认识的。最开始是书信往来,虽然在一个县城长大,但两个人都没有见过面。
一年夏天,他回家探亲,专门来看望我,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当时,我在县城的河边洗衣服。我记得很清楚,是洗一篮子很大的被罩。他循着通向河流的小路,走到河边找我。见了面,什么话也没说,拿起我已经洗好的被子,在河里哗啦啦地冲了几下,然后一个人三下两下就把被子拧干,晾上了。
那时,我本来就对解放军充满了好感,再看到是这样一个朴实的人,虽然他没有任何表现的意思,只是初次见面,不知道说什么好而已,但他这一举动真的让我很感动。"在现实生活中,细节真实有时候会代表整体真实。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细节上体现的素质是好的,那么,这个人整体上就不会坏到哪里去。
可是,细节,就因为是细节,因其纤细,就容易被人们被我们轻视和忽略。然而,纤细的树叶也会划破手指,一颗豆粒卡在喉管,也可以让一个孩子夭折。下面这则故事就属于"树叶划破手指"一类的,或许,它比树叶划破手指要严重得多——他是我的表哥,到了将近而立之年,家人催他赶紧找对象结婚。被家里逼急了,内向的他终于鼓足勇气约了一位心仪已久、早就眉目传情的姑娘,两人约好在公园碰头。
甫一见面,姑娘立刻面若桃花,两腮绯红,他以为女孩是太害羞,但没过几分钟,姑娘就找了个借口走了,而且是黄鹤一去不复返。他怎么也没想到姑娘会这么做,他实在想不出自己什么地方得罪了姑娘。不知所措的他沮丧透顶,耷拉着头回家。这时,他忽然发现自己出门时,忘了拉上牛仔裤的拉链直到今天,表哥还是孤身一人,过得并不如意。而每每提及此事,他总是抱头叹息,懊悔不已:"也许我因此失去了一生的幸福。"因为,那是他"唯一的恋爱"。
然而,就是因为这个细节——没有拉上的拉链,却永远关上了一个小伙子的爱情之门。有的东西平时看来灰暗平常,貌不惊人,但是往往到关键之处,它们就会跳出来,扮演终结者的角色,毫无感情,铁面无私。
因此,细节就像黑夜里藏在暗处的强盗或者航海中隐藏着的暗礁,冷不丁就会冲出来断路劫财,甚至伤人性命或弄得船倾人伤。这个比喻虽然不那么恰当,但很多情形的确是这样。看到了它们并善于运用,细节就是天使,为你所用;而假如你看不到并不能正确对待,细节就是魔鬼,伤你性命。所以说,细节之妙,全在运用而已。
管制还是管教家长制作风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是宗法制度的产物。在那个年代,子女是家长的财产,而家长是这些财产的所有人。因此,子女得无条件地听从家长的,这就是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套道德伦理制度束缚了人们很多年,长期的钳制和约束使得我们的家长对这套制度习以为常,以至于在意识深处凝固成了思维定势。这不,到了现在,很多家长还将子女看做自己的私有财产而不是活生生的具有情感和丰富内涵的人,因而对他们实行的还是管制而不是管教。
有个小孩很喜欢看电视,只要一有时间,他就准坐在电视机前而不是其他地方,可以说他对电视如痴如醉,简直到了嗜之如命的地步。可是,因为面临考试,他也不敢拿自己的前途当儿戏,只好忍痛割爱。
放寒假了,这下他"解放"了,虽然答应他母亲独自在家不看电视,但一俟母亲转身出门,他旋即打开电视机,沉醉在电视多彩的世界里。
可是,他很纳闷:为什么母亲每天下班后回到家里都会知道他看了电视了呢?是母亲长了顺风耳、听到了他看电视的声音?还是邻居告发的?总不会是母亲在家里装了探头吧他困惑异常,百思不得其解。
最后,还是他父亲解开了这个谜——原来,他母亲每天出门上班之前,就把遥控器定在一家人几乎不看的某个频道上,而且其音量也总是设置在最低。小孩子不知道这些细节——更准确地说是这些诡计,当然不会还原到他母亲的设置。因此,母亲晚上回家,打开电视,只要不是那个频道和那个音量,就说明儿子看过电视了。
原来如此!小孩恍然大悟,不得不佩服母亲用心良苦,并打心底里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的爱怜之情,发誓认真读书,再也不像现在这样看电视,以免误了自己,伤了母亲的心与此相类似,另一个母亲对自己的儿子也是管制得很严格,那种严格,简直是严厉和苛刻。她也是禁止儿子独自在家看电视,她怕儿子看多了电视耽误了学业,毕竟只有四年级的小孩子,自控力太差。于是,她每天出门前都背着儿子把电视机的插头给拔了,而且总是按照一个方向放好。她的用意很明显:只要你动了插头,我就知道你看了电视暑假临近结束了,母亲很满意,因为每次下班回家,总是看见儿子在做功课,而且插头也总是她出门时摆放的方向,丝毫没有改变。可是,令她纳闷的是,家里的电费账单却显示比暑假前用电多出很多。是什么原因呢?母亲决定探个究竟。
这天,她一如既往地去上班,而实际上她今天是休息的日子。因此,她到菜市场去转了一圈就回家了。她悄悄打开家门,蹑手蹑脚地走进来,蓦然发现儿子正全神贯注地沉浸在自己钟情的卡通世界里,如痴如醉,物我两忘。
这回,母亲生气了,她怎么也没料到,儿子会伪装得那么好,要不是今天去而复返、实地调查,还真被他蒙骗过去了,难怪电费居高不下,原来是这么回事这时候,儿子也觉得蒙蔽不下去了,他老老实实地"坦白交代"说,不看电视是不可能的,少看是做得到的。他早就知道母亲的"诡计",他所要做的无非就是记住母亲摆放插头的方向,从而让它恢复原样摆放而已。
当母亲把这件事告诉我时,我很是为这位母亲高兴,倒是母亲为我的高兴有点丈二金刚摸不着脑袋。我于是对她说,你儿子这么细心,这么有心计,作文肯定会写得好(此前,她一直为儿子的不善作文头疼不已),你只需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即可。
果然,母亲回去按照我给她儿子开具的书单,读了一些人物传记和相关读物后,作文的兴趣逐渐浓厚起来,一个多学期之后,他的作文就在班级名列前茅了。这不,班主任最近还把他的作文作为范文在班上宣讲呢对小孩子是管制还是管教呢?管制是管束和压制,而管教是管理和引导,事实证明,引导应该成为对小孩子进行教育的主要方法。只要翻开名人成长录就会发现,没有哪一个成功人士是在高压、管制的状态下成长为人才、走向成功和辉煌的。
因此,有必要在这里跟家长们分享两个事例,它们对我们的管教应该大有裨益。
精于垂钓者都知道,假如有大鱼上钩,生硬地把鱼往岸上拖是很糟糕的事。其结果,不是钓线被扯断、鱼钩被拉直,就是鱼嘴被撕裂,本已上钩的鱼随之翩然而去。
正确的做法是,当大鱼上钩,钓者对于鱼的挣扎,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迁就。这时的钓线,应该放得较长,任由鱼拖着跑,等鱼累了,再慢慢收线;如果鱼再一次挣扎,钓者也再一次放线,鱼累了,再收。几个回合下来,鱼往往会精疲力尽,任由钓者拖上岸。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被一条无形的线所拉紧,于是你挣扎、奔突,拼尽全力,但结果却无异于慢性自杀。有时候,你休息一会,打个盹,醒来后体力和精力得以恢复,突然奋力一搏,反而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时,你也许便会像那条绷断钓线的大鱼一样,自由了。
与钓鱼的道理类似的是拧水龙头,一个有过这样经历的人告诉我们——我的水龙头漏水,请水电工人来修。检查后,工人告诉我,漏水是因为里面的橡皮圈磨损,使它无法拧紧。
工人把新的橡皮装入、重新扭上龙头后,对我说:"以后关水不要拧得太紧,太紧会拧坏橡皮圈,稍微松一点,水反而恰恰止住了!"原来如此——从拧水龙头那儿我得到了启发,从那以后,每次我管教孩子,都会想到水电工的那句话。过严的管教,只可能造成孩子的习以为常、阳奉阴违,甚至逆反心理,当孩子把打骂都看成家常便饭时,问题反而更多了。怎么样,看了这两个例子,你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呢宠爱与溺爱的差别严父慈母,父母爱护子女可以理解,舐犊情深么。可是,很多母亲对子女的感情是溺爱而不是宠爱,而这么做的结果绝大多数是遭到子女的以怨报德。
我在市"文联"工作的时候,有一个很粗心的女同事,她干什么事都大大咧咧的,说话也是粗声大嗓的,做事更是风风火火的。当时她的丈夫在北京工作,她和女儿在上海,女儿上中学了,还什么家务事也不会做。有一次在"作协"大院我们办公室的门口,我还看见她给女儿系鞋带,她俯首帖耳的样子,她女儿则趾高气扬的样子,那副情景宛如仆人和公主。这让我很惊讶,因为这样宠爱女儿的母亲,我还是第一次碰到,这样做是很不利于小孩的健康成长的。给女儿系鞋带这个细节让我深感她的宠爱变成了溺爱,让我坚定不移地相信,她女儿日后会背叛她。
果然,前不久传来有关她们母女的消息,说是女儿不但不肯听母亲的建议,报考母亲推荐的大学,还在大学毕业后旋即南下广东,还写来了很绝情的信,和母亲彻底决裂,断绝了母女关系。母亲自然很伤心欲绝,为女儿无情无义的作为,为自己以往的艰辛付出。她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艰辛付出换来的却是女儿的无情无义为什么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富人的孩子多豪奢?我的一个同学跟我意味深长地说过:"一个国家,再穷不能穷了教育;一个家庭,再富不能富了孩子。"这也就给古话"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做了最好的注解。物质条件太好,就会养成小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
俗话说"眼皮总是朝下眨的",这话的意思是"父母都是疼爱自己的孩子的"。可是,疼爱可以,宠爱也未尝不可,但不能溺爱,溺爱不是爱,而是害。一位有名的心理学医师曾经告诉我这样一个事例——一次,他应省"妇联"之邀,去参加一个关于母亲和儿女教育的大型义务咨询活动,活动于一个周日在省会城市的一个巨大的广场举行。一早,就来了很多带着儿童的家长。一个五十多岁的女家长挤进人群,气喘吁吁地坐下来,问张医师她女儿为什么到了高中毕业的时候还不会烧饭、洗衣服,而她早在读小学时就很擅长了。
张医师听了这个问题笑了,但他立即止住了,他不能给前来咨询的家长不严肃的印象。他反问这位家长:"你是不是一度只要你女儿学习好呢?""是啊,"家长回答,有些不解地望着张医师。
"那么,你是不是很小就必须学会做家务,而你的女儿不必呢?"张医师再问。
"是啊,我们那时候孩子多,父母管不过来,都是自己照顾自己。"家长回答。
"你是不是在你女儿读小学的时候还喂她吃饭、上初中的时候还送她去学校呢?"张医师继续问。
"是啊,小孩子小,让她自己去我们不放心。"接下来,张医师又问了一些问题,然后突然问这位家长:"你女儿的学习成绩是不是很不好呢?""是啊,你怎么知道的?"家长很惊讶,觉得张医师是她肚子里的蛔虫。
"你是不是出了赞助费让你女儿读的高中呢?""是啊,出了,怎么啦?"家长更惊讶。
"你赶紧回家准备一大笔钱准备给你女儿读自费大学吧。"张医师再也耐不住性子了,说话的声调提高了不少。
张医师告诉我说,他既没去学校或社区调查这个家长的状况,他当然也不是这位家长肚子里的蛔虫,但仅凭这位家长在她女儿读小学的时候还给她喂饭吃这一细节就可以断定,她是个溺爱孩子的家长,这样的家长是教育不好子女的。
令人可气而感到可悲的是,诸如此类的家长还为数不少呢!此前不久,北京的一家大报披露了一件小事情——一位母亲为其儿子伤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