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淡定的人生不困惑:不浮躁的身心灵修行课
31295400000003

第3章 做孩子隐形的翅膀

孩子的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珍妮·艾里姆

重视孩子的每一个问题

“妈妈,为什么会下雪呀?”

“爸爸,你为什么会长胡子呀?”

“为什么人每天要吃饭呢?”

……

生活中,孩子总会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大人们看起来很平常的事,孩子也会问个不停。这时,父母千万不要感到厌烦,孩子好问是好事,说明他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思考意识。

如果不能马上回答孩子的问题,应该把问题记下来,并尽快把答案告诉孩子,以此鼓励孩子的好问;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问题太过幼稚而嘲笑或者敷衍孩子,这样会使孩子渐渐失去提问的兴趣。

4岁的果果坐在客厅地板上在玩布娃娃。忽然,她抬头对妈妈说:“妈妈,我是怎么来的?”

“小孩子问这种问题做什么?”妈妈呵斥道。

果果看着生气的妈妈,不敢再问了。但是,她确实很想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于是,接下来的日子里,果果遇到每一位大人,都会问同样的问题:“你知道我是怎么来的吗?”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也许会问一些父母都不好回答的问题。这时候,不要回避更不要责怪孩子,而应该通过查阅资料或者咨询专家,尽量给孩子一个合理的回答。

回避问题或责怪孩子,只会让孩子更加疑惑,从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担心,甚至产生错误的联想。因此,面对孩子的新问题,父母应该通过科学渠道,认真给予回答,从而化解孩子的担心和疑惑,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创造条件。

果果的妈妈如果能够这样回答孩子,孩子肯定会感到父母的尊重与关爱。

“妈妈真高兴,我的宝贝长大了。现在让妈妈来告诉你,你是怎么来的。4年前,爸爸和妈妈非常相爱,生活得很幸福,我们希望有一个可爱的小宝贝来分享我们的快乐。

“于是,爸爸把他的精子跟妈妈的卵子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胚胎,并在妈妈的肚子里孕育。”

“这就是我吗?”

“对极了,这个胚胎就是后来的你。你在妈妈肚子里住了十个月,十个月后,你长得很大了,在妈妈的肚子里住不下了。于是,在医生的帮助下,你就从妈妈的产道里出来了。”

“哦,原来我以前是住在妈妈的肚子里的。”

回答孩子的问题时,父母一定要有耐心,只有耐心回答才可以解除困扰他们的疑惑,从而使孩子快乐的成长。

前一天晚上下了一夜的雪。早上起床,莎莎望着窗外白茫茫的一片,兴奋地大叫:“妈妈,下雪了,你看多漂亮啊!”

妈妈说:“嗯,很漂亮,下雪了,明年咱们的麦子又要丰收了!”

“下雪和麦子丰收有什么关系啊?”莎莎不解地问。

“你的问题真好。妈妈来告诉你,厚厚的雪就好像给小麦铺上的棉被,小麦躺在里面,又温暖又舒服,可以很安全地度过冬天。雪化了以后,还能给小麦提供充足的水分,让小麦喝得饱饱的,等春天来了,就能旺盛地生长了。”

吃完早饭,妈妈给莎莎穿上厚厚的棉服,准备去幼儿园。“为什么下雪了要穿棉衣?”莎莎边穿衣服边问妈妈。妈妈笑了:“因为雪花落到地上,还要化成水,这个过程需要吸收地面的热气。这样,我们就会感到很冷,所以只有多穿衣服,防止身上的热气散发出去,我们才会感到暖和。不信,你伸手到窗外试试冷不冷。”

妈妈打开窗户,让莎莎把小手伸到窗外。莎莎冻得一哆嗦,赶紧把手缩回来。

你也许认为孩子的问题非常简单,但是对孩子来说,却是很大的困惑。尊重孩子的问题,认真对待并解释清楚,从而消除孩子的困惑,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有利的。

修行课堂

当孩子问你问题时,不要因为问题幼稚、简单而不屑回答,应该给予尊重。你可以说:“你的问题真好,问到点子上了。”

当孩子问你有关成长中需要面对,但是父母又不太好回答的问题时,不要回避和责怪孩子,而应该说:“给妈妈一点时间,我会尽快告诉你答案。”

欣赏孩子的新奇发现

“小鸟用草和泥做窝!”

“小猫、小狗都喜欢晒太阳!”

“小鹅和小鸭都穿着同样的黄衣服,而长大了就不是了!”

生活中,孩子们经常会兴奋地向父母报告他们的新发现。这些发现是如此珍贵,它不仅表明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而且表示他们在观察和思考。但是,孩子的发现对于成年人来说并不新奇,因此,我们往往会以自己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发现,认为孩子就是孩子,玩性十足。更令人痛心的是,父母往往把孩子的发现当做幼稚可笑的游戏而忽略了。

其实,孩子的新奇发现是他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而且,其中不乏很有价值的发现。

当孩子向父母报告新发现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像对待重大的发现一样满怀热情,分享孩子的快乐,同时给予积极的赏识,激励孩子发现更多的新事物、探究世界的奥秘。

“是吗?让我来看看,哇,真的是这样啊!”

“你真是细心,居然能够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

每个孩子都有一双慧眼,只要父母去引导孩子、激励孩子,他们总会给我们一些令人惊喜的发现。

儿子上幼儿园了,妈妈每天都要去接他放学。回家的路上,妈妈经常会问:“儿子,今天幼儿园有没有什么有趣的事情?”

这时,儿子就把今天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讲给妈妈听。

讲完了,妈妈会再问他:“对这件事情你有什么看法呢?还有没有什么其他发现?”

于是,儿子又把对事情的意见和想法说给妈妈听,还经常会有一些新的发现。

听完孩子的话,妈妈总会夸奖孩子:“真不错,观察得很仔细!”“嗯,这个发现很好!”在妈妈不断地引导和赏识下,儿子逐渐养成了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孩子经常会在不经意间有一些发现,而如果不加以提醒,就会很快抛诸脑后而忘记。尤其是上幼儿园或者小学的孩子,他们与社会的接触逐渐增多,可能会碰到越来越多新奇的事物和问题。所以父母应该时常提醒和询问孩子,让孩子竭力回忆并把自己的发现说出来,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意识。

很多情况下,父母要善于给孩子提问题,然后通过适当指导,鼓励孩子得到最后的结论。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学到许多新知识,而且可以开拓他们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思考意识和能力。

一天,陈先生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了德国数学家高斯的故事。当他看到8岁的高斯竟然发现了著名的数学定理时,不禁有些吃惊。这时,恰巧自己刚上二年级的儿子走过来。他喊住儿子,说:“爸爸考你一个问题好不好?”“什么问题?”儿子歪着脑袋问。“1到100这100个数相加等于多少?你算算看。”

儿子拿起纸和笔,算了起来,一边算还一边说:“这个算起来太麻烦了。”

过了很长时间,儿子终于大功告成:“我算出来了,结果是5050!”

“嗯,不错,你算得对,不过时间太长了一点。你想不想学习一个更快的算法?”陈先生问儿子。

“想!什么办法啊?”儿子好奇地问。

“你来看看,这样有没有什么特别?”陈先生一边说,一边在纸上写“1+100,2+99,3+98……”。

儿子拿过纸,聚精会神地看了起来。一会,他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然后惊喜地喊道:“我知道了,从1加到100有50个101!”

“对,你看这样是不是简单多了!”陈先生对儿子说。

“是啊!这真是个好方法。”儿子说。

“其实这是德国一个8岁的孩子发现的,他的名字叫高斯。不过现在你也发现了,爸爸相信你以后会有更多更好的发现!”陈先生继续说道。

“嗯,我要向他学习!”儿子坚定地对爸爸说。

修行课堂

当孩子主动向你展示他的新发现时,不要因为发现的幼稚而嘲笑他们,应该对孩子说:“你发现了一个大秘密!真棒!”

在生活中,经常问问孩子遇到的事情和新的发现。比如:“孩子,今天又有什么新发现?”

要注意引导和激励孩子去发现,经常问孩子:“这里面有个秘密,你能看出来吗?”

激励孩子战胜失败

小锋从小在农村长大,大学毕业后来到城里。他各方面都很出色,只有一点,我们都感到非常吃惊,他竟然不会骑自行车!

为此,小锋给我讲了一个他小时候的故事。

在小锋八九岁的时候,看到小伙伴们都开始学自行车,于是也想学。小孩学自行车,最困难的一个环节是跨上自行车。小锋学得很认真,但是为了能够跨上自行车,却吃了不少苦头,经常连车带人摔倒在地。

在旁边扶着的父亲脾气很暴躁,一看小锋摔倒,就着急上火,大声地训斥小锋“笨蛋”“没出息”。后来,小锋在父亲的骂声中不仅没有进步,反而越来越胆小,最后连跨上自行车的勇气都没有了。

小锋最终也没有学会骑自行车。这成了他的一块心病,他始终对学自行车充满恐惧,虽然后来也尝试过几次,但心理的障碍让他每次都无功而返。

失败是令人沮丧的,而别人的讽刺更让人难过。当孩子失败的时候,一句“笨蛋”可能会伤透孩子的心。如果来自失败的打击太多,孩子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自我怀疑,结果就真的成了“什么都学不会的笨孩子”。

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们把一条梭鱼放进一个有许多小鱼的水池里,只要梭鱼饿了,张张嘴,就可以把小鱼吞进肚子里。过了一段时间,科学家用一个玻璃瓶罩住了梭鱼。开始时,小鱼在瓶子外面游来游去,梭鱼就冲上去,企图吞食小鱼,但每次都撞在了瓶壁上。慢慢地,梭鱼的冲撞越来越少,最后,它完全绝望了,放弃了捕食小鱼的所有努力。

这时,科学家取走了罩住梭鱼的玻璃瓶,但这时候备受打击的梭鱼已经没有了斗志。无论有多少小鱼在它的身边甚至嘴边游来游去,它都不会再张嘴。最后,这条可怜的梭鱼就这么活活饿死了。

听了这个故事,也许你会说,这条梭鱼真是笨死了。其实梭鱼原来并不笨,捕食小鱼是它的拿手好戏,它是一条能够独立生活的正常的鱼。可是,无数次的碰壁后,梭鱼开始怀疑自己捕鱼的能力,最后彻底绝望了。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总要经历很多失败和挫折。孩子也一样,当他们去努力尝试一件事情的时候,很可能等待他们的并不是成功,有些时候,需要千百次的尝试和努力。当孩子失败和碰壁的时候,父母应该给他及时的激励,让他们鼓起再试一次的勇气,从而克服困难,获得成功。

春节过后的几天,明明从电视上看到欢庆春节的热闹场面总少不了踩高跷,于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央求爸爸给他买高跷。

爸爸从小在农村长大,对高跷的感情也很深厚,心想让孩子学高跷还可以锻炼孩子的胆量和意志,于是就到市场上买了一副。

爸爸让明明坐在椅子上,很认真地给他绑好了高跷:“好了,站起来吧!”

明明兴奋地想站起来,可是刚一起来,却又坐在了椅子上。

“怎么了?怎么不站起来?”爸爸问他。

“我怕摔倒。”明明回答爸爸。

“没关系,站起来,往前走。”爸爸说。

明明鼓起勇气,晃晃悠悠地站了起来,可是刚迈了一步,就立足不稳,摔了一跤。明明的脸上顿时没有了刚开始时兴奋的表情,取而代之的是一脸恐惧。

“摔跤没什么的,不管是谁,刚开始学的时候都要摔跤,不摔跤是学不会的。来,再试一次!”爸爸鼓励道。

“不用怕,爸爸小时候也是这样学的,鼓起勇气,一会就学会了,继续!”

明明虽然很害怕,但还是默默地点了点头。

“脚下要动起来,看着前方,别害怕。”

就这样,在爸爸的一次次的鼓励之下,明明终于学会了踩高跷。

孩子从小到大,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很多挫折。如果孩子在受挫后得不到适当的引导,常常会失去自信,变得软弱和退缩,而如果得到适当的引导,则会坦然面对挫折,渐渐培养出对挫折的承受力和意志力。

修行课堂

当孩子为“失败”感到恐惧或难过时,父母不应以怜悯的态度对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更不能责骂孩子。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让孩子明白,失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次不行,下次再来,再试一次,总会取得成功。

放开搀扶的双手

现实生活中,有些做父母的对子女过分关心,一切包办,不放心让他们独自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然而,生活自有其发展的客观规律,在风风雨雨的人生路上,每个孩子都要遇到困难和挫折。假如父母大事小事都越俎代庖,那孩子如何能磨炼出坚强意志,如何能培养出百折不挠的抗挫折精神呢?

有这样一篇报道:开学第一天,某小学一男生提出想走10分钟路和同学结伴到学校,其父不同意,非要自己开车送他上学。到了学校门口,父亲目送儿子入校,直到背影消失才开车离去。

此类现象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如孩子值日、学校有远足活动等,家长们通常都是前呼后拥,多方配合……这都反映出一些家长不愿让孩子吃苦的心态。人们时常感叹如今的孩子充满娇骄二气,没有应付困难的能力,没有承担困难的心理素质,更没有“跌倒一百次,还要一百零一次站起”的抗挫折精神。其实原因不在孩子,而在家长的这种保姆式的做法。

杨先生中年得子,高兴万分,对孩子是捧在手里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一步也不让孩子自己走。孩子走一步,他就牵一步,而且总是要求爱人也牵着。自然,两人都觉得这样子最好不过了。

再后来,他不让孩子乱跑,怕被风吹冷,怕被太阳晒黑。他们不让孩子和别的孩子一起玩,怕被带坏了,或者被传染上疾病。他们不让孩子唱,也不让孩子跳……这样的孩子长大了能干什么,不用说也大家也能想到。

在富足的今天,确实没有必要让孩子去经受先辈们所经历过的种种苦难,但是,生活中的某些困难是孩子难得的锻炼机会。只有在风吹雨打中,这些幼苗才能知道什么是困难、什么叫逆境,才懂得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只有鼓励孩子冲破阻力,才能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如果我们硬要去剥夺孩子们这样的锻炼机会和权利,那无疑是在粉碎自己“望子成龙”的愿望。

当然,光靠嘴上教育也不行,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父母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时刻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影响孩子,这样才能使孩子养成做事认真负责的好习惯。另外,还要适当地灌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放手让孩子学着做事。关先生就是这样教孩子做事的。

关先生是一位收藏爱好者,他发现自己的女儿做事非常没有条理,常常是乱放东西,用的时候又拼命地找。为了让女儿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关先生就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有一天,关先生对女儿说:“一个人如果爱好收藏,他就会感到很快乐。”女儿有些怀疑地看着关先生,说:“是吗?那应该收藏一些什么呢?”关先生说:“什么都可以,比如你喜欢画画,那就可以收藏各种美术作品。”女儿说:“那很容易,我会收集好多好多画片的。”

谁知,关先生却说:“‘收’容易,‘藏’就不容易了。”女儿有些纳闷了,问道:“怎么不容易?”关先生说:“‘藏’就是会分门别类,就是要学会条理化。”然后,关先生就给女儿介绍了国际上流行的一种藏书条理化的方法,“资料十进分类法”。这个分类法就是把所有的资料由粗到细分成类、纲、项、目四个层次,每一层次以0到9为记号分成10等份。这样,全部资料便可分得更有条理了。

在关先生的指导下,他的女儿把自己的图书分门别类地整理了一下,并且把经常要使用的书放在比较醒目的地方,把暂时不看的书放在其他地方。如此一来,她就做到了心中有数,在寻找图书的时候非常方便。更重要的是,在关先生的指导下,女儿学会了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让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固然重要,但父母不能指望孩子一朝一夕就学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家长不妨来点小惩罚。如宝宝上幼儿园,忘了带手帕和绘画用具,家长不要为他“雪中送炭”,要让他切身感受丢三落四造成的困扰。这样,他在以后的生活中就懂得多长个心眼儿。

修行课堂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许多父母往往感觉束手无策。其实“束手”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该孩子完成的任务,就让孩子去面对。路毕竟是孩子自己的,放开搀扶的双手吧,摔一两跤没关系。只有今天学会了走,明天才能在人生的路上健步如飞。

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一次,桐桐对爸爸说:“这道题我不会,爸爸您帮我做吧!”

爸爸拿过桐桐的题目:有一个水池,容积是100立方米。进水管的流量是40立方米/分钟,排水管的流量是20立方米/分钟。问如果同时打开这两个水管,几分钟可以把水池灌满?

“来,爸爸教你做。”然后爸爸就一步一步地把解题方法告诉了桐桐。

又过了几天,桐桐让爸爸帮助检查作业并签字。爸爸看了她的作业,发现有一道题做错了。这道题目是这么说的:有一个水池,进水管的流量是20立方米/分钟,排水管的流量是10立方米/分钟。问如果同时打开这两个水管5分钟后,水池里有多少水?

爸爸感到非常奇怪,这和他那天晚上教给桐桐的题是一个道理。于是他问桐桐:“还记得前几天我教你的那道数学题吗?”

“记得。”桐桐干脆地说。

“那你能重复一遍那天的解题方法吗?”爸爸问。

“可以啊。”桐桐一边说,一边拿起笔把那天的题目一步步地解了出来。爸爸一看,完全正确。爸爸感到更奇怪了。

“那你看这道题和前几天那道是不是一样的?”爸爸问。

“这……好像不一样啊。”桐桐若有所思地看了一会,然后一脸迷茫地看着爸爸。

当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求助于父母或家人。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往往为了帮孩子解决问题,让孩子尽快从困境中走出来,重新获得快乐和满足,而不遗余力地帮助孩子想办法,甚至亲历亲为,代替孩子去做这件事情。这样一来,孩子就失去了独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机会,久而久之,就会变得懒于思考,事事依靠父母的帮助才能完成。

不让孩子自己思考,不让孩子尝试着自己去解决问题,就算父母教给他做事的方法,他也不一定能真正掌握。当遇到一些变化时,就会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一个针对中小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这样一个题目:“当你遇到问题或麻烦的时候怎么办?”有70%的学生选择了“找父母或别人帮忙”,而只有30%的学生选择了“自己解决”。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逐渐接触各种人和事物,也势必会遇到一些问题和麻烦。这时候,父母千万不要把孩子的事都揽过来,应该通过对孩子的赏识和鼓励,让孩子自己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和麻烦,逐步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天,小茹从学校回来,愁眉苦脸地对爸爸说:“我们班要组织一次野餐活动。老师告诉我们,所需要的钱都得自己想办法解决,不能向家长要,我该怎么办呢?”

“那你就应该想办法自己解决啊。”爸爸微笑着说道。

“可是我到哪里去想办法啊,我又不会挣钱,不如爸爸你给我点钱好吗?”小茹央求爸爸。

“那当然不行,一定要按老师说的,这个问题自己解决。不过爸爸要提醒你,一定要靠自己的本事去挣到钱,不要想歪门邪道。好好想一想,我相信你一定可以解决的。”爸爸很严肃地对小茹说。

小茹没有办法,只好自己想起办法来。想了很久,她终于想出办法了:她和几个同学在附近的小区收废品,然后卖到废品站,虽然比较辛苦,可是一个星期下来,竟也挣了不少钱。到了周末,他们就高高兴兴地去野餐了。

一个孩子终究得自己去面对问题、面对人生,如果没有足够的适应能力,没有善于思考的头脑,就不能取得发展和进步,也就可能被社会所淘汰。何况有很多问题,父母根本无法代劳。因此,建议所有的父母,赏识并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他们可以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修行课堂

要相信孩子具有的潜力,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鼓励他们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自己去解决问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尊重孩子的隐私

莫莫走在上学的路上,忽然想起昨天晚上的作业忘记放进书包里了,于是急忙往家跑。当他掏出钥匙打开家门,看到妈妈正从自己房间里走出来,脸上带着不自然的表情。莫莫走进房间去拿作业,一推门,愣住了,他看到自己书桌的三个抽屉全部敞开着,自己的日记本、同学们送的生日礼物、贺卡乱七八糟地堆在桌子上。

莫莫非常生气地质问妈妈:“你为什么翻我的抽屉?”

没想到妈妈却比他还生气:“怎么了?我当妈妈的看看儿子的东西还有错吗?”

“可是你应该经过我的允许才能看!”莫莫也毫不示弱。

“小孩子有什么允许不允许?别忘了我是你妈妈,好了,快去上学吧!”妈妈毫不在乎地对莫莫说。

后来,莫莫把书桌上的抽屉都上了锁,就连日记本都换成了带锁的。

一幅四格漫画,配有这样四句话:“你翻看了孩子的书包,”“你偷看了孩子的日记,”“你拉开了孩子的抽屉,”“你却锁住了孩子的心,请尊重孩子的隐私权!”

隐私,是每个人藏在心里,不愿意告诉他人的秘密。人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孩子也不例外。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生活领域、知识、情感都逐渐丰富起来,孩子的自我意识、自尊意识不断增强,原先无所顾忌敞开的心扉也渐渐关闭起来。然而,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孩子正在长大,忽略了孩子也会有自己的秘密,总认为自己是孩子的父母,可以尽情进入孩子的世界、随意闯入孩子的“隐私”,甚至粗暴干涉,拆信、监听、偷看日记等。

如果父母为了了解孩子而偷看孩子的隐私,这往往会得不偿失。事实证明,这样做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孩子会因为自己的隐私受到侵犯而采取更极端的措施将其保护起来,把自己的心紧紧锁闭。

做父母的应该尊重孩子,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隐私世界”。用赏识和尊重换取孩子的信任,让孩子主动说出他的想法,这才是父母应该努力达到的效果。

刘佳上五年级了,他养成了写日记的好习惯。一天,他正在房间里写日记,听到有人敲门:“是谁?”

“是妈妈,我可以进来吗?”“请进!”刘佳一边答应,一边把日记本合起来。

原来妈妈是给他送牛奶来了。“又在写日记啊?”妈妈问道。

“是啊,你可不能偷看哦!”刘佳娇嗔地“警告”妈妈。

“好,妈妈不看。其实妈妈小时候也像你一样,不光要写日记,还要拿个小锁把日记本锁住,生怕别人偷看了我的日记。”妈妈一边抚摸着刘佳的头发,一边说道。

“那有人偷看过你的日记吗?”刘佳好奇地问妈妈。

“没有,他们看我日记上有锁,就知道我不希望别人看我的日记,也就不看了。想想那时候挺好玩的,一把小锁,仿佛锁住了自己的快乐,呵呵。”妈妈笑着对刘佳说。

“我的日记里也有好多快乐。”刘佳对妈妈说。

“我知道,其实妈妈很希望能分享你的快乐,也包括忧愁。不过妈妈会尊重你的意愿,不会偷看你的日记的!”妈妈真诚地说。

“既然妈妈这么说,我倒愿意和你一起分享我的日记了。”

就这样,妈妈既尊重了刘佳的意愿和隐私,又得到了刘佳的信任和爱。

尊重孩子,切实尊重孩子的隐私权,这是密切亲子关系、获得孩子信任的基础。

在生活中,父母要密切注意孩子在态度和行为上的细微变化。当孩子希望自己的房间没有人打扰时,父母就不要随便进入;当孩子希望拥有记录自己秘密的日记本时,父母就不要偷看,更不能采取打骂体罚的方式。

修行课堂

当你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去尊重孩子,孩子也同样会尊重你,从而把你当成他的好朋友。当他们遇到什么事情或者心中有秘密的时候,才有可能主动向你谈起。

记住,你越尊重孩子的隐私,你与孩子的距离也就越近。

不以分数论成败

每个有孩子的人都应该认识到:我们的角色是孩子的父母,不要以家长自居。父母和孩子的沟通是民主的交流、平等的对话,而家长更多的只是要求和说教。

超超的爸爸对他的管教非常严格。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超超的学习成绩不是太好。期末考试时,他的语文只考了80分。

回到家里,爸爸一看到超超的卷子就火冒三丈,大声地训他:“这才一年级就只考80分,以后肯定越来越没出息!考试前你不是说好好复习了吗,怎么还考成这样?”

超超很害怕,小声对爸爸说:“我真的复习了,可是我复习的都没有考到。”

“还敢撒谎,我看你是想挨打!”爸爸根本不听他的解释,把他按在沙发上,狠狠打起屁股来。

超超一边挣扎一边喊:“我真的复习了,我没有撒谎!”可是爸爸根本不信,反而打得更厉害了。超超忍不住哇哇大哭起来。

超超的哭声惊动了院子里的邻居,很多人都跑来看热闹。超超又羞又恼,恨不得找一条地缝钻下去。

自从被打以后,超超越来越不喜欢学习了。他心想:“反正在爸爸的心目中我已经是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了,不如干脆就不学了。”于是他的成绩越来越糟糕了。

孩子都有不足之处,更不可能每个孩子都考第一名,总有孩子会落在后面。当孩子在考试中没有得到预期的好成绩时,他已经非常难过了。这时候,他需要的是父母的宽容和安慰,而不是在他的伤口上再撒上一把盐。

赏识孩子,应该宽容孩子的不足,细心呵护孩子脆弱而单纯的心灵。当他们需要安慰和鼓励的时候,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孩子从父母的宽容中找回重新振作的动力。

如果只是一味地批评甚至打骂,则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消极抵抗父母的责备,逐渐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妈妈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对她说:“你的孩子可能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也坐不了。你最好带他上医院去看看。”回家的路上,孩子问:“老师说了些什么?”她告诉儿子:“老师赞扬了你,说你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我的宝宝进步了。”

第二次,小学老师说:“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考了10分。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障碍,你最好带他去医院查查。”回家的路上,她流了泪,然而回到家,她对儿子说:“老师对你很有信心,老师说你并不是一个坏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一定会赶上你的同桌。”这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亮,沮丧的脸也舒展开来。第二天上学,儿子比平时去的都早。

第三次,初中开家长会时,妈妈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发现儿子在等她,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她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考结束后,儿子被清华大学第一批录取了。他哭着对妈妈说:“妈妈,我一直知道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宽容孩子,体现在父母能够从孩子的不足中看到优点,鼓励孩子克服不足,充分认识并发挥自己的优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因此,作为父母,你应该尽可能多地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在孩子受到挫折的时候,给他们一些宽容和理解,让孩子从中获取无穷的力量,从而扬起生活的风帆,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彼岸。

修行课堂

当发现孩子的不足,比如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者遇到别的挫折时,应该给孩子一些宽容。你可以说:“孩子,你已经很不错了,再努力一点,你会越来越好的。”

当从别人那里听说你孩子有不足时,不要批评和责备孩子,而应该对孩子说:“并没有什么问题,只要努力,你很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