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之一“调虎离山”,自古就被兵家所用,在商场竞争中,如果运用得当,也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狼群为了能够吃到猎物,常常使用“调虎离山”之计。在夜里,狼群为了捕到羊,常常先在离羊群相对较远的地方嗥叫,这样一来,那些牧羊犬就会朝着狼群嚎叫的方向跑去。狼群依靠数量的优势,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把这些牧羊犬咬死。与此同时,另一群狼已向羊群冲去,在没有牧羊犬看护的情况下,就可以对羊群随意捕杀了。
三国时期蜀国军师诸葛亮运用各种计谋打败对手,其中就有“调虎离山”这一精妙计策。
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代虢(陕西宝鸡东),大胜夏侯懋,率军直攻南安城下。城中的安定太守崔谅听说蜀兵包围南安、困住夏侯懋的消息,十分恐惧,立即派4000人马固守安定城池。
这天,忽然有一人从正南而来,说有机密事要告诉崔谅。崔谅询问,这人回答说:“我是夏侯懋将军的心腹将领裴绪,今天特奉都督之命来向您求救,希望您出兵相助。南安形势十分危急,每天都在城上燃放烟火为信号,盼望有援兵前来,然而一直并未见援兵来到。所以,将军派我杀出重围,来到这里向您求救。您可在月色明朗的夜晚前去相救,作为外应。都督见到你们的援兵,必会打开城门迎接。”
崔谅对此人有些怀疑,便问:“你有都督的文书吗?”
裴绪取出文书,向崔谅展示一下,随后命令手下备好车马,急匆匆出城朝天水求援而去。第二天,又有探子来到安定,说天水太守已经起兵救援南安去了,安定也要尽快动身。崔谅与府官商议此事。许多官员都认为:“如果不派兵前去相救,南安必定失守,夏侯驸马也必然会丧命。如果造成这样的后果,便是天水和安定两郡的罪过。所以,我们只能前去相救。”崔谅立即率领人马,离城而去,只留下一些文官守城。
崔谅率领人马向南安大路进发,远远地就看见火光冲天,知道是南安方面发出的求救信号,便催兵加速前进。不料,在离南安大约50里处,忽然听到喊声震天,似乎有敌兵杀来。
不多时,有探马回报,说蜀将关兴在前面拦住了去路,张苞率军从背后杀来。安定将士见到这种情形,吓得魂飞胆丧,抱头逃窜。崔谅大惊,率领手下100多人拼死抵抗,择路逃回安定。刚到城外,尚未得到喘息之机,城上便有乱箭如雨点般射了下来。蜀将魏延在城上大声道:“安定城已经被我们占领了,你们还是乖乖地投降吧!”原来魏延装扮成安定军,在夜里打开城门,使得蜀军杀进城去,占领了城池。
崔谅见势不好,慌忙率军朝天水郡逃去。逃至中途,发现前面有一大队人马列队排开,像是已经等待他们多时的样子。崔谅仔细一看,大旗之下端坐一人,羽扇纶巾,道袍鹤氅,正是诸葛亮。于是,急忙拨马欲向其他方向逃走。这时,关兴与张苞率率领的两路大军刚好赶到,便叫崔谅尽快投降,别再做无谓的牺牲。崔谅见已被蜀兵包围,反抗必定没有好下场,只得束手就擒,缴械投降了。
在夺取安定的过程中,诸葛亮使用了“调虎离山”之计。他调崔谅离了安定,利用的是夏侯懋的身份。在战场上,交战双方进行的是实力与谋略的较量。在魏军一方,由于夏侯懋的无知,使得诸葛亮能够利用他的身份给守城的崔谅施加压力,使他不仅要守住城池,而且还要照顾夏侯懋。在战争危急时,放在第一位的不是双方真实的军事需要,反而,是夏候懋的身家性命。这样,崔谅与诸葛亮作战时难免不违反战争规则,最后被诸葛亮所擒。
从整体布局来看,诸葛亮本想在夺安定时不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损失,因此利用夏侯懋把崔谅调离安定,然后出兵轻取安定,做到不折兵而取得城池。由于“调虎离山”之计被运用得十分精妙,诸葛亮因此轻而易举地达到了目的。
所谓“调虎离山”,其本意有两种:一种是其比喻意,指迫使老虎离开高山,使其技能不能得以施展,然后再设法擒之;另一种是其引申意。指为了乘机行事,设法使他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诸葛亮的“调虎离山”之计之所以能够成功,是由于他对敌方的情况了解得十分清楚。也就是说,要想运用好“调虎离山”之计,首先要做到“了解敌情”。做到这一点,你才能制定出好的计策,发挥更多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