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北大经济管理课
31304800000027

第27章 高效团队的五堂管理课(9)

嘉靖长年服食丹药,性情变得暴躁,喜怒无常,常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动辄鞭打宫女。宫女中,有位叫杨金英的,年近三十,她和另一位年龄较大的宫女邢翠莲一起,带领三四十名宫女干活,每天天色微明时就要起床,到花园中为皇帝采集甘露炼丹。宫女们怨气无处发泄,只好装病。嘉靖对杨金英等人的工作很不满,斥责她们偷懒,还将杨金英、邢翠莲狠狠鞭打了一顿。

祸不单行,杨金英等又犯了一场大错。嘉靖笃信祥瑞,大臣们为了讨好皇帝,不停地进献祥物。其中有一只五色龟,据说是千年神龟,得来不易。世宗命杨金英等人小心看护。可这只五色龟是严嵩党羽赵文华假造的,龟背上的颜色是用颜料染成。放在水中,颜料发散,这只龟也许因颜料中毒,不久就死了。杨金英等发现神龟死了,明白皇帝不可能宽恕她们。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月二十一日凌晨,朱厚熜尚在熟睡,不堪忍受屈辱和迫害的杨金英等人决定趁其熟睡之际用绳子将其勒死。眼看嘉靖就要一命呜呼,可惜在忙乱中杨金英将绳套打成死结,无法勒紧,因而勒了半天也未使嘉靖气绝。这时宫女张金莲见事不好,连忙跑出去告知皇后,皇后急忙带人赶来解救,总算保住了嘉靖皇帝的一条命。嘉靖虽没有被勒死,但早已吓得晕了过去,好长时间才醒过来。之后杨金英等人都被嘉靖凌迟处死。

杨金英等虽尽被杀害,但嘉靖帝也吓破了胆,他立即从乾清宫搬到西苑(今中、南、北海)修道去了,且二十几年再没有回到紫禁城里来。

孟子说得好:“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嘉靖把宫女视为土芥,卑贱如杨金英就可以把他这位皇帝视为仇人;企业管理者把员工视为牛马,卑微的员工就会把这些自认高贵的人管理者视为路人,在工作中自然松松垮垮,没有压力绝对是出工不出力,肯定不会注意细节,企业的执行力将极为低下。

第十节知识管理

1.知识是宝贵的资产

我一直觉得读书是一种存在方式,人活着总要去摄取新的东西以实现新陈代谢。获得新知识实际上是很愉悦而且必要的过程,就像你每天都要吃饭一样。不是说做学者或者做老师才要读书,有可能的话,所有人都应该养成读书的习惯。

——初晓波(北大国际关系学院亚非研究所副教授)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而创新必然与企业的知识资产密切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没有知识资产,企业的创新几乎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知识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不具有独立实物形态、对生产和服务长期发挥作用并能带来经济效益的知识。它是企业创造价值不可缺少的特有资源,是企业知识创新的基础,又是创新产出和创新过程的调节因数。正因如此,通常企业的知识资产一直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

一般一个企业的知识资产包括以下四类:人力资产、顾客资产、知识产权资产和基础结构资产。所谓人力资产就是企业员工所具有的技能、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能力、企业管理能力等一切才能。顾客资产是企业与顾客间的关系,包括品牌忠诚度、信誉度、顾客的消费习惯、顾客资料等。知识产权资产包括技能、商业秘密、商标、版权、专利和各种设计专利等。基础结构资产是使企业得以运行的那些技术、工作方式和程序,这其中包括企业文化、评估风险的方式、管理方法、财政结构、市场或客户数据库等。

根据知识的内在特性,还可以将知识资产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所谓显性知识,是指可以通过正常的语言方式传播的知识。像以专利、科学发明和特殊技术等形式存在的知识,存在于书本、计算机数据库、CD—ROM之中的知识。所谓隐性知识。或称为“隐含经验类知识”,往往是个人或组织经过长期积累而拥有的知识,通常不易用言语表达,也不可能传播给别人或传播起来非常困难。

知识资产作为一种不同于有形资产的无形资产,已经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核心资产,是因为其具有创新性、垄断性、杠杆效应、收益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性等特征。

创新性表现在知识资产的价值来源于其新颖性和创造性,是对已有的公共知识、专业知识的创新和发展。与公共知识、专业知识相比,只有创新性的知识才是稀缺的、能产生极大价值的知识;也只有创新性的知识才能得到保护(如知识产权、特许),使企业形成产品和服务的领先优势。

垄断性表现在知识资产本身是非竞争性的、难以模仿与替代的。知识资产的垄断性是知识的隐形性、组织情境依赖性和“根植性”的体现,这些特性决定了企业的知识资产既难以通过市场公开定价获得,又使其他企业的模仿行为面临高成本约束。换句话说,知识资产在长期积累过程中构筑了天然的模仿壁垒与替代壁垒,使企业的竞争优势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在管理实践中,组织知识的买卖通常只能通过企业兼并或收购业务单元的形式来实现;但是,由于企业文化、惯例和结构等知识资产的影响,这种收购与兼并成功与否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知识资产比其他资产更加重要,还因为其具有杠杆效应。知识资产可以有效地整合、优化、发掘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的价值。可口可乐配方就是知识资产杠杆效应的典型例子,它可以将价值只有几分钱的糖、水、二氧化碳和调味料转化成你愿意支付几元钱的饮料产品。因而,我们可以认为知识资产是超越传统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的“元资产”。“元资产”具有对企业其他资产进行整合、优化和配置的能力,它决定了企业其他资产的增值空间。

收益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是知识资产的又一个重要特性。这一特征与知识资产的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性是密切相关的。在大多数情况下,知识资产的价值特性是潜在的。例如一项新的技术知识的经济价值,只有以某种形式将其商业化以后才能具体表现出来。有些知识资产可能与某一产品的开发制造有关,有些知识资产可能与该产品需求的拓展和维持有关。前者主要有专利权和著作权等,后者主要有商标权和商号等,两者兼而有之的是商誉。然而,所有这些代表未来利益的知识资产的价值都具有高度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难以与特定的收入或确定的期间相联系。

在所有知识资产中,需要着重注意的是核心精英员工的思想、智慧、经验,这类资产附着在这些精英员工身上,独一无二,无法复制,极为宝贵。对这类“资产”,企业要牢牢地盯紧。

秦穆公是一个求贤若渴的国君。一次,西戎的君主听说秦穆公治政有方,就派大臣由余前来观摩学习,同时了解一下秦国这个邻国的国势和动静。秦穆公有意向由余显示宫室雄伟、积蓄富饶,借以炫耀秦国的富强。

不料,由余却说:“这些宫室,如果让鬼神来修造,也会使鬼神劳累不堪。让百姓来修造,只能给百姓带来苦难。”

秦穆公一听,不由暗中敬佩,但他不愿让西戎的使臣占上风,就故意提出带有挑衅性的问题:“中国用诗、书、礼、乐、法度作为治国的依据,却还时常发生变乱,西戎没有这些文明制度,依靠什么来治理国家?”由余笑着说:“您所说的文明制度,正是中国出现变乱的原因所在。上古圣人皇帝创造了礼乐法度,率先示范,躬身实践,也不过达到天下小治的境界。黄帝之后的统治者,越来越骄奢荒淫,依仗着法度的严威,督责他的臣子,臣下无法忍受,就怨恨君主违背仁义之道,结果是上下相互怨恨、相互残杀,以致有灭族之祸。而戎人则不是这样。主上用淳厚的道德对待其臣下,臣下则用忠信的准则事奉主上,一国的政治如同一人之身协调自然,在不知不觉之间,就达到了国家大治,这才是真正的圣人治国之道。”

秦穆公马上就意识到了危机:由余的多智巧辩和政治智慧将成为秦国的大患。大臣献计:送声色犬马给西戎君主,消磨其志气;同时向戎王请求留用由余以离间他们君臣之间的关系;一再延误由余归期,加深戎王的猜忌。穆公照计行事。戎王果然大为高兴,贪恋中原声色,终年不倦。由余回国的请求被一再拖延,直到秦穆公认为时机已成熟了,才放由余西归。

由余归国延迟,戎王对他已失去信任;由余又对戎王迷恋声色的行为,多次进谏规劝,戎王一概不理,君臣之间已形同陌路。由余空有一腔尽忠报国的抱负,却没有施展才干的机会,也不由得心灰意冷。在这期间,秦穆公却多次派人暗中邀请由余入秦,由余感念他一片真诚,又认定秦穆公是有为明君,最终毅然决定背戎降秦,成为秦国称霸西戎的得力臂膀。

由余是西戎的精英官员,作为西戎的竞争对手,秦穆公费尽心机终于将他收入囊中,使其知识资产为己所用。这可以说是最巧妙的一种增强自己的实力的方法了,秦穆公最终能够称霸的确不是偶然的。

《世说新语·容止》中记载: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场景,在满殿的文武官僚中,匈奴使者的眼光最终聚焦到一个普通的侍卫身上,并且判断出这是一个真英雄,其观察力和判断力令人恐惧。拥有这种观察力和判断力的人,该拥有怎样的智慧呢?匈奴单于有了这个人,就能清楚地知道人才之贤愚,如果能够量才使用,匈奴的再次强大将不可避免。这是曹操最恐惧的,所以他立马斩杀了这个人。与秦穆公相比,他显得更果断,但也更残暴了一点。

2.以应用为导向

学习知识不是越多越好,越深越好,而是要服从于应用,要与自己驾驭知识的能力相匹配。

——黄昆(北大知名校友,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

知识是企业宝贵的资产,但获得它却需要不断地学习。

千百年来,经过无数有识之士的强调,学习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大家都肯定的美德而存在了。但在这个美德的背后,却蕴藏着一个致命的问题——为什么学习?以什么样的导向来学习?任何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在学习前都应该好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为什么而学习?这是对学习的一种立意,它决定了你会选择什么样的学习导向。这种立意和导向原本只属于个人的行为,并无优劣之分。但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面对国内外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只能是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学习,以应用为导向而学习。

然而在实践中,不管是个人或是企业,大家往往有意或无意地忽视这种应用的导向作用。许多企业花钱请专家培训员工,课上完事就完了,专家拿钱走人,员工继续原来的工作习气,没有什么大的改变。甚至于全公司集体的学习,大家也都是上完课就万事大吉了。

现在流行一种学习的导向——以考试为导向。在这种导向的驱使下,许多学生学完一门课程,最后却无法把它应用出来。事实上,这是因为他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为了应用里面的料。

有两个学英语的学生,一个只想要通过考试,另一个则想如何真正去应用英语,和外国人沟通。两个学生都通过考试了,也得了很高的成绩。但是最终,那位想如何真正去应用英语的学生,可以很好地跟外国人交流,而只想通用考试的学生遇到老外却无法说出口,成了哑巴英语,有苦说不出,虽然也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和时间,但实际效果却很不理想。

可以想想,有多少都是这种考试导向的学习方法,以这种导向学习,必然是在学英文的时候痛苦万分,结果所得也就是一个分数而已,考完试单字词组就忘了。这就叫作浪费时间。

学习,只有能应用出来,才算是真正地学习。否则就是对资源的巨大的浪费。拿了一张无用的文凭或结业证书,对自己以后的生活却没有帮助。企业的学习也是如此,在集中学习之后,必须要进行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如何与自己的本职工作相结合,提出整改的意见并切实整理、改进,并且有领导的监督和评估。唯有如此,学习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现在还流行一种学习导向:为了学习而学习。这种学习导向非常隐蔽,许多企业管理者看到别的企业在进行学习,感觉自己很落伍,也就随大流地跟着学一下,不管自己的实际组织资源强迫员工学习,其结局自然可想而知。

自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问世后,学习型组织的观念开始广为人知,再加上许多商学院、培训公司和书商的大肆宣传,一时间,在企业中组建学习型团队成了一件很时髦的事情。

为了追随这股潮流,现在很多公司领导在打出建设学习型团队的口号,让自己的员工读书:有的企业要求员工一年读1~2本,总结学习,主管加倍;有的企业要求1个月学习1本书,每周要写心得体会。而员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非常反感这类“洗脑”活动,为应付领导检查,就从网上搜一些心得体会来充数。对此,一些主观心知肚明,反正公司领导者也不深究,大家也就相安无事了:公司领导认为大家通过学习,肯定会有所提高;员工和各级主观则认为领导瞎胡闹、没水平。

实际上,学习永无止境,但是处处都是学习,不必非要通过如此频繁地读书,如此频繁地为了应付而写心得,效果能有多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