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北大经济管理课
31304800000008

第8章 幸福人生的五堂经济课(7)

由于辍学早,李嘉诚青年时基本没受过正式教育,尤其是英语,连26个英文字母都没学全,但他深知在香港做生意,不学好英语,将很难有大出息。经过极为刻苦地学习,他的英语水平甚至比普通的大学生还要高。20世纪50年代他做塑胶花生意时,订阅了好几种全世界最新的全英文塑胶杂志,以便能够掌握最新形势。一次,在外国杂志中,他留意到一部制造塑胶樽的机器,但从外国订制太贵了,于是他凭着自学的英文研制了这部机器,这成为他早年非常得意的事情之一。他又靠着自己当时还很不流利的英文,和外国人做生意,打开了国际市场。短短几年的时间,他就成了享誉东南亚的“塑胶大王”。

现在,年届高龄的李嘉诚仍然坚持学习,当别人向他请教如何决策时,他说:“你自己应该知识面广,同时一定要虚心,多听专家的意见。自己作为一家公司的最后决策者,一定要对行业有相当深的了解,不然的话,你的判断力一定会出错。”从一个街头推销员到今天举足轻重的商业领袖,李嘉诚热爱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效法。

第六,找准自己的定位

对一个新人来说,自己的学历、知识结构、工作经验、职业技能所形成的综合能力,在当前的工作环境中到底能够做什么,最适合做什么?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在团队中,每一个人都要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这样在合作中大家各自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团队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评估自己的综合能力,正是要在这个团体中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找准自己的定位。

这个过程不能急。

第七,坚持不懈,一鸣惊人

对真正有能力的人,在没有用业绩证明自己之前,被人轻看、小瞧不但是人之常情,而且是一种幸运。因为你一旦一鸣惊人,在工作中做出巨大的成绩,以前别人的轻看和巨大的成绩之间的差距越大,别人的心灵震撼就越大,相应地,你的威望就越高。

但在一鸣惊人之前,我们要在选定的目标上持之以恒地走下去,克服急躁、冒进、妄图在短期内成功的心理障碍。

魏武帝曹操刚入官场的经历很值得现在的人们深思。

大学刚毕业的曹操,20岁不到,先是出门“壮游”了一番,归来写了一篇针砭时弊的壮游报告,想上书给朝廷,却被祖父曹腾拦阻下来。曹腾既喜且惧,喜的是孙子小小年纪就胸怀天下、见识过人,很有封侯拜相的潜质;惧的是这孩子如此莽撞,冒冒失失,恐怕要给家人带来祸患。

刚满20岁,曹操被举为孝廉,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主管地方治安工作,正式跨进东汉官场仕途。此时的东汉朝廷,宦官当道,他们的族人在各郡国横行无忌,与之相对应的是标榜名节的“党人”,两派的斗争非常尖锐,政治十分黑暗。

就在正式进入官场前,为了增加自己的知名度,同时也为了向党人示好,曹操请当时的人物评价大师对自己进行品评。太尉乔玄对他说:天下即将大乱,命世之才主能济世,将来安天下之人非你莫属;另一位大师许劭也信誓旦旦地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两个特别的品评一传出去,曹操顿时声名鹊起。

入官场后,曹操雷厉风行。他找来能工巧匠,把破破烂烂的衙门装饰一新,又让人赶制出许多五色棒(一种刑具)悬挂在衙门两侧,以震慑境内的豪强无赖。为了把豪强无赖从普通民众中筛选出来,他又在街巷紧要处张贴告示:“各等人家,无论老幼,一律严禁夜行。凡有犯者,不论豪强,皆棒杀之。”

虽然前期工作做得到位,曹操也显示了自己坚决打击犯罪的决心,但一个地区长期形成的积习不是你喊喊口号、贴贴标语、做做样子就能改掉的。曹操的手下们战斗在第一线,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账,谁能抓谁不能抓,谁能得罪谁不能得罪,全都一清二楚,所以尽管曹操弄得动静挺大,可是数月来,市井街面上一如往昔,虽然没有人来告状,但各种犯罪活动没个消停。曹操决定亲自出马,办一件大案来立威。

曹操带领人马在富人区白马寺附近巡视时,有人强抢民女,他立即下令抓捕。手下人报告说行凶的人是当今天子汉灵帝的红人,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曹操态度强硬:不管是谁,一律带走。这条大新闻马上引来了众多的围观者,审讯时,蹇图十分嚣张,喝问曹操“知罪否”。曹操命令“开打”。一时棍棒交加,不一会儿,蹇图一命呜呼。这个消息震动朝野,平日里横行霸道的权贵们纷纷开始收敛。于是,刚入职场的曹操成为民申冤的降魔剑,令洛阳北部太监贵戚们无比愤恨。

小小北部尉棒杀了皇帝大红人的叔父,汉灵帝很没辙:一边是蹇图的侄子蹇硕,一边是曹操的祖父曹腾,还有曹操的父亲朝官曹嵩,两边都是自己的红人。他不能容忍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在自己眼皮底下掐架。于是,汉灵帝玩起了躲猫猫,不接见、不表态,往死里拖。事情最终以曹家赔偿蹇家20万钱的代价得到了解决。

而那些平日里耀武扬威惯了的豪强权贵们则恨透了曹操,他们通过各种关系向汉灵帝进谗言,希望把他调离。昏聩的汉灵帝听了这些人的话,将曹操调到了远离洛阳的顿丘当了县令。而当时的顿丘,毗邻濮阳,地处黄河主道(东汉时期),濮水沿岸,自然灾害不断,黄河水一来,淹没良田数千,黄河水退去,原本田地标示全无。就这样,高调入职的曹操,还没折腾几天,就遭遇了第一个挫折。

曹操初入官场,雷厉风行,颇有一番西汉酷吏的作风。这种举止虽然令曹嵩气得半死(要他出钱,出了娄子还得他顶着),却在洛阳赢得了民心,获得如潮好评。甚至连曹腾和曹嵩一起夸:虎父无犬子,强祖无弱孙。

而汉灵帝在昏庸中也有几分知人之明,曹操的杀伐决断、不避权贵的行事作风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黄巾起义爆发后,汉灵帝将汉军最后一支精锐部队交给曹操统帅,大概就是在这时候埋下的伏笔。

4.不要原地踏步

什么是“内卷化”?就像我们平常吃的卷心菜向内生长,不易长大,经济角度成过密化。譬如小麦以前一亩地下四到4~5公斤种子,现在技术可以10~20公斤左右,这叫密植。密植恰当庄家就长得饱满;密植过了的话,庄家反而会长得弱,甚至出现“倒伏”现象。因此,内卷化就是指那些表面看起来有发展,而实际没有发展的现象。

——王思斌(北大社会学系教授、系主任、博导)

20世纪60年代末,一位名叫利福德·盖尔茨的美国人类文化学家,在印尼爪哇岛生活过一段时间。尽管爪哇岛的风光如诗如画,但这位学者只是潜心研究当地的农耕生活。他看到的仍是持续了上千年的生产、生活方式,犁耙收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原生态农业在维持着田园景色的同时,长期停留在一种简单重复、没有进步的简单轮回状态。这位学者把这种现象冠名为“内卷化现象”。

此后,这一概念应用到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及其他学术研究中,被称为“内卷化效应”,意指一个体或组织既无突变式的发展,也无渐进式的增长,长期以来,只是在一个简单的层次上自我重复。

观察我们的现实生活,其实有很多这样的“内卷化现象”。

某电视台记者曾到一个偏远山区采访一个放牛的小男孩,留下这样一段经典对话:

“为什么要放牛?”

“为了卖钱。”

“卖钱做什么?”

“娶媳妇。”

“娶媳妇做什么呢?”

“生孩子。”

“生孩子为什么?”

“放牛。”

这段对话,形象地注解了这种“内卷化现象”。放牛的小孩,其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简单循环中,而没有其他的想法,看了这段话已经基本可以确定他未来的生活了。

对于整天在城市中忙碌的人们来说,虽然没有在偏僻的山区里守着一头牛,但在思想上是否就真的超过那个放牛的小孩呢?不见得。

许多人在工作中安于现状,对工作毫无热情,任务不到最后截止日期绝不完成,对职业没有清晰的规划,对前途毫无信心,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浑浑噩噩地过着日子;也有一些人在工作中怨天尤人,似乎天底下所有人都对不起他,一旦面临艰难的任务时,则总是习惯性地推给别人,这实际上都是内卷化现象的折射。

一个人、一个公司、一个社会,一旦陷入这种状态,就如同车入泥潭,原地踏步,裹足不前,每天只是不断地耗费着有限的资源,重复着简单的脚步,浪费着宝贵的生命。这是非常可惜的,也是要力避的陷阱。

在我国,一些民营企业内部实行家族化管理,重要岗位都由自己的亲戚来充任,管理哲学则信奉“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信条,公司管理措施和办法因循守旧。由于效益勉强可以,十几年过去了,厂房依旧,机器依旧,规模依旧,人员依旧,各方面都没有多大变化。企业进入了一种典型的“内卷化状态”。

一些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在经营上居于垄断地位的公司,公司效益还不错,工作任务也十分轻松。于是,从高层领导到普通员工,每天工作处于一种不死不活的状态,上班就是上网、聊天、看报、喝茶,把生命浪费在这些无意义的事情上面。

实际上,更精确地说,内卷化状态实际上只是一种心理状态——平庸,不求上进、拖延、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理状态。生活、工作环境、工作技能等外在因素都只是促成这种心理状态的外在原因,只能起到一种辅助性的作用。对那些有着远大的志向和强大意志力的人来说,不管是爪哇岛原始的农耕生活,还是公司闲逸的工作环境,对他来说,都只是一种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境界,尽管表面上他没有什么改变,但内心已经和前一刻截然不同。

今天的社会,表面上看,正处于高速发展、激烈竞争的时代,但内卷化效应仍然存在于许多人和公司中。因为它和我们心中安逸、拖延的心态紧密相连,许多时候,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进入内卷化状态中。

那么你是否处于内卷化状态之中呢?只要回答下面5个问题就会有答案。

(1)你的心态是否已经习惯了当前的生活、工作状态,而且也不想再改变了,尤其厌恶折腾,未来的日子似乎一眼都能看到头了,开始把希望放在下一代身上?

(2)你是否已经毕业很多年,但是工作能力仍然没有太大的提高,对人生、职业的规划仍然是一团乱麻,碰见什么就干什么?

(3)你是否已经毕业很多年,但还是在同一个岗位上,薪酬、岗位内容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4)和你同时毕业的那些同学们相比,你是进步了,还是原地不动?

(5)你是否开始承认自己就这么大的出息,开始有点认命了?

这些问题如果你的回答全部肯定的话,就说明你已经开始倾向于内卷化了。这个时候,我们就该好好思考一下自己当前的心理状态和职业规划了。为了避免内卷化效应对自己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立志

不要以为自己已经工作了很多年就不需要立志了。

内卷化效应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当前自己几乎没有真正的志向,无法将自己的精、气、神凝聚在一起,才形成了这种“思想平庸,得过且过”的状态。如果能够真正地立下大志,顿时风云变色,你的精神风貌、工作态度、工作方法也将随之迅速改变,即便暂时不能提升,但只要积累下去,改观将很快出现。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年轻时不爱读书,却喜欢四处游历,观赏天下名山大川。由于父亲健在,颇有家资,他成婚后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即便有了两个孩子(就是唐宋八大家的苏轼、苏辙),也没干点正经营生,与当时大部分有钱人家的子弟一样,仍然喜爱四处闲逛,壮游天下。

25岁那年,苏洵被史彦辅和陈公美两个喜爱壮游的朋友拉着,把峨嵋山玩个里外透彻。途中,他们听说西北数百里外的岷山也很壮美,于是再去岷山游历,这么一转悠半年过去了。饱览岷山秀色之后,苏洵回来歇了几天,发现妻子面带忧虑,只是不愿形诸言表。原来苏夫人虽然并不指望自己的夫君能够光宗耀祖,却对两个儿子抱有很大期望,终日教他俩读书认字,却又自叹精力不足,而两个孩子也非常聪明,学得很快很认真。苏洵从自己的妻子和两个儿子身上,看出了自己的顽劣和不足,他意识到自己如若继续“壮游”下去,将来可能会一事无成,落到让儿子们耻笑的境地,这才认真琢磨起自己和家庭的未来。

不久,苏洵的母亲不幸病故,二哥苏涣从外地赶回家为母亲守丧三年,兄弟两个到了一起,免不了聊起各自的前途。苏涣有意问道:“三弟啊,你游历了那么多的名山大川,能不能写点文章,让我看看这纸上山川如何雄秀奇美啊?”这一下真的把苏洵难住了。尽管他满脑子都是锦绣河山,却不知如何将它写到纸上,想画画不成,想写写不出,这种感觉令他十分尴尬和痛苦。

苏涣见状并没有多说,略转话题:“三弟,你别着急。哥哥我有一件心愿,想请三弟帮助圆了。”

苏洵问:“什么心愿?”

“我们苏家先人原是很有一些来历的,可自大唐以来,我们只知眉州刺史苏味道是我们的先人,往后就语焉不详了。从下往上推,也只知道祖父叫苏杲、曾祖叫苏祜。三弟既然喜欢周游,何不找些老人聊聊,再去查查别人的族谱,把我们苏家族谱编出来呢?”苏涣慢慢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