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是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用关系。它的客观性表现在: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人的需要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故选项AC正确。价值的主体性表现之一就是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是否具有价值以及具有何种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所以排除选项B。发现、利用客体的价值,改造客体实现主体的价值目标,体现了主体的能动创造性。因此,排除选项D。
此知识点近十年来未考查过,但属于理解记忆的重要知识点。
25.【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理性因素一般是指人的意识中理智、认知、理性和逻辑思维因素,它在认识过程中起指导、解释、预见和逻辑加工的作用,简言之,在认识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意识中的非理智、非认知和非逻辑因素,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它对认识过程起着动力调控作用,制约认识活动的发生或停止,推动、激发或抑制人的认识能力;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受理性因素的制约。所以,选项ACD正确,选项B观点错误。
此知识点在2004年分析题第34题考查过。
26.【答案】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及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中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其中,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所以选项BCD正确。科学属于社会意识方面的内容。所以,选项A错误。
此知识点在2001年(文)多选题第17题考查过。
27.【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的实践本质”。
社会起源于劳动,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的运动方式,故选项A正确。物质实践决定观念,生活决定意识,实践是社会意识的根源和动力。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指明了社会生活的客观物质性和特殊本质,所以选项B正确。社会是人自己创造的,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发展的过程,所以选项C正确。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是社会行动的规律,它不存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之外,而是内在地存在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中,所以选项D正确。
此知识点近十年来未考查过,但是这个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观点,因此,应该引起考生注意。
28.【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规律及其特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
社会历史是由人和人的活动构成的,没有人的创造性活动,就没有社会历史及其发展。社会规律正是形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之中,人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认识、利用和驾驭社会规律,从而加速或减缓社会的发展,所以选项AD正确。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只能认识、利用规律,但是不能改变规律,社会规律也是如此,所以选项B错误。实践是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社会存在和运动的方式。社会规律不存在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之外,而是存在并实现、体现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之中,所以选项C错误。
“社会规律及其特点”这个知识点在2000年(文)辨析题第30题、2006年多选题第18题考查过;“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在2002年(文)多选题第17题考查过。
29.【答案】A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产力标准的依据及意义”。
所谓生产力标准是指,是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是判断一切政党的路线、方针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是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所谓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允许生产力以过去没有的速度和规模迅速发展,发展先进生产力,大大提高生产率。所以正确答案为选项A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判断制度进步优越与否的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所以选项C错误。判断社会制度先进与否是根据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来判断的,故排除选项D。
此知识点近十年来未考查过。但生产力标准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考生对这个知识点要给予充分重视。
30.【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社会发展离不开人的活动。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是人的活动的历史,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人类承担的。没有人的活动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因此,选项A正确。历史的参与者和创造者是有区分的。凡是在社会中从事一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而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参与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活动的人们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故选项B错误。社会发展的程度、规模、状况制约着人的活动,人既是“剧中人”,又是“剧作者”。所以,人的活动离不开社会发展。所以,选项C正确。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所以排除选项D。
此知识点近十年来未考查过,但属于重要的知识点,作为选择题准备即可。
31.【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知识的运用。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包括:社会发展的目标是满足人类的需要;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还应考虑后代人的需要,不应牺牲后代人的需要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和资源,使经济发展能持续下去。它体现的哲学意义包括:社会发展是人类和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一旦和谐关系遭到破坏,社会发展将出现灾难性后果;社会发展是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在社会发展史上人类无疑应该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但同时要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所以要正确处理人类社会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把它们结合起来,所以选项ACD为正确答案。人可以认识自然,并改造、利用自然,但人类不是自然的主人,人类要和自然和谐相处,所以选项B错误。
此题是综合类型的题目,题目类型同第25、26、27题。
32.【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个人离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就不能取得任何的业绩。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包括: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所以选项ABC正确。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所以选项D错误。
此知识点在2003年不定项选择题第17题、2004年多选题第16题考查过。
33.【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杰出人物对人民群众具有指导、教育、动员和组织作用,群众需要杰出人物;另一方面,杰出人物又离不开人民群众。杰出人物来自人民群众,代表群众,依靠群众才能取得成功,他们的业绩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故选项ACD为正确答案。选项B观点错误。
此知识点近十年来未考查过,作为选择题掌握即可。
34.【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一个民族之所以做出这种或那种选择,一是取决于民族利益,民族利益是一个民族进行历史选择的直接动机;二是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对这种把握程度,直接制约着其历史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方向;三是取决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从对这种认识中获得“历史的启示”。故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ACD。选项B明显错误。
此知识点在2002年(文)不定项选择题第17题、2006年多选题第18题考查过。
35.【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的本质”。
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特定的具体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具体的特殊本质;二是人的社会性是发展着的,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社会形态和社会关系的变化,人的本质也在不断的变化。据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C,排除选项D。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属性,但是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前提属性。所以,排除选项B。
此知识点在2001年(理)不定项选择题第18题考查过。
36.【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人的社会关系包括经济、政治、思想关系和各种具体的关系。现实的人总是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活动着,都在不同方面和程度上体现着人的本质。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社会关系也在不断的变化,所以人的本质也是不断变化的,故选项AD正确。选项B属于抽象人性论的观点,是错误的。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因此,只有以生产关系为基础全面考查人的社会关系,才能把握人的本质,故选项C正确。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ACD。
此知识点在2001年(理)不定项选择题第18题考查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
任何商品都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其中,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故选项D为正确选项。选项A是货币的价值尺度;选项B是电脑的构造;选项C是电脑的功能,均与题意不符,都是错误选项。
本题所属的知识点是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此知识点2000年(文)单选题第4题、2000年(理)单选题第4题、2002年(理)单选题第4题考查过。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都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反映。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贯穿于简单商品经济的始终,所以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故选项A为正确选项,而选项B、C、D为错误选项。
本题所属的知识点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此知识点2002年(文)单选题第4题考查过。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该矛盾的客观基础是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解决只能通过商品交换。只有当商品卖出去了,实现了价值,私人劳动才能成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故选项C为正确选项。选项A、B、D仅仅是在为商品交换准备必要条件,尚未能体现出个人劳动的社会性质,故均为错误选项。
本题所属的知识点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此知识点2002年(文)单选题第4题考查过。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货币与商品的对立。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活动发展的必然要求。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过程,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过程,货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货币的出现,使商品的使用价值表现为商品,而价值则表现为货币。于是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就外化为商品与货币的对立,故选项C为正确选项。选项A是商品的内在矛盾;选项B是社会各类劳动的比较;选项D是社会的阶级矛盾,都与题意不符,均为错误选项。
本题所属的知识点是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此知识点1999年(理)单选题第5题、2000年(文)不定项选择题第19题、2002年(理)单选题第5题、2005年单选题第5题考查过。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货币的本质。
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表明,货币的产生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活动发展的必然要求。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但又不是一般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在于它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它的价值直接被社会承认,是社会价值的代表。货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选项D与题意相符,故为正确答案。选项A、B、C均为错误选项。
本题所属的知识点是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此知识点1999年(理)单选题第5题、2000年(文)不定项选择题第19题、2002年(理)单选题第5题、2005年单选题第5题、2007年单选题第5题考查过。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商品价值的构成。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w=c+v+m,其中c是旧价值的转移,v+m是工人劳动新创造的价值,v是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自身价值,m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剩余价值,故选项C为正确选项,而选项A、B、D均与题意不符,故为错误选项。
此题所属的知识点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此知识点2008年单选题第5题考查过。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个别资本家由于采用新技术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这一部分剩余价值就是超额剩余价值。当新技术一旦普及,超额剩余价值就转化为相对剩余价值,故选项D为正确选项。选项A、B是超额剩余价值的条件;选项C是绝对剩余价值的条件,都与题意不符,均为错误选项。
本题所属的知识点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此知识点尚未考查过,但属重要知识点,不排除考试的可能性,考生应多加注意。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超额剩余价值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