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转变关于发展的传统观念。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第二,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第三,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相关知识。
回答第一问先分析材料,材料1、2、3反映了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比较少,且浪费现象相当严重;我国单位能耗产生的GDP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能源利用率比较低;在粗放式发展的过程中还导致了严重的污染问题。资源环境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从其对资源、环境、国际竞争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对于第三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途径,应从三个方面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是转变关于发展的传统观念,二是建设生态文明,三是发展循环经济。
此知识点2007年分析题第37题考查过。
18.【参考答案】
(1)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
二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
三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作为社会建设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后,还要继续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和谐社会的相关知识。
第一个问题是和谐社会的目标或内涵特征,要重点掌握。第二个问题分三个层次来回答,第一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第二是和谐社会与三个文明之间的关系;第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要把此题回答完整,考生需要对教材中重要的理论观点熟悉掌握,并能结合材料分析和回答。
19.【参考答案】
(1)材料1显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领导全国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我国经济仍然保持高速增长,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也正是由于我们发展很快,在短短的几十年中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历程,时空的急剧压缩也使我们在发展中积累下来了一系列不和谐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在经济发展中,人与自然发展不和谐,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人与人之间不和谐,贫富差距拉大的幅度过快过大,在我国社会总体形势平稳的同时,一些不稳定因素还长期存在并有所增加。此外,我国还存在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区域发展不协调,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在当前比较突出,等等。
(2)材料表明,诸多问题都是在发展中产生的,但同时也表明,我国之所以能够维护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又是发展的结果,因此,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仍在发展,必须通过科学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第一,用科学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面对这些不和谐问题,应该用科学发展的方法予以解决,这既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中经过艰辛探索所积累的一条成功经验,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
第二,用科学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必须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推进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这样才能推进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三,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只有使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党执政兴国才有稳固根基,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才有雄厚基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有现实可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有根本前提。
【思路点拨】
本题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实际上考查考生的归纳能力。考生要归纳这些材料表明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如果考生连材料都读不懂的话,下面要考的知识点就会茫然无知,很难进行针对性的回答。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其他社会问题的关系,其实是让考生回答解决材料中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主要措施。需要考生把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相关知识点融会贯通,归纳总结,才能把第二问回答好。
20.【参考答案】
(1)首先,从总体上看,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发展教育也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其次,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增强中国综合国力的两个重大战略,实施这两大战略,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所以,必须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通过优先发展教育,进一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就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教育是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对全体国民,对国家和民族现在和未来具有重大影响的公共事业,积极解决好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首先发展教育,通过优先发展教育来进一步推动社会和谐。
(3)优先发展教育是贯彻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反映,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决定了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首先,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这两个战略的实施必须依靠教育的优先发展。其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只有通过优先发展教育才能够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最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就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推进文化建设也需要优先发展教育。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相关知识。
从材料1可以看出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根据其重要性我们可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由其在民族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这就要求优先发展教育。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可以进一步分析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性。
本题所属的知识点是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此知识点尚未考查过,在复习过程中应引起注意。
21.【参考答案】
(1)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和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优化教育结构。要坚持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形成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第三,推进教育改革创新。要着眼于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第四,坚持教育公益性质。政府负有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必须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规范教育收费,健全公共财政投入和保障机制,为全体国民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2)教育优先发展的主要措施有:第一,在全国城乡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第二,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深化职业教育管理、办学、投入等体制改革,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第三,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3)以人为本要求教育要公平,一切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需要出发;通过教育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并不断发展人自身,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特别要切实加强德育工作,把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要位置,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相关知识。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教育需求旺盛,但是办学条件及财政投入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需要加大教育投入,优先发展教育,坚持教育公平,那么就应当从坚持以人为本、公平以及教育的公益性质出发,采取相关的措施来保障公平教育的实施。从材料5中可以看出优先发展教育的相关举措。
本题所属的知识点是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此知识点尚未考查过,在复习过程中应引起注意。
22.【参考答案】
(1)党内的矛盾,是中国社会历史特点的集中反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都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他们是进行革命的主力军,但由于中国工业不发达,工人阶级的人数很少,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要发展壮大,不能不从农民、小资产阶级的革命分子中吸收党员,这一方面壮大了党的力量,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把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带到党内来。这就导致党内主要的和本质的矛盾,是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其中最主要的是无产阶级思想与农民、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矛盾。
(2)为消除党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中国共产党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这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毛泽东建党思想的一条重要原理。
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因:第一,这是由党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党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的国情,以及吸收大量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入党的现实,使得中国共产党必须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第二,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归根结底,是由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要求所决定的。倘若党不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去改造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党的先进性就没有思想基础和保证,党的正确路线就难以正确地贯彻执行。同时,对无产阶级政党来说,思想上的统一也是实现党的组织统一的基础。总之,忽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就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能正确执行党的路线,不能完成党的政治任务。
(3)新时期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第一,要始终抓好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这个基础工程,坚持不懈地提高党员素质。第二,要紧密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和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实践,使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的检验。第三,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思路点拨】这几个材料环环相扣涉及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中国共产党自身构成状况,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状况,这种状况导致了什么不良情况,为消除这种不良情况需要采取什么措施等。明白了这条线索,再结合党的历史及现实来回答就比较容易。注意在回答第二问提出的原因时,除了从中国的国情回答外,还要抓住党的先进性这一点来阐述,这一点是考生容易忽视的。考生要抓住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的特点、方法等关键知识点,围绕几个关键点进行论述就会言之有物,有的放矢。回答第三问,考生结合大纲解析上的基础知识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