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关系网
31319200000011

第11章 练礼仪——你的形象价值百万

学会礼貌待人是被我们反复强调的一个为人处世的原则。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一个人不懂礼貌,缺乏礼节修养,就很难有好朋友、合作伙伴,做起事来也会寸步难行。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传统上注重礼尚往来。“仁、仪、礼、智、信”,其中“礼”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影响深远,备受推崇。懂礼节,不仅要会打招呼、知道尊重对方,还包括在做人过程中必须顾及对方面子,在做事过程中采取符合人情常理的方法,从而让你的关系网络变得更通达。

1.良好的第一印象是最佳名片

“第一印象效应”在人际交往的首要作用是使自己的形象能够鹤立鸡群,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良好的第一印象是最佳名片,尤其是在初次见面的时候。我们的表情、体态、仪表、服装、谈吐、礼节等形成了对方对我们的第一印象,如果别人和你在一起的时候能够感觉到快乐、自然、舒服,那么他们大多会主动地关心你并乐意为你效劳。这其中,得体的仪表举止会为你加分不少。这些方面看似是生活中的小节问题,但如果处理不当,也影响到你的社交形象。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第一印象的形成是非常短暂的,只有几秒到几十秒之间。辛纳·左宁博士在《沟通》一书中曾有这样的记述:“当你在社交场合遇到陌生人时,你应该在最初几分钟把注意力集中到他的身上。很多人的际遇会因此而改变。”因此,最初与人交往的时候,一定要先给他人留下一个深刻的良好的第一印象。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也是习惯于凭借着第一印象来给新结识的人进行定位。晚清名臣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个识人高手,他往往只要见人一面,就能对其人判断出个子丑寅卯来。

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当时,李鸿章带了三个人去见曾国藩,请曾国藩给他们分派职务。不巧曾国藩散步去了,李鸿章示意那三个人在庭外等候。

不久,曾国藩散步回来,李鸿章说明来意,请曾国藩考查那三个人。曾国藩说:“不必了,面向门庭、站在左边的那位是个忠厚人,办事小心,让人放心,可派他做后勤供应一类的工作;中间那位是个阳奉阴违、两面三刀的人,不值得信任,只宜分派一些无足轻重的工作,担不得大任;右边那位是个将才,可独当一面,将来作为不小,应予重用。”

李鸿章很吃惊,问:“还没有考查他们,您是怎么得出结论的呢?”

曾国藩笑着说:“刚才散步回来,见厅外有三个人。走过他们身边时,左边一个低头不敢仰视,可见是位老实、小心谨慎的人,因此适合做些后勤供应一类只需踏实、无须多少机变的事情。中间那位,表面上恭恭敬敬,可等我走过之后,就左顾右盼,可见是个阳奉阴违的人,因此不可重用。右边那位,始终挺拔而立,如一根栋梁,双目正视前方,不卑不亢,是一位大将之才。”

曾国藩所指的那位“大将之才”,便是淮军勇将、后来担任台湾巡抚、鼎鼎有名的刘铭传。

以上例子中,曾国藩凭一面之缘就给这三个“应聘者”定了性,我们在佩服曾国藩慧眼识人的同时,也不得不感叹: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实在太重要了!当时,假如刘铭传不注意个人形象的话,曾国藩也极有可能错过这匹千里马,从而使其失去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这样刘铭传也就难以名垂青史了。

人际专家忠告

心理学家把第一印象的影响称为“首因效应”,通俗地讲,也就是最初的印象会影响到后来的效果。生活当中,在我们评价某个人的时候,第一印象所起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给他人留下良好而深刻的印象呢?其实,我们应从着装打扮、言语谈笑、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出发来培养自己。

但是,我们不要突然改变自己的性格,不要摆出虚假的姿态。只要保持真我——最佳状态的真我——就足够了。事实上,你已有了给别人留下良好印象的神奇力量,因为没有人比你自己更能把自我表现得更出色,从而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

2.礼尚往来,有情有义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传统上注重礼尚往来。朋友之间,你来我往,送点礼物,都挺正常,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因为在中国,这是人际交往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人际交往中,尽管礼尚往来是原则,但最重要的学问在“送”字上。礼送得好,送得巧,你的才智将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如果你一时糊涂,则可能落得个鸡飞蛋打。

但是,中国人比较讲求面子,别人带来东西你却不收,别人觉得你不给面子。随后,你再让他拎回去,更是驳他的面子了。怎么办?别人是一番诚意,盛情难却,你可以暂时收下,待日后回访时,再带上一份更重的礼物。这样,来来往往,朋友之间的联系才会越来越密切。

下面看看几个巧妙送礼的例子:

老邱想给一个朋友送点土特产,以联络联络感情。想来想去,他想到了好由头:“老家来人,捎来点土特产,东西不多,也没花钱,分点给你尝尝鲜……”朋友觉得老邱这人很够意思,盛情之下就收下了礼物。

张某有事,想求柳局长办。于是,想送点礼物疏通一下关系,但又怕柳局长拒绝,驳了自己的面子。张某的爱人与柳局长的爱人同是一家工厂的工人,两人关系挺好。张某便在夫人身上做起了文章,他让爱人带着礼物去拜访柳局长。果然,对方把礼收下了,事也给办了,两全其美。

有位学生一直想回报老师的栽培之恩,但苦于没有机会。一天,他偶然发现老师家的字画竟是一幅赝品,跟屋里雅致的陈设不太协调。正好,他的朋友是个收藏爱好者,手中有几幅宋代名家的珍品字画。他马上买了一幅字画,主动送到老师的家里。老师尽管口头说“不要”,但还是心爱地收下了。这位学生送礼回报老师的目的终于达到了。

看来,求人办事总免不了要送别人一些礼物。礼物,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可以说得上是情感的体现。礼物不在多少,但它多少具有把长时间没有交往的空缺填补一下的功效。

另外,随便提一句,若礼送的时机合适,地点得当,会使一般的礼品产生特殊的精神价值,使受礼者格外受感动。人们常说的“雨中送伞”、“雪中送炭”,就有这个意思。

其实,送礼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我们为何要送礼?要么是求人办事,要么就是沟通感情,为以后的需要做好准备。送什么礼品好呢?这个你可得反复斟酌。我们应做好以下几点:

(1)选择好送礼的时间

送礼时间对送礼效果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什么节日就需送相应的礼品,收礼人是要办婚礼还是举办生日宴会,你就需针对不同的情况送上相应的礼品。如能送礼得当,你必获得极佳的效果。

(2)送礼物要把握时机,注意场合

同样的礼物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里所体现出来的价值是不一样的,送礼物选准时机,可以使对方产生雪中送炭的感觉,而时机、场合选择不对,对方可能会感到你多此一举,过于势利。

(3)知己知彼,才好出手

首先你得了解收礼人和其家属的喜好等,尤其一些特殊情况不可疏忽。一般地,不管是商务礼品,还是亲情礼品,收礼人必须考虑,收礼人的家属也得考虑到,因为如果你能考虑到其家人的喜好,一定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送礼的满意度。

(4)走出礼越重表达的情谊越深的误区

有人认为,礼越重表达的情谊越深,实则不然;还有的人认为“礼多不嫌”……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对送礼的误解。礼物的意义在于,它传递的是一种敬意和问候,是将自己想与对方交好的信息透露,所以送礼的重点是心意,心到是目的,而送礼只是方式和手段。

人际专家忠告

在人际关系中,朋友互帮互助,讲究礼尚往来是对的,但凡事都要讲个度,不要超过某种度,否则会适得其反。然而,有些人偏偏爱“打肿脸充胖子”,自认为自己特有本事,只要朋友一相求,立刻拍胸脯:“包在我身上。”更有甚者,明知自己办不成,硬往自己身上揽。比如,蒋干就太自不量力了,不光劝降周瑜不成,居然还上了人家的当。

3.人靠衣裳马靠鞍

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在初次交往中仪容仪表十分重要。人的第一印象主要体现在衣着穿戴方面,其次才是言谈举止。可见,衣装对于沟通有着多么大的影响力。一个人如果蓬头垢面、衣冠不整、邋遢不堪,这样的“容”,虽说不一定会给人家留下不好的印象,但起码使人感到不舒服。

有的人生性散漫,懒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考虑自己的服装。有时,一件外套一穿就是一个月,袖子和领子上积了一层厚厚的污垢,但是他们习以为常了,照样穿着出门、上街、逛商店、会朋友甚至出席宴会。他们认为:衣服只不过是御寒的工具,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心思。这种想法就是大错特错了!

怎样讲究仪容仪表,以利于交往呢?人靠衣裳马靠鞍,三分娘子七分妆。众所周知,讲究仪容美,实际上就是如何打扮好自己。

一个人的服装代表着这个人的形象,别人可以通过这个人的穿戴来推断当事人的文明程度、精神状态等,切不可等闲视之。一位英国美学家夏夫长博说:“凡是美的,都是和谐的和比例合适的。”怎样打扮才能算是“和谐”和“比例合适”的呢?它包括几点:打扮要与个人的体征相协调,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符合职业身份,符合单位形象,符合你的个性。

美国的心理学家雷诺·毕克曼曾经分了两组人员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首先在纽约机场和中央火车站的电话亭里,在任何人都可以看到的地方,放置了一枚硬币。一旦有人进入电话亭,约两分钟后他就派人去敲电话亭的门说:“对不起,我在电话亭里遗失了一枚硬币,不知道你看到没有?”结果,着装整齐的第一组询问者询问时,退还硬币的比率为77%;而紧接着,着装寒酸的第二组询问者询问时,退还硬币的比率为38%。

通过以上实验分析可见,人的着装会直接影响到沟通的效果。进入电话亭里的人在被着装整齐的人询问时,可能会察觉到他们对自己说了很关键的话;而面对着装寒酸的人,不想去理会对方的质问。因此,人的着装不仅影响到对方的视觉愉悦度,还会影响到对方的心理。

在现实生活中,尽管有些人仪态不错,但品德(属内在美)不好,个别人甚至表面上浑身珠光宝气,实则尽干些坑蒙拐骗偷的事,为世人所不齿。因此,仪态美只有与其他外在美一致,并与内在美和谐统一起来时,才能获得别人的肯定与认同,才有好的人缘。

总之,在人际交往、与人沟通的场合,尤其是有许多陌生人的场合,一定要注意仪表风度,充分利用第一印象来帮助我们完成漂亮的自我推销。尽管这种印象并不准确,可对我们来说总是有益的。

人际专家忠告

在我们可以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的所有元素中,最容易变更的就是衣装,最讲究技巧的也是衣装。得体的穿着讲究和人本身的身材、年龄、性格等相和谐,同时也要讲究与场合相和谐,在不错的基础上再讲究搭配的技巧。根据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有技巧地打扮自己,这样可以让自己脱颖而出。

4.行为举止要不失身份

在交际中,一个人的长相好,也善于打扮,其外表给人的印象的确不错。但是,如果这个人举止粗野,人们就会对他产生反感。人不仅要有个好的体形,更重要的是,要有个优美的姿态,行为举止要与自己的身份相符合。

我国古人就提出了“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的审美要求。正确而优雅的举止,可以使人显得有风度、有修养,给人以美好的印象;反之,则显得不雅,甚至失礼。可见,行为举止,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体现,是一个人自身素养在生活和行为方面的反映,也是映现一个人涵养的一面镜子。同时,言谈举止成为影响办事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风景秀丽的某海滨城市的朝阳大街上,高耸着一座宏伟的楼房,楼顶上“远东贸易公司”六个大字格外醒目。某照明器材厂的业务员金先生按原计划,手拿企业新设计的照明器样品,兴冲冲地登上六楼,脸上的汗珠未及擦一下,便直接走进了业务部张经理的办公室,正在处理业务的张经理被吓了一跳。

“对不起,这是我们企业设计的新产品,请您过目。”金先生说。张经理停下手中的工作,接过金先生递过的照明器,随口赞道:“好漂亮呀!”并请金先生坐下,倒上一杯茶递给他,然后拿起照明器仔细研究起来。金先生看到张经理对新产品如此感兴趣,如释重负,便往沙发上一靠,跷起二郎腿,一边吸烟一边悠闲地环视着张经理的办公室。

当张经理问他电源开关为什么装在这个位置时,金先生习惯性地用手搔了搔头皮。好多年了,别人一问他问题,他就会不自觉地用手去搔头皮。虽然金先生作了较详尽的解释,张经理还是有点半信半疑。谈到价格时,张经理强调:“这个价格比我们预算的高出较多,能否再降低一些?”

金先生回答:“我们经理说了,这是最低价格,一分也不能再降了。”张经理沉默了半天没有开口,金先生却有点沉不住气。不由自主地拉松领带,眼睛盯着张经理,张经理皱了皱眉:“这种照明器的性能先进在什么地方?”

金先生又搔了搔头皮,反反复复地说:“造型新,寿命长,节电。”张经理托辞离开了办公室,只剩下金先生一个人。金先生等了一会儿感到无聊,便非常随便地抄起办公桌上的电话,同一个朋友闲谈起来。这时,门被推开,进来的却不是张经理,而是办公室秘书。

在上面这个案例中,就因为业务员金先生一些不雅的举止影响了沟通的效果。案例中金先生搔头皮是不自信、说谎的表现,再加上其他的粗俗行为,直接导致对方放弃了这笔业务,从而让一笔到手的大单飞掉了。可见,很多时候企业的失败并不是产品缺乏竞争力,而是在与客户打交道的时候,不遵循礼仪规则,行为举止与自己的身份严重不协调,缺乏沟通的技巧,从而导致生意的失败。

人际专家忠告

良好而优雅的行为举止是文明礼仪的要求,不仅体现了内在涵养的深厚,更是对他人的尊重。爱默生曾说:“优美的身姿胜过美丽的容貌,而优雅的举止又胜过优美的身姿。优雅的举止是最好的艺术,它比任何绘画和雕塑作品更让人心旷神怡。”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成败,它甚至比一个人的内在品质更容易引人瞩目。米德尔顿大主教告诫人们:“高贵的品质一旦与不雅的举止纠缠在一起,也会让人厌倦。”可见,行为举止直接影响到人际沟通的成败。

5.彬彬有礼更有“理”

中国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国文化讲究含蓄,也特别讲究礼节。人与人之间相处圆满的最好方法,其实,就是讲究礼貌。见面打招呼、问好是人之常情,更是搞好人际关系的基础。特别是对初次见面的人来说,通过向对方问好可以增加亲近感、拉近彼此的距离,这样双方有了融洽的关系,才能进一步合作、办事。

在人际交往中,彬彬有礼,代表尊敬、尊重、亲切、体谅等意义,同时,也表现出个人的修养。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难免发生矛盾。只要礼貌待人,就可以化解矛盾,避免冲突;如果不讲礼貌,往往会激化矛盾,加剧冲突。

在现实生活中,要做到彬彬有礼,一定要从对他人的关心出发。如果随时随地贯彻关爱他人的精神,那么社交时,你就自然能以礼貌的态度与人交往。

如果能身体力行,适当地做到多礼,必然人不怪,必然会大受欢迎。所以,彬彬有礼的风度,不但能成为你最高贵的饰物,同时,还能赐给你最佳的人缘。

李锋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在他家住的十二层楼里,住着上百户人家。李锋每天出门见到周围的邻居都会热情打招呼,甚至他连对方的姓名都不知道,也恳切地叫叔叔、阿姨。

有一次,李锋和几个同学骑车郊游。没想到刚走到半路,他的自行车就出了故障。大家朝四周看看,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根本找不到修车的地方。一时间,众人急得团团转。

这时,正好一辆汽车从他们身边开过去。突然,车子倒回来停住了,司机从里面走下来。“李锋,怎么回事,遇到麻烦了吗?”那个司机关切地询问。

当时,李锋只觉得对方眼熟,但是记不起是谁?司机好像看出了李锋的心思,就对他说:“我是八楼的张叔叔啊!”李锋恍然大悟,急忙向对方说明了自己的情况。司机爽快地说:“这好办,我帮你去修。”说完,司机把自行车放在车后厢,到十几里外的地方把车修好了,然后又给李锋送了回来。

就这样,李锋因为见面主动和别人打招呼,使自己成为一个极具亲和力的人,在关键时刻赢得了他人的帮助。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礼貌待人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行为准则。它使人际关系和谐有序,维护着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

人际专家忠告

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是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同样的道理,一个粗俗无知、道德修养低下的人,很难想象他会文明处世、彬彬有礼。礼貌待人,可以增进相互间的感情。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礼貌的举动,会使对方心情舒畅,暖意融融。

6.握手大有讲究

在所有的交往礼节中,握手是最常用、最普通的礼节。握手动作的主动与被动、力量的大小、时间的长短、身体的俯仰、面部的表情以及视线的方向,往往表现握手人对对方的不同礼遇和态度,也能窥测对方的心里奥秘,因而握手是大有讲究的。

握手可以表示欢迎、友好、祝贺、感谢、敬重、致歉、慰问、惜别等各种感情。聚散忧喜皆握手,此时无声胜有声。不论是分别重逢,邂逅相遇,还是日常交往,人们总要行握手之礼。能在各种场合轻松自如地与人握手,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应学会的交往礼仪。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见面握手时,到底谁先“出手”呢?严格来讲,应根据握手人双方的社会地位、年龄、性别和宾主身份来确定,一般遵循“尊者决定”的原则。在握手时,应面带微笑,目视对方;用右手,把手掌伸开,四指并拢,握住对方的手;握手时的轻重与松紧,要根据情况而定,不轻不重,让对方觉得贴着手就可以了。

握手是一种公认的见面礼节,但在有些情况下,如果不懂得握手的学问,很可能闹出笑话,或者使对方处于尴尬境地。有些人和朋友见而握手时,总不大讲究,或者是随随便便,或者是过于冒失。这是一种失仪的态度,给人留下很坏的印象。

玛丽·凯·阿什是美国著名的女企业家。她退休后创办了一家化妆品公司,公司开业时,雇员仅有9人,但20年后却发展成年销售额超过3亿美元的大公司。玛丽·凯为何在晚年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功呢?

玛丽·凯说,她是从懂得握手的力量开始的。以前,她在一家公司做业务员。有一次,对方公司整整开了一天的会议,为了不失去这个推销机会,她一直等了3个小时,希望能同经理握一握手。

可是,这个经理同她握手时,连瞧都不瞧她一眼。这极大地伤害了她的自尊心,工作热情再也调动不起来了。当时,玛丽·凯下定决心:“如果有那么一天,有人排队等着同我握手,我将把注意力全部都集中在同我握手的人身上,不管那时我有多么累!”

这一天果然来临了。从创立公司那天开始,玛丽·凯多次同几百人握手。握手那一刻,玛丽·凯总是回想起当年所受到的冷遇,因此,她一直热情友好而又全神贯注地与每一个人握手。

在社交和商务场合,当别人不按先后顺序的惯例已经伸出手时,都应毫不迟疑地立即回握,拒绝他人的握手是不礼貌的。即使别人失礼在先,我们也不能失礼在后。在一般情况下,要行握手礼时,应由年长者、女性、上司、主人先伸出手,而年轻人、男性、下属、客人则要在对方伸手后才能与对方握手。最好不要主动先伸手,特别是与外国女士握手时,男士绝不可先伸手。

人际专家忠告

握手不仅是相互传情递意、联络沟通的手段,而且从握手的姿势中可透露双方的心态及性格特点。握手时应讲究一些技巧,主动、热情、适时地握手,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会增加双方的亲切感。

①握手时,如果握得太紧,力度太大,时间又长,会使人觉得不自然。老朋友久别重逢时,长时间紧紧地握住对方,是合情合理的。

②如果只用手指轻轻碰对方,则显得太敷衍了事或态度冷淡,也是缺乏礼貌的表现。在美国、日本等国家,轻轻无力的握手常被人理解为没有诚意。

③与多人同时握手时,不要交叉,待别人握完再握。

④男士在握手前要摘掉手套,与女士握手时最好摘掉帽子。

⑤女士在面对长辈时,要起立握手,面对晚辈可以不必起立。

7.学会客套,求人好办事

一个善于求人的人,一定很注重礼貌,用词考究,不致说出不合时宜的话。许多人求朋友办事常常认为:好朋友之间无须讲究客套。恰恰相反,朋友关系的存续是以相互尊重为前提的,容不得半点强求、干涉和控制。事实上,朋友之间,情趣相投、脾气对味则合、则交,反之,则离、则绝。朋友之间再熟悉、再亲密,相互间办事也不能不讲分寸,以至于随便得过了火,如果那样,彼此的友好关系也将退步、瓦解、不复存在。

在人际交往中,都离不开与人打交道。在应酬的过程中,客套、寒暄是必不可少的。一些人把“客套”看做虚伪、庸俗的东西,加以排斥、抵制,结果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连连受挫,显然对交际的基本礼仪缺乏中肯的认识。

松下幸之助是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始人,被人们称为“经营大师”。有人说他有一套秘而不宣的管理圣经,他却说自己只不过懂得如何做人做事罢了。

松下幸之助认为,人是有感情的社会性动物,彼此交流不仅有功利目的,更有感情方面的需要。比如,“客套”是暖人心的,能加深双方的了解,建立亲密关系,增加友谊。所以,松下幸之助是个很讲客套,很会运用客套的人。

每当交给下属完成一件事,松下幸之助都会说:“这件事拜托你了。”遇到员工时,他也会主动打招呼,并且鞠躬致谢:“谢谢你”、“辛苦了”。

有时候,松下幸之助甚至亲自为员工斟茶,或者送给对方一件小礼物。这些客套话、这些客套的做法有效激励了员工,大家都毫无怨言地做事,实现了企业的巨大发展。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朋友之间过于随便,就容易侵入这片禁区,从而引起隔阂冲突。从以上案例可看出:客套是一种礼节,一句问候、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点头、一个微笑……都能带给人尊重、关心,可以缩短心理距离、实现感情共鸣。

人际专家忠告

当你有事需要求人帮忙时,朋友当然是第一人选,可你事先不作通知,临时登门提出请求,或不顾朋友是否情愿,强行拉他与你同去参加某项活动,这都会使朋友感到左右为难。因此,好朋友之间也应讲分寸,恪守交友之道。你对朋友有所求时,必须事先告知,采取商量的口吻讲话,尽量在朋友无事或情愿的前提下提出所求,同时要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到朋友家做客,对方要立即起身相迎,然后请你坐下,再给你冲上一杯茶,接着寒暄问候几句。有了这些客套步骤,你才会获得良好感觉,否则就有被冷落的感受,甚至发生猜忌。在这种融洽的气氛中,对方求你办事会水到渠成。所以我们应记住:学会客套,求人好办事。

8.拜访时客随主便

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拜访朋友总是免不了的,它是人际交往中最常见的社交形式。

拜访是指亲自到他人家里或工作单位去拜见某人。拜访通常可分为正式拜访与非正式拜访两种。正式拜访是指有正式的拜访由头,通过事先预约,确定见面时间与地点,并按时赴约而进行的拜访。非正式拜访常是指朋友之间的往来。无论是正式拜访,还是非正式拜访,都应讲究礼仪规则。

为使拜访的目的能够得以顺利地实现,拜访最好能事先做好准备工作,主要是选择拜访时间、预约拜访时间、准备必要的礼品等。

礼貌的语言、优雅的谈吐、得体的举止是对拜访者永恒的要求。具体讲,拜访者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①敲门或按门铃。到了拜访地的门外,要事先敲门或按门铃,等到别人允许后才可以进入,切不可擅自闯入,即使门原来就敞开着。否则,对方会认为你缺少基本素养。

②要注意物品的搁放。有时,拜访者需要带一些礼品,或者随身带些其他东西,这些物件应由主人去搁放,切不可乱扔乱放。礼品一般应该放置在较为隐蔽处。

③要彬彬有礼做客。对主人房里所有的人,无论熟悉与否,都应一一打招呼。

如果拜访对象是位年长或身份高者,应待主人坐下或招呼坐下以后方可坐下。送上茶水时,应从座位上欠身,双手接过,并表示感谢。主人端上果食,应等到年长者动手之后,再取食。进门后,应按主人的指引进入某一个房间,不可径直走进主人的卧室。

④要掌握交谈技巧。交谈要随机应变,处理得当。交谈时,除了表达自己的观点外,还要注意倾听,观察对方情绪的变化。如果对方谈兴正浓,交谈时间可适当长些,反之,可短些。对方发表见解,应适当插话或附和。

专程拜访与闲聊不一样,一般有较强的目的性。如果要请主人帮忙,应开门见山,把事情讲清楚,不要含含糊糊,令主人无所适从。如果主人帮忙有困难,就不能强人所难。

⑤要把握辞行机会。在与主人交谈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主人心不在焉,或者时有长吁短叹,或者心情烦躁,或者有急事想办又不好意思下逐客令,这时,拜访者应礼貌地尽快告辞,以免妨碍他人。

⑥要注意辞行技巧。不管拜访成功与否,都应该十分注意告辞的方式。告辞之前要稳住,不要显得急不可待。告辞应由拜访者提出,态度要坚决,行动要果断,不要嘴上说“该走了”却又黏在那儿。

辞行时,应向主人及在场的客人分别握手。应尽量谢回主人相送,若对方相送了,应见不到他身影后,再加快自己的步伐。

人际专家忠告

俗话说,入乡随俗,客随主便。到了某一地方,就得尊重那里的风土人情,适应那里的生活习俗,习惯那里的礼仪礼节;拜访朋友时,更要尊重主人的生活习惯。如果主人客厅里没有摆放烟缸,说明主人没有吸烟习惯,应尽量克制不吸烟。如果主人没有主动邀请,最好不要到主人客厅以外的其他房间去。做客时要客随主便,不给主人添麻烦。如果我们是主人,那一定要殷勤备至,主随客便,让客人感到宾至如归。

9.以礼求让,以情求利

礼貌是一道通往相互友好和尊重的桥梁。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一个简单的“请”字,一声热情的“谢谢”,一句亲切的“您好”,其实这并不是多余的,而是一种待人诚挚的感情流露,它能使人感受到亲切、温暖和愉快。

礼貌问题并非小事,它反映的是一个人的品质和修养的高低。讲礼貌的人多关心和尊重他人。出于这种关心和尊重,不论对方是强者或弱者,是好朋友或陌生人,是在公共场合或无人监督之地,讲礼貌的人都会一样行事。

而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具有质朴、谦逊、真诚、平等待人这些优秀品质。

大家都知道,相扑是日本的国粹。表演的时候,两个对手先要十分礼貌地相互行庄重的、绝对必要的屈膝礼,然后再搞一套烦琐的仪式,向每个角落撒盐、多次鞠躬、做出表示敬意的各种动作……接着调整呼吸,聚积力量,相互审视,最后才向对方猛扑过去。

即使是竞争对手,也要行必要的礼仪,日本人对礼节的看重由此可见一斑。在生意场上,日本人更是“笑脸相迎”,对客户彬彬有礼,表现出友好之情。这种谦恭有礼的做法帮助他们赢得了对方的信任、合作,显示了精明、独到、老辣的做人做事技巧。

一位曾经长期与日本商界打交道的美国人说:“日本人非常重视礼节,甚至有些不厌其烦,这让我对他们的要求有些却之不恭,结果他们总是在商业合作中赚得盆满钵满。”美国商人生动地道出了日本商人的精明——懂得“以礼求让,以情求利”,而这恰恰是会做人做事的表现。

在这方面,周总理也是一个好榜样。总理待人接物,总是谦虚恭敬,彬彬有礼。

他去理发时,服务员考虑到总理工作忙,请他先理,总理总是坚守制度,按次序理发。理完发,从不忘说声“谢谢”。

在招待外宾的宴会上,不管对方国家大小、身份高低,总理都平等相待,“于细微处见精神”。

总理身居高位不特殊,处处以礼待人,不正是他作为一个伟大的人的高尚品德的一个方面吗?

那么,我们如何做到“以礼求让,以情求利”呢?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与人初次见面,言谈举止往往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时,注重礼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唯有对礼节了如指掌了,才能使你刚结识的朋友不感到拘束。

②为了培养礼貌的习惯,在平时就要付诸于行动,从点滴做起。在人与人之间的称呼、谈话、见面等方面,都要有所讲究,都应该注意。

③介绍用语不当会失礼,但不做介绍则更是不礼貌的行为。在社交场合,当你想结识某人而又无第三者介绍时,你应该首先介绍自己。如果对方不做自我介绍,你可以过一会儿再向第三者打听。

④在社交场合,被介绍给他人后,公认的问候语是“您好!”另外,还可以用“见到您很高兴”等问候语。例如,如果对方是位久闻大名而你又愿意结识的人,你自然会说:“哦,见到您我真高兴!”

⑤如果与朋友一起去参加宴会,而在场人都不认识他时,你要尽可能把他介绍给大家,尤其要把他介绍给周围的一些人,以便他们能互相交谈。

人际专家忠告

重视礼节,首先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其次代表着一个人的修养。学会礼貌待人,对方就会“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对我们的要求不好意思拒绝。所以无论是进行商业谈判,还是求人办事,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有教养的人,往往能增加成功的概率。如果不懂礼节而被对方“挑礼”,我们只能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想要办事无异于痴人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