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人一生要知道的经济学全集
31341000000002

第2章 经济学是关于幸福的学问

经济学,无疑是当今的显学,甚至有“经济学帝国主义”的说法,意思是经济学研究涉足的范围超过了经济问题本身,而侵占了其他学科的领地。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满眼尽是财经新闻、股票行情;经济学家们经常被邀为政府的座上宾,为国家经济政策出谋划策,指点江山。生活在当下,如果不懂一点经济学,你就会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世外,简直像任人宰割的羔羊。

“经济”一词,在西方源于希腊文,原意是家计管理。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的著作《经济论》中论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奴隶制经济的管理,这和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是相适应的。

在中国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是“经邦”和“济民”、“经国”和“济世”,以及“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内容不仅包括国家如何理财、如何管理其他各种经济活动,而且包括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的问题。

经济学的历史很短,只有200多年。1776年,一位叫亚当·斯密(1723-1790)的英国人写了一本书,叫《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也就是俗称的《国富论》,这本书是公认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著作,亚当·斯密也就成了“经济学之父”。此后,经济学登堂入室,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历久不衰,甚至被称为所有社会科学的“皇后”。

经济学成为显学,自然不是没有缘由的。说到底,是因为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最基本、最重大的问题,也就是:人类怎样才能更快乐、更幸福?正如经济学家威廉·杰文斯说:“快乐与痛苦无疑是经济计算的最终目的,以最小的努力满足最大欲望,以最小厌恶的代价获取最大欲望的快乐,使快乐增至最大限度,就是经济学的任务。”

关于幸福,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关于幸福的定义,数以千计的诗人、文学家、哲学家用他们的智慧为幸福著书立传。有人说幸福是穷人的面包,有人说它是情人的红唇;基督山伯爵说它是复仇,裴多菲说它是自由。但无论怎样,幸福就是满足你的欲望。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人在各种欲望不得满足时处于痛苦的一端,得到满足时便处于无聊的一端。人的一生就像钟摆一样不停地在这两端之间摆动。”人活着就有欲望,欲望的意思就是“想要”,比如饿了想要吃饭,渴了想要喝水,想有安全的感觉,想与人交往,想被人尊敬,还想要干出点名堂来等,这些都是欲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对人类欲望的经典诠释。

欲望的最显著特征是无穷大,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欲壑难填。人的欲望没有止境,除非生命结束。要满足欲望就得有满足的手段,经济学把满足人的欲望的手段,叫资源。

资源的特点跟欲望相反,跟人的无穷的欲望比起来,资源总是显得不够,经济学家把资源的这个特点叫做稀缺。

每个人都面临稀缺问题。穷人自然有稀缺问题,穷人的钱就是稀缺的。富人,超级富豪们,是不是就没有稀缺问题了呢?同样有。比如沃伦·巴菲特和比尔·盖茨,是2008年《福布斯》公布的世界上最有钱的两个人,但是他们也有稀缺问题。跟咱们普通人一样,他们也想活得更长久,所以,对他们来说,时间这个资源就是稀缺的。

总之,每个人都面临稀缺问题,每个社会也都面临稀缺问题,不管是穷国还是富国。美国是最富裕的国家,难道美国人就不想更安全、更强大了吗?当然不是,稀缺是普遍的。

在过去的时代,解决人类的欲望无穷与资源稀缺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压抑人的欲望,让欲望和资源相接近,比如各种宗教在本质上都有这个作用。而现代社会,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就是发展生产,缓解稀缺。

但是,人欲望无穷,而资源又总是那么稀缺,它永远比欲望要求的少,即使再怎么发展生产,也并不是所有欲望都能得到满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合起来,就是经济学著名的资源配置问题。经济学就是关于资源如何配置的学问。

当经济学成为一门学科之后,关于经济学的定义层出不穷,其中有一个典型的关于经济学的定义是:研究如何有效积累财富并权衡各种有利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使用的学科。积累财富是满足个人幸福的基本保证,而优化资源配置是解决集体幸福难题的途径。所以说,经济学是关于幸福的学问。

有人会说:有钱就代表着幸福吗?财富积累就一定幸福吗?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对市民幸福感调查的结果显示,家庭月收入不足4000元时,幸福感随着收入的提高而迅速提高;达到4000元后,幸福感呈波状上升;5000~7000元中等收入时幸福感最强;7000元后随着收入的提高,幸福感却在下降;而当月收入到达20000元以上时,调查的结果显示,他们并不比其他人有更大的幸福感。在追逐成功的“重压”下,他们也许已经忘记了幸福的感觉。

的确,这又是一个问题。对此,经济学也不否认。罗伯特·弗兰克提出了平行世界理论:最初,随着收入的增加,幸福感会迅速增加,越有钱越幸福;然而存在某一个点,当收入超过这个点时,幸福感并不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反而有可能出现减少的情况。经济学就是提供理性思考的方法,帮助大家找到这个幸福的点。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边沁明确提出了将幸福量化的理论。边沁的功利主义提倡“最大幸福原则”,他认为,快乐就是好的,痛苦就是坏的,因为人的本能都是趋利避害。所以,任何正确的行动和政治方针都必须做到产生最多人的最大幸福,并且将痛苦缩减到最小。痛苦和快乐都可以用数学的方式进行衡量,为此,他提出了幸福计算理论。边沁的思想影响了“边际三杰”,而到了20世纪,由英国经济学家所奠定的福利经济学,也吸收了边沁的营养。比如,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庇古认为:一个人的福利是他所感到的满足的总和,而社会福利则是每个人的福利的总和。边沁为经济学以及众多的现代人文科学确定了目标,那就是对幸福的追求。

“经济学小贴士”人们总是把经济学看做钱的学问,殊不知,经济学源自对幸福的追求。追求幸福,不是多看点精神鸦片就可以,多懂点经济学才是挺进幸福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