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人一生要知道的经济学全集
31341000000004

第4章 学习经济学的前提:你是一个理性人

科学都有自己的假设,在这个假设之下,推演出一系列的结论。经济学是一门科学,所以有自己的假设,经济学的假设就是:人是理性的。

经济学正是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下研究资源既定时的利益最大化问题:对个人是收入和效用最大化,对企业是利润最大化和企业资产价值最大化,对国家而言就是GDP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换句话说,经济学认为所有人都是理性经济人,就是一切行为的目标只为个人利益最大化。

理性经济人假设人的思考和行为都是目标理性的,唯一试图获得的经济好处就是物质性补偿的最大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一段话对理性经济人有较为清晰的阐述:“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我们自己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好处。”亚当·斯密的这段论述向我们表明:人和人之间是一种交换关系,能获得食物和饮料,是因为每个人都要获得自己最大的利益。同时,亚当·斯密还说:人只要做“理性经济人”就可以了,“如此一来,他就好像被一只无形之手引领,在不自觉中对社会的改进尽力而为。在一般的情形下,一个人为求私利而无心对社会作出贡献,其对社会的贡献远比有意图作出的大。”

在经济学世界里,千差万别的活生生的人都是理性经济人:不懈地追求自身最大利益满足的理性的人。它包含两层意思:人是自利的,同时人又是理性的。也就是说,每个人做事情都是为了有利于自己,并且每个人都知道做什么事情和怎样做事情才能有利于自己。

当然,这里的“理性”指的是有限理性。因为人不是全知全能的,人的行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如占有信息的多少、理智和聪明的程度以及外部条件的复杂多变使人难以驾驭等。但是,尽管如此,每个人还是会尽力作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策。趋利避害既是每个人的本能,也是理性使然。在经济活动中,人人都是理性经济人。比如,人们都希望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绝不会希望买质次价高的商品,因为在经济活动中人会保持自利性和理性。

可能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如果人人都是理性经济人,都是理性且自利的,社会秩序会不会变得紊乱呢?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给出了回答:“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能使他比在真正处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也就是说,人人都是理性经济人,更能在客观上维护社会的秩序。

经济学的这个假设,似乎与我们的传统道德有些冲突。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是《论语》中最著名的论述之一。孔子是严格区分小人和君子的,整本《论语》,好像都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区分君子和小人,而义利,是标准的区分方法之一。

而我国清代小说《镜花缘》一书中更是杜撰了一个君子国。在君子国里,人人都大公无私,绝不存有半点儿私心。

君子国也有交易行为,但卖者却少要钱,而买者却要多给钱。下面是其中的一幕场景:

买东西的人说:“我向你买东西所付的钱已经很少了,你却说多,这是违心的说法。”

卖东西的人说:“我的货物既不新鲜,又很平常,不如别人家的好。我收你货价的一半,已经很过分了,怎么可能收你的全价呢?”

买东西的人说:“我能识别好坏货物,这样好的货物只收半价,太有失公平了。”

卖东西的人又说:“如果你真想买,就照前价减半,这样最公平。如果你还说这价格太低了,那你就到别的商家那儿去买,看还能不能买到比我这儿更贵的货物。”

他们争执不下,买东西的人给了全款,拿了一半的货物转身就走。卖东西的人坚决不让走,路人驻足观看,都说买东西的人“欺人不公”。最后,买东西的人拗不过大家,只好拿了上等货物与下等货物各一半儿才离开。

在经济学看来,这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情景。动物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你给你的宠物小狗食物,它就会跑过来,这叫趋利;你打它,它就会跑开,这就是避害。趋利避害是自保、自我保全,因为只有自保,才谈得上其他。动物的本能就是这样。人是高级动物,但首先是动物,这一点常常被忽略了。人也是趋利避害的,趋利避害就是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如此,这就是人性。

在经济学家看来,所有人,无论君子还是小人,都是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人,也就是说人都是逐利的。即使是义举,其背后的坚实基础也仍然不过是利。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人都是小人,而不是君子。

经济学小贴士

经济学认为所有人都是理性经济人,并不是赞扬利己性,只是承认它是无法更改的人性。承认理性经济人的存在只是对人类趋利本性的一个认识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