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求人不如求已
31355800000011

第11章 宁教人求己,不让己求人(3)

孟尝君听冯谖回来汇报,说只收了一部分钱财,还把大量的债券都烧了,顿时脸上变了颜色,说:“只收回这一点钱财,怎么养活三千门客呢?谁让你自作主张烧债券的,我一直以为你有什么特殊才能,按最高的待遇招待您,你就这样为我做事吗?”

冯谖说:“您别生气,那里的百姓非常穷苦,您留着债券也收不回来,还不如烧掉,换取老百姓对您的感激。我走时,您曾说,这里缺什么,就给您带什么回来,我认为这里最缺少的不是钱财,而是民心,我就给您买回来了。”

孟尝君无可奈何,只好恭维说:“先生眼光远大,佩服,佩服。”

然而过了不久,孟尝君的名声渐渐大了起来,秦国国君原想得到孟尝君,可孟尝君离他而去。现在见孟尝君在齐国名声越来越大并受到重用,就派人到齐国散布谣言,说孟尝君收买人心,名声比齐国国君都大,齐国国君要让位给孟尝君做了。齐国国君齐滑王听信谣言,立即罢了孟尝君的相位,叫他回自己的封地。

孟尝君被革了职,交出了宰相大印,往日的三千门客一下子几乎全散了,只有那个烧了债券的冯谖寸步不离地跟着他,他感到十分凄凉。

后来,冯谖驾着车子,和孟尝君一起回到封地薛城。薛城的老百姓听说孟尝君回来了,都从家里出来,到大路上迎接他。他们有的带着瓜果,有的带着鸡鸭,有的提着酒浆。孟尝君见到这种情景,感激得掉下了眼泪,心服口服地对冯谖说:“先生替我买回了民心,您的确为我买来了最重要的东西。”

也许,此刻孟尝君才真正感受到买民心的好处。这样的结局,在当初他是万万料想不到的。当初吃了一点小亏,却已在不知不觉中为自己日后铺设了一条退路。看来,吃亏的确有它的妙处。

虽然我们现在处于经济改革时期,人际交往往往有了过多的利害关系,但是,真正的智者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总是不怕吃亏,因为这样才能够为自己以后的生存奠定基础。

6.给他人留面子,自己有面子

社交过程中,人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虽然不要你喜欢每个人,但至少也应学会给他人留足面子。谁都不愚钝,你给对方留面子,实际上也就是无形中给了他一个人情,所以对方为了还人情,也会投桃报李,给足你面子。

与人相处当双方意见不统一时,难免会产生口舌之争,然而会做人的人,不会让这种争执成为破坏友谊的蛀虫,他们总是以和为贵,从而赢得别人的好感,提高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人气自然而然就会提高。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过分地相信自我标准,别人述说某种感觉、态度和信念的时候,他们对别人的想法会立刻给予判定“说得不对”或“真是好笑”、“这种说法完全不合乎常理”、“这样说不行”、“这不正确”、“这不太好”等等。因而,在日常交际中,势必会与人产生争论,使彼此间出现隔膜。

争论一旦产生后,大多数人都会竭尽全力去维护自己那些并不全面、成熟的观点。对那些没有必要深究的问题,过分看重,执著而偏执,这样容易激化矛盾。

此时,不妨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一下问题的实质,你会发现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一场狂风暴雨般的唇枪舌剑过后,人们得到的仅是心烦意乱,而失去的却是彼此间亲密的情谊,友谊将出现一种隔膜,彼此将日渐疏远。让你值得“庆幸”的是,你又多了一个“敌人”。

卡耐基曾经说:你赢不了争论。要是输了,当然你就输了;如果赢了,还是输了。因为与人争论,并不是在向人显示自己的威风,确认自己的口才,而是在树立“敌人”,即使占了上风,获得了胜利,却证明了你并不是一个会做人的人。

会做人的人,在遇到此类事情时总会留一手,即使自己的口才出类拔萃,也不愿与人进行没有必要的无聊的争论。迫不得已被卷进争论中时,也甘愿充当个失败者。

争论无益于友情,在争论的影响下产生的结果只有两种:一是越来越坚信自己所持观点的正确性,二是基于面子即使意识到自己错了,为了维护自尊心也不会向他人低头认输,加之人固执的本性,双方距离会越拉越远,争论结束也就意味着友情破裂。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的:“如果你老是抬杠、反驳,也许偶尔能获胜,但那是空间的胜利,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

如果想在争论中改变他人的看法或态度,那么错得就有些太离谱了。每个人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优越感,总将自己的优越性带进与人相处的社交当中,这样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即使有些人能够主动承认自己错误,蔑视自身的优越感,却很可能被他人称为“懦夫”、“胆小鬼”或“愚蠢人”。

其实,这种看法完全错误,那并不是懦弱的象征,而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可供称赞的美德,是一种超越“优越”与“权威”的体现,也是在社会上即将取得辉煌成就的前兆。“认错”虽说是个简单的行为,可是在有些人的心目中却比登天还要难。究其原因,是缺乏自我反省的勇气,是内心的“自我权威”在作祟,其实,消灭这种过分的“自我优越”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只要人们心中充满爱,与人交际过程中给他人留足面子,毁灭心中那多余的冲动,就有可能冲破那层古怪的心理障碍。

当所有人都对你失去好感时,就要反省自己是不是一个喜欢与人争论的人,不要等到自己被众人孤立起来时,才幡然醒悟,那时已经为时晚矣,陪伴你的也只有孤独寂寞了。

佛祖有云:“恨不消恨,端赖爱止。”意思是告诫人们,与人争吵并不可能消除误会。只有尽量让自己去了解对方,在争论中主动认输,给别人留足面子,才可以在人们当中重新树立起“人气儿”。

林肯曾经斥责一位和同事发生争吵的青年军官,他说:“任何决心有成就的人,是不会将时间耗费在私人争执上的。争执的后果是失去了自制,这不是你能承担得起的。要在跟别人拥有相等权利的事物上多让步一点;如果你是对的,就让步少一点,与其跟狗争道,被它咬一口,倒不如让它先走。就算将其杀死,被它咬伤也不能治好。”的确,我们虽然不能改变争论引起的不良后果,但是却可以防微杜渐,避免与人发生过激的争论。

怎样才能避免争论呢?这无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会“给他人留面子”就等于办事成功了一半。当与他人的意见产生分歧时,试着用这么一种句式:“原来是这样啊!你说的是正确的,我经常为此而出错,不过幸好这次有你的提醒,我才不至于犯相同的错误。啊,依我看,这是最理想的结果。”将这些用语应用到与人交往时,别人在保留了面子的同时还会对你感激不尽。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领教过与人争吵的苦,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与人交往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要想表现得比别人聪明,就不要刻意向对方显示你的口才,也不要随意践踏他人尊严,在公共场合给别人留足面子,要比自己死要面子强百倍。要知道避免争论,就能赢得好感。

7.做人要有“奉献”精神

生而为人,我们要严厉抵制“金钱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观念,远离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的糜烂生活。我们应该明白,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奉献精神,社会将变成怎样。

个人对社会的奉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总是取决于一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增长;社会要满足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把这些财富创造出来。为此,应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承担应有的责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做出更多的奉献。如果大家只想从社会索取东西,不对社会奉献,这个社会就不可能存在,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就失去了保证。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风风雨雨的发展历程中,历经磨难,有时甚至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但始终维系不坠,屹立在世界东方,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每个历史关头,总会有她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以大无畏的奉献精神,帮自己的祖国、民族摆脱困境。

从屈原的忧国忧民,到岳飞的精忠报国;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无私精神,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果敢行动;从杨靖宇誓死抗日,到人民子弟兵血洒疆场,这些都是对祖国和人民的奉献。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涌现出了众多杰出人物:黄继光以胸膛堵住敌人枪口;邱少云为了战友得以隐蔽,在烈火中得到了永生;罗盛教不顾天寒地冻,勇救跌入冰窟里的孩子……

另外,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惟独没有他自己”,为了改变兰考贫穷落后的面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雷锋、焦裕禄等先进人物与亿万人民一起,以自己的辛勤劳动推动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新时期,人民解放军为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与洪水搏斗;白衣天使为拯救人类健康,忘我地投身到抗击“非典”第一线;科研人员为使航天事业取得突破性成就,废寝忘食地工作。

此外,大学生为抢救老农牺牲生命;海军战士为抢救儿童失去右手;女营业员在身受30多处严重刀伤、右眼刺瞎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与歹徒搏斗,守护金库钥匙;两位生活本来就很拮据的老人,含辛茹苦地养育着数十个举目无亲的孤儿;一位聋哑妈妈将三个流浪儿从上小学培养到上大学;一位靠蹬三轮车为生的老工人,一次又一次地为贫困地区教育捐款;几位解放军战士,长年累月照顾非亲非故的孤寡老人……在这举不胜举的普通人的不平凡事迹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他们的奉献精神,看到了他们闪光的人生价值!

一个人,要想活得有价值,就必须学会“奉献”。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奉献”就是“舍”,有舍才有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世上没有无付出的回报,也没有无回报的付出。付出的多少,决定了成就的大小。小至三好学生、五好员工、劳模先进,大至社会名流、领袖伟人,都是因为奉献或付出甚至牺牲生命而做出的成绩。

有一个关于“奉献与索取”的寓言,讲出了深刻的道理。

甲乙两人死后来到天堂,上帝查看功过簿后,对他们说:

“你们两人前世未作大恶,准许转世投胎。但现在只有两种人可供选择:一种是为社会奉献,需要付出许多努力;另一种是向社会索取,可以过吃喝无忧的日子。”上帝说完,让两人慎重选择。

甲暗自思忖,谁不想过安乐快活的日子,那多舒服啊!于是,他抢着说道:

“我要过吃喝无忧的日子!”

见此情景,乙别无选择,就表示甘愿过奉献、付出的生活。

上帝听后,立即判定两人来世的命运:

“甲过索取、接受的人生,下辈子当乞丐,整天向人索取,接受别人的施舍;乙过奉献、付出的人生,下辈子做富翁,在享受生活的同时,施舍帮助别人。”

这则小寓言说明了奉献与索取之间的关系。那些总是索取的人,最终得不到好的结果;相反,那些善于奉献的人,最终往往能得到好的报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