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赞美,在与别人交谈的时候,我们也希望得到赞美,那么我们应该把赞美先给别人。说别人好话,是难能可贵的品质。
好言难得,恶语不施
老狐狸认为,无论自己处于何种地位,都要学会善于说好话,毕竟好言难得,说好话容易得到别人的喜爱和尊重。不要因为别人有什么样的缺陷就有恶语,那些恶语显然会伤害别人,最终会伤害到自己。
唐朝中时期,大将军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功勋卓着,在朝中上下威望甚高。近臣鱼朝恩对他心怀嫉妒,将他视为头号政敌,一有机会就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郭子仪得知此事,一笑置之,从不加以反击。
有一次,郭子仪父亲的坟墓被盗,官府搜捕盗贼,但没有抓获。人们猜测这可能是鱼朝恩指使人干的,目的是破坏郭家的风水。
朝廷害怕郭子仪因此反叛,在他进京的路上派了很多人防守。郭子仪拜见代宗时,痛哭道:“我长久带兵,却不能禁止残暴的行为,因而许多士兵掘墓盗财。今天挖了我家坟墓,是我自作自受,不关别人的事。”
皇上因此才放下心来,解除了对他的防范。
有一次,郭子仪奉命入朝,鱼朝恩邀请他一同去章敬寺游玩。宰相为了挑拨他跟鱼朝恩的关系,派人告诉郭子仪说:“鱼朝恩将对你图谋不轨。”并劝他不要接受邀请。
郭子仪不信,执意赴会。他手下的将领们听说后,拿刀挂剑要随同保护。
郭子仪说:“我是国家的大臣,鱼朝恩没有天子的命令,怎敢暗害我?如果他受皇命而来,那是谁也保护不了的,你们这些人去了又有何用呢?”
于是,郭子仪只带了几名家僮前往章敬寺。
鱼朝恩见郭子仪仅带几名随从,感到惊讶。郭子仪将听到的消息都告诉了鱼朝恩,并说:“带那么多人来害怕麻烦你张罗。”
鱼朝恩抚胸拱手,痛哭流涕地说:“如果您不是长者,能不怀疑我吗?”
自此,鱼朝恩打消了敌意,对郭子仪心悦诚服,经常在皇上面前替他说好话。
当时郭子仪手握重兵,夺取皇位也不是没有可能,要对付一个鱼朝恩,易如反掌。但他却没有这样做,以自己的虚怀若谷,将一个政敌从此变成了盟友。郭子仪一生“多福多寿”,位极人臣,享尽荣华,活到近九十岁,他的子孙后代也繁荣昌盛,这在历史上的重臣中是极少见的,真可谓“厚德载物”。
郭子仪对这个鱼朝恩没有施加恶言,而且用行动表示了对他的尊重,因此也收获了尊重。在谈话的时候,对于别人以往的过错,我们要学会淡而化之。这样做既尊重了别人,也赢得了别人的尊重。
古时有一位名叫朱博的官员,听人介绍说,长陵有一个名叫尚方禁的富豪,颇有才华,完全可以当守尉。
朱博便派人去暗中调查尚方禁这个人。
调查的人回来说道:“此人是长陵的大姓,年轻的时候行为不检点,曾经与别人的妻子私通而被发现,现在他的脸上有一处刀疤,就是那时候被人砍伤的。”
朱博点头不语。过了几天,他又以了解工作情况为名把尚方禁召来,仔细看他的脸,发现果然有一处很深的疤痕。
朱博喝退众人,独自留下尚方禁,问他脸上的伤疤是如何弄出来的。
尚方禁如实做了回答,然后红着脸,跪在地上请朱博饶恕。
朱博大笑着扶起他说:“男子汉大丈夫有一点点过失算什么?我准备为你洗刷掉原先的羞耻,你看如何?”
尚方禁感动得流泪不止。朱博趁势说道:“如果我为你洗刷了羞耻,使你成为一个光明正大的人,你可愿为朝廷效力?”
尚方禁连连应诺,表示一定为朝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博又告诉尚方禁道:“这次谈话你知我知,你以后的任务就是把遇到的奸邪之事就记录下来。”
从这以后,朱博撤销了尚方禁蒙羞的案底,并张贴告示“澄清”尚方禁的冤枉,且一天之内召见尚方禁三次,以表示亲近。
尚方禁早出晚归,四处奔走,风雨无阻,揭发了境内多数盗首及其亲信和其他犯法之人。
短短一年之内,由尚方禁提供重要线索而侦破的案卷达两尺厚。
朱博借此时机提拔尚方禁为遵县县令。
尚方禁感恩戴德的赴任去了。
从道理上来说,尚方禁与别人的妻子通奸,属个人小节,可用可不用。但朱博没有因为他的才能而直接任命他,而是给他一个展示才能、立功受奖的机会。结果,既得到了一个人才,又办好了事情,其他人也不得不服。可谓一举数得,处理得恰到好处。
老狐狸认为,好言难得,恶语不施,最关键的还是要给别人一个说话的机会,在行动中给别人一个展示的机会。不要因为一次失误就否定了别人,甚至在言语上挖苦别人。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尊重和肯定,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尽量地肯定别人,给予别人应有的尊重,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而且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常用赞美,善用比较
老狐狸认为,赞美别人的时候,一定要善于运用比较,这样才能显示出赞美的程度和价值。
战国时代着名的策士张仪客居楚国时,有一段时间张仪总觉得楚王对他的态度有所疏远。感到楚王内心渐渐冷漠,对他的看法也不予认同,甚至在侍从中也能听到对他的不满之声。张仪心生一计,求见楚王,说:“在贵国我没有什么用处。我请求北上去晋见魏王。”
“好。你愿意去就去吧!”楚王随口答。
“附带再说一句,大王需要魏国的什么东西吗?如果需要,我将从那里弄来敬奉大王。”
“宝石黄金以及象牙等等,都是我们楚国所产。寡人对魏国无所求。”楚王冷冷地说道。
“那么,大王是不好色了?”
“你指的是什么?”楚王急忙问道。
“赵魏等中原之地的女子非常漂亮,常常使人误以为是天仙。”张仪竭力强调这一点。当时,楚国作为南方的落后国家,对文化先进的魏国等国所在的中原地区怀有一种自卑感。这样,果然楚王不再居傲怠慢。
“我们楚国,地处偏僻之地。早就听说中原女子美貌异常,虽然有所闻,然而还没有亲眼见过。请你费心……”楚王于是送给许多珠玉作为替他“费心”的资金。南王后与宠姬郑袖听说此事后,心中十分惊恐,两人都暗派人向张仪赠送大量黄金。嘴上虽说是作为行旅之路费,实际上作为阻止美女入楚之酬报。南后和郑袖当时在楚国权势显赫,张仪巧妙地就从她们手里取得了大量黄金,然而,这只是一个开端。
他在最后辞行时,请求楚王赐他酒宴。他说:“当今乱世,往来艰难,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与大王相见,望大王赐酒!”于是楚王摆酒设宴为张仪送行。酒至半醉时,张仪再起身下拜,请求道:“这里再没有其他人,愿大王召所喜爱的人侍酒,……”,楚王答应下来,就召南后、郑袖上来斟酒……。张仪惊叹一声,在楚王面前倒身下拜:“张仪对大王犯有死罪。”
“什么?”楚王惊奇地问。
张仪于是又有一番甜言蜜语。他这样说道:“我走遍天下,还没有见到如此美貌之人。我说到赵魏去买美人,是欺骗大王的。对于拥有如此之绝美的丽人的楚王说什么再从其他国家带来美人,这是欺王,罪当至死。”
听到对自己后妃的夸赞,楚王一点儿也不生气。“不必介意,我本来就认为天下再没有像她们俩人这么美貌的。”至于南后和郑袖,正因为已经听厌了庸俗的奉承,所以听到张仪的话都高兴不已。张仪就是这样以巧妙的比较得到了楚国宫廷的宠信。
不仅在赞美别人的时候可以运用比较,在表现自己的时候也要善于运用比较。表现自己实际上也是一种自我赞美。而最好的表现莫过于无声的行动。
曹丕和曹植都是曹操的儿子,均能词赋,在文学史上,合称“三曹”。曹操被汉献帝封为魏王后,在诸子中选立自己的继承人。长子曹丕虽被立为太子,但觉得自己的地位很不巩固,认为二弟曹植是自己强有力的竞争者。于是,两人都想方设法争宠于曹操。
次子曹植,能文能武,胸有大志,才思敏捷,比曹丕有过之无不及。曹操筑铜雀台,率诸子登台,令他们各自作赋。曹植年仅十九岁,援笔立成,文词通达耐读,曹操很是惊异。每当曹操问及军国大事,他都能应声而答,因而倍受宠爱。当时曹操身边有名的谋士杨修、丁仪、贾适、王凌等人,都倾向立曹植为太子,并为曹植应付曹操的考察出谋划策,使曹操认为曹植比曹丕更有能力。
长子曹丕也与一帮亲信官吏积极谋划。他虽然文才不如曹植,但在政治斗争经验上却胜他一筹,他笼络的又都是些善于政略而且在朝中掌握实权的官僚人士。出于打击曹丕的目的,曹植经常派人探听弟弟的活动,并收买曹植府中的下人,让他们到曹操那里告密,使曹操知道了杨修等人为曹植出谋划策等事情,引起曹操的疑心。
面对曹植争立的威胁,曹丕问深有谋略的太中大夫贾诩,如何才能巩固自己的地位。贾诩说,要宽厚仁德,奉行仁人志士简约勤勉的精神,朝夕兢兢业业,不要违背做长子的规矩。曹还听了他的话,时时注意修养,暗自砥砺,使曹操对他的印象越来越好。
有一次,曹操要率大军出征,曹丕与曹植都前去送行。临别时,曹植作了一篇洋洋洒洒大文,极力称颂父王功德,并当众朗诵得声情并茂,使得曹操和他的左右文武大臣,万分高兴,曹植也因此受到众人的夸奖。曹丕怅然若失。这时,他的谋士吴质悄悄建议他做出流涕伤怀的样子。等到曹操出发时,曹丕什么话也不说,只是泪流满面,趴在地上,悲伤不已,表示为父王将要出生入死而担忧。一边哭着一边跪拜,祝愿父王与将士平安。曹操及左右将士都大为叹息。
这样一来,形势大转。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曹操和左右大臣都认为曹植虽能说会道,但华而不实,论心地诚实仁厚却不如曹丕。一番考察和鉴别之后,最后曹操终于把曹丕定为太子。
老狐狸认为,人之所以要用比较来赞美,赞美才显出价值。但是赞美并不一定非要用语言不可,有些时候运用沉默也未尝不是一种赞美,就像曹丕为父亲送行一样。
谈话时,微笑代表真诚
老狐狸认为,谈话时,人必须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常微笑的人往往是真诚的。
罗曼·罗兰曾说:“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比嘴里讲的,更复杂到千百倍的程度。”面部表情又是表示内心情感的最敏感的身体语言,美国学者戴维斯在他的专着《怎样识别形体语言》一书中指出:“信息总效果=7%文字+38%声音+55%面部表情。”事实上也正是如此,特别是领导者使用身体语言中,最纯熟的莫过于这一种了。而在面部表情,他们最偏爱的就是微笑。当一张笑脸摆在下属和同级的面前时,他们几乎很快会把它判定为友好的表示,除非背景极其复杂,而决不会去仔细揣摩,反复研究,这轻而易举的一笑,立即就使两者之间的关系接近了许多,体现了人与人之间融洽的关系。
大多数领导者平时总喜欢面带微笑,这种面部表情告诉人们:“来吧,我们是朋友。”尼采认为,由于发笑是使人们能够容忍生活磨难的唯一途径,所以人们才笑,但我想任何一个领导者都不会这样认为,我们的生活需要笑容,我们的工作也需要笑容,前者为了自己的健康,后者满足别人的希望,当你在会议上、汇报中或与下属谈心时,用自己维妙维肖的笑容向对方暗示或者传递一个细小的意向,当对方立刻心领神会之际,一定会从内心中发出满意的笑容。
但是,仅仅是注意到笑的作用是不够的,还应当做到两点:一是要真笑,而不是假笑;二是把握好笑的时机和方式。
就第一点而言,笑有真有假,真笑几乎是不受控制的,而假笑则是一种伪装出来的表情。有研究表明:真笑的第一个表情特征是嘴唇迅速咧开,第二个特征是,在笑的高潮以后,紧接着短暂而迅速地闪一下眼睛。那些“来得快、去得快”的笑,并不容易引起对方的满足,因而也是不成功的运用。所以如果不是真的从心里往外压抑不住的高兴就不要笑,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愁眉苦脸地工作,就好像全世界的重量都压在你的肩膀上似的。应该准确地说,如果你不是由衷地感到满足,就不要喜形于色。领导者也应该在笑之前想想这一点,否则将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这绝不是我们所期望的。
第二个问题更为重要。笑的时机要恰当,要注意选择笑的时机、场合、话题。该笑的时候笑,不该笑的时候就不能笑。在欢庆的场合,在轻松的气氛中,在诚恳坦率的交谈中,应该笑;但在谈起不见好转的病情,同去世同志的家属谈话,说起工作中的重大失误和损失时就不能面带笑容。有些人平时随便惯了,以至遇到参加单位同志追悼会的场合,在给烈士扫墓的时候,在瞻仰领袖遗容的时候,还在嘻嘻哈哈,说说笑笑,这就显得很不恰当了。其次,要掌握笑的分寸。在日常生活谈话中,笑容主要是根据交谈者的关系、谈话的内容以及谈话者的性格、习惯等自然体现出来的。
笑的方式很多,可取的有微笑、轻笑、大笑等。微笑是一种不露齿的笑容;轻笑表现为上齿露出,嘴已微微张开;大笑则表现为嘴已张成弧形,上下牙齿都可看见。
领导者在工作谈话中,一般要以微笑作为基调,微笑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可控性的笑容,它使人觉得和蔼、可亲、文明,是仪表的一个构成要素。微笑时面部肌肉容易控制,可以较长时间地维持笑容。笑的时候应该自然大方,得体适度。那种咧嘴龇牙的笑,嘻嘻逢迎的笑,挤眉弄眼的笑,忸忸怩怩的笑,都会给人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不良的印象。因此,笑容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水平。领导者需要不断提高文化情操的修养,使笑容反映出美好的心灵。只有发自内心的笑才能感染对方,产生呼应。嘲笑、冷笑,幸灾乐祸的笑都是应该尽量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