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如何读懂国家经济政策
31379800000015

第15章 货币政策(4)

我国于1984年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1998年前,准备金存款不能用于支付和清算,金融机构需要在人民银行开立“备付金存款”账户用于清算。1998年3月21日,人民银行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改革,将原各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和“备付金存款”两个帐户合并,称为“准备金存款”帐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准备金存款帐户超额部分的总量及分布由各金融机构自行确定。1999年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下调至6%。之后从2003年起,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可谓是一路攀升,单是在2007年,央行就连续十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截止2008年6月25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达17.5%,再创自1985年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之后23年来新高。

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

一般来说,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运用的资金减少,贷款能力下降,货币乘数变小,市场货币流通量便会相应减少。反之,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则扩大,市场货币流通量也相应增加。

存款准备金率之所以在最近两年频繁“亮剑”,来自物价上涨的压力,来自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压力,来自贸易顺差过大的压力,来自信贷投放过多的压力。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来自多方压力

07年,我国CPI同比涨幅达4.8%;08年1、2、3月份CPI同比涨幅分别达7.1%、8.7%、8.3%,其中2月份CPI同比涨幅创11年来新高。

2007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加快0.9个百分点。海关总署公布的2007年贸易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刷新2006年1775亿美元的历史纪录。

2007年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3.63万亿元,信贷增速16%,远超3.5万亿元、15%的监管目标。

这一切压力的源头是货币供应量的增多,市场流动性过剩。因此,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迫在眉睫。存款准备金率,在落实国家的货币政策要求、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方面,发挥着四两拔千斤的作用。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利弊分析

首先来了解以下与存款准备金相关的各种定义。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所谓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是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应的准备金就是法定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的准备金叫做超额准备金(国内习惯于称其为备付金),超额准备金与存款总额的比例是超额准备率(国内常称之为备付率)。超额准备金的大小和超额准备率的高低由商业银行根据具体情况自行掌握。

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发挥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方面,其优势显着。

首先,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自主权,受众对象广泛。存款准备金率为法定利率,其决定权在于在央行,央行可以根据资金形势、资金价格等情况,决定这一利率水平的高低。所有存款性金融机构必须把存款按法定存款准备率上存中央银行,同时也被直接纳入调控范围其中,而公开市场业务直接针对的只是52家一级交易商。

第二,成本相对低廉。存款准备金利率为1.89%,远低于发行央票的利率,例如2007年底发行央票的利率多在4%以上。这也是央行倾向使用这一工具的原因之一。

第三,深度冻结部分市场流动性。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直接减少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有效约束银行的信贷扩张能力,减少货币供应量和缓解市场流动性。据消息,2008年2月末,我国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0.49万亿元,如存款准备金率上调0.5个百分点,将一次性冻结流动性2025亿元,再加上当时4.5倍左右的货币乘数作用,总共将减少9000亿元左右的货币供应,收缩市场流动性的效果明显。

第四,一定程度上可替代加息。从2007年9月份至2008年3月份,美联储基准利率连续下降5次,3月18日为2.25%,中美利差“倒挂”明显。为避免国际“热钱”的涌入,我国对加息政策非常慎重,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可延缓加息政策的出台。

存款准备金率尽管优点多多,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是调控力度过大。在西方,存款准备金率被视为“巨斧”型工具,一些专家反对频频撬动存款准备金率杠杆,以免经济的强烈震动。其次,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形成一定冲击。

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

首先引入货币乘数的概念。货币乘数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扩张关系的数量表现,即中央银行创造或缩减一单位的基础货币,能使货币供应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货币供应量是由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共同决定的。令M表示货币供给量,B表示基础货币,k表示货币乘数,则货币供给的基本模型为:M=B*k。即货币乘数是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

由此可见,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改变存款准备金率的方法来调整整个社会的货币供应量。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运用的资金减少,贷款能力下降,货币乘数变小,货币供应量便会减少;反之,当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便会扩大货币供应量。

近年来,我国准备金率屡次上调,在抑制贷款和投资、对冲流动性方面作用显着。2007年,我国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经10次上调,已从9%上调到14.5%这一历史新高,累计上调5.5个百分点。业内人士指出,07年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总体回收银行体系流动性超过1万亿元,而2008年1月份和3月份,对存款准备金率两次0.5%幅度的上调,约分别冻结1950亿元和2100亿元资金。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流动性过剩局面,控制了银行的信贷扩张能力。

尽管美国正通过连续降息和向市场倾注资金等方式增加流动性,但我国及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并没有改善,控制流动性过剩的任务依然艰巨,放松货币政策,随之带来的将是经济“硬着陆”。

温家宝总理在08年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任务的要求,08年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央行行长周小川在08年“两会”期间曾表示,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上调空间,只是运用上要综合考虑和选择比较,央行需要权衡利弊后选择最合适的货币政策工具,充分考虑调整时机和力度等,做到适时和适度。

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与盈利性密切相关

众所周知,上调准备金率目的就是回收和控制银行体系流动性,下调准备金率则会增加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而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与其盈利性密切相关。一般认为,控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会对银行的盈利产生负面影响,增加银行体系流动性则会对银行的盈利产生正面作用。目前商业银行的贷款收益率在6%左右,远高于存款准备金的利率1.89%,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增加必会减少银行的盈利。据测算,存款准备金率每上调0.5%,银行业的净利润率就将下滑0.5%,07年的10次上调已经影响银行业纯利润率近6%。

但在实际操作中,国有金融机构受到的只是皮肉伤。而对一些拨备率低的中小金融机构而言,已明显感到流动性紧缩的压力。不过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小银行的战略转型,大力发展一些不需要交纳准备金的中间业务。总体上看,超储率较高、中间业务占比较高的银行所受负面影响较小,例如招行、建行等。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总体来看,包括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等信贷从紧政策对今后银行业绩会带来一定影响:小银行业绩会面临更多压力,但大多银行的盈利增速仍会处于较高水平。此外,受到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方面的收入比重也越来越大,由于信贷的紧缩以及国家对资本市场的重视,2008年资本市场的增长空间将会更大,这也可以带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增长。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部高级副经理赵庆明认为,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较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比较有限。“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占比很大,富余资金充沛,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能会使高速增长的银行业绩在明年增速放缓,但绝对不会导致负增长。”赵庆明说。

——在经济效益方面,多家上市银行发布的2007年业绩年报统计显示,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几乎均在60%以上,其中招商、兴业、中信、深发展等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超过100%,此外大型银行工行也显示出相对强势的增长速度,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60%,连境外投资业务较多并饱受次贷风波的中行在07年的净利润也同比增长31%。

历经07年10次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为什么上市银行的利润还如此之大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当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时,银行首先会减少收益率较低业务,如同业拆借和债券投资等,把这些资金划转至存款准备金,从而使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其次,2007年的几次加息使商业银行的净利差有所扩大,以12月21日加息为例,虽然定期存贷款的利差缩小,但活期存款与短期贷款的利差却在扩大。活期存款占到银行存款额的50%左右,活期存款利率仅0.72%。另外,央行向国外普遍不付息的存款准备金率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分别付息1.89%和0.99%。

第三,银行的利润主要由存量贷款决定,因此,准备金率的持续上调对银行业的影响不会很大。

第四,就整个市场而言,每次贷款利率的提高对银行而言很大程度上是利大于弊,甚至是此前的存款与贷款的不对称加息。

此外,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也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发展部分中间业务的契机。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企业、楼市和股市的影响

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会影响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进而影响银行的信贷行为。一般来说,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运用的资金减少,贷款能力下降。反之,贷款能力则上升。下面分别分析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企业、楼市和股市在资金方面的影响。

企业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控制银行体系流动性,导致信贷的紧缩,这实际上等于强化了资金的稀缺性,会增加企业的融资难度。反之,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则会减少企业的融资难度。

近年来,受连续上调准备金率政策的影响,企业的融资难度加强。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07年第四季度5000户企业景气调查分析显示,随着准备金率的不断提高,企业对银行贷款“偏严”感受增强。调查中25%的企业家认为银行贷款掌握“偏严”,比上季度提高3.5个百分点,是近两年的最高水平。

银行信贷紧缩对有着极强议价能力的大型企业影响不是很大。从上市到发债,甚至特批的兼并重组,几乎都是大型企业的专利,融资的所有大门几乎都为他们敞开着。相比之下,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则面临池鱼之灾,生存空间逼仄。似乎每次从紧的宏观调控,都是中小企业的生死大关,这也为中国的并购热再添一把火。但并购只是辅助手段,中小企业是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从长期来看,真正打通中小企业的融资链是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楼市

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对货币政策的落实,并非专门针对楼市,但房地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自然会受其影响。存款准备金率下调,有利于房地产业融资,对房地产业应该是一个好消息。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导致信贷紧缩,会减少和延缓房地产开发贷款的发放,房地产公司的业绩增长速度也会随之放缓。但相对于加息来说,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要温和一些,也就是说对房产的影响不会很大。但有分析人士认为,当前,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房产开发商来说无异于泼了一盆冷水。这对中小房产企业来说,体现尤其明显。

中小房产企业多存在资金融资渠道不畅、开发速度慢、资金运转困难的问题,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对其资金面的再次挤压,降低价格回笼资金将是其面临的艰难选择。而市场价格的波动也会使上市房产公司面临房价调整的压力,这有利于资产价格保持理性走势。另外,在资金趋紧的逼迫下,甚至有部分中小房地产企业被迫退市,这为资金面良好的上市公司提供了兼并重组的好时机,加大了行业内部的整合与竞争。

股市

理论上,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股市的影响是利空,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对股市的影响则是利好。实践中,07年历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股市多数是低开高走,受调控的影响并不明显。而对08年部分月份公布上调准备金率后的下跌,除受准备金政策的调整之外,主要还受国内外其它利空因素的影响。由此可见,我国股市与全球股市走向的互动越来越明显,在周围弱市的情况下,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只会放大利空。

上调存款准备金对个股而言,影响的主要是银行板块和房产板块。但业内人士分析,对银行板块影响是短期的,长期来看影响有限。对房产板块而言,房价的波动更能直接影响房地产板块的长期强弱。

差别存款准备金率

中国人民银行从2004年4月25日起开始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使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具有灵活性。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的主要内容是,金融机构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越低、不良贷款比率越高,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高;反之,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越高、不良贷款比率越低,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低。比如,央行在2006年对信贷超速增长但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银行实行了惩戒性的差别比率,缴存比率额外提高0.5个百分点,进一步锁定其流动性,限制其信贷扩张能力。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规定,在实施与一般商业银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基础上,央行将强化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正向激励作用,继续对涉农贷款比例较高的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执行比一般商业银行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在08年1月16日宣布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后,农信社执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为12.5%,低于普通商业银行2.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