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如何读懂国家经济政策
31379800000022

第22章 收入分配政策(3)

城乡收入差距一直都是存在的,1985年达到历史最低点,为1.8:1,其他年份都要高于这个数。对于这方面的收入差距,一直强调的原因是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归结为国家对待城市和农村的待遇不一样,当然这方面的原因还是有的。不过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生产力水平过于低下。虽然每年到了秋收的时候,我们可以在电视里看到一望无际的田地里,联合收割机收割麦穗后直接将麦粒从另一端送出,但那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地区可以达到那种水平,很多地区还是靠镰刀收割,特别是那些山区,就是有机械也无法操作,生产效率可想而知。我记得好像说我国和美国的粮食产量差不多,但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确是美国的30多倍,也就是说,我国的农业生产率只及美国的1/30。一块地的产值就那么多,五个人分和十个人分,两种情况下的收入水平不说相信大家也知道。在200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仍有多达47%的纯收入来自农业。如果这个占据农民主要收入的大头提不上去,那城乡收入的差距如何让减少?在我国粮食总产量稳步提高的情况下,仍有大量农村人员进城务工也充分说明,其实农业生产用不了那么多人。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

近年来,中央支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农产品价格、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包括农民转移就业,多种因素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2004年、2005年、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6.8%、6.2%和7.4%,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三年超过6%,是1985年以来的首次。07年上半年,全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11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14元,增长幅度为13.3%,是1995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但仍然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所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仍在扩大。2004年和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2:1,06年扩大到3.3:1,绝对额的收入差距达到8172.5元,这一比例不仅大大超过了国内外经济学界公认的1.5-2的差距水平。世界上城乡居民收入超过2的国家只有3个,我国是其中之一,这说明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世界上是最高的。如果我们将城市居民享有的社会保障以及公共服务计算在内,并剔除农民纯收入中不可计算的实物部分,两者的真实差距将会更大。

地区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均有显着提高,但因收入增长速度不同,导致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全国富裕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及大中城市,最贫穷的地区集中在中西部及农村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板块。第一,地理优势显着。从地理区位上讲,东南沿海地区拥有众多的港口码头、密集的公路和铁路网,并且与经济发达的香港、澳门、台湾、日本、韩国相比邻,中国的对外贸易也多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则较少。2005年,东南沿海地区12个省市的进出口总额超过全国总额的90%,其他地区只占不到10%,具有无法比拟的地理优势。同时,东部地区气候条件好,物产丰富,适宜生产及生活,这些都使得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中获得一种比较优势,从而能够先行一步。另一方面,国家给予了政策上的倾斜。改革开放伊始,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便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五个经济特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都是在东部,这些地方在财政政策上无论对外商还是当地企业都非常照顾,使得东部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得以吸引大量的外国资本,当地经济得到巨大发展。

行业收入差距

2005年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最高的行业是最低行业的7178倍。1992-2005年期间,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差距以年均150.9%的速度增大,而同期职工平均工资的增幅却为44.4%。行业工资差距扩大的速度远远快于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的速度。

垄断行业的高收入对行业收入差距的“贡献”超过20%。凭借垄断权力形成的、通过不合理的定价机制实现的。这些行业享受着垄断特权、行业大包干、财政分灶吃饭等改革措施的实施,在无人竞争的情况下,赚取着高额的垄断利润,使得本是全民创造并属于国有的财产成为其获取高收入的源泉。一些行业在效益不好甚至亏损的情况下,职工的工资依然很高,这种分配法显然不符合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是相当不合理的。另外,在工资之外,许多单位还巧立名目,增加其员工的津贴、福利及各种各样的补贴,进一步侵蚀国有资产,提高员工的收入。这些做法使得个人素质差异带来的收入差距所产生的积极意义,被行业间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冲击得荡然无存。

——行业间收入水平差别太大

刘先生在北京一家贸易公司的办公室工作,自2003年大学毕业之后就一直住在单位分的宿舍里,“三个人一屋,挺麻烦的。”刚毕业时,刘先生的工资是1500元,现在刚涨到3000元。“在北京生活,这点工资太少了,单位也没啥福利。一想到以后买房子、结婚等事情,就头疼啊。”

他的同学陈先生也在北京工作,境况就要好得多。陈先生供职于一家移动通信公司,做财务。他对自己的收入挺满意,虽不愿意细说,但承认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公司的其他补贴看起来也非常令人羡慕。比如说,通信费基本不用花自己的钱,公司的房补也已经超过8万元了。

2005年,金融、电信、烟草、石油天然气、航空等垄断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都在3万元以上,有的超过4、5万多,远远高于全国平均18364元的水平。而当年排在最后3位的农林牧渔业、住宿餐饮业、建筑业的职工平均工资分别为8309元、13857元和14338元。垄断性行业职工工资的增长速度也比较快。1992年至2002年期间,全国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年均增长幅度为35.8%。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的平均增幅分别达到57.6%、41.5%和38.5%,高于全国平均涨幅。而建筑业、农林牧渔业、制造业的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增长幅度仅为23.5%、25%、31.7%。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石油石化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

全方位缩小收入差距

一个真正现代化的、稳定的国家必然是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体,高、低收入者所占比重都不大的“橄榄型”结构。

城乡收入差距

城乡的收入差距已经很大了,单靠农村的自己发展是难以改变这个局面的,必须依靠国家的政策的扶持。前面也说了,只所以农民收入水平与城市差距比较大,主要是生产率比较低,因此想缩小两者的差距的话,提高生产力水平才是最重要的。0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就是很好的办法。

——加大对三农的投入

2008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

这次文件在强调“三个高于”时,用的是“明显高于上年”的表述,与去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用的“继续高于上年”,程度上明显不同。这预示着今年通过上述三个渠道投向农业和农村的资金增量要比往年大得多。这既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也表明了随着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本具备了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条件。

08年“三农”投入将重点关注以下领域:第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小型水利建设和病险水库的治理。第二,加强对农业技术和流通加工领域的服务,根据当前的市场供求状况和价格的波动状况,对农民的生产性经营给予更多的补贴。第三,加强农村水、电、路、气这些和生产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第四,加强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比如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增加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补贴,进一步加大对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转移支付。

其中所说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以及水、电、路等对提高农村生产力都有极大帮助。说道补贴,我又想起了另一项补贴,就是“家电下乡”项目。由中央和地方财政以直补方式对农民购买彩电、电冰箱(冰柜)和手机三大类产品给予销售价格13%的补贴,“家电下乡”试点工作是商务部、财政部,为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农村消费升级而采取的一项惠民措施。其实国家能补贴这些东西的话,那就更应该在生产工具上进行补贴,比如农业购买拖拉机可以补贴个40%,或者特殊地形如山区、梯田种地的补贴牲口之类的。这些都有助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等生产效率提上去,农民收入多了这些家电可以自己购买,“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

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会解放出很多生产力,这也能从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进城农民工看出来。农民进城务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一般说来,农民工在城里的收入是要高于务农的收入的。2005年全国农业劳动力流动规模已达1.08亿。农村外出就业人均收入达6577元,据此推算可为全国农民增收7103亿元,而同一时期农村人均产出仅为2745元,人均纯收入为2936元,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

国家要想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除了要提高农业生产力之外,还要考虑到如何让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收入,也就是提高农民工的收入。这就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流动劳动力就业素质,使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对接,从而既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又可使其具备获得更多收入的能力。另外还要完善流动劳动力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劳动力流动的组织化程度和就业的稳定性,将农业流动劳动力的就业服务费用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根据流动劳动力工资偏低的情况,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网络,对流动劳动力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建立全国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实行城乡统筹的就业政策。

地区收入差距

收入和当地的经济有很大的关系,收入水平低的地区只有使自己的经济得到发展,才能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而要发展经济又要和本地区的条件相适应,包括自然地理条件、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等等。以东、中、西三个地区为例,东部各个方面条件都要好些,前面也已经提到了。中、西部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地理位置导致的贸易也不发达,由于以前的原因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不完善,只有资源比较丰富(对经济建设极为重要的水资源例外)。在这种条件下发展经济,对我国来说绝对是个挑战。对于国家,只有加大对中西部的投资,特别是基础建设的投资,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和优惠。开放西部边境地区,周边地区一旦开放,西部地区向外地区缩短,增加贸易的机会,促进本地区的发展,同时也为中部东部地区向亚洲内陆国家和欧洲国际市场进一步开拓提供便利。

行业收入的差距

行业导致的收入的差距也应该分开考虑,非垄断导致的行业收入差距和垄断行业导致的行业收入差距。有些公司虽然小,但是由于其所处的行业的关系,比如一些小的软件公司,人数不多但是每年的利润十分可观,因此收入高些。还有一些小的企业,竞争激烈也会导致公司用高薪来吸引人才。这些企业的工资水平虽然高些,但都是在完全符合市场规则的情况下实现。我们不能控制垄断性企业的高工资,只有通过税收来进行收入差别的平衡。

——自2006年1月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由800元上调至1600元以后,全国人大又于2007年12月29日通过并公布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新决定明确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费用扣除标准由1600元上调到2000元,并自2008年3月1日已实施,这一举措迈出了个税改革的重要一步。

另一种就是垄断企业所造成的,垄断破坏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本身就很可气了,现在又通过不正当竞争得来的财富来扩大收入差距。职工的高收入并不是由于劳动者个人的学识和劳动技能等劳动素质、劳动强度、工作积极性造成的,而是凭借垄断权力形成的、通过不合理的定价机制实现的。尽可能地在垄断行业内引入多种所有制,使不同所有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融合和竞争。放宽市场准入,清除各种市场准入壁垒,、允许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地进入、退出,开展竞争。要最大限度地引进竞争机制,打破部门垄断,改变独家经营和部门内单一所有制的局面,增加部门内部的竞争;加大对政府机构的改革力度,转变政府职能,彻底实现政企分开,消除行政垄断的制度根源;严格执行刚刚制定的《反垄断法》,对垄断企业的垄断行为进行严格的法律限制,并完善相关制度,保证反垄断工作能落到实处。

“提高两个比重”势在必行

胡锦涛总书记去年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关键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两个提高”是针对当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的,也是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大举措。

国民收入分配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环节,初次分配是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之间的收入分配,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基础上政府、企业、居民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再次分配。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环节中,主要是政府、企业、居民三者的分配关系和居民内部分配关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也就是提高劳动者的工薪收入和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相应降低企业收入和政府收入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意味着国民收入分配要向居民个人和家庭适度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