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卫生改革中,政府不再直接向居民提供医疗服务,而是作为居民的代表,根据医院提供医疗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向医院购买服务。医院由政府的附属预算单位转变为独立核算的自治国有机构,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医院之间的服务竞争。作为独立核算的自治机构,医院的收入不再像过去那样完全来源于政府的财政预算,而是取决于医院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与此相对应,医院在服务内容、人事管理、设备投入、资金筹措等方面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为了在市场竞争和供求谈判中争取主动,降低交易成本,医院之间纷纷结成医院托拉斯,在托拉斯内部进行产权融合和调整,原来医院独立的利益随着加入医院托拉斯而告终结,由托拉斯本身取而代之。作为独立的法人,医院托拉斯从制度上把原来各自独立的医院捆绑在一起,医院托拉斯成立董事会,负责医院托拉斯的监督管理工作和非政治化的经营决策等。德国公立医院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床位数和三级机构过多,由此造成效率低下、费用过高和经营状况不好。在公立医院改革方面,柏林的探索值得关注。柏林市政府决定把10家公立医院合并转制为一家有限责任公司,由政府持有100%的股份。就性质而言,这家公司属于有限责任公司,不在证券市场上市交易。有限责任公司内部实际上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各组成部分没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总体来说,该公司是非营利性的,因此不用缴纳公司所得税,但其所有盈余不能分配,必须重新投入到公司建设和运营上。另外,为了分担运营风险,该公司还成立了一些营利性的附属子公司,这些子公司必须照章纳税。法国在经济体制上实行的是政府指导下的“混合市场经济模式”,政府允许自由定价,但对诸如电力、煤气、供水、汽油、公交、邮电、国家医院的医疗服务、药品、国有住房、出租汽车的价格和收费标准等进行直接干预,就是在政府监控下的自由竞争机制。法国有一种传统观念,认为医院是福利机构,在规章制度和服务方式上,都以方便病人为宗旨。从医院的所有制来看,有公立私立两种,但均向病人开放,有比较合理的收费标准。如低工资的病人在住院头30天,收费限制在总费用的30%以内,多出的部分大多数由公共救济金或社会疾病基金来补贴。医院对这些经费,则拥有充分的使用权。
新加坡在医院保障制度方面实施保健储蓄、医疗保险和医疗福利基金三项措施,公立医院收费标准由政府定价,病房分A、B1,B2、C级四等,政府分别补贴20%、65%、80%,严格控制了医疗需求的导向。1985年,政府为改善公立医院管理不如私立医院的现状,实行“重组计划”,将卫生部直属公立医院转变为私人有限公司管理体制,卫生部派员参加公司董事会,原股权由国家卫生保健局管理,但医院则全部按私人企业管理方式管理,医院管理体制由企业管理专家担任,下设医药委员会、医院筹划委员会等。在公司化的条件下,医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并设置比较完备的公司治理结构,医院的社会责任与经营责任由公司董事会负责,经理对董事会负责。医院作为具有法人组织结构的独立实体,不仅要遵循私营公司法经营,还要服从私营公司必须遵循的竞争法和其他商业法,医院使用资产负债表,同时模仿私营公司的财务结构转让债务和产权。这种医院重组和企业管理模式有效地提高了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并有效地控制了医院服务费用开支,这种模式就是医院的所有权(国家所有)和经营权(私人有限公司)分离的体制。
本章延伸阅读
1社会保障存在的经济学分析
产业革命的发生是催生社会保障的最初动因。18世纪欧洲大陆产业革命的兴起,使得机器大生产迅速替代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方式。澎湃的城市化浪潮形成之后,作为非正式制度的家庭保障功能日趋衰微,工业革命以不可抗力形式强加在产业工人群体身上的种种风险,起初表现为劳资关系的严重对立,尔后进一步演化成共产主义思潮主导下的工人运动。在德国,德皇与俾斯麦政府被迫选择了社会保障制度;而英国则在传统的济贫法与友谊社的体制基础上自下而上选择了社会保障制度。此后,欧美各国纷纷以德国或者英国模式为蓝本,在政府干预下相继建立起各自的社会保障制度。
市场失灵的客观存在是社会保障产生的根本原因。社会保障就其本质来说是政府充当领导者的公共福利计划。市场机制自身并不足以实现所有的经济职能,这就需要公共政策在这些方面予以引导、矫正和支持。市场失灵的存在是政府行为得以合理化的理由之一。斯托基和泽克豪泽指出了导致市场失灵的六种原因:(1)存在交易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充足的可能性。(2)交易成本会有碍交易的实现。(3)由于信息不足或分布不均衡或是无力保障合同的实施,有些市场是难以存在的。(4)有些买家或卖家的市场力量会足以破坏公平定价的条件。(5)某些交易具有“外在性”。(6)有些商品和服务无论消费者付费与否都可享有,天生具有公共的特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胡佛因坚持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坚信“市场机制是万能的”,而导致反危机的失败,为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的罗斯福上台执政创造了历史性机遇。“罗斯福新政”的一大亮点就是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的开展,如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工程进展署、公共工程局等机构;发放紧急救济金;推行“以工代赈”;兴办筑路、市政、水利、军用设施及田纳西河流域改造等公共工程;为老年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等。
2社会保障体系的结构
由于在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执政理念、社会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有着鲜明的国家特色,在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如英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由5个部分构成:社会保险、社会补助(包括住房、儿童、食品、高龄老人补助)、社会救助(包括低收入户、贫穷老人以及失业者救助)、保健服务于社会服务;德国的社会保障计划则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赔偿(包括战争受害者供养)、事故保险、住房和教育6个部分组成;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则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退伍军人补助、老人医疗服务、教育和住房6个项目。国际劳工组织对社会保障制度作出的概念则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国家财政收入资助的福利补贴、家庭补助、储蓄基金以及雇主规定的补充条款和围绕社会保障而发展的各种补充方案。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在参考国际惯例,吸收先进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正不断完善和趋于成熟,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四大部分构成。社会保险,处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和主导地位,是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对保障劳动者在失去劳动能力从而收入中断后仍能享有基本生活而提供的基本保障,主要包括养老社会保险、医疗社会保险、失业社会保险、工伤社会保险及其他社会保险项目。社会救助,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即对公民基本生存权的保障,是对已经陷入贫困的社会成员按照国家或社会法定的标准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优抚,是具有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据规定对法定的优抚对象提供确保一定生活水平的资金和服务的带有褒扬和优待抚恤性质的保障手段。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高层次,旨在提高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的保障项目。
在本章社会保障与就业政策一章中,则主要针对当前社会热点如就业、住房、医疗改革等问题,系统解读国家相关的政策、措施,分析其将会对社会的相关领域造成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在政策的指挥下,各界该如何应对,如组织结构、投资方向、盈利模式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等等。
3社会保障与经济的关系
关于社会保障,各国理论界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功能定位:德国人把社会保障看成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全;英国人从人道主义角度出发,视其为一种公共福利计划;美国人则认为是人们的基本生存条件得到保障的社会安全网。虽然这三种观点都更多的是认同社会保障的社会意义,或者说对经济健康发展的运行环境,但是不能否认的是,随着人们对社会保障认识的深化,社会保障已经渗透到经济发展的轨道,与其相融合,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状态。
第一,社会保障是外部条件,为经济发展提供健康的运行环境。社会保障实际上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过程,是协调物质利益关系的重要手段,如为失去收入来源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使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缩小;提高公共福利水平,缓和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等等。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社会保障的社会安定功能,就会因社会分配不公而激化社会矛盾,引起社会动荡,影响经济发展。在本章中涉及到的房地产市场就是一个典型领域,房价越炒越高,不论其对其他领域所造成的影响,站在公众的角度来说,“住房,一件生活必需品,如今却幻化成了空中楼阁”,尤其是对于大量的低收入阶层来说,这已经对社会安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从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今后将会成为政府的一个狠抓实抓的重点。
——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一要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廉租住房建设,增加房源供给,加强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和管理,积极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今年中央用于廉租住房制度建设的资金68亿元,比去年增加17亿元;地方各级政府都要增加这方面投入。同时,要积极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二要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建立多渠道投融资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中等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问题。合理调整城市土地供给结构,增加中小套型住房用地。三要综合运用税收、信贷、土地等手段,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增加住房有效供给,抑制不合理需求,防止房价过快上涨。四要加强市场监管,严格房地产企业市场准入和退出条件。依法查处闲置囤积土地、房源和炒地炒房行为。同时,要加强农村住房建设规划和管理,切实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
第二,社会保障是内部需求的一部分,可以调节经济发展速度,熨平经济波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在经济调节方面的作用凸现,通过社会需求的调节进而稳定经济发展。当经济发展过热,社会需求过旺势,就业岗位增加,失业人口自动减少,享受社会保障的人口也就相应减少,通过财政支出的收缩,社会需求自动得到抑制;反之,在经济萧条,社会需求不足时,失业人口增加,享受社会保障的人口自动增加,社会保障支持也相应增加,起到增加社会需求,刺激经济发展的作用。当前,受全球通货膨胀及我国第一大进口国——美国经济出现衰退症兆的影响,我国此时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具有特殊的作用:社会保障项目的具体实施,构成我国社会内部需求,填平外部需求缩减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经济的稳步运行,避免出现过大波动。
第三,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社会保障水平。经济发展是社会保障的物质基础。通常,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保障水平呈正比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或地区,其社会保障水平也相对较高,反之亦然。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社会中,消除现存的贫困是社会保障的主要任务,从而社会救助就处于该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和主导地位。当经济状况得到改善,贫困现象已不构成社会的主要问题,取而代之的便是社会保险将成为一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如中国正出于该阶段。当一国实现了高层次的经济富裕景象,与之对应的,提高社会福利将成为该国政府保障系统工作的重点,如当前的北欧多个国家实行的“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计划就处于该层次。简单来说,社会保障政策必须与该国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实现和谐进步。
——社会保障的阶段运行
社会保障的发展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形成阶段、成熟阶段和改革阶段。
1.形成阶段(1883——1935年)
社会保障以1883年德国颁布《社会保险法》为起点,到1935年美国颁布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为终点,经历了100多年的形成历史。在这一阶段,社会保险的各种项目相继出台,并在欧洲和美洲广泛推行和发展。尤其是美国罗斯福政府《社会保障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保障成型。
2.成熟阶段(1935——1979年)
随着西方社会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干预的强化,社会保障成为国家和政府的重要职能,充当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生活的“稳定器”的角色。在这一阶段,社会保障区域不断扩大,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的政府行为;社会保障项目不断增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1940年,世界上有135种社会保障项目,到1979年增加到494项;管理趋于规范化和法制化;政府社会保障支持大幅度增长。
3.改革和调整阶段(1979年以来)
高福利政策下的社会保障制度给西方发达国家带来了两大难题:一是巨额的社会保障开支使国家不堪重负,成为政府财政的沉重负担;二是高标准的社会保障助长了社会的懒惰情绪,对人们的劳动积极性,进而对经济发展产生抑制作用,影响经济的正常增长。为了解决以上难题,西方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末进入社会保障的改革和调整时期,以英国保守党政府1979年率先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为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