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秦汉帝王文治武功全纪录
31381600000021

第21章 风云迭起的两汉王朝(7)

不能说这些资料已经完全揭述了臧荼叛乱的真相,但至少可以得知,所谓燕王谋反,首先出自温疥的告发。是不是事实,仅根据温疥的经历来判断,自可存疑。但是这个举报无疑同皇帝极度防范诸侯的心理正好合拍。具体到臧荼身上,还有地缘政治的特殊因素:此人因兼并老燕王得逞,拥有广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六郡之地,位居刘邦势力范围的赵、齐之后,令他有若芒刺在背。按远交近攻之道,即使臧荼无可指责,拔去这枚钉子是迟早的事,何况现在有借口送上门来,刘邦怎能放过?于是便有了兴师动众的御驾亲征,而臧荼则在大军压境下被迫仓促应战,故落了个迅速崩溃被人活捉的结局,都可顺理成章地得到解释。也许太史公是故意将这些线索隐藏在这套档案合编里的,事实究竟是怎样的,自由后人推断。

臧荼兵败被俘以后,刘邦随即改封其亲信、太尉卢绾为新燕王。值得一提的是:此举似乎说明他愿同诸侯功臣“共天下”的理念确实出自本意。但是,分封体制的淘汰,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无论高居帝位的刘邦,还是裂土封王的诸侯,在和平共处分享权益这一点上所达成的共识无论多么真诚,都无法消弭这种时代发展同个人意愿之间的冲突。正是历史的逻辑,使得他们从分封开始就处在中央皇权和封国利益互相对立的两极,喋血再起的悲剧势不可免,而倏起倏灭的臧荼事变,仅仅是悲剧的开始。这种悲剧的缘由,是处在历史现场的刘邦和诸侯们难以意识到的。

杀韩信刘邦剪除异姓诸侯王,轻者贬黜,重者夷灭三族,其中惨烈的,就有那“勇略震主”的楚王韩信。韩信原是项羽的属下,在汉弱楚强的形势下背楚助汉,他为刘邦战胜项羽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韩信的绝世军功和才华也为他引来了杀身之祸。

有个原来在项羽手下的叫钟离昧的将军,刘邦正在缉拿他,而韩信却把他收留下来。于是公元前201年,朝中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当时半信半疑,便问大臣们该怎么办,许多人主张发兵消灭韩信,只有陈平反对。陈平说:“韩信特别善于用兵,手下又是兵精将广,用武力去征讨十分危险,只能智取。”

于是,汉高祖采用了陈平的计策,假装巡视云梦泽,命令受封的王侯到陈地相见。韩信一到陈地,汉高祖就命人把韩信绑了起来,要办他的罪。韩信大喊冤枉,他感慨道:“果然像人们说的那样:‘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经安定,将领已经没用了,本来就该给烹了!”刘邦见状便说:“有人告你谋反。”说完就命令随从把韩信押上囚车。可到了洛阳,因查无实据,刘邦又赦免了韩信,夺取了他的兵权,将其降为淮阴侯。经过这件事,韩信对刘邦的戒备心理更强了,也更加怨恨刘邦了,常常推说有病而不去朝见。

过了几年,巨鹿太守陈豨造反,自称代王,占领了二十多座城池。刘邦要淮阴侯韩信和梁王彭越一起讨伐陈豨。可是两个人都推说有病,不肯出兵。刘邦只好自己去讨伐陈豨。刘邦带兵离开长安后,有人向吕后告发,说韩信和陈豨是同谋,他们想里应外合,发动叛乱。吕后就跟丞相萧何商量了一个计策,故意传出消息,说陈豨叛乱已被平息,要大臣们进宫祝贺。韩信信以为真,不加怀疑地就进宫去了,等他一进宫门,便被预先埋伏好的武士拿住。据说刘邦曾与韩信有约: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器不杀。于是,吕后就用布把韩信围裹起来,用竹签刺死了他。一代名将就这样不明不白地冤死了。

关于韩信之死的原因,还有一种说法:当时刘邦正带领大军忙于平定巨鹿太守陈豨的反叛,朝内空虚。韩信见时机来到,暗中给陈豨送信,打算里应外合,一举颠覆刘氏王朝。反叛,风险至大也!如此关乎自己九族安危的大事,韩信却没有严格作好保密工作。事情正在准备中,他却要杀掉一名得罪了他的手下人。手下人的弟弟怀恨在心,偷偷向朝廷告了密。鉴于韩信的威名,留守的吕后不免有些紧张。还好,此刻还有忠心耿耿的老丞相萧何在朝中。这位发现韩信军事才能的伯乐,历史仿佛注定又要他来毁灭这匹千里马。萧何定计,诈称前线传来高祖平叛胜利的消息,按例,百官都要进宫朝贺,半信半疑的韩信刚一进宫,就被武士们捆了个结结实实。也不需要等刘邦回来了,也不需要经过什么司法程序了,特事特办,干脆利落,吕后一声令下,一代名将命丧长乐宫的钟室。

关于韩信是否真的谋反,历来史家却是看法不一,目前尚无定论。可以肯定的是韩信的这辈子的命运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不过试想一下,当时韩信闲居长安,手无兵权,靠什么来谋反?被擒后未经审讯即被处死,且刘邦平定陈豨在前,传韩信谋反在后,如何成了里应外合?这其中确有可疑之处,刘邦平叛归来,“见信死,亦喜且怜之”。所喜者,功高震主的畏将已除;所怜者,大臣无辜被诛。

不管是该杀,还是冤杀,翦除异姓王是刘邦的既定决策,是巩固汉室统治的需要。韩信作为实力最大的异姓王,即使不以谋反罪被杀,也将以其他形式被翦除。

废张敖刘邦当了皇帝后,封吕后所生的长女为鲁元公主,下嫁给了新继位的赵王张敖为王后。然而就在这年冬天,刘邦在与匈奴冒顿单于的大战中受到了重创。鉴于王朝初立、国力疲惫,刘邦决定采纳大臣刘敬的主张,用和亲政策与匈奴化敌为友,换取休养国力的时间。于是刘邦打上了鲁元公主的主意,逼着鲁元退婚转嫁到匈奴去。

于是,刘邦在返回长安之前,取道他女婿张敖的赵国。张敖对皇帝丈人执礼谦卑,从早到晚亲自侍奉饮食,唯恐伺候不周,颇有子婿的礼节。知道老丈人好色,特意把被自己纳为侍妾的东垣美人赵姬献给刘邦。没想到赵姬与刘邦竟然珠胎暗结,怀了龙种,这个孩子就是后来被封为淮南王的刘长,也是汉武帝时叛乱的淮南王刘安之父。当然,这还是后话。

刘邦因为打了败仗,还险乎送命,心情不佳,趁势把怨气全出在女婿身上,又责备他的种种不是,甚至当着赵国群臣的面,倚踞席上,两足舒展而左右分开如簸箕状,指着张敖谩骂不已。

在古人的礼仪禁忌中,刘邦这种坐式叫“箕踞”,是一种表示轻蔑侮辱的姿态,所以《礼记·曲礼》中有“坐毋箕”的警告,凡后生加冠走上社会前,都要懂得这个规矩。现在年近六十的皇帝以此对待一个封国君王,而且还是他的亲女婿,在大多为张耳旧属的赵国群臣看来,实在是无法容忍的无赖行径。等到谒见礼结束后,便三三两两凑在一起抱怨:“我们的大王太懦弱了,怎么能忍受如此侮辱?”

当晚,赵相贯高及赵午等几个老臣去见张敖,说:“天下豪杰并起,全凭本事称王——并非靠别人恩赐。现在大王事奉汉帝恭敬至极,汉帝却傲慢无礼,请让我们为大王杀了他!”

张敖听了,便把手指咬出血来,说:“你们怎么说出这样忤逆的话!况且先父亡了国,是依赖皇上才能够复国,恩德泽及子孙,所有一丝一毫都是皇上出的力啊,希望你们不要再提此事。”

贯高、赵午等十多人都相互议论说:“都是我们的不对。我们的王有仁厚长者的风范,不肯背负恩德。况且我们的原则是不受侮辱,如今怨恨高祖侮辱我王,所以要杀掉他,为什么要玷污了我们的王呢?假使事情成功了,功劳归王所有;失败了,我们自己承担罪责!”

汉高祖八年,刘邦亲率大军出征东垣途中,经过赵国的属地柏人,赵王张敖命贯高为丈人提前准备好了舒适的行馆居住。贯高等人却借机在柏人行馆的夹壁墙中隐藏武士,想要秘密杀死皇帝。刘邦果然想要在那里留宿,便问左右的随从:“这个县的名称叫什么?”随从回答说:“叫柏人。”“柏人,听起来像是被别人迫害啊!”因此,没有留宿就离开了。

然而这场未能进行的计划不知怎么却在一年后走漏了消息。刘邦大怒之下,一面骂着“早就不该让他当女婿”,一面下令把赵国君臣上上下下全部下狱问罪。吕后担心祸及女儿,便又到刘邦面前苦苦哀求。刘邦却不买账,坚决把张敖丢进了死牢。

皇帝的女婿,当朝的驸马爷因谋反入狱,自然是轰动朝野。正当吕后和鲁元公主陷于绝望之中的时候,幸亏赵国相国贯高忠义高节,没有因为酷刑而把不知情的张敖拖下水,而是将“一人做事一人当”贯彻始终。

吕后对刘邦说:“张敖娶您的女儿,做了您的女婿,这是何等的荣耀,怎么会谋害您呢?”皇上愤怒地说:“若是让张敖占据了天下,难道还会考虑你的女儿吗!”仍不听吕后的劝告。

廷尉把审理贯高的情形和供词报告皇上,皇上说:“这个贯高倒是壮士啊!谁同他有私交,不妨以朋友的身份去问问他。”中大夫泄公说:“我和他是同乡,一向了解他。他本来就是为赵国树名立义、不肯背弃承诺的人。”皇上派泄公拿着治疗伤病的药品到狱中探望他。贯高仰起头看看说:“是泄公吗?”泄公慰问、寒暄,像平常一样和他交谈,问张敖到底有没有参与这个计谋。贯高说:“人都有感情,有谁不爱他的父母妻儿呢?如今我三族都因为这件事已被判处死罪,难道会用我亲人的性命去换赵王吗?但是赵王确实没反,这件事只有我们这些人参与了,赵王并不知情啊!”他详细地说出了谋杀皇上的本意。于是泄公进宫,把了解的情况详细地上报给高祖,刘邦这才赦免了赵王的死罪,贬为宣平侯,而将赵王这个肥缺给了自己最心爱的儿子——戚夫人之子刘如意。

诛彭越自从韩信被削去王位后,汉高祖刘邦亲自率兵平定陈豨叛乱时,路过邯郸,向梁王彭越征调兵马。彭越因为身体不适,派手下将领领兵去邯郸。刘邦对此十分不满,大发雷霆。返回洛阳后,刘邦立即派人去责备彭越。

彭越的处世作风一向十分严谨,自从韩信被削去王位之后,彭越更是胆战心惊、小心翼翼,也更加着意讨好皇帝。皇帝每次洛阳驻跸,他都要去请安,饮酒谈天,曲意迎合。在异姓诸侯王中,彭越也是远赴长安朝觐天子次数最多的人。这次见刘邦发怒,更是害怕得不得了,就想亲自前往洛阳谢罪。他的部将扈辄说:“您开始的时候因为生病没有亲往,现在被皇上怪罪了才亲自去,不是正好让皇上误会您是在装病吗?您如果去了,说不定就会像当初韩信那样被抓起来,倒不如发兵反叛。”彭越拒绝造反,又怕真的和韩信落个同样的下场,索性装起病来。

几天以后,彭越的太仆因故得罪了他,使彭越大为恼火,威胁说要杀掉他。此人连夜逃到了刘邦那里,告彭越与部将扈辄合谋造反。

于是汉高祖立刻暗地派人去逮捕彭越,彭越猝不及防,只能束手就擒,被囚于洛阳。廷尉经过审理,认为彭越既然知晓扈辄有谋反之意,而未将其治罪,已经可以构成谋反罪行了。遂奏请刘邦按法施刑。后来,汉高祖赦免了他,降为庶民,流放到蜀郡青衣县(今四川名山北)——此处为羌民居住区,此时已置县,属于蜀郡西部都尉辖区。高祖将彭越安置在此处,就是想让都尉就近管制。

彭越叩谢“圣恩”之后,便随押送他的官兵上路了。路过郑地(今陕西华县)时,路遇从长安来洛阳的吕后,彭越向吕后哭诉道:“老臣已经年老力衰,只求能将一把老骨头葬在故乡昌邑就感恩不尽了。”吕后假意答应了他,同他一起到洛阳。吕后对高祖说:“彭越是一条好汉,如果把他流放到蜀地,无异替自己留下了后患,不如索性把他杀了,我已伴他同来洛阳。”于是吕后亲自做了手脚,让彭越的家臣告发他再次谋反。廷尉王恬上奏请求诛灭彭越家族,刘邦准奏,彭越被夷灭三族。最残忍的是,刘邦杀了彭越之后,为了威胁警告其他将领和功臣,竟将他的尸体剁成肉酱,做成肉羹,再派人分赐给各位诸侯和功臣品尝,功臣们因此更加胆战心惊。

征英布彭越事件后,淮南王英布自知不能幸免,被迫铤而走险,准备起兵反叛。于是,英布暗中聚集军队,以防不测。可是,英布的中大夫及时地向刘邦报告了英布想谋反的消息,刘邦立即派人调查,结果反而逼得英布提前造反。英布鼓舞部下说:“皇上已经老迈,一定不会御驾亲征了。大将中只有韩信、彭越最有能耐,但他们都已经死了,别的将军都不是我的对手,没什么可怕的。”

英布一出兵,果然打了几个胜仗,把荆楚一带土地都占领了。病中的刘邦只好亲自发兵去征讨。

刘邦在阵前骂英布说:“我已经封你为王,你何苦造反?”

英布直言不讳地说:“想做皇帝啰!”

刘邦大怒,指挥大军猛击英布。英布手下兵士弓箭齐发,汉高祖当胸中了一箭,他忍住创痛,继续进攻。英布大败逃走,在半路上被人杀了。

一年以后,汉高祖刘邦的伤势日益加重,再加上年事已高,终于病入膏肓。在安排好了身后之事后,便与世长辞了。

逼卢绾刘邦的怀疑猜忌和残酷无情,使得将士和功臣们人心惶惶,唯恐有一天自己也会被皇帝消灭,有的甚至被逼得真的反叛起来。韩王信就是害怕刘邦的怀疑,在极度恐惧的情况下干脆公开投降匈奴的,但最后也逃脱不了被追杀的命运。

燕王卢绾与刘邦情同手足,不仅同乡、同里、同学,还同年同月同日生,从少年起两人就形影不离,关系比亲手足还亲。刘邦浪迹丰沛市井之时,他们更是患难与共的生死之交。即使在刘邦释囚逃亡之时,卢绾也总是随同左右,东奔西走,如影随形。

天下大乱,刘邦起兵,卢绾更是以宾客的身份相随;到汉中后,没有军功的卢绾被刘邦任命为将军;楚汉战争时,卢绾更是成为刘邦的亲信和心腹。尽管建树很少,也没有什么威望,更谈不上功勋卓着。竟也能封侯拜相,官至太尉,位列三公,封长安侯。刘邦当了皇帝后,卢绾依旧可以随意出入皇帝寝宫,受宠之极。

燕王臧荼造反被平定后,刘邦一心想封卢绾为王,但为了掩人耳目,就说让大臣们民主评议。群臣都知道他想封卢绾,就一齐上言推荐卢绾。于是就立卢绾为燕王。对他的亲宠超过所有诸侯王。但就是这个卢绾,竟也栽进了造反的泥潭。

公元前196年,陈豨在代地反。刘邦亲率大军至邯郸自南面进讨陈豨。同时派燕王卢绾率军攻打陈豨的东北部。后来卢绾怕刘邦灭陈豨后,进而消灭他,就又与陈豨勾结,暗地支持陈豨抗拒刘邦;还与匈奴通使,互为声援。次年,刘邦击杀陈豨,得知卢绾与陈豨通谋,遣使召卢绾,卢绾托病不行。于是,刘邦以樊哙为将军,率军击燕。后又改以周勃代樊哙,攻下蓟,虏燕大将抵、丞相偃、太尉弱、御史大夫施等,并接连攻下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卢绾被迫带着他的家属、宫人、亲信等人逃到匈奴,被封为东胡卢王。一年之后,死于匈奴。

或许在高祖眼中,即使天下的人都反了,卢绾也不会反。是啊,若不是被逼无奈,卢绾真的不会反,也没有必要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