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臣单于继位一年后断绝与汉朝的和亲关系,连年大举入侵汉朝边郡。汉景帝即位,匈奴的侵扰有增无减,国内又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赵王刘遂暗自和匈奴勾结,密谋等吴国叛军西进之后,联合匈奴进攻汉朝,后因汉景帝发兵围攻赵国,吴楚联军在梁国受到顽强阻击,匈奴也不敢出兵进入汉朝边界。
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汉朝社会经济虽有所恢复和发展,但要战胜匈奴,条件仍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景帝在汉匈关系上的策略是和多战少,蓄势待发。
于是,景帝继续奉行文帝时的各项对匈措施,对匈奴进行安抚,恢复与匈奴的和亲。对于匈奴不间断的小股骚扰,景帝也没有大规模地反攻,而是以大局为重,注重积极的防御。景帝还在边界地区设立关市和匈奴贸易,并如旧约向匈奴纳贡,还将自己年仅16岁的亲生女儿南宫公主于公元前152年嫁给军臣单于,以求汉朝边境的和平与安宁。由于南宫公主成了大漠阏氏,并在第二年为军臣单于生下了儿子于单,深得单于宠爱。军臣单于在南宫公主的劝导下,未对汉朝大举侵扰,两国开始了真正的和睦相处。
由于景帝维持和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军事冲突,为经济发展赢得了时间,为以后汉武帝反击匈奴做了准备。当然,景帝并不是一味妥协,也进行了必要的抵御。
在景帝时期为数不多的反击匈奴的战斗中,涌现了李广、程不识和郅都等一批卓越的名臣勇将,其中尤以“飞将军”李广最为突出。
李广是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他的先祖李信是秦国时名将,所以,李广堪称将门之后。李广有一套不正规的治军方法,非常适合于塞外的地理条件和敌情条件,他的部队简单、机动、长于应变。所以司马迁称赞他说:“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李广本人精于骑射,能够百步穿杨,是个有名神射手。家喻户晓的李广射虎的故事讲的就是李广的箭法精妙,神武有力。匈奴人一听李广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并把李广称为“飞将军”。
汉景帝中元六年,匈奴打破雁门,进攻武泉和上郡,杀死汉朝戍边士卒二千余人。这时,景帝派来一个宦官(中贵人)跟随李广学习军事作战,抗击匈奴。一次,这位宦官带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与他们交战。那三个人转身射箭,骑兵全军覆灭,宦官也受了重伤。那宦官跑到李广那里,李广说:“这一定是匈奴的射雕能手。”于是就带上100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那3个匈奴人没有马,徒步逃跑,毕竟两条腿跑不过四条腿,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两路包抄。李广亲自去射杀那3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经过问话证实了他们果然是匈奴的射雕手。待捆绑好俘虏上马,忽然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这些匈奴骑兵看到李广只带了这么少的人就敢深入敌境,断定是诱敌的骑兵,不敢轻易出击,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李广的一百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奔驰转回。李广制止他们,说:“我们离开大军几十里,照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这100名骑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来追击射杀,我们会立刻被杀光的。如今只有我们停着不走,那匈奴人一定以为我们是大军派来诱敌的,必然不敢攻击我们。”于是,他向骑兵下令:“前进!”汉兵向前移动,到了离匈奴阵地还有大约两里的地方,停下来;又下令说:“全体下马,解下马鞍!”汉兵们说:“敌人那么多,并且又离得近,如果有了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
于是,匈奴骑兵就没敢袭击。有个骑白马的匈奴将军出阵监护他的兵卒,李广上马与十几名骑兵奔驰前去射杀了这个将军,然后又返回到他的骑兵中间,解下马鞍,命令士兵把马放开,随便躺卧。
这时正值日暮黄昏,匈奴军队始终觉得奇怪,不敢进攻。到了半夜,匈奴兵又以为汉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袭他们,因而匈奴就领兵撤离了。第二天早晨,李广才回到他的大军营中。这件事情最后传到了匈奴人的耳朵里,他们就更畏惧李广了,“飞将军”的名声,也越传越广了。
景帝除了支持边将对匈奴抵抗,及维持亦和亦战之外,还采取了一些措施,为以后武帝时期匈奴问题的彻底解决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其中主要有两项:
第一,“造苑马以广用”。中原内地自古以来就缺马,这样既不利于骑兵的壮大,又无法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更限制了交通、运输等事业的发展。景帝即位之后,继续进行马政建设。他下令扩大设在西边(如北地郡)、北边(如上郡)的马苑,而且鼓励各郡国及民间饲养马匹。由于景帝时期养马业的大发展,军马生产颇具规模,属于官府的马匹发展到了四十万匹,民间的尚且未计。
第二,实行“卖爵令”及“黩罪之法”。这两项措施都是在文帝时由太子家令晁错提出,并被文帝批准实行的。景帝即位后,继续执行了这些被证实是有效的措施,并使它更为完善。大批徙民充实于边地,成为一支兵农混一的垦戍队伍,不但减轻了内地百姓的徭役,而且争取到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
从大的方面来看,文景时期对匈奴的政策是对内政策的延续,目的是为汉王朝的恢复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但文帝和景帝并非只停留在消极防御上,而是以加强积极防御为主,尽量避免战争,为国家的发展创造条件。正是文景时期隐忍不发的政策,才造就了汉朝实力的日益强大,汉武帝即位后,国家才终于有力量大举进攻匈奴了。
发展教育;打击豪强
发展教育
汉景帝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及发展已达到相当的程度,所以统治阶级上自景帝,下至郡县吏官都逐渐重视文教事业的发展。当时在教育领域中最突出的就是“文翁兴学”。
文翁,名党,字仲翁,庐江郡舒(今安徽庐江县西)人,年轻时勤奋好学,通晓《春秋》,以郡县吏被察举(即郡国守相经过考察后向朝廷推荐)。公元前141年,文翁出任蜀郡太守。当时蜀郡地区的经济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文化教育仍较落后,保留了很多陋俗。文翁决心要改变这种状况,让蜀地的经济、文化同步发展。
文翁把发展教育作为他的一项重要工作。首先,文翁从蜀郡和下属各县中选出张叔等一批反应快、有才干的年轻小吏,亲加训诲,并送到京城长安,跟随太常博士学习,或在其他部门学习律令。文翁很关心这批青年,常派人去看望。他还千方百计缩减蜀郡衙门的开支,省下一些费用,买上一些蜀地的土特产送给博士,以感谢他们对蜀郡子弟的教育。几年后,这批青年学成回到家乡,文翁都给他们郡中比较高的职位,并依次将他们推荐给朝廷。
为培养更多的人才,文翁又在郡城内设立官学,招收各地优秀子弟入学。这样,文翁就在全国第一个创办起地方官学。学校的校舍主要是用石头建造而成,称为“石室”,亦称“玉室”。学校的教师主要由从长安学习回来的人担任,教学水平很高。
为了让学生们安心学习,文翁免除了他们应服的徭役。除要求学生认真攻读法律政令和儒家经书外,文翁要学生们分头到衙门见习,协助处理政事,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实际办事能力。文翁每次到各属县去巡视,都要带上那些明经学、有德行的学生跟随,让他们协助传发政令。这一切,使得县邑吏民羡慕不已。学生学习结业,成绩优秀的分派到郡或县里做小吏,差一点也能被推举为“孝弟力田”。家长们见孩子有地位有出路,个个引以为荣。从此,蜀地风气大变,很多人都争送自己的子弟入学。有的富裕人家,甚至愿意出钱送孩子上学。蜀官学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文翁的提倡,蜀郡的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学习气氛日益浓厚,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准与齐鲁之学齐名,以至前往蜀地求学的人,多得不亚于文化发达的地区。
文翁兴学的成就,不仅培养了一批吏才,如张叔在汉武帝时被征为博士,官至侍中、扬州刺史,而且推动了邻近属县的兴学,如“巴汉亦立文学”。蜀地此后出现司马相如、扬雄等知名饱学之士,这与文翁兴学造成的社会风气亦不无关系。
文翁首创了郡国官学,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他的成就得到后人的肯定。景帝嘉奖文翁兴学,“令天下郡国皆立文学”。到了武帝时期,武帝刘彻也对文翁的办学模式大为赞赏,并在全国予以推广,即下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文翁兴学,实为中国历史上地方政府设立学校之始。如果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老师,那么,文翁绝对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学校校长。
打击豪强
汉景帝一面弘扬文教礼仪,一面又打击豪强。为了保证上令下达,景帝果断地采取了多项措施,重要的有两项:
第一是在修建阳陵时,效法高祖迁徙豪强以实关中的做法,把部分豪强迁至阳陵邑,使他们宗族亲党相互分离,削弱他们的势力,以达到强干弱枝的目的。
第二是任用酷吏,如郅都、宁成、周阳等,严厉镇压那些横行郡国、作奸犯科者,收到了杀一儆百的功效,使那些不法豪强、官僚、外戚等人人股栗、个个惴恐,其不法行为大大收敛,这便局部地调整了阶级关系,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景帝时最着名的酷吏就要属被誉为“战兢之将,国之爪牙”的郅都了。
郅都是西汉河东郡杨县(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人,为官忠于职守、公正清廉,对内不畏强暴,敢于捶扑豪强权贵;对外积极抵御外侮,使匈奴闻名丧胆。
汉文帝时,郅都踏入仕途,初任郎官,为文帝侍从。汉景帝继位,郅都被晋为中郎将。郅都性格耿直,“敢直谏”,也能抛开情面,“面折大臣于朝”,很快便得到汉景帝的重视。
郅都成名,是从镇压豪强开始的。汉初,汉政府倡行“无为而治”,豪强地主势力迅速膨胀,有的居然横行地方,蔑视官府,不守国法。如济南郡的闲氏家族,仗着宗族户多人众,称霸地方,屡与官府作难,地方官循于常法“莫能制”。于是,汉景帝拜郅都为济南太守。郅都针对不法豪强目无国法、肆行无忌的特点,采取了以暴制暴的酷烈手段。到任即捕杀闲氏首恶,推行严法,开西汉以严厉手段打击豪强之先河。济南郡首恶被诛,“余皆股栗”,不敢再与官府对抗。郅都在任一年多,号称难治的济南形势非常安定,“郡中不拾遗”。郅都雷厉风行地摧折济南豪强,影响极大,周围十几郡太守对他衷心敬服,视他如上司。
汉景帝七年,郅都迁升为中尉,掌管京师治安,亲领北军。他执法不阿,从不趋炎附势,或视权臣脸色行事。当时统治者一意恢复国家的经济实力,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因而人民受的剥削较轻,安居乐业,极少有百姓触犯法律之事,犯法者多为皇亲国戚、功臣列侯。郅都行法不避权贵,凡犯法违禁者,不论何官何人,一律以法惩之。
列侯宗室对郅都是又恨又慎,见他皆侧目而视,背后称他为“苍鹰”,喻指他执法异常凶猛。
汉景帝原太子刘荣,因其母栗姬失宠被废为临江王。汉景帝中元二年,刘荣又因侵占宗庙地修建宫室犯罪,被传到中尉府受审。郅都责讯甚严,刘荣恐惧,请求给他刀笔,欲写信直接向景帝谢罪,郅都不许。窦太后堂侄魏其侯窦婴派人悄悄送给刘荣刀笔,刘荣向景帝写信谢罪后,在中尉府自杀。窦太后闻讯大怒,深恨郅都不肯宽容,责景帝将他免官还家。
当时匈奴铁骑比年南侵,汉朝无得力边疆大吏,沿边数郡久不安宁。因此郅都还家不久,汉景帝又派专使到郅都家乡,拜郅都为雁门郡太守,命他抗击匈奴,并特许他不必按常规赴朝面谢,由家中直接取道赴任,“得以便宜从事”;一切事情,酌情裁定,先行后奏。匈奴人亲闻郅都节操威名,得知他就任雁门太守,惊恐万分。郅都才抵达雁门郡,匈奴骑兵便全军后撤,远离雁门。至郅都死,尚不敢靠近雁门郡。匈奴首领曾用木头刻成郅都之形,立为箭靶,令匈奴骑兵飞马试射,众骑兵因极其畏惧郅都,竟无一人能够射中。
匈奴对郅都恨之入骨,乃遣人深入内地,四处散布不利于郅都的谣言,窦太后听到后,不加追究分辨,立即下令逮捕郅都。汉景帝心知郅都冤枉,说“郅都忠臣”,准备释放。窦太后不忘旧恨,坚决不许,在她的蛮横干涉下,郅都终于被杀。郅都死后不久,匈奴骑兵复侵入雁门。
由于推行了上述措施,就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贫富悬殊的分化。这种状况,既为后来汉武帝实施“雄才大略”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给西汉中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
大力削藩,抑贬诸侯王
西汉初年,刘邦为加强中央权力,分封了韩信等7个功臣战将为异姓诸侯王。后来,这7个异姓王对于中央政府的稳定和巩固造成很大的障碍和威胁。
高祖五年,即刘邦称帝的那年开始,到十二年止,高祖先后翦灭了六国异姓王,只剩下势力最弱、对中央政府没有多大威胁的长沙王。刘邦认为秦之所以短促是由于不分封子弟的缘故,刘邦还与群臣杀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无功而侯者,天下共击之!
于是,刘邦一面翦灭异姓王,一面分封自己的子弟侄儿。这些王都姓刘,史称同姓王。这些同姓王逐渐成了地方上的割据势力,他们有行政权、司法权,所属的官吏也由自己任命,基本上是一个独立王国。
等到汉文帝的时候,不断有谋反的同姓王出现,直接威胁到了中央政权。刘邦原来想让这些同姓王来保护中央地区的愿望也落空了。
为了巩固中央政权,巩固自己的帝位,汉文帝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如使列侯一律回国,册封自己的皇子为王等。文帝还采纳了贾谊的意见,把一些大国分解为几个小国,借此分散诸侯王的封地和力量等。后来晁错等人提出了削藩建议,文帝碍于形势没有实行。
汉景帝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更加激化,解决诸侯王势力“尾大不掉”的问题成为景帝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刘启先提拔力主削藩的晁错做内史,旋即又拜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成为景帝的股肱之臣。
平定了七国叛乱之后,汉王朝的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汉景帝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着手解决王国问题,以加强中央集权。
首先,对诸侯王国的设置进行大调整。参加叛乱的七国,除楚被保存、另立楚王外,其余六国皆被废掉。这是对汉初以来诸侯王国的重大打击。接着,在原吴楚7国地区,新置或复置一批诸侯王国,并继续立皇子为王。景帝共有14个儿子,七国之乱前已封王六子,此后再立其余诸子为王。这是以亲制疏政策的新发展。这些景帝之子的王国,大都分布在原吴楚七国境内。通过这些王国有效地加强了对原吴楚七国地区的控制,并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其次,继续大力推行削藩。根据晁错建议而实行的削藩,刚刚开了个头,就被七国叛乱打断了。叛乱平定后,削藩的阻力被排除,景帝大刀阔斧地推行削藩。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