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领域,刘彻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统一;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正式登上中国政治的舞台,之后统治中国的思想长达两千余年,对后世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刘彻一方面稳定个体小农经济,宣布“重本轻末”的政策,另一方面则对地主的兼并和不法行为加以限制;他整顿财政,颁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打击富商大贾;他采取桑弘羊建议,实行盐铁官营,设立盐官和铁官,控制与经济命脉有关的大手工业和大商业;他整理币制,将货币的铸造和发行直接控制起来,禁止诸侯国铸钱,废销各种杂劣铜钱,统一推行“五铢钱”,使得财政权集于中央;他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同时,他还注意兴修水利,先后修了引渭入河、引汾入河、引斜入渭等的渠道,这样既可通航,又可灌溉田地;他又下令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充裕了汉王朝的财政。
在军事方面,刘彻集中兵权,充实了中央的军事力量。由于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国家的经济实力空前雄厚,为了维护北方边境地区的生产和人民的生活,汉武帝决定改变汉初以来对匈奴的和亲政策,进行反击匈奴的战争,武帝重用大将军卫青、霍去病,并于公元前127年、公元前121年、公元前119年对匈奴发动了3次大规模的战役。这3次战役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给匈奴贵族以致命的打击,使得强盛近百年的塞北匈奴从此逐渐衰落,也使汉朝北部边境十余年没有发生战争,保障了黄河流域广大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他又消灭了南越割据政权,统一了今天的两广地区,又在今云南、贵州等省设置郡县,加强了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但这些战争消耗了大量的国家财富,使广大人民增加了徭役之苦,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汉武帝时期,统一的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当时中国境内的汉、匈奴、西域各族、越族以及西南、东南、东北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虽然各族统治阶级之间存在着矛盾或者有过战争,但人民之间融合的趋势增长了,各族人民共同劳动,开发了祖国的边疆,构成了西汉时期丰富多彩的生动历史场面。
在外交方面,刘彻为了联合西域共抗匈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与大月氏、乌孙、安息等国联系,开通了内地与西域之间的交往,开辟了“丝绸之路”,使大汉声威远播四夷,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意义重大。同时,也开创了中原和西域各地文化、物产交流的新纪元,不但促进了亚洲各地经济和生产的发展,也促进了欧亚之间的联系。
汉武帝的这一系列文治武功,使西汉王朝发展到鼎盛时期。
为强化皇权,严惩不法的宗室、外戚、豪强富商和游侠,武帝比其父辈更加重用酷吏。当时着名的酷吏有张汤、赵禹、周阳由、王温舒、杜周等,不胜枚举。然而,酷吏嗜杀成性、妄杀无辜,虽维护了皇权,也激化了社会矛盾,使得政治遂转趋黑暗,直至武帝晚年,举行封禅,祀神求仙,挥霍无度,加以徭役加重、捐税增高,致使农民大量破产流亡。社会益发动荡不安,宫内阴谋事件层出不穷,而武帝一味昏昧逸乐,无复昔日英明之貌。公元前99年,齐、楚、燕、赵和南阳等地均爆发了农民起义。汉武帝曾在轮台颁下《轮台罪己诏》说:“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以表示承认自己的错误。
子幼母壮,为了防止太后专权,公元前88年,汉武帝杀死了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后来,汉武帝叫画公画了一张“周公背成王朝诸侯图”送给霍光,意思是让霍光辅佐他的小儿子刘弗陵做皇帝。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刘彻驾崩,在位54年,享年70岁,葬于茂陵,庙号世宗,谥号孝武皇帝,《谥法》说“威强睿德曰武”,意思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
汉武帝刘彻奋其先辈五世之余烈,施展其雄才大略,创造了震古烁今的辉煌业绩。他开创了一个光辉灿烂的盛世时代,建立了在当时可与西方罗马帝国相媲美的东方最强大的大汉帝国,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之一。然而,汉武帝也有受人非议之处,其中最为人诟病的是“穷兵黩武”,即批评武帝滥用武力。中国人向来不喜轻动干戈,因为发动战争,除了牺牲老百姓生命之外,同时也会影响国家财政,而演变成苛敛暴征,影响民生甚巨。武帝虽然武功鼎盛,可也无法避免这种批判。他连年用兵,南征北讨,尤其是与北方匈奴之交战,几乎耗尽国家所有国力,结果导致了严重的财政危机,此亦为不容争辩之事实。可以这样说:汉武帝一手缔造了汉朝的辉煌,又一手制造了帝国的衰落。
汉孝武皇帝刘彻
姓名:刘彻,字通
卒年:公元前87年
幼名:刘彘
死因:病逝
出生:公元前156年
享年:70岁(虚岁)
属相:鸡
曾用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
父亲:汉景帝刘启
庙号:世宗
母亲:王娡
谥号:孝武皇帝
初婚年龄:16岁
配偶:8人,皇后2人:陈阿娇、卫子夫
子女:6子,5女
陵寝:茂陵
在位时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
继任帝王:少子刘弗陵(汉昭帝)
外争四夷,教通四海
汉武帝就像他的谥号一样,是一位尚武的封建帝王,在他一生的业绩中,武功占有极大的比例。汉武帝在位54年,动用兵事竟累计为四十余年。特别是抗御匈奴的战争,几乎贯穿了他的整个统治时期,大小战役达16次之多,关键性的大战役有3次。
匈奴从西汉立国初年便已成为中原的心腹之患,抗击匈奴一直是汉武帝时代的基本国策之一。汉武帝总共组织了多达16次的对匈奴战争,其中公元前127年的河南之战夺取了河套平原,使长安免除了匈奴的直接威胁;公元前121年的河西之战夺取了从今甘肃兰州直至新疆罗布泊的大片土地,使汉人的势力范围伸入到西域;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以倾国之力出击,直插匈奴心脏,封狼居胥,从此“幕(漠)南无王庭”。在这个英雄年代先后出了卫青、霍去病等出身卑微的杰出将领,他们成为“汉朝精神”的象征。文化发达的汉朝对落后的游牧民族匈奴的胜利,也是人类文明的胜利,使得文明能够更好地发展和传播。
但是,汉武帝的武功绝不止于对匈奴的战争。在南方,刘彻经略三越,先后消灭了闽越、瓯越、南越,将东南越族地区纳入汉朝版图;在河西,他平定西羌,隔绝切断了西羌与匈奴的联系,保障了汉朝与西域的交通;在西南,他派司马相如等以招抚兼武力胁迫的手段,征服了当地未开化的夜郎等民族;在东北,他征服了古朝鲜国,招抚了乌桓,使东北地区的安宁得到了保证,对中原文明向东的渗透起了积极作用。这其中,意义更大的则是通西域,将西域也纳入中国版图。为斩断匈奴右臂,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经过两次难以想像的艰难跋涉,终于打通了中亚文明同东亚汉族文明之间的通道,这也成为丝绸之路的东段。这条大道在此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一直是中国同西亚乃至欧洲等文明交流的主干道,佛教由这条大道传入,而造纸术、指南针等也由这条通道传出。其后,汉武帝通过招抚为主兼用武力的手段逐渐使西域成为汉朝的势力范围,但对大宛国的战争却是沾满了汉宛两国人民的鲜血。
北击匈奴
汉武帝即位不久,就说他要使汉朝“德泽洋溢,施乎方外”,“德及鸟兽,教通四海。海外肃慎,北发渠搜(西羌),氐羌来服”。而要达此目的,招徕四夷,就必须反击匈奴,这是当时的形势所决定的。
此时,西汉王朝经过了几十年的休养生息,达到了鼎盛时期,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国家空前强大。西汉还建立起了一支强大的骑兵,足以和匈奴人一决雌雄,所以反击匈奴的时机已经成熟。
因此,年轻的汉武帝在对匈奴的关系上,逐步摆脱了前几位皇帝时的被动局面,在两者关系往何处去这个问题上取得了主动权。他根据匈奴上层集团的多次政策变动,相应的做出了反应,逐步地从汉初的和亲政策转向了大规模的自卫反击和军事惩罚相结合的战争政策。
当时的匈奴单于是冒顿的孙子军臣单于,他继承了其父老上单于和其祖冒顿单于贪婪的本性,屡屡背信弃义、违约犯边,加重了对汉朝北部的侵扰。
对此,汉武帝并没有立即做出强硬的反应,主要是因为汉景帝刚刚驾崩,国内尚待稳定,自己则需要有个过程来熟悉军政大事。所以,以武力抗争的条件并不成熟。况且,黄老无为的思想还占据着大多数人的脑子,他们不愿因为战争而使国家穷敝,因此主和的呼声在大臣们中间响成一片,没有人支持汉武帝反击匈奴。汉武帝虽有心以武力来换取北部的和平,但是他刚刚即位,根基尚不稳定,国家的权力也还没有真正高度集中到他的手里。因此,刘彻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来自后宫(太皇太后窦氏)和朝廷上(笃信黄老的大臣)不同程度的制约和束缚。
汉武帝还清楚地看到,尽管有匈奴侵扰中原,但匈奴贵族贪心汉王朝的财物,还维持着汉匈和亲,经常来往长城下,进行边境贸易。鉴于这种形势,汉武帝暂时没有、也没有办法改变传统的和亲政策,而是顺应时代大潮,重新申明原定的约法,发展两国间的关市贸易,增加往匈奴方面供应的财物,以求得边境的暂时安宁。
然而,对于和亲匈奴的政策,汉武帝是深恶痛绝的。他的亲姐姐南宫公主当年就是流着眼泪拜别亲人,极不情愿也无可奈何地踏上和亲这条不归路,从此与亲人天各一方,今生今世再无缘相见。那时,刘彻年纪太小、势单力薄,无法改变姐姐悲苦的命运,只能目送姐姐的车驾越走越远,直到消失。从那时起,刘彻就暗下决心,长大之后一定要解决这个困扰大汉帝国五十余年的强劲对手,再也不会让任何一个和姐姐一样的汉家女儿去那偏僻严寒的地方受苦。匈奴问题一日不解决,大汉王朝就一日不得安宁。于是,刘彻在暗地里开始积极筹划反击匈奴的战略方案。
居住在河西走廊的大月氏曾受到匈奴的欺压,被迫西迁,武帝认为,可以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这就等于断了匈奴的右臂。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率领百人使团出使大月氏。张骞,这位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外交家,带着他的使命,踏上了通往西域的征途。
马邑之谋公元前135年,匈奴单于君臣遣使请求和亲。这时,窦太后刚刚去世,年轻的武帝亲理国政,在处理和亲一事上,他没有立即行使皇帝的权力,而是把此事交给大臣们商议,试图以此为契机来扭转大臣们的思想。于是,一场激烈朝堂辩论开始了。
朝堂之上,大臣们个个唇枪舌剑,争得是面红耳赤、互不相让,总的来说,是分为两派,一派主战,一派主和。
第一次和战辩论以主和派的胜利而告终,但同时,主战派也开始在政坛上崭露头角,对于传统和亲政策也是一个动摇。
一年以后,雁门马邑(今山西北部的雁门一带)的土豪聂壹来京城找到主战派的代表大行王恢,献上了他的计策:“匈奴虽累犯北郡,但一直还是与大汉和亲。他们不会怀疑我们有突然反击的军事计划。我们只要把他们的主力引诱进来,用精壮的伏兵袭击,一定能打它个措手不及。”王恢听了之后很受启发,但他知道,此举必然还将遭到以御史大夫韩安国等人为主的主和派的反对,为了驳倒主和派,王恢做了充分的准备。
王恢把聂壹的计策上奏武帝,武帝大喜,立即召集公卿集议。但他深知朝廷内主和派居多,为了鼓励主战派的大臣,汉武帝一开始就给这个会议定下了反击的调子,来了一个先声夺人,第一次在公卿会上阐述自己的决策意向,他说:“朕同匈奴单于和亲,把公主打扮得漂漂亮亮嫁过去,还赠送给他大量的钱币、丝帛、锦绣。可是,单于却更加的傲慢无礼,对汉朝侵略不已,使得北部边郡多年来一直受到骚扰。朕非常怜悯北方边郡的老百姓,现在朕决定发兵攻打匈奴,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汉武帝的这个决定立刻在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以王恢为首的主战派和以韩安国为首的主和派,再一次围绕着战与不战的问题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这是一场激烈的针锋相对的辩论,主战派与主和派都充分地列举了自己的理由,辩论进行得比较深入,汉武帝从这次和战辩论中找到了出兵反击匈奴的理论依据。刘彻一开始就给这次辩论定下了主战的调子,王恢又强调了反击的好处和诱敌的必胜结果。所以,汉武帝理所当然地拍板决定采纳王恢的建议,准备以武力反击匈奴,而且不准备长途跋涉,要设计让匈奴人自投罗网。
王恢的这个诱敌深入、瓮中捉鳖的计划可以说是天衣无缝,使得主和派韩安国所说的对匈作战没有胜算等几个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所以,汉武帝当机立断,出击匈奴。
公元前133年6月,歼击匈奴的战役开始实施。汉武帝任命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统兵三十万,埋伏在马邑城周围的山谷中,准备伏击匈奴;又任命大行王恢为屯将军,将兵一支,待匈奴兵南下后,兵出代郡,从背后拦截匈奴人的辎重;任命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监督四将军。一切部署完毕后,再派聂壹出塞借与匈奴交易的名义诱出匈奴单于。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马邑之谋”。
聂壹拜见了军臣单于,说他愿意献出马邑这个地方。军臣单于觉得很奇怪,就问:“你是个商人,怎么能让我得到马邑城呢?”
聂壹马上说:“我有一计,可以使大单于不费吹灰之力尽得马邑的财物。”军臣单于一听有利可图,马上来了精神,他急忙问:“请详细谈一谈。”聂壹回答:“我收买了一些人,现在混在马邑城里,只要杀掉汉朝的几个官吏,就可以拿下马邑,大王只要派兵火速接应,事情一定能成功。到时候,只要大王赏赐一些财物给我们这些人就行了。”军臣单于利欲熏心、贪图财物,轻易相信了聂壹的话,并约定:杀死马邑令丞后,把头挂在城门上,作为攻城的信号。
聂壹从匈奴回到马邑城后,汉军按约定的信号,把一名死囚的脑袋砍下,挂在城门上,冒名顶替,假称是马邑令丞吏的脑袋。接着,聂壹通知单于使者说:马邑令丞吏已被杀死,你赶快告诉单于,带兵进城,单于使者看见城头挂的脑袋,也信以为真,急忙报告了单于。单于见大事已成,便兴冲冲地带领着十万匈奴骑兵长驱南下,浩浩荡荡地扑向马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