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秦汉帝王文治武功全纪录
31381600000040

第40章 风云迭起的两汉王朝(26)

当主力军李广利到达目的地范夫人城时,可以说形势一片大好:匈奴军士气低落,居然无人敢同汉军抗拒。此时,如果汉军就此结束,也不失为一场胜仗。然而此时,太医令随但从长安派使者到达李广利军中,送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内者令(官名)郭穰告发武帝说丞相夫人诅咒武帝并与李广利共祷词,欲令昌邑王为帝。李广利与刘屈髦的密谋已东窗事发,六月份刘屈髦被腰斩于东市,妻子枭首于华阳街,李广利妻子亦受罪下狱。

李广利大惊失色,他知道武帝的脾气。一旦回去,他将面临族诛的命运。避罪从军的下属胡亚夫劝说李广利:“夫人室家皆在吏,若还不称意,适与狱会,郅居以北可复得见乎?”

李广利只得深入匈奴以图立功,将功赎罪。于是长途行军一千余里达到郅居水上,与狐鹿姑单于主力对阵。此时汉军已离边塞很远,而且左右两路军已撤,从总体形势看,已处于孤军深入的不利态势。不过汉军战斗力极强,士气很高涨。而此时匈奴军士气低落,看见汉军大举深入,不敢与汉军对阵,居然远远撤到郅居水北。李广利派护军率两万骑渡过郅居水深入敌境。此时匈奴不能再后撤了,于是狐鹿姑单于派左贤王左大将率两万骑迎击。双方兵力相当,汉匈大战一天。结果,匈奴军大败,死伤甚众,左大将也被汉军击毙。

正当汉军节节胜利时,李广利家人被拘的消息在军中传开,引起军心动荡。不少人怀疑李广利怀异心,有意深入绝地,以士兵为筹码换取立功赎罪。军长史与决眭都尉谋划逮捕李广利,中止他的冒险计划。但是,不幸被李广利发现而被杀。李广利明白军心已不稳,只得撤兵,大军从郅居水向西转到速邪乌燕然山。

狐鹿姑单于发现汉军突然撤退,得知了汉军内情,明白汉军已军心混乱,大喜。于是率五万精锐骑兵紧紧尾追,终于在速邪乌燕然山追上了汉军。

此时汉军供给已尽,且十分疲劳,军中流传种种不祥的传说,军心浮动。正当汉军准备扎营时,大批的匈奴骑兵呼啸而来,汉军只得列阵与匈奴骑兵纠缠,双方死伤惨重。尽管狐鹿姑单于想一口吃掉汉军,但匈奴骑兵的一次次冲击在汉军精准的弩箭的射击下一遍遍地败退。

此时天色已暗,双方才停止战斗,李广利见军队已十分疲劳,匆忙安营扎寨。但是匈奴人并没有休息,而是在汉军前面挖掘一道深数尺的堑壕。李广利虽不明缘由,但他却方寸已乱,不知何去何从。

夜深,汉军正在熟睡中,突然,杀声一片,潮水般的匈奴人从汉军营后杀入。而汉军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匆忙扎下的营寨没有设置障碍工事,也没有设置警卫和斥候。汉军乱成一团,人们慌忙逃跑,却没想到前面是深数尺的堑壕,黑夜中只听见士兵跌入发出的痛苦的喊叫。这是北征汉军最悲惨的一夜,七万大军就这样在匈奴人的夹击下崩溃、覆灭。汉军统帅李广利走投无路,即使他能侥幸逃回去,也必定面临被处死的命运,他只能可耻地向宿敌匈奴人投降。

这是一场彻底的惨败,大部分汉军在当夜丧生,即使有逃生者,由于此地远离汉边境近两千里,在没有足够的给养下他们也很难逃生。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以沉痛的笔调记录了这场战争的惨烈。

速邪乌燕然山战役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汉武帝自己造成。汉武帝晚年很可能陷入歇斯底里的精神恍惚中,特别是巫蛊之案的杀子之痛,使汉武帝陷入癫狂。居然在李广利统帅大军在外时拘押其妻,造成军心不稳。否则,很难想像这样的低级错误会出现在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身上。

而李广利也再次显示出在指挥上的低能,宿营时居然不设工事,轻易被敌人袭击而造成全军崩溃。汉军最高指挥一而再的低级错误葬送了这支大军,汉军的悲剧也在于李广利这样的平庸之辈成为他们的统帅。

这场战役的惨痛教训终于使汉武帝从晚年的不正常中清醒过来,他意识到汉帝国正面临重蹈亡秦的覆辙的可能,他及时地调整了政策。不久刘彻下达了《轮台罪己诏》,公开向全国追悔了自己晚年的错误,宣布停止对外征讨,而求发展耕稼及畜马,以重整武备,提拔农业专家赵过为搜栗都尉,为“代田”,并改良农具,使民用力少而得谷多,重整国防,奖励生产。

狐鹿姑单于则大为欣喜,速邪乌燕然山战役是自汉匈开战以来,匈奴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利。狐鹿姑单于得意忘形地给汉武帝写了一封极度傲慢的书信:“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不为小礼以自烦,今欲与汉闿大关,取汉女为妻,岁给遗我药酒万石,稷米五千斛,杂缯万匹,它如故约,则边不相盗矣。”同时,他又派使节到西域大肆宣言这场胜利。

但汉武帝对此信只是笑而置之,还很有风度地派使者将匈奴使节送还。汉武帝晚年对匈奴就这样拉下了帷幕。但这并不意味这两个民族生死之战的终止。

这次会战,汉朝唯一的收获是次要方向的西域攻克车师,给汉朝在西域又打下了一个锲子,使汉的势力向西域又深入一步。

对于匈奴而言,最大的收获是再次避免面临灭亡的绝境。但是,匈奴尴尬地发现尽管取得这样大的胜利,匈奴整体不利战略态势并未改善,匈奴本身伤亡也极为惨重,本次战役直接损失人数约为三至五万。交战其间,因为战争是在匈奴腹地展开,为躲避汉军进攻,匈奴不得不驱赶老弱妇孺及牲畜到郅居水北的苦寒之地,路上伤冻人数更是无法计算。如此看来,匈奴自身付出的代价远胜汉朝,匈奴甚至不能从这场胜利中取得任何好处来改善自身生存状态,除了那封书信外,匈奴既无力南下收复漠南水草丰美之地,也无力乘胜对汉边境进行袭击。于是,此后汉匈双方再成休战相持之状态。

据史书记载,直到三年后、公元前87年,匈奴人才象征性地骚扰了一下汉朔方。而这一年,雄才大略的旷世帝王——汉武帝驾崩,太子刘弗陵即位,是为汉昭帝。

自武帝马邑伏击匈奴起,至李广利败降为止,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竟然长达44年。

经略三越,统一东南边疆

越,又名粤,是中国南方一个古老的部族,支系甚多,谓之“百越”,广泛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及东南沿海的广大地区。春秋末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掉了吴国,独霸东南。到了秦朝时,这里被统一并设立了郡县。秦末农民起义爆发时,当地官吏和贵族分别建立了政权。西汉时期,这里共有三个政权,即东瓯(都城在今浙江温州)、闽越(都城在今福建福州)和南越,合称“三越”。南越在高祖、文帝时已成为汉朝属国,统治者是南越王赵佗。三越中,南越的幅员最辽阔,实力也最雄厚。最强盛时,役属夜郎、闽越,据有今两广全部、贵州南部和越南北部。东瓯和闽越并称东越,占有今浙江、福建和江西部分地区,也都接受了汉朝的册封。

平定东越汉景帝时期,吴王刘濞策动其他诸侯国发动叛乱,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七国之乱”。考虑到自己的退路,刘濞对于南边的闽越王国、东瓯王国和南越王国常用一些小恩小惠予以勾结,作为后援。吴楚七王之乱被平定后,刘濞率残兵败卒逃往东瓯,而东瓯王骆望在汉景帝重赏的诱惑下,派刺客杀死了刘濞,以其首级向汉廷邀功。汉朝也没有追究他们参与七国之乱的责任,还得到了汉景帝不少赏赐。

吴国的太子刘驹当时也在东瓯,他得知父亲刘濞被东瓯王刺杀之后,知道自己也难逃一劫,只好忍痛含悲,单人独骑向南逃亡,投奔闽越去了。

刘驹逃到闽越,闽越王骆郢收留了他。刘驹痛恨东瓯王骆望背信弃义,杀害了他父亲,他心里图谋有一天能杀掉骆望,好给父亲报仇雪恨。

刘驹在闽越王国苦苦等待了16年。这时汉景帝已经驾崩,武帝刘彻刚刚即位,汉帝国的大权掌握在窦太皇太后手中,对外仍是无为而治占主角地位,因而对于东瓯和闽越也没有顾及。

刘驹见时机来到,就对闽越王骆郢说:“今汉朝景帝新崩,刚即位的刘彻还是个小孩子,成天只知道游猎和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实际权力操纵在窦太皇太后手里,而这个老太太是个瞎子,又快要入土了,没有什么进取精神。现在汉朝的主宰老的老、小的小,何不乘此机会向两边扩张,这样既可以增加地盘,又可以掠得财富。而汉朝廷中,必然为用兵一事进行一番纠缠,等到他们派出兵来的时候,也拿我们无可奈何了。”

刘驹的心思是想借闽越王骆郢之手杀死东瓯王骆望。而骆郢不明就里,认为刘驹对形势分析得对。

骆郢问刘驹说:“照足下的看法,我应先攻打哪里呢?”

刘驹胸有成竹,马上就回答说:“这事我替大王考虑很久了。大王处于东瓯和南越之间,对外争夺不能四面受敌,而东瓯国与大王相比实力较弱,所以应先稳定和南越的关系,派些人马防守,主要力量应集中在北部攻击东瓯国。东瓯当年参加反对汉朝中央的战争,汉朝一定不会派兵救它的。大王先把东瓯占为己有,再南下平定南越,统一越地诸部。最次也可以与汉朝平起平坐、分庭抗礼。如果时机成熟,还可以从东瓯派出人马向长安杀去,到时大王也可成就一代帝王之基业,岂不妙哉?”

闽越王骆郢被刘驹这番话说得怦然心动,他也觉得自己的国力要比东瓯国强大,当初看到东瓯国从汉廷那里得到不少赏赐,骆郢就十分眼红。况且现在有一个熟悉汉朝内部情况的刘驹作为参谋,这次出兵一定能有所收获。公元前138年,闽越王骆郢派兵集中到与东瓯相接的边境,发动了侵略战争。

事情已经过去16年之久了,东瓯王骆望以为危机已经过去,正要好好享受一番时,不想闽越国又把战火烧到自己的边境。东瓯上下没有丝毫的防备,被闽越大军冲击得七零八落,闽越国大军长驱直入,大有一口吞掉东瓯国的气势。

东瓯王一看闽越军队攻势旺盛,知道正面交锋不敌,就令自己的兵马散到山谷丛林之中。

东瓯国内水道纵横,草木茂盛,上遮日光,地面幽暗。东瓯国的散兵狙击使得闽越军队的攻势受挫,不得不放慢推进速度,东瓯王骆望总算得到一个喘气的机会。

骆望派使者急如流星般到长安向汉武帝求救,南方两小国闽越和东瓯的战争使得长安城震动起来。

于是,汉武帝派中大夫严助拿着使者的节杖赶到会稽郡去,让他用节杖调动会稽郡的地方部队对付闽越国。

严助领了汉武帝的使命,带着节杖和随从人员赶到会稽郡。他向郡太守说明来意,命郡太守马上发动全部兵力。

会稽郡守见没有虎符,怕担上擅自兴兵的罪名,坚决不同意严助调动本郡的军队。严助挥剑把反对出兵最卖力气的会稽郡司马给杀了,罪名是郡司马违抗圣旨。严助再次向郡太守传达汉武帝的命令。会稽郡太守一看这样的情景,知道如果自己再反对,说不定也会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心中十分恐慌,只好服从调遣,下令集合人马,乘船南下,直趋东瓯。

听说汉朝一支军队要来帮助东瓯,闽越王骆郢有些害怕,心中犹犹豫豫。这时他手下谋士对他说:“大王其实是被刘驹利用了。他是想借大王之手替他父亲报仇。如果大王再坚持下去,必然与汉廷直接冲突,要是汉朝皇上震怒,倾兵相加,到时以弱敌强,可真要有覆巢之忧了。”

骆郢一听心中大惊,他马上下令全部闽越军队后撤回国,放弃了吞并东瓯的企图,等待以后的机会。

严助领着这支小部队还没到达东瓯,闽越王就退了兵,严助兵不血刃地解除了闽越国对东瓯的围困。

东瓯之围既解,严助任务完成,也不乘胜追击,准备凯旋班师。可是,尽管闽越王从东瓯的国土上撤走军队,却又把重兵集结在自己与东瓯的国境线上,虎视眈眈,居心叵测。

东瓯王见自己国小势轻,害怕汉军一走,闽越王再来攻击,就请求严助说:“将军救命之恩没齿难忘。只是闽越王骆郢,必怀贪欲,一直窥视我国。恐怕将军一走,闽越王马上又发兵攻打过来,到那时我又无安宁之日了。请将军代为奏告大汉皇帝,我愿意把整个国家迁到汉朝的境内,安定地做大汉朝的臣子。”

严助回到长安后把东瓯王的请求奏告了汉武帝。武帝马上又召集全体朝廷官员前来廷议。为了宣扬教化、远播国威,汉武帝同意了东瓯王骆望的内属请求。

公元前138年的秋天,四万东瓯居民离开了他们落后和饱经战难的故土,全部迁移到长江和淮河之间的地方,取消了外臣国的地位,和汉族人民一起,共同开发长江和淮河的下游地区。

汉武帝第一次对于边关事务的处理,既避免了与窦太皇太后等黄老学派的冲突,又兵不血刃地解决了棘手的战争问题。使得自己在朝中树立起了威信,也让朝臣们对于这位少年皇帝的魄力和谋略刮目相看。

过了三年,公元前135年,南越王赵佗病死,其孙赵胡嗣位。闽越王骆郢又乘赵胡新立之际,出兵南越。南越王赵胡遵守天子的约束,不敢擅自发兵迎击,而是把情况向汉廷报告说:“两越同是属国,不应互相攻打。现在闽越无故侵犯南越,臣不敢自作主张开战,请皇上给予定夺。”武帝遂派两支大军南下,一支由大行王恢为统率,出豫章;另一支由大农令韩安国统率,出会稽,东西两路,齐头并进,准备会师闽越,合力讨伐。淮南王刘安上书谏阻。武帝认为闽越“数举兵侵陵百越,并兼邻国,以其暴疆阴计奇策,入燔寻阳楼船,欲招会稽之地,以践勾践之迹”,若不以武力给予震慑,“则会稽、豫章必有长患”。故对刘安上书未予理睬。

汉军未越过山岭,闽越王骆郢即发兵据险而守。闽越王骆郢的弟弟余善慑于汉军的强大,与宰相、宗族们商议说:“国王擅自发兵攻击南越,也不请示天子,因此天子派兵来讨伐。现在汉朝兵多又强,即使侥幸取胜,后面来的汉兵会越来越多,最后我们的国家还是得灭亡。现在如果杀国王向天子谢罪,天子接受了我们的谢罪,罢兵,国家就可以保全。如果不接受我们的谢罪,我们就拼死一战,打不胜,就逃亡入海。”

于是余善等人就杀了骆郢,让使者把骆郢的首级奉送给大行王恢。大行说:“我们来就是为诛杀骆郢,现在骆郢已死,尔等又主动向天子谢罪,不战而胜,没有比这更有利了。”于是就把情况告诉了韩安国的军队,同时派使者带着骆郢的首级报呈汉武帝。武帝即诏令王、韩两位将军退兵。

此时,闽越王位虚悬,立谁合适呢?武帝在思考这个问题。余善的野心,武帝略知一二,不能让其野心得逞,遂立未曾参与谋杀骆郢的丑为闽越王。丑是老闽越王无诸的孙儿,他虽然登上了王位,但余善“威行于国,国民多属”,便擅自称王,闽越王无法制驭。武帝虽知余善曾与骆郢同谋反汉,不愿为此再次兴兵,于是又封余善为东越王。而余善却对武帝起初不立他而立丑一直怀恨在心,阳奉阴违,暗地里网络反汉势力,待机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