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秦汉帝王文治武功全纪录
31381600000044

第44章 风云迭起的两汉王朝(30)

汉武帝盼望着使者们带回来汗血马,他一听这些人的报告,心中不但不对大宛生恼,反而更加觉得大宛汗血马才是真正的至宝。汉武帝想得到汗血马的欲望更加强烈地膨胀起来。于是,汉武帝派出壮士车令为首的使节团,出使大宛国,并以千两黄金和一匹黄金铸造的跟真马一样大小的金马为礼物,献给大宛王,以求得到贰师城的千里马。汉武帝心想,这回大宛王该满意了吧。

汉使团一路吃尽千辛万苦,半年多后抵达大宛国中,车令求见大宛王毋寡,他说:“汉天子令臣等专程以黄金千两、金马一匹请求交换贵国的汗血马。”毋寡只想要金马,却不想拿汗血宝马交换,一时没了主意,就召集大臣们商量对策。

众大臣一致认为,大宛国已经得到了汉朝不少的财物,对于这一点东西并不稀罕。汉朝离大宛路途遥遥,中间还隔着盐泽(罗布淖尔),以及无数流沙,这条路上草木不生,附近的水源又咸又苦,根本不能供人马饮用,又常常没有地方居住,食物也无法供给,就连后备物资充足的使节们,也屡屡死在道上。如果汉朝人想绕道走沙漠之北,有匈奴汗国的军队对他们造成威胁;如果他们走沙漠之南,既无水又无草,千里无人烟,只能靠死人的白骨以及牛马的骨头和粪便作为道路的标志,经常迷失道路,葬身荒漠。汉使团每次都死亡累累,有的甚至超过半数。而汉朝要是派大兵团想平安通过,无疑更加困难。大宛就算拒绝了汉朝的要求,汉朝也毫无办法。况且,贰师城里的马都是大宛的国宝,绝不能轻易地送给别人。于是,大宛王毋寡一口拒绝了车令的请求。

车令还以为这次出使一定能马到成功,不想吃尽千辛万苦到了大宛国被当头泼了一瓢凉水。车令恼羞成怒,他毫无理性地把大宛王毋寡破口大骂了一顿,又当着大宛群臣的面,把带去的金马砸得稀烂,一挥手领着随从扬长而去。

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大宛君臣们一时间面面相觑,等他们回过神来,也十分震怒,一位大臣对毋寡说:“汉使也太轻视我国了,我们绝对不能就这样让这个狂妄的汉使回汉朝去。”

大宛王毋寡马上写了封信给东边的守将郁成王,让他们出兵拦截汉朝的使者。郁成王接信之后,就带着人马等在汉朝使者回去的路上。汉朝使者车令和随从士兵来到后被郁成王团团围住。车令毕竟人少势弱,被郁成王杀了个片甲不留,那些带去的黄金和礼物也全部被郁成王夺去了。

大汉朝使节团全被屠杀,一人不留,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汉武帝接到报告大发雷霆,他为栽到大宛这个小国手里而感到耻辱,因而决心报复。于是,召来群臣商议报复计划。曾经出使过大宛的姚定汉说:“大宛的兵力并不强,皇上只要派出三千人马,多带些弓箭,就一定能把大宛打下来。”

汉武帝一想:上次派赵破奴进攻楼兰,王恢仅轻骑七百就生擒了楼兰王,这次三千骑兵一定能对付得了大宛。于是,武帝决定以大宛劫杀汉使为名,出兵大宛。

此时,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都已经去世,朝中“名臣文武欲尽”,汉武帝深感身边没有可堪重用之人。让谁做这次西征大宛的主帅呢?这次出师必捷的大功一定要派给一个自己宠爱的人去才行。汉武帝想到了他的宠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李夫人在临终前,曾请求武帝代为关照李氏兄弟,但汉家祖制是无功者不得封侯,李延年、李广利兄弟没有从前卫青、霍去病那么多骄人的战功,也没有窦婴、田蚡的政治手腕,要想获得高官厚禄,就必须建立功勋。于是,汉武帝拜李广利为将军,负责这次远征,因为这次战争的实际目的,是要取得贰师城里的良马,所以称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并让对西域情况了如指掌的王恢协助他,在前面为西征军带路,又认命赵始成为军正,李哆为校尉。

公元前104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装备妥当,挥师西进。这次,汉武帝拨给了他6000精骑,又征发各郡国的顽劣青少年数万人随从出征,以壮声势。精明的武帝这次犯了轻敌的错误,西征军虽有数万,但能冲锋陷阵的仅6000骑兵而已。

军队出了玉门关,艰难跋涉在茫茫沙漠地带,等到汉军过了盐泽以后,数万人马已减员大半,活下来的兵卒也已疲惫不堪。然而,困难还不止这样,在匈奴的策动下,沿路的小国也联合起来抵制汉军,不给他们供应粮草。他们据城堡固守,汉军能攻下来的就有饭吃,攻不下来的,只好休整几天绕道离开。汉兵沿途受冻挨饿,又没有足够的饮水,再加上水土不服,一路跋涉大漠荒滩,饿死、病死或被沙漠吞没的不计其数,人马越来越疲乏,不断有人倒在行进的路上,再没能起来。此时已经是初冬时节,塞外边地气候格外苦寒,又有不少士兵忍受不了寒冷而死去。等到贰师将军领着疲惫不堪的汉军到达大宛边城郁成城时,就只剩几千毫无斗志的饿卒羸兵了。

贰师将军整顿兵马,向郁成城发起攻击。结果,被杀得人仰马翻,伤亡惨重。李广利与李哆、赵始成商议说:“我们就连郁成城这样的小邑都攻不下,怎么又能攻到大宛的王城呢?”因此,李广利遂率军东撤。

西征军退回汉境,看见敦煌的亭障,这时已经是公元前102年春天,这一去一回,整整用去了他们两年的时间。到了敦煌郡,西征军的人数只剩下不足当初的十分之一,李广利自己也觉得异常的凄惨。

他派遣使者给汉武帝上了一个奏章说:“臣这次出征路途遥远,缺乏粮草。士兵们都不怕打仗,但就怕挨饿受冻。现在人员损失严重,兵力过少,不可能打下大宛国。还是暂时退步,多多征调兵卒人马再去征讨。”

汉武帝正朝思暮想地盼望李广利凯歌还朝,为他带来龙腾虎跃般的“天马”,接到这个奏章,气得火冒三丈,一把掀翻了身前的桌案,大吼道:“哪个士卒敢进关,朕砍了他!”

汉武帝火速派使者驰至玉门关,拦住了正欲入关的饥肠辘辘的西征军,传达了汉武帝的诏令:“有军人胆敢入关者,立斩之。”李广利知道诏令难违,心中恐慌,又无奈何,只好在敦煌暂时留驻下来。第一次征伐大宛就这样以失败而告终。

同时,从匈奴前线又传来赵破奴惨败的消息。公卿大臣纷纷要求停止对大宛的军事行动,以便全力对付匈奴。汉武帝却不这样想,他总是觉得攻不下大宛国,自己的脸上实在无光。这可是自卫青、霍去病对外讨伐匈奴以来汉朝所吃的第一个大败仗。不光如此,一些西域小国,得知汉军讨伐大宛失败,也不再把汉朝放在眼里。驱逐、侮辱汉朝使节之事时有发生,有的又重新倒向匈奴,汉朝在西域的声望受到了严重威胁。再说,汉武帝意在得到“天马”,没想到却弄了个丢盔卸甲、狼狈不堪,心高气傲的他当然不能就此罢手,他决计再组织一次西征,并把极力劝谏中止征伐大宛的邓尧等人下狱治罪。

汉武帝让善于理财的桑弘羊负责筹备军需。鉴于上次西征缺粮的教训,组织了一支辎重大军,调集了三十万匹军马,十万头牛和骆驼运输粮草、物质,同时还有五十万只羊作为随军的肉食运往敦煌。至于调用的骑兵足足有六万,是上一回的十倍,征发的步兵也有七万,这些人中,除了囚犯、恶少、无赖、无业游民外,也有不少是商人,因为汉朝重农抑商,商人社会地位很低,还动辄在一场又一场的政治运动中充当炮灰,汉朝政府把他们看成是和囚犯一样的下等人。还有一些入赘到妻子家的上门女婿,汉朝政府把他们看成不能自食其力的社会败类。很快这些物资和军队就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往敦煌汇集。

汉武帝听说大宛都城贵山没有水井,饮用水都取自城外河水,还特意派了几名水利专家同行。同时,他又组建了一支工兵,准备届时破坏大宛都城的水源。此外,又在酒泉、张掖一带屯驻一支18万人马的大军,一方面避免匈奴人对西征军构成威胁,另一方面也随时准备支援西征军。当然,汉武帝发起战争的最根本原因还是想得到汗血马。他布置这次西征军安排时,一直没有忘记这个宗旨,专门任命了两位相马和驯马的能手分别担任执马校尉和驱马校尉,随同西征军出发,准备在攻破大宛国之后,挑选最优良的汗血马。

一切布置停当,贰师将军李广利也壮起了胆子。他在得到了庞大的增援之后,也是信心十足。公元前101年,李广利再次率着庞大的西征队伍上路了。这一次,大宛被打败,国王被杀,大宛投降。

大宛人马上给汉军提供粮草补充,并放出他们隐藏起来的好马,让汉军自行挑选。李广利令随军的两位相马专家负责这项工作,挑出了上等好马几十匹,中等以下公马、母马一共三千多匹。

李广利还指定一位当初对汉朝使节较为亲善,名叫昧蔡的贵族,继任为大宛国国王。汉宛两国订立盟约之后,贰师将军下令撤兵。汉军信守诺言没有进入贵山城,就结束这场战争班师回国了。

西征军进入玉门关之后,李广利清点了一下人数,只剩下一万多人和一千多匹军马。实际上这一次进军,军队并不缺乏辎重,也没有什么大规模的战斗,牺牲的也不能算多。但是将军们贪心不足,对士兵们毫不体恤,像对待牲畜一样任意驱使、克扣军饷、侵夺暴虐,使得很多士兵死在了将领们手中。汉武帝却认为打了胜仗就行,行军万里之外,这些小的过失就不追究了。如此一来,万千士兵的生命,成了西域路上的幽魂。

汉武帝打败了大宛,夺来了汗血马,又有万国来朝,心中自然大喜过望。他又例行大封有功之臣:贰师将军李广利被封为海西侯,食邑八千户;亲手斩杀郁成王的骑兵赵弟被封为新畤侯;功劳最大的军正赵始成为光禄大夫,胆识过人的上官桀为少府,善于筹谋的李哆为上党太守。军官中被封列九卿的有三人,诸侯相、郡守、两千石级的官吏有百余人,一千石级官吏以下的更是多达一千多人。凡自愿参加此战者赏封的官爵超过了他们本人的愿望,因犯罪受惩罚而去从军的人免去罪名,但不计功劳。每名士兵所得的赏赐约值四万钱。

一年多以后,大宛贵族发动政变,杀大宛王昧蔡,立毋寡之弟蝉封为王。蝉封遣子入质于汉,同汉约定每年献“天马”两匹。汉武帝亦派使节赂赐镇抚之。

汉武帝两征大宛,历时四载,损失官兵数万人,耗费钱物更是不可计数。但从控制西域、断匈奴右臂的方面来看,这次征伐却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征服大宛之后,汉朝声威在西域远播,西域各国纷纷遣使入朝,送子为质,汉也遣使回访。来来往往的使者络绎不绝,这样,一些沿途小国的供给更加繁重,怨气满腹。从前,楼兰、姑师就是因为不堪供给而反汉的,若供给问题不能妥善解决,沿途各国难保不会步楼兰、姑师之后尘。

鉴于此,武帝一方面下令把亭障从玉门关向西延伸,沿盐泽以北,一直修到渠犁(今新疆库尔勒)、轮台(今新疆轮台东南),并驻兵防守,加强在西域的军事渗透,确保交通线畅通。另一方面,在渠犁、轮台屯田,就地解决粮食供给问题。为管理屯田卒,武帝特设“使者校尉”以领护之。

渠犁地处孔雀河流域,土地肥沃;轮台也利于农耕。在渠犁、轮台各有屯田卒数百人。轮台、渠犁处在汉亭障的西端、西域的中心,在二地屯田,既可减省从玉门关内运粮以给军需之劳,来往的使者至此亦可补充粮草,大大减轻了沿途各国的供给负担,同时又巩固了汉朝在西域的统治地位,保卫了汉与西域的交通。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秦汉,是中国第一次大一统时期,用什么指导思想来统治庞大的帝国,从秦始皇到汉初的统治者都做了积极的探索。

秦始皇“奉法家之言”,结果二世而亡。汉惠帝四年废除《挟书律》,使遭秦始皇焚书坑儒政策摧残的儒家思想逐渐抬头,也进一步促使诸子学说复苏,其中儒、道两家影响较大。但由于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阶级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因此,清静无为的黄老学说成为这一时期的统治思想。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汉初的统治者们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建元。这时社会经济已得到很大的恢复和发展。武帝依靠文、景两代积累的财富,大事兴作。与此同时,随着地主阶级及其国家力量的强大,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也逐渐加重,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因此,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符合统治者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

比如说,在无为而治思想统治之下,农业生产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因政府对农民控制得较松,许多农民为逃避赋税而脱离户籍,成为“亡人”。政府对部分农民失去控制,这当然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怎样从思想上把农民控制住,使他们成为国家的顺民呢?

又如,在统治阶级内部,虽然代表地方割据势力的异姓王早已被消灭,同姓诸侯王的势力也已从根本上削弱,但仍有一些皇室贵族、官僚和豪强地主、大商人势力膨胀,这显然是对中央集权的潜在威胁。用什么思想可以规范他们的理念和行为,从而理顺君臣、上下、尊卑的关系呢?

再如,在西汉王朝妥协退让政策下,匈奴势力一天天扩大,肆意寇边抢掠,直接关系西汉政权的生死存亡。用什么思想可以让天下臣民能够忠君爱国、同仇敌忾地与入侵者殊死搏杀呢?

面对以上种种挑战与问题,汉武帝认为,时代需要一整套的上层建筑,也需要有一套广泛的哲学体系,而儒家思想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力武器。

汉武帝建元六年发生了一件极其重大的事件,就是黄老派的政治代表人物窦太后逝世,政治形势在瞬间发生逆转,窦太后给汉武帝配备的权力班子被根本改组,议立明堂时被免职的窦婴、田蚡等重新掌权,汉武帝从此才真正大权在握,也才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于是历来向儒尊儒的田蚡才敢、也才能提出绌抑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并延文学儒者上百人。过去卫绾没敢挑破的主题,现在由田蚡率先挑破了。这是一个标志,标志着转变国家指导思想的斗争已经从政治上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但这一切都是政治上的胜利,并不等于理论上的完成。要巩固政治上的胜利,必须要有足够的理论条件的支持。儒学理论虽然是当时国家所需要的理论,但要把它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必须有正当的理由,这就要做出充分的理论论证,而这个工作可不是政治家用权力能够轻易做到的,必须要由思想家来担当。历史在呼唤这样的思想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