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秦汉帝王文治武功全纪录
31381600000080

第80章 风云迭起的两汉王朝(66)

公元121年,邓太后病死,安帝亲政。阎后顿时来了精神,连忙要求安帝在对付邓氏外戚的同时,将她的四个兄弟加官晋爵。这样,阎后的兄弟阎显、阎景、阎耀、阎晏均升为卿、校,掌握京师禁兵。事隔不到一年,到公元123年,又将阎显加封为长社侯,食邑一万三千五百户,追封早死的母亲为荥阳君。甚至连阎显、阎景尚在童龀之年(七八岁)的孩子也拜为黄门侍郎。说起来,这也算不了什么,西汉武帝时,卫青被拜为大将军,他的儿子尚在襁褓中不是也被汉武帝封了侯吗?可话又说回来,人家卫大将军出生入死、战功赫赫,封侯拜相理所当然。可阎氏一族,仅仅是凭裙带关系才荣耀至此。确实应了那句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阎后很羡慕邓太后的威仅,也想像邓太后那样凌驾于万人之上。所以,她千方百计参与政权。一时间阎氏权势倾朝,懦弱无能的安帝也只能唯命是从。

阎氏又怕太子刘保将来即位后为母报仇,便于公元124年诬告年仅11岁的太子谋反,逼迫安帝将太子刘保废为济阴王。废立之大权由外戚操纵,阎氏之张狂已经到了难以遏制的地步。

第三,宦官内侍。刘祜自幼生长在诸侯国中,被立为皇帝后,太后邓绥临朝称制,刘祜就终日和宦官内侍混在一起,欢饮玩乐,恣意放纵,可谓宦官内侍候伺左右,安帝亲之昵之,宦官内侍也理所当然地被汉安帝视为他执掌政权所依赖的重要力量。

宦官江京因迎帝而为首功,迁中常侍兼大长秋,封都乡侯;李闰迁中常侍,封雍乡侯;中常侍樊丰、黄门令刘安、钩盾令陈达等,也都一一封赏。安帝的乳母王圣,从安帝出生起,就一直在安帝身边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安帝很敬重、依赖王圣,对她的话几乎言听计从。亲政后,便封王圣为野王君,这也算是乳母受封的第一人了。王圣有个女儿名叫伯荣,年轻貌美、巧言令色、颇有心计,很得安帝宠爱,特许她随意出入宫掖,并封其为中使。这些人勾结在一起,“扇动内外,竟为侈虐”,“出入宫掖,传通奸赂”,敲诈勒索,行贿受贿,骄奢淫逸,无所不为,以致有寝奏(将文书扣留在宫中不下达)、矫诏的事情发生。更为荒唐的是,杨震上疏批评朝政“九德末事,嬖幸充庭”,点名斥责王圣与伯荣,劝谏安帝应该“速出阿母,令居外舍,断绝伯荣,莫使往来”。安帝览奏后,不仅不思过,反而把杨震的奏疏拿给王圣等人看,使王圣母女、近臣内幸对杨震痛恨不已。一些宦官和中使伯荣还经常代表安帝到甘陵祭奠父母,所过之处,“震动郡县”、“发民修道,缮理亭传”、“征役无度,老弱相随”。陈忠上疏愤怒指出:“伯荣之威重于陛下,陛下之柄在于臣妾。”竟也未能打动安帝。

古人有云:“一之为甚,岂可再乎!”汉安帝所倚重的这三股势力,遍布朝廷,炙手可热。这样,不仅“禄去公室,政移私门”,欺君罔上、废长立幼等事情的发生也都不足为奇了。

不纳忠言,不辨贤愚

面对汉安帝的昏庸无道,眼见外戚宦官“扰乱天下”,忠直之臣无不义愤填膺、犯颜强谏。邓骘等无罪遭祸,朱宠“肉袒舆梓”以谏;安帝“嬖幸充庭”,杨震指名忤幸以谏;伯荣恃宠妄为,陈忠述史事直灾变以谏。其中,司徒杨震的谏议最为激切,最为刚烈,最为震撼人心。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今属陕西),史称他“明经博览,无不穷究”,素有“关西孔子”之美誉,曾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在民间素以清正廉洁、表里如一闻名,受到百姓尊敬。公元120年,杨震被升任司徒,入京赴任。公元123年,杨震又任太尉,位列三公。

当时朝廷规定:只有三公才有资格举荐他人为官吏。安帝的舅父耿宝为大鸿胪,属九卿,没有资格荐人为吏。他有一个好朋友,便托杨震向朝廷举荐任为官吏,遭杨震拒绝。阎显这时还是执金吾,他也有一位好朋友,拜托杨震向朝廷举荐任为官吏,也遭到了杨震的拒绝。司空刘授知道这件事,为了讨好耿宝与阎显这两个外戚,将他两人要推荐的朋友录用为官吏。耿宝和阎显便对杨震怀恨在心,伺机进行陷害。恰好在这时,有一个名叫赵腾的人到京城向安帝上书,陈述安帝在政治方面正确与错误的措施。安帝认为赵腾大胆妄为,令执法部门逮捕审讯。执法部门以欺君罔上之罪,判赵腾死刑。杨震向安帝上书,指出皇帝应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了解下面的民情,故应赦免赵腾,以便广开言路。安帝没有采纳杨震的意见,将赵腾处斩。

公元124年,安帝东巡,樊丰等人趁机再次大建宅第,杨震部下大匠令史查考其事,结果查出樊丰伪作的诏书。樊丰等人非常惶恐,决定恶人先告状。于是,他们联合早已对杨震不满的阎显、耿宝等人向安帝上书,诬告杨震自赵腾被杀后对皇上极为不满,十分怨恨,常出言不逊。

安帝是个很昏庸的人,人越昏庸,就越妄自尊大,神圣不可触犯,以此掩盖其暗弱。安帝一接到樊丰等人的诬告信,大为震怒,当天晚上就派人收回杨震的太尉印绶,这就等于是罢官免职了。杨震赋闲在家,闭门谢绝宾客。樊丰、耿宝、阎显等人进一步在安帝面前诬告杨震免职后不服罪,在家发泄不满。安帝便下诏令杨震离开京城,回到原来的本籍去居住。杨震只好动身回到家乡华阴去,行至洛阳城西几阳亭时,对他的儿子及门生们说:“我痛恨奸臣危害国家而不能诛杀,深恶女宠倾乱朝廷而不能禁止,实在是愧对日月。”饮毒酒自杀。一代廉洁奉公、刚正不阿的名臣就这样被诬陷致死。直到汉顺帝即位后,经其门生虞放、陈翼等力争,杨震才得以平反昭雪。

汉安帝对这些忠臣的谏议,大多数是“不省”、“不听”,这不仅使得腐败不堪的朝政得不到纠正和改善,而且使那些奸恶势力变本加厉地橐敛财富、残害忠良。于是,东汉政权彻底衰败下去。

刘祜逐杀邓氏之谜

汉安帝刘祜小的时候聪明伶俐,很讨邓太后的喜欢,殇帝刘隆死后,就将他立为皇帝。可谁想安帝长大后,反而没有了幼年时的机警,多有失德之举,做事也不会看邓后的脸色,独往独来,亲昵宦官,平平庸庸,就与邓太后渐渐有了隔阂。邓太后感到不是很满意,但废立为朝廷大事,她既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提起此事,也没有对十分恭顺的安帝加以执政的教导。安帝最后的失政,与邓太后不是没有关系的。

邓绥称制终身,号令自出,虽勤勉为国,但安帝成年后,自然会产生亲政的想法。所以,安帝势必对自己形同虚设、事事拱手的现状不满,从而产生愤懑。再加上安帝的乳母王圣经常搬弄是非,说邓绥的坏话,更令他气愤。

公元119年,邓太后在京都创办学校,教育宗亲贵族子女,河间王刘开之子刘翼仪容俊美、聪慧好学,太后非常喜欢,视同己出,封为平原王。安帝乳母王圣看到邓太后久不归政,便担心她可能要废除安帝另立皇帝,但因碍于太后的权势也是无可奈何。

邓后去世以后,王圣又来向安帝说邓后的坏话,说:“邓后在的时候,暗中与邓悝等人勾结,欲谋害废黜陛下,立平原王刘翼为帝。臣等欲告陛下,奈其贵宠,禁不敢言。愿陛下圣明详察,远斥奸臣,以为后世法。”这本是子虚乌有的事。结果,安帝听了大怒,遂决定向邓氏家族开刀,令有司追查此案。其实此时邓悝、邓弘、邓阊都已经死了,死无对证。于是,有司判了个大逆不道罪,免掉其子孙的官爵,废为庶人;邓氏宗族子弟皆被免官,家属流放到偏远边郡,邓氏家财全部抄没。到郡县后,邓广宗及邓忠即被逼自杀。邓后的兄长车骑将军邓骘原本连坐,因安帝未能找到他预谋废立的证据,免职以后遣返原籍,家资田宅皆被充公,邓骘与儿子邓凤见家族受辱,自知申冤无门,一同绝食而死。邓骘的从弟河南尹邓豹、度辽将军舞阳侯邓遵、将作大匠邓畅三人,得知同族并坐大罪,为免遭捕系之辱,也都服毒自尽。只因一个乳母的一句话,邓氏子弟中就有七人被迫自杀,这是何等的惨烈!

就连邓绥重用的宦官蔡伦,因为当年介入后宫之争,曾主审过安帝祖母大宋贵人,始亲万机的安帝也令其前往廷尉说明问题。失去保护伞的蔡伦担心到廷尉那里后遭受耻辱,迫于压力也服毒自杀。

这一切变故均发生在公元121年。邓太后尸骨未寒,太后怀“圣善之德”,兄弟“同心忧国”的邓氏一门及其亲信就蒙遭冤狱,天下无不为之痛惜。大司农朱宠就认为邓骘乃是无罪遇祸,便用车子载着他的棺材,肉袒上朝,为他鸣冤。接着,众人也多称邓骘冤枉。安帝无奈,将其安葬在洛阳北邙山的祖坟之中。邓骘归葬之日,公卿同吊,莫不悲伤。一直到顺帝即位后,才为邓骘恢复了名誉,赦免了邓氏子弟,准予他们还归洛阳,并重葬邓骘于北邙山祖坟,遣使祭吊。

古代史学家评论说:“邓后执持朝政以招众谤,所幸者非为一己之私。她焦心勤勉,自强不息,排忧解患,唯为国家大事。”邓绥生前虽对外戚有所约束,但在身后仍不免于族遭诛戮。邓氏家族的浮沉,正是东汉国运盛衰的表征。

公元120年~124年,罗马万神庙改建成,为古代圆顶庙之最。

约公元125年~约192年,古希腊散文作家、哲学家琉善(一译卢奇安)在世,在哲学上坚信原子论,反对各种宗教与灵魂不死的说法。

汉顺帝——刘保

汉顺帝刘保,生于公元114年,汉安帝刘祜独子,母亲是汉安帝宠妾李贵人。在短短31年的人生中,刘保却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几次转折。

刘保自幼丧母。在他出生后不久,其母李贵人就被心狠手辣的阎皇后鸩杀;7岁时以安帝独子身份被立为太子,11岁时又遭阎后等人诬陷,以试图叛乱之罪被废黜,改封济阴王。汉安帝死后,皇后阎姬拥立少帝刘懿,准备临朝听政,掌握朝政大权。谁想刘懿仅做了7个月的皇帝就死了。于是,宦官孙程等19人便发动宫廷政变,赶走阎太后,将时年12岁的刘保拥立为帝,改元“永建”。后来,这19位迎立皇帝有功的宦官皆得以封侯。

即位之后,顺帝首先是被宦官左右,但不久以后,刘保就以“争功”为名,将宦官势力赶出了政治中枢。没想到,“刚出虎穴,又入狼窝”,在顺帝宠爱妃子梁氏以后,外戚梁氏的势力便开始膨胀,渐渐掌控朝政大权。顺帝虽贵为天子,却形同楚囚。就是这样,顺帝刘保像一叶小舟颠来簸去,一会儿被推往浪尖,一会儿又被抛向谷底。

在顺帝当政时期,东汉王朝的统治已经是江河日下:天灾不断,农民起义频繁,顺帝东补西救,累个半死,最后实在无能为力,只好听之任之,这样又使得东汉政治经济形势雪上加霜,东汉王朝更加腐朽堕落。

公元144年农历八月初八,汉顺帝刘保驾崩于玉堂前殿,享年31岁。谥号孝顺皇帝,即取“慈和遍服”之义,算是美谥,庙号敬宗,葬于宪陵。太子刘炳即位,年仅两岁,是为汉冲帝,其母梁皇后以皇太后身份,临朝执政。

汉孝顺皇帝刘保

姓名:刘保

死因:病逝

出生:公元114年

享年:31岁

属相:猴

曾用年号:永健、阳嘉、永和、汉安、建康

父亲:刘祜(汉安帝)

庙号:敬宗

母亲:李贵人

谥号:孝顺皇帝

初婚年龄:18岁

配偶:梁妠(皇后)、虞贵人等

子女:1子,3女

陵寝:宪陵

在位时间:公元126年~公元144年

继任帝王:刘炳(汉冲帝)

卒年:公元144年

以废太子身份被拥立为皇帝

汉顺帝刘保是汉安帝唯一的儿子,安帝千秋之后理应继位,然而他登基的历程与他的人生一样充满了坎坷。

汉安帝末年,在邓氏家族遭到灭顶之灾的同时,阎氏家族的势力迅速崛起。为了扳倒皇太子刘保,阎姬勾结大长秋江京、中常侍樊丰和安帝乳母王圣等人,设下秘计,联手向刘保发动攻势。他们首先罗织罪名,向安帝告发太子乳母王男、厨监邴吉图谋不轨。安帝对阎姬的话深信不疑,下令将王男、邴吉斩首。刘保为此数为叹息,但因阎氏势力羽翼已丰,终是无可奈何。紧接着,阎姬便把矛头指向了刘保。阎姬指使江京、樊丰与王圣捏造罪名,诬陷太子与东宫官属有异谋,阎姬自己也日夜在安帝耳边添油加醋。这番谗谮,来势汹汹可谓内外夹攻。安帝联想到王男、邴吉之谋,怒不可遏,认为此子不足以承大统,便召来公卿大臣,讨论废黜太子刘保。大将军耿宝顺承阎姬的旨意,认为太子当废。太仆卿来历与太常卿桓焉等人则向皇帝指出:“古人云:年不满十五,过恶不在其身。更何况王男、邴吉的阴谋,太子未必知晓。当下要紧的是应为太子选忠良之臣为之保傅,训导以礼义。至于废置之事,宏关国运,望皇上三思而后行。”安帝深信阎姬等人的话,对此劝阻根本听不进去。这样,到公元124年九月,11岁的皇太子刘保被废为济阴王,居于德阳殿西钟下。

废掉刘保之后,安帝尚未来得及另议立储君,就突然病死。事情发生在第二年春天,安帝在阎皇后及其兄弟的陪同下从洛阳出发南巡,当三月初三巡幸队伍到达宛城时,安帝突然得了急病,数日没有好转,便急忙北返洛阳。当途经叶城时,33岁的安帝在车舆之中呜呼哀哉。

阎皇后的哥哥阎显等人担心京城的留守官员知道安帝死讯后,会拥立安帝唯一的儿子废太子济阴王刘保为帝,若刘保被拥立为帝,自然会对阎氏不利。阎显等便严密封锁安帝死亡的消息,由皇后阎姬对外宣称:“皇帝病重,不能亲见众卿!”并且将安帝的尸体转移到卧车之中。一路上,只有阎姬一人亲侍车旁,每日上食,端送汤药,并不时地向车内的尸首问候起居,以掩盖真情,迷惑众人视听。阎姬本就善于作秀,此番表演果然有效,一路上,除了亲信,无人知道底细。从叶城到洛阳六百里归程,急急火火,一连走了四天,队伍才回到洛阳。说来也有趣,阎氏兄妹此举倒和是当年秦始皇暴死在巡游途中后,赵高、李斯等人的做法如出一辙。不过汉安帝比秦始皇幸运点,至少他死后没和臭鲍鱼为伍。这阎后一个娇贵媚艳的女儿家,大汉帝国母仪天下的皇后,连续四天独自面对一具僵硬冰冷甚至发臭的尸体,还要全力作秀表演,倒还算了不起!

迎接安帝归来的朝臣们,仍然不知道汉安帝已死的真相。阎皇后回到宫中后,假称安帝病危,由司徒刘嘉祭告祖庙及天地,请求神灵保佑安帝,以欺骗臣民。当天夜晚才宣布求神无效,安帝驾崩。随即宣布尊阎皇后为太后,临朝称制,垂帘听政。并派人迎立汉章帝的孙子,济北王刘寿之子北乡侯刘懿为帝。刘懿年幼,是为汉少帝。汉少帝的继位使阎氏外戚继续把持朝政。但是,这个汉少帝也是个短命儿,仅当了二百多天皇帝,还未等到改制,就命归黄泉了。阎太后为了继续专权,故伎重演,将少帝已死的消息封锁。并着手再从章帝的儿子济北王和河间王两家中挑出一小王子做傀儡。为防止意外事变,他们又把宫门关闭,并派重兵把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