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晚年致力于文化教育工作,整理过《诗》《书》等古籍,并修订《春秋》。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以及孔子与门人弟子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传说,在孔子办学的时候,有一个十分聪明的弟子深得他的喜爱,这个弟子叫颜琛。有一天,颜琛来找孔子请教问题。他刚走到窗前,就听到里面有人正在谈论他。仔细一听,原来是孔子和他的一个好朋友——东门长老在叙谈。
东门长老说:“您不是说过,颜琛很聪明吗?”
“是有点聪明,不过,他没有苦学精神。”
“噢!那么他将来会有什么造就呢?”
孔子低声说道:“他不愿苦学,我从来就没有指望他能成大材。”
“啊?!”颜琛觉得“嗡”一声,就再也听不下去了。他扭头跑回卧室,留下了一句话“三年以后再回来”,便卷起铺盖回家了。
他回到家后,什么也没和媳妇说,就自己动手拾掇起书房来。从此以后,他就专心读书,发奋苦学。他心里一直憋着一口气:三年后,再让你孔老先生瞧瞧到底是谁不苦学?谁不能成材?
时间一晃,一年过去了。这一天,颜琛媳妇急匆匆跑进书房对颜琛说:“有客人来了。”颜琛头也没抬说:“不是说过了吗,什么客人也不见!”
媳妇把手一摊,说:“今天来的可不是一般的客人啊!”
“谁?”
“孔老先生!”
谁知,颜琛跟没听见一样,仍然没抬头,只是冷冷地说:“告诉他,我不在家。”
媳妇知道颜琛的犟脾气,只得向孔子撒谎说他不在家。孔子听了,微笑着说:“改日再来,改日再来。”
颜琛撵走孔子后,更加发奋了。吃饭时,盯着书简,睡梦里,也喃喃吟诗。
眨眼之间,又是一年过去了。这一天,颜琛媳妇气喘吁吁地跑进书房说:“又来客了。”
颜琛责问她说:“我是怎么嘱咐你的?”
媳妇把脚一跺说:“今天,可是个特别的客人啊!”
“谁?”
“孔老先生。”
颜琛听了,仍然没有搁笔,毫不在意地说:“我病了。”
媳妇没法儿,只好再次向孔子撒谎。孔子笑了笑,还是那句“改日再来”。
第三年的这一天,颜琛早早地起了床,刚到书房,他就见媳妇一步闯了进来。没等她站稳,颜琛就问道:“孔先生又来了?”
“嗯!”媳妇点头答应。
“快快请进来!”颜琛说完,就“噔噔噔”跑向大门外,亲自把孔子迎了进来,让到了上座。与孔子同路而来的还有东门长老。
孔子刚落座,就喜滋滋地拿出一块竹简,递到了颜琛面前。颜琛一看,是他当年写的“三年以后会再来”。
孔子说:“我按时来了。”
颜琛急忙站起身说:“我刚要收拾一下去见恩师,没想到您倒先来了。”说完,他抱过一大抱书简往孔子面前一放,说:“恩师请您考吧!”
“好!”孔子答应了一声,便考问了起来。他专拣书中最难的问题问,颜琛呢,不慌不忙,对答如流。
考了半天,孔子把书“啪”的一放,站起身,一把拉住颜琛的手说:“好!好!有志气呀!”接着,又转身对东门长老说:“在我的三千弟子之中,颜琛可谓独占鳌头了。”
颜琛急忙向孔子深深施了一礼,诚心诚意地说:“三年前,我不辞而别,还望恩师恕罪呀。”
孔子笑道:“你是听到我们二人说你的坏话了吧!”
颜琛忙说:“不是坏话,是激励我苦学三年的宝贵之言呀!”
“宝贵之言?”孔子与东门长老一齐捻着胡须“哈哈哈”大笑起来。这一笑,笑得颜琛不知所措了。
东门长老对颜琛说:“你以为三年前孔先生真是在说你的坏话吗?”
“这……”颜琛一时没词儿了。
“这是一计呀!”东门长老继续对颜琛说,“孔先生见你天资聪明,有志气,很是喜欢你,可是他察觉到你不善于独立思考。于是,就和我设了这么一个圈套。结果,你真的中计了。”
孔子接过话茬说:“这样,不但使你克服了不愿自学的毛病,同时也使你在三千弟子中终于夺得了魁首!”
颜琛一听,激动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他“扑通”一声在孔子面前跪下,“噔噔噔”地磕了三个头,以表示对恩师的感谢。
有一天,孔子和众弟子乘马车到一个地方去讲学。途中,见到前面有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在路上堆土玩,子贡便大喝一声,正要赶车轧过去,可是那个孩子突然把路一挡,高声叫道:“站住,前面有一座城池在这儿,过不去了,你们退回去绕道走吧!”
子贡赶紧停住车,没好气地大声嚷道:“你这顽童休得胡闹,这是孔老夫子的车,快放我们过去!”
“不管谁也得讲道理,我来问你们,到底是该城躲车呢还是车躲城呢?”小孩有板有眼地说。
大家被问得张口结舌,子贡又气又急正要发作,这时孔子从车上走下来拦住他说:“这小孩讲得在理,你们不要乱来。”
说着,孔子走上前去对小孩搭躬施礼道:“神童在上,老夫这边有礼了。我们有要事在身,万望高抬贵手,借个路让我们过去吧!”
小孩问道:“你们有什么要事呀?”
“周游列国。”
“那周游列国又是作啥呀?”
“讲学传道呀。”
“讲学传道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学,那你知道些什么呀?”
孔子回答道:“不是老夫夸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么事我都略知一二。”
小孩又问道:“那你知道自己的眉毛有多少根吗?”
孔子说道:“眉毛本人又看不见,怎么能知道呢?”
小孩眼珠一转接着问:“嫌看不见,那天上的星星看得见,你知道有多少颗吗?”
“天上的星星浩如烟海,那又如何数得过来呢?”孔子为难地说。
小孩又笑着说道:“呵,你又嫌多了,那日头就有一个,早晨像冰盘,晌午赛玉环,我来问你什么时候近什么时候远呢?”
孔子想了半天还是回答不上来,便诚恳地对那个小孩说:“本人还是才疏学浅,以上的事情确实不知,愿拜你为师,望多指教。”说着,磕头便拜。
后来孔子以此事教导众弟子说,“不要不知以为知,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莫忘三人行必有我师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