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撒网,重点捕捞
江西商人绝大多数是因家境所迫而负贩经商的,因此,小本经营、借贷起家成为他们的特点。另外,江西商人浓厚的传统观念、小农意识也影响到他们的资本投向,只求广度,不求深度。用句形象的话来形容就是:“与其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不如将鸡蛋分开放入不同的篮子里。”江西商人讲究“贾德”,注重诚信是江西人质朴、做事认真性格的一个外在反映,也是江西人头脑中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自然流露。
1.因贫而商,借贷起家
由于江西商人中谋求生计的贫家子弟居多,其资金来源是小额借款,这就必然使江西商帮具有资本分散,小商小贾的特点。
江西商人绝大多数是因家境所迫而去经商的,因此,借贷就成为江西商人主要的资金来源方式。鲁仕骥《中田保甲图说》称江西新城“为士者多以训读为事,为商贾者多假贷为生,为农者皆佃主租,终岁劳动,所得不足所食”。所谓“假贷”就是借贷,借别人的钱来做生意。
东乡县王曙斗,有位亲戚借他父亲千金,因经营亏损,无力偿还,曙斗将借券退回,不予索偿。
丰城熊作宾,幼年读书,长大从商,成为了大富翁,对同行经商者多加扶持,有刘某向其借贷千金,经营不善而亏本,熊作宾又贷给他千金,刘某终于获利数倍,偿还两次借款。在借钱的事例中,款额逾千的借贷是不多见的,更多的是小额借贷,这是因为江西人太穷,没有多少富裕之家的缘故。有的甚至借一二十、五六十钱的也有。奉新岳正光,父母双亡后,家贫不能吃饱饭,只得中止学业,到笔铺借了十支笔,卖了数十文钱,从而开始他的商业活动。
江西商人的借贷活动一般是在亲友同伴之间进行的。因为江西人家族观念强,而且家族能真心实意给予支持。有些家族还专门设有“生息资”,由全族共同出资为本金,借贷给本旗子弟经商业贾,利息则用于修祠续谱。借贷之间,一般立有文契。除专门施放高利贷的钱庄,亲友间的借贷一般也得支付年率10%左右的低息。
江西商人的借贷即使是亲友之间也要立有文契,要支付利息。这是因为亲友的钱来的不易,立文契后可以使他们放心。
江西人借贷经商,贷款一方,即宗族成员,非常看重借贷人的人品,他们那种真心实意的支持使人感动。例如新城陈世爵。人品在宗族中受到好评,因家境窘困,弃懦经商。一次,陈世爵从外地经商归来,途经吴城,不慎船翻货倾,只保了条命。想到这次出去的资金“皆受人所付托”,觉得回去无法向人交代,于是产生了投鄱阳湖自尽的念头。反复思考后,还是咬着牙,在湖滩上走了一百多里,找到一户人家借了一套衣服和一点钱,回到家乡找到那些将本金付托给他的人,对他们说,我这次不幸遭难,一定变卖家产,归还本金,如果不足的话,到各家做工以还钱。那些乡邻不仅没有怪他,而是再一次凑集数千金给他,结果获利数倍。这种事如果在其他地方发生,大都是不可能的。江西人的真诚和厚道使陈世爵绝处逢生。
由于江西商人中谋求生计的贫家子弟居多,其资金来源一般又是小额借贷,这就必然使江西商帮具有资本分散,小商小贾众多的特点。
江西商人的活动,一般是以贩卖本地土、特产品为起点,“以小买卖而致大开张”,逐步进行资本积累。因此,经营行业多以本地物产为依托,循时渐进,根据自己的财力和能力再进行经营行业的选择。
自身积累,因地制宜,因时而异,这是江西商人的必然选择。
2.家庭式产业,举贤不避亲
商人的经营方式决定于商品的种类、资金的多寡及经营规模的大小。江西商人最常见、最大量的经营方式是个体经营。个体经营的模式决定了经营的规模不需要很大,不需要很多人。于是,男子外出,妻子持家,父兄外出,子弟务农,则成为江西商人的基本家庭分工。
江西鄱阳史永寿娶妻子杨氏,新婚不久,史永寿便对妻子说:“我们结婚,借了人家许多钱,指望田里的粮食是很难还完债的,不如到外面去做点生意。”
杨氏是一个识大体的人,说:“你去吧,家里的父母由我来照看,只是记得早点回来。”
史永寿说:“那是,明年年终就回。”
走之前,杨氏将惟一的一枚金针当掉,给丈夫做盘缠。小两口便洒泪而别。
史永寿到外地后不久,经商挣了一些钱,托朋友寄了一些回来,但不久,选经福建的时候,染上瘴气,客死福建。此时,杨氏才26岁。
史永毒死后,杨氏终身守寡,赡养公公婆婆,抚育子女成人。
像史永寿这种现象,在江西商人群体中是很常见的。江西商人中这种男子外出、妻子持家的风俗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应商人家庭分工的要求而出现的。除了妻子持内之外,还有一些是兄弟姐妹、亲朋好友持内的。
崇仁黄二严,其父年轻的时候外出经商,三十年都没有回家,也没有一丝音信,二严操持家政,上事母,下教弟,后又远涉云南,将因经营亏欠而羁留在那里的父亲接回。
广昌毛普圣,未出母腹,其父就外出经商,二十年信音全无,毛普圣长大成人后,娶妻以养母,而自己则出门寻访父亲,但是,他不如黄二严幸运,只找到了父亲客死异乡的坟墓。
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主伙或伙东关系在江西商帮的商业活动中也有所发展。这是商品经济和商业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卜的必然产物。在江西商帮中,主伙关系的实质一般是亲友关系,如果事业发展得很大了,那么亲友会安排到重要的岗位上去,江西商人认为,惟有亲友才是真正与你同心的人,而其他的人都是貌合神离的。
在主伙关系中,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是主伙共同贸易,这种关系带有商业雇工的性质,主为老板,伙为职员,这种职员具有相对稳定性,与临时性的挑夫脚夫等不同。
会昌萧敏纪幼时家贫,十四五岁就和兄弟萧维三为大户当雇工,他的舅父经商至四川,在该地成家定居,后来经营规模扩大,需要帮手,于是写书信给萧敏纪父母,请他们让一个儿子去帮忙,结果萧维三去四川,帮助舅父经营。
崇仁县吴禹,父亲早死,由母亲抚养长大,他的叔叔开了一个杂货店,需要一个人帮助关照,这时吴禹才七八岁,于是成了其叔父的小伙计,叔父每日给米半斤,吴禹只吃一半,然后把剩下的米藏起来,拿回家去给母亲吃。
吴禹与其叔,萧维三与其舅,均为伙东关系,不同的是。萧维三是成人为伙,吴禹却以幼童为伙,他们所得到的是报酬,吴禹每日半斤米,萧维三做了几年伙计回来探亲时,已小有积蓄。在这里,东家对伙计的剥削是以舅父、叔父对甥侄的照顾这一方式表现出来的。
二是东家出资,伙计单独经营。
金溪县李先诚幼年丧父,随他的母亲为周姓进士家做佣工,周进士未达之时,经常教李先诚读书,又开了一间书铺。入仕后,书店无人经管,李先诚为报周进士之恩,代其经营店业。
新城涂肇新,年轻时负贩两湖川滇,积有家资,晚年回到故土,不再外出奔波,于是将本钱托付给伙计,让其代往苏浙贸易,没想到伙计将本钱花光,并且买了两个女人回家。有人劝涂肇新将此人送到衙门去,涂肇新笑着说:“彼不义,但取我之财,而致彼败名丧命,何忍乎。”于是不问。
从上述两则记载看,两个伙计都是东家比较亲近和信任的人。但一个为报恩,一个却行不义,侵吞东家资本。但不管怎么说,都体现了江两商人注重家庭式经营为主,全家鼎力相助。在关键部门任用亲友,做到举贤不避亲。
3.讲究商德,遵守商业规则
注重“贾德”,讲究“贾道”,建立商业信誉,是江西商人致富的一个成功之道。
江西商人一般都注重商业信誉,讲究职业道德,他们认为要待人以诚,才能做长久生意,打长久交道,有两个典型事例可以说明江西商人的这种特点:
临川张世远、张世达兄弟交替往汉口贩卖纸张。一次,张世达从汉口卖纸同来,和张世远一算账,发现货主钟良佐多给了100两银子,因为是老主顾,所以张世达当时没有点钱。兄弟俩商量后认为:“这是非分之财,要还给他。”下一趟本该张世远去汉口,但为这件事,仍由张世达去。
临走前,张世远对张世达说:“要不将这一百两银子买了纸去,反正良佐也是要纸的。”
张世达说:“不妥,这是货主的钱,如果他不愿意要纸了呢?那我们岂不足有要挟之嫌,不如我们先垫一百两银子买纸,然后将货运到他那里去,征询他的意见,如他不要,就将纸卖给别人。”
张世远认为这个意见很好。
两人拿出100两银子全买了纸,携往汉口,找到货主钟良佐说明原委,钟良佐听后大为感慨,欣然接下了张世达运来的纸。
江西商人注重商德,还体现在“以和为贵”上,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发生商业纠纷后,一般情况下,双方协商处理,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新城邓兆龄,在外经商,赚了钱后,托一个乡绅在家乡添置田产,结果受骗,空费了1000两银子。有人劝他提出诉讼,他却说:“如果打官司就会败坏他乡绅的名声。”于是置而不问。
金溪刘光昌晚年居家,仍做典当生意,许多乡民用衣被典贷撷食,一年,因歉收,无法赎回,天气渐寒,刘光昌将这些乡民召来,让他们将衣被全部取回,所贷粮食均不再索。行人不解,刘光昌说:“天气凛冽,自己的邻居在一旁寒号,我怎么能安心躺在被子里呢?”于是将所有的债券全部烧毁。
又如新城吴大栋,父母死时,留有债务未偿还,办完丧事后,吴大栋到广东去经商,十几年后,他发迹了,于是就带着财物往寻债主。这时,债主早已去世,借资也无文字凭证,其家人亦不知此事,吴大栋仍然反复说明原委,偿还了这笔债务。
江西商人经商讲究“贾德”,还体现在互帮互助上。江西商人喜欢一伙人在一起做生意,但是每个人在经营上又完全独立,均各有各的资金与货物,平时互不干扰,但是如果有人亏折或发生意外,团队的力量就显出来了,大家会借钱给他,或提供货物给他。
彭泽县张宠在苏北临城经商,有几位也在该城经商的同乡商人因事下狱,狱卒敲诈勒索,不胜其苦。张宠知道后,想了许多办法营救都没有效果,于是倾其所有,找到一位在邻县任官的同乡,请其代为行贿,终于将六人救出。其中一人出就后就病死,张宠又购买棺木护送归葬。
《瑞州府志》记载:高安梁懋竹与二位朋友同舟贸易,船行至洞庭湖,夜泊,有水盗持刀登舟,索取财物,懋竹将自己的钱财全给了他。水盗又逼他的二位朋友,懋竹骗水盗说:“这是我的两个兄弟。”水盗听后,这才离去。从这段记载看,梁懋竹与他的朋友显然也各有本金,属结伴而非同本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