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国内却几乎没有任何石油资源,所需石油基本上完全依赖进口。因此,日本朝野上下历来存在着“一旦石油供应断绝,日本的存亡便会受到威胁”的严重而又紧迫的危机感。进行石油的战略储备,成了日本的一项坚定不移的国策。几十年来,它孜孜不倦地、不声不响地、日积月累地埋头做着储备石油的工作。日本政府为民间各家石油公司承担的石油储备提供“利息补贴”,年金额达1000亿日元以上。据了解,日本迄今为止已经建立了10个“国家储备基地”,在日本列岛由北向南设置。有人把这些基地称为“新的人工油田”。日本进行石油国家储备所付出的事业费,加上给民间储备提供的补贴,两者合计达2万亿日元。这是一笔非常巨大的经常性支出,但被视为“安全成本”,意即国家安全必须的非付不可的。
截至1997年2月,日本已经储备了可供使用154天的石油。以数量计算,国家储备和民间储备,总共达到9722万千升。这就是说,即使石油进口断绝,日本国内也可以维持半年左右的用量。
日本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包括公司储备和政府储备,与美国不同,日本更重视公司储备而不是政府储备。日本作为石油消费大国,在建立石油安全战略体系中,将石油安全体系分为两个组成部分:一是从长远发展考虑,积极开拓海外石油资源,通过投入资金和技术,实行“变他国资源为自己资源”的战略,以降低对产油国以及一些外国石油公司的依赖度;二是就保障石油供给本身而言,以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为最现实的手段,在本土储存大量石油以应对突发事件。日本的国家石油储备管理体制大体是:日本经济产业省(原为通产省)决定国家石油储备政策;日本石油公团(兼有政府职能和国家石油公司职能)负责投资及项目计划,对储备基地进行组织管理;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公司进行基地建设及运行管理。石油储备的绝大部分资金来源是1978年设立的石油税。
韩国是一个能源贫乏的国家,能源自给率只有3%,是世界第七大石油消耗国和第四大石油进口国,能源供应已经成为韩国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加大海外油田的开发和合作成了紧迫任务。目前韩国的石油进口79.5%来自中东地区,由于该地区局势不稳和各国争夺中东石油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韩国的进口成本大大增加。为改变石油进口来源的单一结构,韩国把目光也投向了里海地区。韩国建立国家石油储备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9?11”事件后,韩国专门成立一个特别小组重新审定战略石油储备政策。韩国国家石油储备保持在相当于75天的消费量的水平。政府储备由韩国国家石油公司负责,民间义务储备由5家炼油厂、两家LPG进口商、17家油品进口商和5家石化企业承担,下一步韩国将增加民间义务储备量。韩国的国家石油储备库选址靠近炼油厂附近,并有管道与炼厂连接,原油储备于地下石洞水封油库内。
可以看出,由于石油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及国家安全的密切关系,所以西方国家都把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作为保障石油供应安全的首要的国家战略来看待。显然,这种石油储备已超出一般商业周转库存的意义。它不仅具有保障供应、减少风险、稳定价格的作用,更是着眼于石油的政治后果,力图使本国在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和激烈斗争中站稳脚跟、取得主动,避免受制于人。中国在1993年开始成为成品油净进口国,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国际能源机构认为,石油供应中断量达到需求量的7%就是能源安全的警戒线,超过这一界限就需要采取包括动用战略石油储备在内的一系列应急措施。然而,迄今为止,我国严格意义上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尚属空白,应变能力很弱,一旦国内外发生不测事变,将对大局产生严重影响。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引起对此问题的高度重视,尽快建立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
72.我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进展如何?
近几年来,能源储备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局势往往动荡不安,时而爆发的战争和局部冲突影响着石油等能源的国际贸易。而多数发达国家和经济增长迅速的发展中国家越来越依赖进口油气,导致石油价格居高不下,海盗、恐怖袭击、意外事故等使石油运输风险进一步加大。能源问题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中国政府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开始着手建立战略石油储备。
由于我们国家过去的原油供应一直依靠国内,一直到1993年才有小量的进口,所以以前对于石油战略储备没有足够的认识,但是近几年中国经济出现了快速增长,能源资源需求增长幅度加大,经历过世界范围内能源紧缺的局势后,国家已经认识到能源战略储备的必要性,因此国家已经规划并且已经开始建立能源战略储备。
据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作为中国“十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的一期工程已全面展开,目前正着手拟定石油战略的相关法规以及一些管理办法。有关部门领导已明确表态:“逐步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是必要的。国家也已做出规划,并已经开工建设四个石油储备基地。”随着镇海基地一期工程投入使用,2005年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计划将进入正式实施阶段,与之相关的立法、监管、市场运作等一系列机制建设问题也将逐步加以解决和落实。
关于中国战略石油储备量应该达到多少,专家一直多有争论。在中国国际石油石化企业高峰论坛上,有关领导首次公开表示,中国的国情既不同于日韩更不同于欧美。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将由国情决定,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他说,比如日本所需要的原油全部需要进口,但是中国至少2/3以上的原油可以自给,而目前可采资源探明率,原油是40%,天然气是20%。未来勘探潜力很大。所以没有必要一定要建立起90天的储备量才叫安全。“我们将会根据中国自己的国情来建立自己的石油战略储备。”他说。
在四大石油储备油库硬件建设进行的同时,对战略石油储备体系“软环境”建设也引起各方面的关注。目前,中国的能源管理体制并没有理顺,能源局仅是国家发改委的一个下属机构,能源局与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办公室的关系也不十分明朗。据有关报道,继国家石油储备办成立后,发改委正酝酿建立一个具体管理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机构,这一机构将单列为一个事业单位,名称可能为国家石油储备管理中心或国家石油储备调节中心。但由于如何落实资金问题、由哪个部门负责管理、管理章程等都未定,所以工作暂处于搁浅状态。
据了解,石油储备最多的美国,实行能源部、石油储备办公室、储备基地三级管理的模式。石油储备起步最早的日本,则实行通产省资源能源厅、国家石油储备管理中心、国家储备公司或民间储备、储备基地的四级管理模式。
有关专家认为,中国必须把战略石油储备当成一个包括法律法规、管理运行、储存基地、配套设施和统计网络在内的整体工程来考虑和建设。
73.我国为何必须重建石油期货体系?
近来来,我国成品油价格一直处在动荡之中,油价的频繁变动给我国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都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虽然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是保障中国石油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的重要手段,但它远不是保障中国石油安全的全部。建立石油期货市场也是应对石油危机对经济构成冲击的重要一环。
石油期货为什么能避免成品油价格的波动呢?
期货交易是在现货交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在期货交易所内成交标准化期货合约的一种新型交易方式。而石油期货,则是期货交易中的一个交易品种。期货合约对商品质量、规格、交货的时间、地点等都做了统一的规定,唯一的变量是商品的价格。买卖者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后,按一定的规则就可以通过商品期货交易所公开地竞价买卖。交易遵从“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合约都在到期前以对冲方式了结,只有极少数要进行实货交割。
石油期货交易的最大好处在于,它能够事先固定成本,从而最大限度地解除交易者的后顾之忧。石油期货具有强大的减震功能,因此,石油期货是我国应对国际油价波动的必然选择。石油期货能为我们带来以下好处:
1.石油期货有利于企业规避价格风险
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是规避风险和发现价格。套期保值是企业稳定生产的一种重要经营方式和避险工具,期货价格也成为他们生产经营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推出石油期货合约,石油石化企业不仅可以利用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通过石油期货市场进行“风险采购”,锁定生产经营成本或预期利润,增强抵御市场价格风险的能力,而且可以利用石油期货所提供的远期价格信号,指导将来的生产经营活动,使其能够更加符合市场需求,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还可以通过参与石油期货交易,从市场价格波动中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
2.石油期货有利于改革与完善石油的定价机制与流通体制
我国石油价格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是以新加坡等地加权平均价格为定价依据。这种定价不仅价格接轨简单机械,调价时间滞后,而且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国内具体情况,所以难以反映国内油品市场的真实供求状况,同时还公开了我国的贸易价格,会因国际价格被操纵而造成损失。而期货市场是一个公开、集中、统一的近似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期货价格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全社会对石油价格的预期,能够反映真实的市场供求关系,是真正的市场价格。因此,借助期货市场可以建立科学的石油定价机制及规范有序的流通体制。
3.推出石油期货有利于企业改变对国际油价的被动接受
定价权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实力,而且是一个国家重要经济利益所在。我国作为石油的进口和消费大国,理应在世界市场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在国际石油价格的形成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尤其中国作为亚洲地区最大的原油生产国、消费国和贸易国,完全有理由成为亚洲地区的原油定价中心。然而,我们现在不但没有与石油进口量相应的“价格发言权”,反而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市场风险。有数据表明,目前我国石油的进口量占世界石油供应的2%,但在影响石油定价的权重上却不到0.1%,甚至不如印尼、韩国等国。与此相反,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以“高买低卖”而着称,我国的石油进口本身已经成为影响世界油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
4.商品期货市场的发展为石油期货交易奠定了基础
经过10年的试点及长期的整顿,我国期货市场盲目发展和过分投机的势头已得到控制,不仅按“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修订了交易规则,使政策法规初步完善,交易行为日趋规范,而且形成一批有专业水准的经纪人和投资群体,积累了较丰富的风险监控经验。尤其是上市期货品种也已初步发挥了规避风险、发现价格的功能,期货价格基本上反映了国内、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这些都为石油期货的规范运作打下了牢固基础。
5.我国在石油期货领域已有过成功的实践
1993年5月原上海石油交易所成功推出了大庆原油、90号汽油、0号柴油、250号燃料油等四种标准期货合约,一年后其日平均交易量已超过世界第三大能源期货市场——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仅次于纽约商业交易所和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因其较好地发挥了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的经济功能,而受到石油石化企业及投资大众的普遍欢迎。这为今后开展石油期货交易提供了宝贵经验。
6.我国对参与境外石油期货进行了有益尝试
为减少国际油价波动给我国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2002年初,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中国联合石油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国际石油化工联合有限公司、中国远洋贸易总公司这四家特大型企业首批获得从事境外石油期货交易资格。境外石油交易牌照的发放,意味着我国石油进口风险防范机制的启动和中国石油价格与国际接轨的深入,预示了国内石油期货交易需求存在的客观性,也是石油期货交易可望在国内恢复的现实依据。
2004年8月25日燃料油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成功上市,中国期货市场从此诞生了首个石油期货品种,并获得了各类企业和广大投资者的广泛欢迎。
74.中国应如何调整自己的石油外交战略?
目前,中国石油安全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中国自身无法长期而稳定地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日益增强的对外依存度。为了应对石油安全的挑战,中国的石油外交战略也必须相应地做出一系列的调整与改变。
目前世界上主要存在着斗争型和合作型两种形式的石油外交模式,毫无疑问,对于军事力量有限、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中国来说,斗争型的石油外交显然不是最佳选择,因此,合作型的模式理所当然是中国石油外交的主要方式,而一种将双边合作与多边合作相结合的模式更是中国石油外交的最优选择。可以说,建立中国特色的石油外交方略,是今后制订对外政策的重要方面。
1.大力开展对中东地区的石油外交,积极参与中东地区事务。